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安不要偷懶了】《語言癌不癌》:語言學家參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然而語言癌該如何診斷?古文教育會是有效解法嗎?在2015 年初一連串論戰後,臺灣語言學學會舉辦了兩場「語言癌不癌」座談,安排語言學家發表想法,也 ... 電子書 分享書 閱讀最前線 犢創 mooPub Togglenavigation 首頁 閱讀 閱讀好好玩 書單 閱讀意見 好書秒讀 雜誌精選 活動訊息 排行榜 專欄 不定時專欄 陳夏民用功讀世界 譚光磊灰鷹巢城 閱樂書店書沙龍 楊勝博上街讀小說 瞿欣怡的小貓之流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 歷史檔案 elek之真是個顯而易見的圈套 施寄青的當頭棒喝 黃子欽的設計嘴,泡 葉佳怡讀字作夢 陳柏青之大人的廚房 三大叔的樂活相談室 維斯塔愛看書 鄭宗弦少年小說創作經驗談 寺島言之掰不停的那一刻鐘 裴凡強的人我生活 老貓出版偵查課 周浩正的編輯畢旅 GENE思書軒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 閱讀夏LaLa 果子離群索書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 冬陽一直推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 故事工廠的戲裡戲外 法律白話文運動 吳曉樂:有時流離 說書SpeakingofBooks 陳培瑜睡醒活在繪本裡 評書青鳥 外邊世界 每月專題 世界就是我們 張耀升之黑是最溫暖的顏色 伊格言之虛構的萬物論 陳栢青之壞品味 專訪/記錄 專訪 活動記錄 產業 華文市場 國際風向 讀犢看出版 更新 犢叔扭扭 版本紀錄 聯絡我們 訂閱閱讀最前線 讀者投稿 活動合作 讀者遞麥 Readmoo電子書 Thefollowingtwotabschangecontentbelow.作者最新文章 朱家安朱家安不要偷懶了 1987年生的宜蘭人,在哲學系所打滾了九年,最希望的是有朝一日哲學家講話能讓大家都聽得懂。

朱家安的最新文章(more...) 青菜有心靈嗎?這種問題應該如何討論?-2022-04-12 若我能思考但不願意思考,那我到底是會思考還是不會思考?-2022-03-28 若我們總是為了未來而活,那我們真的活過嗎?-2022-03-14 「現在消防人員正在進行一個破門的動作」、「在甜點的部分,基本上可以參考我們的……」、「所謂的轉型正義,其實是針對所謂的政府來做一個……」這些說法是否代表我們的語言能力表達能力有問題、需要多讀文言文來解救? 這個問題可能會讓一些人覺得很奇怪,不過你也可以想像有些人會大為同意。

在2014年底「語言癌」系列報導裡,搶救國文聯盟的段心儀老師接受記者採訪,指出: 「……沒辦法很精確地用一個適當的動詞,那麼我們就會說『做一個什麼的動作』。

那麼用這種方式呢,我覺得是迴避了,我們在詞彙不足的一個問題。

」[1] 並表示: 「學生的表達能力越來越差,這和國文程度下降有關係,現在不只國文授課時間變少,經典古文的上課篇數,從過去最多60篇,現在降到30篇左右」 姑且不論段心儀這段話是否算是漂亮的中文表達,你可以看出搶救國文聯盟一貫對於古文教育不足的擔憂。

然而語言癌該如何診斷?古文教育會是有效解法嗎?在2015年初一連串論戰後,臺灣語言學學會舉辦了兩場「語言癌不癌」座談,安排語言學家發表想法,也邀請社會大眾參與討論。

