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主宰全身健康?! 解密神奇的腸道菌 -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們也常把腸道菌概略分為好菌、壞菌,好菌的傳統代表如比菲德氏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壞菌即已知的病原菌如幽門螺旋桿菌、困難梭菌等。
只有少數已知的壞 ...
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93期
出刊日:2021-01-15
返回上一層
腸道菌主宰全身健康?!解密神奇的腸道菌
醫學對於腸道菌的研究愈來愈深入,發現它們雖處於腸道內,卻與全身的免疫及代謝都有關,還有「第二個大腦」之稱,也發現一些新興益生菌有治病潛力!
諮詢╱吳偉愷(臺大醫院醫研部研究型主治醫師)
撰稿╱楊雅馨
近年來的研究逐漸發現,腸道菌和身體各個器官、重要機能密切相關,還會誘發各種疾病的產生,包括糖尿病、肥胖、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過動症等等,甚至與癌症免疫療法的療效也有關。
腸道菌是什麼?為何如此神奇?
每個人的腸道菌如何形成?
健康的腸道約有10兆~100兆的腸道細菌,當我們還是胎兒時,腸道屬於無菌的狀態,出生後,這些微生物透過各種方式,如飲食、空氣等,陸續進駐到人體,也造就了每個個體不一樣的腸道菌叢。
單是出生方式不同也有影響。
比如說,自然產的孩子比起剖腹產的嬰兒,長大後比較少出現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免疫問題,有學者認為這與新生兒從母親產道出來,接觸到媽媽陰道的乳酸菌有關,剖腹產的嬰兒就接受不到這些潛在的好菌。
因此,有一項研究刻意將母親陰道分泌物抹在剖腹產的新生兒身上,模擬自然產嬰兒會全身暴露在母親的陰道環境,可以讓剖腹產嬰兒的腸道菌恢復成自然產的狀態,目前仍在持續追蹤觀察是否能降低過敏疾病的發生。
每個人的腸道菌相皆不同
腸道菌叢種類愈多樣,愈易穩定菌叢之間的生態平衡,然而這需要時間。
一般來說,腸道菌從無到有到多元,約需3年左右,所以3歲之前的嬰幼兒,腸道菌叢的量不多、種類也少,還處於一個不穩定的階段,只要受到病毒、細菌入侵,就容易出現腹瀉等現象,直到3歲以後,腸道菌叢才會趨向穩定。
爾後人體也會因為接觸到新的菌種或使用抗生素等藥物,使得腸道菌叢產生動態變化。
每個人的腸道菌相組成都不同,即使是基因相同的雙胞胎,也可能帶有迥異的腸道菌基因,因此產生了不同的健康狀態。
與免疫、代謝、腦神經皆有關
早年大家以為腸道菌只是排泄物,忽略它的存在,現在逐漸發現,這個曾經「被遺忘的器官」不僅重要,還是人體最大的「動態內分泌」器官,掌管全身的健康,尤其是「代謝」和「免疫」,甚至與「腦神經」也有影響,稱為「腸—腦軸線」(gut-brainaxis),也就是說大腦和腸道菌是有溝通的,這也是現在非常熱門的研究主題。
以代謝來說,腸內菌的作用好比體內的「金融系統」,掌管能量的儲存和消耗。
在免疫方面,腸內菌則像「司法系統」,負責懲奸除惡,可訓練免疫力把壞病菌殺死或消滅,阻止其入侵人體。
但是也不能趕盡殺絕,要達到一個平衡。
腦的部分,腸內菌可以透過交感神經與腦部做直接溝通,因為腸道的神經細胞是僅次於大腦最多的一個器官,所以許多消化性疾病與腦部疾病有很多的關聯性,譬如腸躁症、巴金森氏症。
