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源於道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有句老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修身方面,曾國藩被稱爲清朝最後一位理學大師,他崇尚程朱理學,把理學運用得從容自如。

在治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源於道家? 2020-10-18古今神祕文化 我們都知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人生理想,其出自「四書」之一的《大學》,前面還有四項:「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爲「八條目」,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個由內而外的架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將個人道德修養和治國平天下統一了起來,一向被認爲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並被視爲實現儒家「內聖外王」的途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爲內聖之業;「齊家、治國、平天下」,則爲外王之業。

「內聖外王」的統一,歷來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有意思的是,「內聖外王」之說,最早卻出自道家的《莊子·天下篇》:「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道)。

此即內聖外王之道」。

後來成爲了儒家的經典命題。

(當然,也有學者認爲《天下篇》的作者不是莊子,而爲儒家所作。

)而從修身到平天下的架構,很有可能也是源於道家。

《大學》的作者,相傳爲孔子的弟子曾參(曾子),實爲秦漢時期儒家的作品。

追本溯源,我們在《論語》裡卻找不到「修、齊、治、平」的架構;類似的架構,倒是出現在了《老子》中。

《老子》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志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老子由身、家、鄉、國以至天下,脈絡非常清楚,可以看作是《莊子·天下篇》「內聖外王」的原型。

也有的學者認爲,《大學》出於《孟子》,因爲《孟子·離婁上》說:「人有恆言:天下國家。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但這顯然忽視了「人有恆言(人們常說)」一語,表明它並不是孟子說的。

再來看看漢初偏道家思想的《淮南子》中的說法,也是這種類似的架構:「能有天下者,必不失其國;能有其國者,必不喪其家;能治其家者,必不遺其身;能修其身者,必不忘其心;能原其心者,必不虧其性;能全其性者,必不惑於道。

」(《淮南子·詮言訓》)作爲儒家的核心思想和最高理想,「內聖外王」和「修、齊、治、平」,很有可能源自道家——這其實並不奇怪,正如有學者所指出,儒道兩家雖是不同學說,但究其產生和發展歷程,卻可發現二者「同源一體」。

此後,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儒、道互補,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發揮了深遠而巨大的作用。

相關焦點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其實心中有很多話,但是一兩句卻又說不清楚,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場修行,經歷的每件事都是劫難,需要自己去化解!人的修煉我喜歡分爲內和外,外則是應對外部環境人和事的能力,而內則是與自己相處,放過自己的心態! 修身齊家,就是治國平天下 你沒能明白,修身齊家,就是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做到了,才能治國平天下!你被追「大」障礙了自己的心。

你以爲做大事,才是報效祖國。

你以爲人不應該被小情小緒所困,人應該追求大情大愛。

你以爲「小家」不重要,大家才重要。

你以爲「我」不重要,天下才重要。

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修煉提高的次序 《大學》是《四書》裡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著名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命題,體現了儒家對人生修煉順序的認識。

宋朝二程說:「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朱熹也說:「先通《大學》,立定綱領,其他經皆雜說在里許。

」 成功學使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古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三個方面實質就是當代每個人的人生觀,生活觀以及人生目標方面的問題,1,修身是指先把自己的性格,情緒,情商,智商,知識和能力都要解決處理好,也就是做到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2,齊家是指讓家庭和諧幸福,每個家庭是國家的個體單位,家庭興旺則國家興旺,可見每個人都要把家務事解決好,處理好家庭矛盾,對父母孝順,忠貞愛情夫妻關係要和睦共同奮鬥,教育好子女,未來的接班人工程培育要搞紮實。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懂了這些,你才懂了一半 至於「八目」,則是「八個條目」,也就是儒家提倡的個人道德修養和立身治世的八個步驟。

這八個步驟,分爲兩句話,後面一句,我們都知道,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四個步驟;不過,懂了這些,你才懂了一半,因爲在它前面,還有一句,也是四個步驟,而且那更加重要。

王興談創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獵雲網 騰訊科技刊發一篇文章,文中王興提及了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對創業者別有一番意義。

騰訊科技刊發一篇文章,文中王興提及了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對創業者別有一番意義。

王興指出,一個公司一開始只是單一的業務,按職能部門分,後來業務多了,要按事業部分,後面按事業羣分,或者外面他們有投資公司,有生態鏈的各合作夥伴,這才整個合成一個「國」要「平天下」,需要靠企業,整個團隊去做。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的境界提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循序漸進的成長道路。

