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實踐研究的學習共同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 鍾啟泉
當今,國際教育界都在關注與實施基於核心素養的有效教學。
這一趨勢的出現,不是意味著一般教學方法與模式的改變,而是預示著一場更為深刻的課堂革命的到來。
為迎接這樣的變革,我們必須打造有效教學實踐研究的學習共同體,這一共同體須在新的課程觀、課堂觀、教師觀的觀照下,堅持課堂轉型的實踐研究。
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
基礎教育是成「人」的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
不要說普通高中,即便是高等教育,在國際上也普遍倡導大眾主義教育。
比如哈佛大學注重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其宗旨便是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而我國有的學校卻仍熱衷於精英主義教育。
當下,有三大亂象值得注意:一是豪言壯語——一些名校提出「培養有領導力、思想力、創新力的傑出公民」等口號,在過於拔高的目標引導下,為少數學生服務的「領袖課程」「競賽課程」「榮譽課程」應運而生,而忽視了適應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是花言巧語——追求形式,華而不實,什麼「陽光」課程、「七彩」課程、「博雅」課程等等,缺乏實質內容。
學校課程開發應以質取勝,而不是以量取勝。
三是胡言亂語——有的學校充斥應試文化,把胡言亂語當作鼓舞人心的口號。
明明是應試堡壘,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在這些學校,研究性課程被打入冷宮,課程開發出現倒退與回潮。
課程改革與發展要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不能只看分數,還要看社會公德、道德品質、身心健康等方面。
我非常欣賞蘇州平江中學在課程改革中的做法,不功利,不浮躁,小步走,不停步,堅持課程發展為學生成長服務的宗旨。
他們通過跨界課程建設導生制共同學習組織,把平江中學辦成學生喜愛、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優質學校。
課程開發不能貪大求全,而要從單元設計開始。
美國的STEM課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至今他們還在進行單元設計。
其實一門課程就是單元的分解和綜合。
今年開發這個單元,明年開發那個單元,然後慢慢匯總,就邁進這個課程開發的門檻了。
基於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轉型
基於核心素養的課堂改革,首先要解決什麼是核心素養的問題。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兼顧學科素養和跨學科素養的培養。
現在有人過分強調學科素養,而輕視跨學科素養,提出什麼「數學核心素養」「物理核心素養」等等。
學科對學生確實具有獨特的培養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可以提「學科素養」,但我對學科各自提煉核心素養感到費解。
國際上早就提出了警告,如果這樣做,將來的格局就是分裂的,以一個個學科為中心,各自為政,哪還有什麼核心素養可言。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堂轉型,要注意實質的而不是形式上的轉型。
比如前一時期,不少地方在試驗翻轉課堂,結果形式有了一定改觀,但學生的有效參與、師生的有效互動並沒有真正體現。
我們現在的翻轉課堂還不成熟,或者說學得還不像。
究其原因,一是微視頻開發技術跟不上,質量較低,還無法替代教師上課講的內容;二是缺乏培養高階思維的教學能力,一些教師唯恐學生不懂或遺漏,仍在滔滔不絕地講,或者把滿堂灌變成了滿堂練,學生思維能力得不到提高;三是考試改革尚不成熟,教師仍在夾縫中求生,難以從應試教育模式中突圍,實現課堂的真正翻轉還有差距。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堂轉型,需要堅持不懈進行實踐研究。
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搞了三十幾年的課堂教學實驗,殫精竭慮,躬行實踐,先後深入到將近1000所小學、中學的課堂。
他查學生的作業,看學生的課堂表現,聽學生的表達,致力於將被動的教學轉化為學生的能動學習——一種具有探究性、協同性、反思性的有效學習。
關注核心素養的有效課堂,要給每一個孩子參與和發展的空間,要保障每個孩子都能走向成功。
我最近發表的文章《打造多元、多聲交響的課堂實踐》中,強調要善待與包容具有不同知識基礎、不同認知風格、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生。
學生的差異可以帶來認知衝突,引起思想交流,形成集體智慧。
差異是一種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
而那種堅持按成績編班的分層教學,應當加以摒棄。
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師文化
教師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看能否形成一種新的學習共同體。
基於核心素養的課堂革命要靠自下而上的推進,僅僅靠幾個骨幹教師是不夠的,需要每一位教師的積極參與,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
現在有些教師比較缺乏反思精神,要形成一個既有個體反思、又有集體反思的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從而促使教師核心素養的培養與專業水平的提升。
要倡導實踐研究的有效性,搞課題不能急功近利,那些急於求成的課題,往往容易成為一堆廢紙。
學校要形成重在實踐探索與行動改進的校本研討制度,並把這個制度固定下來,堅持下去。
上海新黃浦實驗學校十多年來堅持打造有效教學實踐研究的學習共同體,取得豐碩成果,曾得到佐藤學教授的肯定。
上海以這所學校作為平台,先後舉辦10屆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在全國產生一定影響。
他們的經驗有很大的借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