運動|運動,不該成為孩子早期教育的「盲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孩子的早期教育,是每一位家長最為關注的問題,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合適的年齡階段接受最好的教育與培養,以使孩子從小不輸在起跑線上。
然而,在實際的教與養的過程中,總會有少數爸媽會走入誤區:
有的認為孩子的學習是最重要的,只有將學習任務完成才可以運動;
有的認為孩子身體好,不生病就行了,沒必要花費專門的時間進行鍛鍊;
有的認為孩子身體好,吃得香就可以了;
......
殊不知,適當的運動鍛鍊不僅能夠鍛鍊身體,還能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不管是在學習效率、刺激孩子長高,還是在塑造孩子的性格上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美國哈弗大學醫學院副教授,運動與大腦研究領域世界級權威John Ratey(約翰.瑞迪)博士經過長期的跟蹤研究得出:
「大腦是由運動引導的,運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情緒和改善我們學習、思考、記憶和執行的能力;而坐著不運動不僅會使我們的智力衰退,而且會引發很多健康和心理問題。
」
因此,運動是最好的保養大腦的方式之一,它對大腦的思維和人們的認知能力都會帶來很多的益處」。
國家教育部於2012年9月頒發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該《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描述了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尤其是將「健康」列在了首位,充分顯示了國家對幼兒健康的重視程度。
《指南》從身心狀況、動作發展、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三個方面指明了幼兒健康的發展方向以及提供了一些的教育途徑與方法,但對幼兒如何達到預期目標卻沒有給出具體的方案。
怎樣才能使幼兒通過科學的運動達到《指南》中所設定的目標呢?
20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JaneE.Clark以終身發展的視角思考人類運動技能發展的規律,提出了運動技能發展序列和累積特徵,並於2002年將其提升為「運動技能發展高峰理論」:
1-7歲為兒童運動技能形成的關鍵期;
7-12歲為兒童基本運動技能的運用階段。
兒童只有在此期間掌握了基本運動技能,才能保證在未來的學校生活和各種活動中,靈活適應不同的運動項目和運動環境,增加自信,提升體育鍛鍊自主參與意願。
基本運動技能是人體基本動作的協調運用能力。
國外主流研究一致認為,基本運動技能包括兩大類:人體位移動作的協調運動能力(如走、跑、跳、爬、並步、滑步等)和目標控制動作的協調運動能力(如投、拋、接、擊、打、踢、拍等)。
這些動作是生活中最基本的共性動作要素,不同的組合方式構成各運動項目的專項技術動作。
國外有教育研究者認為:
-
運動是兒童最重要的「工作」,3-12歲掌握的基本運動技能決定了終身體育活動的能力。
-
基本運動技能的積累,不僅可以促進體育參與,提高身體健康水平,還與身體的發育水平緊密相關。
然而,不論是國內的政策制定還是科學研究都只關注7歲以後的兒童,這就使得我國兒童運動技能發展的時間起點整體滯後了3-4年。
錯過了基本運動技能塑造的黃金時期,從而導致兒童在基礎教育階段不愛運動,動作笨拙,缺乏運動自信。
為了避免這些不良影響的出現,就必須及早注重孩子基本運動技能的培養。
基本運動技能看似簡單,卻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的發育而自動產生,需要精心地教育傳授、練習並加以強化,兒童才能理解和掌握。
有研究表明,缺乏教師有效技能傳授的情況下,能較好掌握基本運動技能的兒童不超過40%。
美國知名學者指出,兒童通常安排在特定的空間內自由玩耍,缺乏有目的的動作學習,是得不到結構性運動技能發展的。
因此,對於兒童運動技能的學習與積累,就必須有專業和個性化的指導,讓孩子在合適的年齡階段接受科學的鍛鍊,從而在增強健康同時,開發大腦,激發潛在能力。
版權聲明: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學習需要動起來,拒絕「靜態」模式!
越來越多的孩子的生活正在被調置為「靜態」模式。童年本應該是自由自在玩耍的時光,但家長們擔心孩子因玩耍輸在起跑線上,選擇把孩子塞進各種各樣的「靜態」培訓班。上課要坐好不能動;課間不能到操場上玩,只...
爸媽必備丨孩子的大肌肉運動能力是高是低?用這個方法一測就清楚
空氣環境變差,不安全因素增加,孩子們進行的室內活動越來越多,而與夥伴一起進行的戶外活動越來越少。所以很多幼兒身體素質欠佳,經常得病,甚至還出現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成年人的常見病。有些幼兒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