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正反手發力,都是由內向外!燃鵝,竟然很多人還不知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什麼都不多說了,直接看圖。

反手:發力階段,由內向外!

再看正手。

正手:發力階段,「由內向外」更加明顯!

單反會不一樣嗎?

答案是:一樣!發力時,也都是從內向外。

看到此,估計有人會質疑:

上面這些圖都是付老濕刻意找來的,

存在「作弊」的嫌疑 ,是為了證明而證明的。

燃鵝,沒關係,這裡還有其他證據……

費德勒比賽中的擊球,

實際比賽的擊球總假不了吧?

同樣的——由內向外發力!

接下來,就很快該有人問了:

大約是十一年前,

我還在北京體育大學上研究生那會:

據說是莎拉波娃亞洲賽季的教練麥克,

趁著中網間隙,

受邀專程來北體大講課,

其中他就曾講述過這個

「由內向外」發力原則。

此外,我還記得,

麥克是澳洲人,當時不但講述演示了,

還帶來一種神奇的道具

(你要揮拍發力「由內向外」軌跡不符合,拍頭自動會斷掉),

逼得你就只能按照既定的由內向外軌跡運行。

以此糾正發力。

扯遠了,意外之意,就是說,

這個觀點也不是新發現

更不是付老濕的獨創,

只是這些年來挺重要的一個觀點還被解釋得太少。

為什麼要「由內向外」的發力?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逆向思維。

建議你不妨去嘗試下「由外向內」的揮拍,

看看能不能完全發上力?

再直觀點,注意一下桌球的快攻動作。

這可是張怡寧哦,

世界冠軍基本動作應該屬於免檢。

插播一句:按說,付老濕和張怡寧老師

應該還是2004級北體大的同年級碩士同學。

不過也屬於那種有名無分的同學——

連個小面兒都沒見過,人是冠軍班。

否則要硬扯的話,

那會的同學還有「冷麵殺手」高洪波呢。

回說到桌球的正手抽球動作上,

明顯區別網球在於:它由外向內。

這裡做個假設,

假設你用桌球這樣「由外向內」的動作打網球,

會是什麼效果?

答案是,球拍做功距離太短,發!不!上!力!

尤其是,網球拍球拍長是桌球的數倍,

要掄得起來,必須留有足夠空間。

除此之外,更重要一點在於:

網球在至下而上地身體各部分疊加發力過程中,

手臂和球拍的位置在軀幹的外側,

所以,至下而上疊加發力的理想方向

最終就成了:向內向外!

歸納一下,

為什麼打網球要由內向外的發力呢?

為拍頭加速流出足夠的空間

(因此很多人都感覺打insiede-out更能發出力)

手臂所處的位置以及球拍的長度,

決定了身體疊加發力的鏈條方向。

到此,經常仍會有人質疑——

打斜線時是不是就不應該再「由內向外」了呢?

為了證明這點,依次看下面三幅圖。

圖1:打inside-out時,很容易理解,

揮拍也得是「inside-out」(由內向外)

圖2:打inside-in時,

加速球拍的方向仍是「由內向外」,

只不過最後觸球時,

依靠手腕動作帶來的球拍拍面發生了變化,

產生了直線擊球效果。

圖3:打crosscourt斜線時,注意看,

先期加速球拍的方向也是「由內向外」,

同樣是最後時刻藉助了手腕的變化,

帶來了斜線效果。

最最最最後,提醒的是,

如何才能做到揮拍發力時「由內向外」呢?

辦法是,得從引拍做起——

引拍時,是由外向內。

由外向內地引拍,

向內向外的揮拍。

TIPS:業餘球員對於「由內向外」這點,最容易出的問題在哪兒?

光在大學,付老濕也教了10年球了,看到的問題是:

出拍前,球拍沒有貼近身體!

無論正手還是反手,出拍前貼近身體。

因此,這才有後來的所謂正手「lag技巧」(手臂滯後)

手臂滯後狀態,既保證了由內向外,還保證了「超越器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盡信書不如無書丨也談正手上旋球

不屈不撓勇奪年終世界第一的納達爾,註定要為網球運動史添上這濃墨重彩的一筆。這神一般的存在,閃耀在人們腦海的是他正手驚天一擊的上旋球,和那繞頭隨揮的標誌性動作。據說他的上旋球每分鐘最高能達到50...

沈建球:底線正拍抽球的教法

底線正拍抽球是網球基本擊球技術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個。要想成為高水平的球員,就必須打造強大的底線正拍抽球。我強調兩點:一是握拍,二是重心腳,握拍決定了你的動作。最近,在雜誌上看到,澳大利亞著名的...

羽毛球挑球,也有這麼大的學問

挑球,分為正手和反手。對於大部分球友來說,挑球屬於被動的回球,在遇到來不及接球的情況,常用挑球。其實,在專業的比賽中,運動員常常把挑球作為一種特有以退為進的手段。所以,挑球其實大有學問。今天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