以往認為與巴金森氏症有關的路易氏體(一種變性蛋白質凝集體),只存在大腦中,後來發現腸道的神經系統也會產生路易氏體,而且便秘、腸蠕動不佳等相關症狀出現的比大腦症狀更早,病原很可能來自早期腸道菌的失衡。
另外阿茲海默症、過動症、自閉症、憂鬱症等也都被發現與腸道的菌相失衡有關。
與腸道菌相關的代謝疾病就更多了,如糖尿病、肥胖、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等;免疫疾病如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過敏、第一型糖尿病、胰臟炎等,甚至還包含了許多過去病因不清楚的自體免疫疾病。
至於腸道本身的疾病就更不用說,如偽膜性腸炎、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colitis)、大腸息肉與腫瘤的生成等,都與腸道菌有密切的關連。
可以說,想得到的疾病,有8成都與腸道菌有關,只是仍需要更多研究去釐清其因果性與致病機轉,才有辦法開發新的診斷與治療方式。
例如,在動物試驗和人體試驗都觀察到,「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nucleatum)可能是大腸癌的致病因子,有些動物實驗確實發現用抗生素把具核梭桿菌殺死,能減少大腸腫瘤發生的情況,不過抗生素無法長期使用,且容易產生抗藥性,所以就算能驗出具核梭桿菌,如何治療還無定論。
腸道菌的種類
腸內細菌如此多,有哪些種類?其實有很多分類方式,就臨床角度而言,較簡單的分法可分為「病原菌」、「共生菌」2大類。
1.病原菌
病原菌顧名思義就是這隻菌種會導致疾病,比較為人熟知的例如幽門螺旋桿菌與胃潰瘍、胃癌相關;困難梭狀桿菌會引起偽膜性結腸炎;沙門氏菌會引起腸炎;志賀氏桿菌引發之急性腹瀉等等。
2.共生菌
然而,病原菌只是腸道菌叢的冰山一角,絕大多數的腸道菌屬於非病原菌,也就是所謂的共生菌(commensalbacteria),一般的情況下對人體並不會有致病的危險,有些反而有保護效果,幫助抵抗病原菌的入侵,有些甚至可以強化免疫系統,甚至減少癌症的發生。
是否該補充益生菌?
目前仍無定論
既然腸道菌對人體如此重要,坊間又有一些益生菌產品,到底該不該補充?基於每個人的腸內菌大多處於一種動態平衡的情況下,其實一般人是不需要的。
而且吃益生菌到底能不能對健康帶來好處?目前仍無定論。
有些傳統的益生菌已經吃了上千年,安全性已經確認,所以可當一般食品使用,但是談到療效,各個臨床試驗差異很大,有些有效有些沒效,原因之一是每個人對益生菌的反應不一樣,另外就是這些安全性佳的傳統好菌生物活性或許沒那麼強,所以效果可能就不明顯。
近年以色列團隊有一項有趣的人體試驗,讓受試者徹底清腸後再給予抗生素,盡量將原本的腸內細菌都清除了,然後A組給予益生菌,B組則不吃益生菌,實驗結果發現,有吃益生菌的A組,恢復到原本的腸道菌相還比較慢。
所以到底吃益生菌好不好?仍留待更多研究解答。
如果真的想補充也無不可,首先要看食用的目的為何,針對該目的去選擇有做過相關(例如過敏、便秘、腹瀉等)臨床試驗的益生菌,最起碼要有動物試驗證據支持其效果,而不是盲目的亂吃。
另外就是可以先吃一個月看看是否有改善,若沒改善就可以考慮更換品牌。
次世代益生菌新焦點唯長期安全性尚未知
除了傳統好菌外,現在有更多過去未發覺的厭氧菌被發現能夠促進健康,甚至可以治療疾病,這些新找到具潛力的厭氧菌,又稱為次世代益生菌。
比較知名的如黏蛋白菌(Akkermansiamuciniphila),除了能利用膳食纖維產生對人體有益的短鏈脂肪酸外,還能透過其膜蛋白的作用改善宿主腸道屏障,藉此改善代謝疾病,是目前最有名的次世代益生菌。
