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日語學習中的「日語意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所謂的「日語意識」,是指帶著在日語的習慣、思維方式、成長背景使用日語的心理準備。

在現階段的高職日語教學中,發現學生雖能掌握詞彙語法,但實際理解和運用上的學習效果卻不理想。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作為學習的指導者,應該引領學生體驗不同的語言環境、重新認識語法知識體系,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關鍵詞:日語意識;語言環境;體驗;スキーマ;實際應用 在一次日語的聽力教學過程中,請學生翻譯了一段對話: 娘:お父さん、紅茶を飲みますか。

父:紅茶か、いいですね。

娘:お母さんは? 母:あたし、いいです。

學生是這樣翻譯這段對話的: 女兒:爸爸,喝紅茶嗎? 父親:紅茶啊,好啊。

女兒:媽媽呢? 母親:我,好的。

這段對話前幾句的翻譯是沒有問題,關鍵是最後一句話。

在日語中,いいです可以解釋為「好的」,還有一個解釋是委婉地拒絕,可以翻譯成 「算了」。

這一點能將日本人在語言使用方面的「曖昧」表現得淋漓盡致。

像這樣的例子,在日語教學過程中屢見不鮮。

學生往往掌握了某些語法的相關知識,卻不懂如何正確使用,又或者不知道在什麼情況下該用、什麼情況下必須避免使用。

如果不能準確把握日語的含義,何來熟練掌握日語之說呢?如果不能正確使用日語的詞彙和語法,怎麼能夠完成凌駕語言之上的商務工作呢?又何談提高日語能力,培養中日兩國友誼的橋樑人才呢。

日語學習的隊伍龐大而且還在不斷擴大,有多少人能順利通過,我們不得而知。

又有多少人獲得了日語能力認證卻沒有相應的能力呢?這是個值得擔心的問題,筆者感到了深深的擔憂。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學習誤區呢?我覺得原因不外乎這幾點: 其一、在日語學習中,沒有重視「日語意識」。

什麼叫「日語意識」,本文是指帶著在日語的習慣、思維方式、成長背景使用日語的心理準備。

有的學習者,往往會把日語的文章放到中文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這樣做很容易產生誤解。

要麼把日語詞彙直接充當中文詞彙,導致懂日語的人能聽懂,不懂日語的人還是不懂;要麼搞不清人物關係,將動作的行為人和被行為人的關係搞錯,以至對文章的理解產生很大的障礙。

其二、在授課過程中,發現有很多學生雖然對學習的集中度以及理解的能力不盡如人意,但卻具有很強的觀察力。

他們在接觸到新的語法後,能迅速地找到其與中文表現手法不同的地方。

只是在學習中沒有充分練習的機會,從而導致了應用的不熟練。

通過上述說明,我們可以看到,日語學習者在學習日語的關鍵問題上,很難做到用心靈去接近日語。

撇開各種不穩定的政治因素不談,學習者本身與這種語言的創造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認識差異,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文化背景的差異。

文化背景的差異用日語的表示就是スキーマ。

這一概念,最早是德國哲學家Immanuel Kant在他的著作《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提出,後來在心理學上被廣泛使用。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Bartlett第一次將這個概念沿用到心理學的範疇中。

他將印第安童話《幽靈的戰役》講述給歐洲人聽,之後再讓他們複述故事的情節,被複述的故事情節產生了扭曲。

因而他指出,一個讀者或者信息的接收者,一定不會將故事或者信息完全自動接受,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賦予其新的意義,當他向第三者傳遞信息時,也會以自己的認知方式將所接收到的信息重新組合,從而體現出與原信息不同的結果。

這種人類在認知信息和輸出信息問題上的扭曲,也存在於現實的日語教學中。

對於不以日語為母語的人而言,日語只是一門由日本的人,在特定的社會大環境和交流背景下形成的語言。

外國人即便是掌握了它的文字、詞彙、語法,也很難在短時間之內與母語話者銜接好對話,真正做到交流自如。

因為,說話人之間存在著由不同的成長背景和對各種文化方面的認識差異,也就是文化スキーマ(以下簡稱文化差異)。

這種文化差異,在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存在。

比如,在德國,無論是在食堂吃飯,還是在上課,就算是把鼻子咬住也好,也不能打出噴嚏來;還有,喝湯或者吃飯的時候是不允許發出聲來的。

在日語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也注意到了很多類似的例子,下面就簡單地介紹幾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

「あなた」,當然很多初級的日語學習者都知道,是「你」的意思。

其實,「あなた」在某些固定的場合下,表示「親愛的」、或者是女性對自己先生的暱稱。

在日語的對話中,真正需要使用第二人稱「你」的情況不多。

例如,一個人分別面對自己的上司、同事、下屬詢問是否已經吃過午飯,分別會用不同的詞,體現中文的「你」這個意思: 「課長、お晝済みましたか」 「佐藤さん、お晝済んだ?」 「山田君、晝飯食った?」 由此可以看出,日語中經常用一個人的職稱、姓名等表示第二人稱「你」的意思。

綜合以上情況,某個語言圈內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常識,這就造成了不同語言圈之間的文化常識的差異。

我們學習日語,就不得不發現和重視這樣的差異,並試圖讓自己站到能理解對方文化的角度上去,也就是筆者在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帶著「日語意識」去學習日語。

究竟如何提高日語學習者的「日語意識」,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首先,從源頭抓起。

無論學習日語的動機是什麼,日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最先、最多接觸的還是教師,所以教師對其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作為教師,只有自身養成了這樣的「日語意識」,在工作中不斷總結、不斷學習、完善知識體系,才能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其次,鼓勵和促進學生與外教的接觸。

很多院校為了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質量想出了很多好辦法。

積極引進外教,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對於外語的學習興趣。

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與外教接觸,在交流過程中多聽、多看、多問、多說。

最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全國很多高職高專院校都已著手實施專業教師下企業實習,培養雙師型人才的項目。

雖然,現階段對語言類專業教師下企業實習的實際意義,外界沒有過多微詞,但通過對其他實務類專業教師下企業的實習工作的肯定,我們看到這一舉措還是有實施必要的。

所以,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嘗試帶領學生一起下企業實習,在交流和切磋 從文化差異這一角度看待日語學習,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本文結合筆者日本語教授法的學習和教學實踐,對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並提出幾點對策。

筆者認為,只有教師正視教學中的問題,積極改善實踐,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手段和教學效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幼兒英語學習一定要繞開的3大誤區

大家都知道,英語是一門使用率很高的語言。據統計,世界上百分之六十的節目用的是英語,網際網路上百分之八十的信息運用的也都是英語。而且學習一門語言,科學研究表明越早進行語言教育對語言的吸收掌握就越...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是當今教育界比較流行的一種教育理念,也是我國新課改重要的理論依據之一,在教資考試中出題的機率也越來越大,出題的角度也越來越多,但是學生卻總是難於理解建構主義的教學思想,所以今天將建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