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解決英語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問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導言
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生互動交流,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教學技巧。
有效提問是相對於「低效提問」,甚至「無效提問」的。
有效提問使教師提出的問題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一、目前學校英語課堂提問存在的主要問題
長期以來,學校英語課堂提問存在著一些問題,一些教師對課堂提問的策略和基本原則認識不足,低效提問甚至無效提問普遍存在。
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問題內容過寬
教師為了追求高層次的感悟,提出一些過於寬泛的內容,使得學生在回答時,沒有針對性,不知所措。
特別是基礎薄弱的學生,普遍認知水平和英語能力偏低,過寬的問題會使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思考。
2.提問數量過多
教師認為,課堂提問越多,證明教師備課越充分;涉及的面越廣,學生學到的內容越多;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學生會努力找出答案,教學質量高。
其實過多不切合實際的提問,會造成學生思維疲勞,被動的去理解教師想要他們理解的內容。
3.問題過於簡單
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氣氛,保證提問時有學生呼應,大量用 「Do you understand?」, 「Yes or no?」, 「Right or wrong?」這些問題來提問。
問題僅僅提留在記憶層面,學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甚至有些學生乘機起鬨、亂猜,造成教學質量低下。
4.思考時間過短
教師在提出問題後,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自行給出答案。
還有些時候,在師生間互動時,為了保證提問的回答符合教師的預期,只給那些反應快、英語能力強的學生回答機會。
對於班級里其他英語成績一般的學生,這種情況剝奪了他們思考的權利,會導致他們學習積極性的下降和自卑心理的產生。
二、課堂提問實踐反思
1.遵循最近發展區原則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現有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區」兩個概念。
前者是指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心理水平,而後者則是學生在藉助教師的幫助下達到的水平與獨立解決問題水平間的差異。
教師應把問題設置在最近發展區內,設計一些由淺入深,有具體到抽象的問題。
比如如果我們的課程為 「Story of Thanksgiving」,我們拋出 「Does anyone know about the Thanksgiving story? And what is the story?」 這樣的問題,對於英語基礎薄弱或知識水平相對低的學生,這個問題可能就會超出他們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對於超出他們能力範圍的問題只會讓學生失去興趣和信心。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回答一些「Yes/No」等簡單的問題,再逐步過渡到what/when/where/why/how等問題,最後適當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促使學生思考。
在由淺入深的提問時,不能流於簡單的呼應,要儘量減少學生集體回答的次數,不要為了教學進度和節奏而匆匆解決提出的問題。
2.提問要有針對性
課堂提問最終是要為教學要求服務的,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學內容,抓住教材的重、難點來進行。
還以上面課程內容為例。
「Story of Thanksgiving」這篇課文,介紹了感恩節的由來,根據故事介紹,我在一開始設置了一些側重推理的問題,目的是引起學生對文章細節的關注。
例如 「Why did the early settlers want to give thanks?」。
雖然這個問題當時有學生回答,但是我也觀察到,還是有部分學生有點不知所措。
後來我進行了反思,提問時還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他們的年齡,英語水平和應用能力,以及個性和興趣的差異等問題,對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
為此我設置了不同難度的問題:
有對背景知識的提問 「Who started the Thanksgiving tradition, the pilgrims or the Indians?」 (把原來的問題「Who started the Thanksgiving tradition?」改為選擇疑問句,降低難度。
)
有對字面理解的提問 「What do Americans usually eat on this day?」。
對於這個問題的提問,我先設置了一些比較簡單的一般疑問句 「Do Americans usually eat roast turkey on this day?」 「Do Americans usually eat apple pies on this day?」 「Do
Americans usually eat sweet potatoes on this day?」 這些回答Yes/No的問題,給了那些英語基礎和能力水平較一般的學生思考和回答的機會,讓他們也能融入到這樣一個學習氛圍中來。
由於學生存在不同的個體差異,對於能力較強的學生,我適當地提供一些有難度的問題讓他們思考。
例如 「 According to the text, Why did the early settlers want to give thanks?」。
這次課上,針對學生水平的提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能有回答的機會,課堂氣氛熱烈,不再只是幾位學生在回答。
3.創設情境來提問
情境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情感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激發學生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
以「story of Thanksgiving」為例,如果我們只是單純的依靠教材上原有的圖片來創設情境,學生反應不熱烈,效果不好。
但是通過多媒體呈現了當時清教徒移民過程的圖片,使學生們感覺身臨其境。
在閱讀課文前,給學生們充分的空間去猜測 「What happened?」 把原本枯燥的知識融入到創設情境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因此,根據課程內容去創設一些喚起學生興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願意去思考,想去找到問題的答案。
4.利用多樣語言來提問
教師應該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來提問,為學生營造語言交際的環境,讓每位學生都有說的機會。
在「Story of Thanksgiving」的教學中,一開始我按平時的習慣,用 「what about you?」, 「What do you think of…?」等學生已經很熟悉的問句來提問,有老師建議
在提問時能否變換更多的句式,多採用一些具有鼓勵性和肯定性的語言,一方面使學生產生更多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輸入更多的語言。
後來我採用了 「I』m sure you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right?」, 「Has anybody got the right answer?」, 「Who can give me a better answer?」, 「Who would like to share his/her opinion with
us?」等問句。
在提問前,我有些猶豫,害怕這些平時學生不常聽到的問句會冷場。
但結果卻不同,他們聽得更認真,回答時也揚起了自信的微笑。
三、對今後教學的啟示
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實踐和反思,對今後的學校英語課堂提問有以下啟示意義。
1.精心設置提問的內容
在問題的提出上,不能過於隨意,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英語基礎和能力水平。
過難過易的問題,都起不到提升學生能力和水平的作用。
同時要考慮到問題的針對性,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獲得語言技能的發展。
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設置語言情境,把學生帶入英語學習環境中來。
2.靈活運用提問技巧
提問的形式要生動多樣,可以採取師問生答,生問生答等形式,促使學生積極地開展思考。
教師要鼓勵學生作答,對回答好的學生及時表揚。
結合教學實際,靈活把握提問時機,提高教學質量
淺析中學英語口語交際教學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工具,隨著全球信息化、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也日益增強,這就急需具備良好英語應用及口語交際能力的各類專業人才。多年來,社會和家長們越來越重視英語,一致認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