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綱八目的追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它既是?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
縱覽四書五經, ...
推薦給好友
首頁
>至理格言>大學
>三綱八目的追求
三綱八目的追求
【原文】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
知止(4)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本(11)。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經)
【注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
“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
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禦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所以,後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
”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裏,也指宇宙萬物的本源、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裏有不同的意思。
(2)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
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新”,即革新、棄舊
圖新。
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知止:知道目標所在。
(5)得:收穫。
(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達。
(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
本:根本。
(12)末:相對於本而言,指枝末、枝節。
(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
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
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穫。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
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
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讀解】
這裏所展示的,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
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於至善。
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
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它既是
?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
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
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於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
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會登堂入室,領略懦學經典的奧義。
就這裏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後面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
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內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內修”專案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後面的“外治”專案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份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下》),把生命的歷程鋪設在這一階梯之上。
所以,它實質上已不僅僅是一系列學說性質的進修步驟,而是具有濃厚實踐色彩的人生追求階梯了。
它鑄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份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
然在我們身上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不管你是否意識明確,不管你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看你的思想,左右著你的行動,使你最終發現,自己的人生歷程也不過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地展開。
事實上,作?中國知識份子,又有幾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鶴閑雲、隱逸高士呢?說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推薦給好友
延伸文章資訊
- 1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源於道家?
中國有句老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修身方面,曾國藩被稱爲清朝最後一位理學大師,他崇尚程朱理學,把理學運用得從容自如。在治 ...
- 2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 - 中文百科知識
平天下裡面的平字並不是平定的意思,在《禮記·樂記》中說:“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之發也。”說明,修身齊家平天下中的平是指天下平均,表示的是一個公平,公正,秩序的意思, ...
- 3大學第四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每日頭條
- 4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_百度百科
古時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采邑;要想管理好自己的采邑,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 ...
- 5不讀《大學》,何以修身治國平天下? - 中國文化研究院
《大學》八個步驟中的後四個步驟,是關於治理國家的,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思是說,一個人通過「正心誠意」的修養,可以使自己成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