這兩場座談的五篇論文和討論記錄,隨後被整理成《語言癌不癌》一書。

這本書可以說是國內第一本以社會現象切入的語言學普及書:不但討論議題,也順便介紹相關的語言學概念。

書裡的五篇論文並不直接連貫,但在同一議題底下,論點還是有許多可以互相補充和援引的地方。

這篇文章介紹《語言癌不癌》裡的頭兩篇論文,並說明我的想法。

___是語言癌嗎?還是??? 坊間語言癌爭議的典型討論,是以「做一個……的動作」、「其實……」等已經被揪出來的「疑似語言癌症狀」為中心,討論它為何累贅、為何人們有理由棄除。

在〈語言癌不癌〉這篇文章裡,政大語言學教授何萬順認為,這些說法大多源自預設價值基礎的主觀判斷,這類主觀判斷的判準很武斷,也不是出於對於語言的全面觀察。

何萬順指出這種判斷方向跟語言學家的做法不同:語言學家強調用客觀方法來觀察和描述語言。

以「其實」一詞為例。

張大春曾提及某次聽廣播,主持人在17分鐘內講了43次「其實」,並認為這是累贅的垃圾話。

何萬順不同意張大春的說法,他指出「其實」其實有加強語氣跟強調預設立場的功能: 核四廠是用柴油發電 核四廠其實是用柴油發電 何萬順的論證很簡單:如果「其實」是贅詞,那(1)跟(2)的意思應該一樣。

但是它們的意思一樣嗎?試著念念看,你會發現(2)的意思更近於: 就跟你說你不懂!核四廠其實是用柴油發電的! 如是,「其實」在溝通上其實有個功能:跟對方強調「我要講一個你本來不知道╱不認同的東西囉!」 「有功能又怎樣?」或許何萬順的反對者會說:「一個詞有特定功能,不代表你可以在17分鐘內把它講43次啊!」 針對這個可能的批評,何萬順準備了另外一個例子:2014年底,教育部長吳思華上政論節目替教育部的政策辯護,在29分鐘內用了51次「其實」。

這個頻率跟張大春聽到的差不了多少,然而何萬順認為,這麼多次的「其實」,其實是顯示了:在教育部當時政策不被民間接受的處境裡,吳思華選擇了更強烈的表達,來做一個口氣更重的辯護的動作。

「就算那51次也算是展現『其實』的功能好了!」何萬順的批評者可能會繼續說:「這也不代表『其實』怎麼用都對吧!在不需要強調的時候使用『其實』,不就會成為真正的贅詞了嗎?」 對於這個說法,何萬順的回應是:確實,不過即便是真正的贅詞也有功能,就是替說話者爭取思考時間。

考慮到上面這些情況,何萬順認為,不管是用來強調語氣的「其實」,還是用來爭取說話時間的「其實」,要把它們當作垃圾話,不但不具建設性,也忽略了它們在溝通上具有功能的事實。

我大致上同意何萬順對「其實」的功能說明。

然而,我懷疑張大春真的會認為所有「其實」都是垃圾話。

以常識來推論,張大春的主張或許更類似於: 「其實」當然有其功能,但是不管是多有功能的詞,濫用之後都會變成垃圾話。

換句話說,張大春批評的其實是「其實」的特定使用,而不是「其實」這個詞本身。

假若他要批評的是「其實」本身,並要建議我們就此停用這個詞,根本不需要特意舉那個「17分鐘內用了43個『其實』,把『其實』濫用成垃圾話」的例子。

語言的自然變遷 在《語言癌不癌》的第二篇論文〈別鬧了,余光中先生:從生成語法的角度檢視語言癌之生成〉裡,清大語言所教授蔡維天從「生成語法」推測某些語言癌的出生過程。

余光中認為語言癌是出於中文的「惡性西化」[2]:中文使用者學了英文,或者受到英文語法影響,因此生出不恰當的中文用法。

蔡維天不同意這個說法,他認為特定語法的生成是科學問題,而現有的科學證據指出某些更語法特別有關的「語言癌」其實在古中文早有根基。

以「做一個……的動作」來說,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來自於西方慣用的「動詞名詞化」語法。

蔡維天指出,「做一個……的動作」裡的「做」在語言學上被稱為「輕動詞」(lightverb)。

輕動詞是被泛用化而失去大部分意義的詞,需要在後面加上補足意義的詞彙,才能形成合理的片語,這種動詞在中文裡很常見,例如: 打水、打電話、打東東 搞錢、搞笑、搞東東 有時候,語句中的輕動詞會因為缺乏含意而被省略,例如哈佛大學語言學家黃正德認為中文裡的「你走你的」隱含的原型是「你做你的走」,結構和英文「youdoyourwalking」一樣,因為這句話裡的「做」含意不明顯,爾後被往前提的「走」給覆蓋。