人的地位,決定視野和境界。

一個人的擔當,最直觀的做法就是在其位謀其政。

單身的時候,修身養性,鍛鍊知識與能力。

有了家庭之後,就得全心全意的守護家人。

當一個人的實力足以保護鄉鄰的時候,就要當仁不讓地擔負起那份責任。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前面還有一句,那更重要 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親」同「新」)民,在止於至善」,所以,「明明德」、「新民」和「止於至善」,就是「三綱」,即「大學之道」的三個綱領。

至於「八目」,則是「八個條目」,也就是儒家提倡的個人道德修養和立身治世的八個步驟。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修身齊家再治國平天下 也可總結爲「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只有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

通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經典文化滲透於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體現於現實社會的方方面面。

中華傳統美德寄託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孕育了中國輝煌的歷史成就,哺育了世世代代的華夏兒女。

中華傳統美德之修身養性於自身。

修身在於提高個人的美德,完善自身修養使其具備良好的社會素質。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宏觀理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在古代,很多能人志士的心目當中,其實都有一個非常宏大的理念,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他們人生的最高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最早出自於儒家經典《禮記》之中,時至今日,早已成爲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名言,成爲了傳統文化思想界中的代表性格言。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有句老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修身方面,曾國藩被稱爲清朝最後一位理學大師,他崇尚程朱理學,把理學運用得從容自如。

在治家方面,他充分秉承了祖父星岡公的治家手段,並在星岡公的基礎上,對曾家的家風、傳統進行了發揚光大,後來,他提出了著名的「曾家八寶飯」。

一個人的成功,除了個人努力之外,外部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儒家與道家都重視「修身」,兩者是否有高下之分? 可以說,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雖然在體系上有著明顯的差異,但始終在我們的不同人生階段、不同境遇、不同人際關係等方面體現著各自不一樣的指導意義和價值。

不過,雖然兩種思想差異巨大,但卻都認爲「修身」是一切的重中之重。

兩家都認爲修養自身是立身處世的根基,都從自身講到天下。

但對於如何實現「修身」與從自身到天下的實現方式則存在明顯差異。

正所謂「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正所謂「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廉潔修身,乃齊家之始,治國之源,平天下之基。

」廉潔的意思是清白高潔,不貪汙。

我愛讀歷史,而關於廉潔的方面有兩篇記憶(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故事之一:在清朝初的時候,陳居官至閩浙總督。

他爲官清廉,生活儉樸,臨終時仍身穿著粗袍布履。

想要修身、齊家,平天下,只需學會《大學》 《大學》原是《小戴禮記》一書相傳出自曾子所作,,實爲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以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散文,這部書在歷史當中成爲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如何「齊家、治國」? 原標題:如何「齊家、治國」?"齊家"/食客孟嘗君「齊家」的「家」不是隨隨便便一個家庭,士大夫以上才有「家」。

有家之後,他就能請家丁,請食客。

這是天子、諸侯下面的重要臣子才有的特權。

「修身、齊家、立業、平天下」缺一不可的老山禪思想 我們每個人在中學時期所學即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是儒家的思想中關於人如何做官的描述。

對於我們普通百姓來說「修身、齊家、立業、平天下」就是大智慧,也是多少人終極一生在追求的真理,也是老山禪思想所緊緊圍繞的四大主題。

當然老山禪思想中,修身是齊家、立業和平天下的基礎。

對於我們來說,第一步是要努力實現自我價值。

我先是我,而後才是其他。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古典今說┃當代,怎樣理解「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內涵?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於《《禮記·大學》第一章中的第二節,節選如下:「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 四書五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代文人的最終信仰 閱讀《聊齋志異》的人鄙視讀四大名著的人,而閱讀先秦諸子的人,閱讀《韓非子》、《道德經》的人(其實這類人往往選站著,不認真閱讀)鄙視讀《論語》的人。

非常奇怪,難道僅僅是因爲古籍「不夠酷」,「不夠特立獨行」嗎?幼年的孩子在叛逆時期追求「酷酷的」「特立獨行」尚能理解,長大了,就不應該這樣。

一些中國人文科學的學者認爲,儒家不如諸子,中國不如西方,人文科學不如理工。

不讀《大學》爲什麼不能「修身治國平天下」? 《大學》是一篇寫於先秦時代的儒家文章,內容是講述儒家的治國道理,其中包括有著名的「三綱領」、「八條目」,對後來儒家思想的發展影響很大。

有關《大學》的作者,有說是由孔子的大弟子曾子所寫。

《大學》在漢代被收入《禮記》一書,宋代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編爲四書,成爲宋代以後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