Akk這隻菌最早是由一位比利時學者PatriceCani發現其功效,在動物實驗發現可以改善糖尿病,人體部分也有一些小規模的臨床實驗已經在進行,初步結果顯示有效,在美國已開始有產品上市,當作藥品而非食品,且主要是提供糖尿病患使用。
又如國內長庚大學賴信志教授團隊也發表過一隻戈氏副擬桿菌(Parabacteroidesgoldsteinii),是藉由靈芝、冬蟲夏草等中藥的功效實驗所發現的,發現具有減重、抗發炎的效果,後續也有製成藥物的潛力。
相較於乳酸菌或比菲德氏菌等傳統好菌,這些新的次世代益生菌是直接從腸道分離出來的,且是針對疾病改善去找出來的細菌,所以實驗效果也比較明顯。
不過雖然動物實驗發現有預防或改善疾病的效果,但仍需要人體試驗進行療效確認,安全性亦需要時間釐清,所以不會像傳統益生菌那樣當作一般食品,目前應該會朝向藥品管理,受藥品相關法規規範。
腸道菌也走向精準醫療
陸續應該還會有一些新的次世代益生菌被找出來,可能有助於疾病的治療,包括讓癌症的免疫療法有更加強的效果。
未來腸道菌的治療應會走向個人化,因為每個人的健康狀況不同、菌種也不同,所以之後或許能透過菌相檢測,了解糞便菌種分佈情況,知道哪一種菌過多或過少,想辦法移除潛在致病菌,補充潛力治病菌,並針對每個人的基因或身體健康狀況來做調整,就像現在熱門的精準醫療概念,即根據每個人的自身狀況去做介入。
不過這是非常新的領域,還有許多未知和不確定性,有待未來持續探討。
BOX
另一種分類法:
好菌、壞菌、伺機性細菌
我們也常把腸道菌概略分為好菌、壞菌,好菌的傳統代表如比菲德氏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壞菌即已知的病原菌如幽門螺旋桿菌、困難梭菌等。
只有少數已知的壞菌我們會希望除掉,但除此之外,腸道菌叢絕大多數的細菌都無明顯的好壞之別,或是說好壞兼具,因為腸道菌的好壞經常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所以重點是在取得動態的平衡。
至於伺機細菌可理解成具有「牆頭草性格」,當壞菌在腸內佔有優勢導致疾病,伺機性細菌就會向壞菌靠攏,大家一起在腸內使壞;等好菌反敗為勝,它們也會立刻投靠好菌陣容,共同維持腸道生態多樣性。
例如每個人腸道裡面都有大腸桿菌,但是平常相安無事,只有在特殊狀況比如免疫力低下時,大腸桿菌會導致敗血症或消化道與泌尿道感染等問題,也算是一種伺機性感染細菌。
Q什麼樣的食物對腸道健康有益?
A蔬菜水果還是公認最好的,過去認為蔬果的好處是含有豐富的維他命、礦物質,現在發現蔬果含有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s)、多酚類、膳食纖維,可以提供腸道菌好的養分來源,特別是可以產生短鏈脂肪酸等有益物質。
所以,飲食方面可能沒有什麼新的選擇,但基本的概念還是攝取多種顏色蔬果,如此不僅確保纖維足夠,也能吃到多種不同的植化素,有助於腸道菌叢的均衡發展。
Q有人說吃瀉藥後再吃益生菌,效果比較好?
A目前並沒有任何實驗研究可以證實先透過吃瀉藥清腸或吃抗生素等方式,讓原本腸道菌種減少,會增加益生菌的效用。
這派的說法,主要是基於「定殖(Colonization)」的概念,也就是先清掉原本的「住戶」後,吃進去的益生菌就比較有機會住下來,稱為「定殖」。
但重點還是,這隻菌之前有沒有做過嚴謹的研究,有沒有帶來你想要的健康益處?如果沒有,定殖下來也沒有什麼好處。
Q吃抗生素對腸道菌影響為何?