然而,這並不代表「你走你的」和「你做你的走」是中文西化的結果,因為你在台語裡可以找到跟「你做你的走」一樣結構的句子:「汝做汝行」。

輕動詞的語法並不是新東西,香港中文大學馮勝利教授在上古漢語裡也找到類似用法: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君若以臣為有罪…… 馮勝利推測,「罪……」就是「以……為有罪」裡的輕動詞(「以」)被具有實質意義的詞(「罪」)提前覆蓋的結果。

根據以上以及《語言癌不癌》裡其他在這裡無法一一介紹的線索,蔡維天認為「做一個……的動作」不是中文西化的結果:此結構出現的可能性,早就埋在漢語裡了。

當然,某個用法不是「中文西化的結果」,並不代表它就是好用法、不是「語言癌」。

蔡維天對用法好壞沒有直接表態,但強調古人也曾有過對於輕動詞變化的不滿,例如北宋歐陽修就在〈歸田錄〉裡抱怨: 「打」應該是「打擊」的意思,人相毆、擊物、冶金,用「打」來描述也就算了,但是現在的人什麼東西都用「打」,打船打車打魚打水打飯打傘……我特地去查了書,「打」沒有這些種用法啦! 蔡維天認為,現行對於「語言癌」的批評,若缺乏研究基礎,就只是主觀的語言潔癖而已,並不代表客觀的病痛真的存在。

結論 從何萬順和蔡維天的論文,可以看出語言學家面對語言癌現象的兩個傾向: 對於有功能的語句非常寬容: 只要你有辦法說明(或有辦法找到地方的語言學家為你說明)為什麼要這樣構句,語言學家對你的句子大概就不會太有意見。

相對於國文老師和文學家希望大家把句子構築得更簡潔和漂亮,語言學家並沒有這類傾向。

對於現象原因的診斷非常嚴格: 如果你去問搶救國文聯盟:「為什麼年輕人都會像是_______這樣說話?」他們的回答八成會是「因為文言文讀得不夠多導致語文能力低落」,語言學家不會同意這種出於wishfulthinking(誤)的診斷,相對地,他們傾向於實地探查語言的使用和語法的結構,來找出語言癌現象出現的原因。

我和所有關心語言癌現象的人一樣,認為中文使用者的表達和語言能力可以比現在更好,但我也傾向於同意語言學家的看法,認為我們應該替不合理的現象找到合理並且站得住腳的診斷,才有機會設計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

NOTE 段心儀受訪內容↩ 余光中談語言癌↩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語言的生、死,以及轉譯: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地方的語言癌也需要社會學 我不是「死亡語言」!拉丁文將重拾羅馬帝國時期的輝光? 「創作和翻譯,是我感受世界的方式。

」──《風格練習》譯者周丹穎專訪 延伸閱讀: 《語言癌不癌?語言學家的看法》 何萬順余光中古文教育吳思華哲學哲學雞蛋糕張大春惡性西化搶救國文聯盟文言文朱家安段心儀臺灣語言學學會蔡維天表達能力語言癌不癌語言能力馮勝利 ←蘭姆姊弟的改寫提升了莎士比亞的文學地位,而他們認為透過閱讀,才能真正體會箇中美好 面對《正義》作者桑德爾的市場論,經濟學者們如何接招!?→ 您可能還想看... 【果子離群索書】寄託於閱讀,安身於文學──閱讀的幾則小故事 412月,2014 AI沒有偏見,人才有:對照思考讓你看更遠 178月,2020 【老貓出版偵查課】電子書:實體物質的勝利,至少在目前 2112月,2015 【陳柏青之大人的廚房】芥蒂 17月,2015 Copyright©2020群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加入粉絲團,天天帶給你有趣的閱讀新聞 Readmoo電子書店 加入Line好友 訂閱電子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