A以往的抗生素多屬於廣效型,無論細菌屬性為何盡量消滅,造成腸道菌叢的劇烈改變,所以可能導致一些健康問題,例如困難梭狀桿菌所引發的偽膜性結腸炎,就是很典型的因使用抗生素導致的菌相失衡。
抗生素會破壞腸內菌的平衡,所以有些人在服用抗生素後,常會伴隨腹瀉相關的腸胃道症狀,但多半能在停用抗生素後恢復。
然而,適當使用抗生素來治療細菌感染仍有必要,近年來有些抗生素已朝向窄效的方向發展,比如針對困難梭狀桿菌較新的治療,目前已傾向使用fidaxomicin這種窄效型、侷限性的抗生素,而較不建議使用metronidazole等廣效型全身性的抗生素。
Facebook
Google+
Twitter
微博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總編輯的話】見證C肝病毒的發現與消失
馬祖防治胃癌經驗成國際準則肝基會早年為馬祖推動肝篩
夫婿罹肝癌資深藝人白嘉莉用愛陪伴18年
從發現到根除─C肝病毒30年
腹水也會跑到胸腔?!談肝性胸水
利用人工智慧偵測肝硬化,有眉目!
我的肝癌為什麼不能開刀?
【林老師診療室】怎麼看自己的檢驗報告?膽紅素《T-Bil、D-Bil》
【愛肝新樂園】肝病變臉,通常已太晚
膽囊息肉要追蹤嗎?會不會變成膽囊癌?內視鏡超音波搭配顯影劑幫助鑑別診斷
上大號時痛如刀割…竟然是肛裂!
肝爹信箱有問必答
保平安‧保健康艋舺龍山寺6小時免費肝炎及肝癌大篩檢
2020愛你愛妳583新竹巨城千人免費篩檢點亮好心肝
【請問好心肝】肝病門診追蹤4問李宣書教授專業解答
【請問好心肝】失眠3問王恩南醫師專業解答
【請問好心肝】減重消脂4問吳妮民醫師專業解答
【請問好心肝】嗓音治療4問王棨德醫師專業解答
【請問好心肝】飲酒與傷肝4問劉泮甫醫師專業解答
【好心肝故事】肝硬化不自覺林若如女士消脂16公斤逆轉脂肪肝
好心肝門診中心擴充樓層及診間籲請各界熱烈愛心襄助
延伸文章資訊
- 1打造健康腸道!「養好菌」更重要!
壞菌攻占腸道後,最常出現的就是便秘、腹瀉、消化不良、脹氣等症狀,想要提升腸道好菌數,一般都會攝取「益生菌」來增加腸道的好菌,如:「嗜乳酸桿菌」(A菌)和「雙歧桿菌 ...
- 27類食物長好菌培養腸道健康免疫力up-聯安診所健檢中心
富含益生質的食物有哪些? ; 豆類, 黃豆、黑豆、紅豆、綠豆 ; 蔬菜, 蘆筍、花椰菜、紅蘿蔔、地瓜葉、高麗菜等葉菜類 ; 水果, 蘋果、木瓜、香蕉 ; 堅果種子, 杏仁、核桃、腰果、 ...
- 3腸道健康關鍵在平衡!圖解益菌、壞菌三大腸道菌群 - Heho健康
腸內細菌可以大致分為「益菌」、「伺機菌」、「壞菌」3大類。理想的平衡比例為2成益菌,1成壞菌,其餘7成的伺機菌會成為優勢方的同伴,所以能 ...
- 4益生菌怎麼選才對?養好腸道菌,腸道改造大作戰 - 康健雜誌
30秒測你的腸道健不健康!腸道菌主宰全身健康,還能改變你的基因!而益生菌雖然是保健食品,但不是補充愈多愈好,而是講求平衡,怎麼選、怎麼吃才 ...
- 5幫腸道養好菌提升免疫力!益生菌最愛的7大類食物 - 健康2.0
劉語潔說,腸道健康的人可直接攝取天然益生菌食品,如無糖優酪乳、無糖優格、乳酪、泡菜、味增、納豆等發酵食物;若是外食族或平日工作忙碌、壓力大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