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範類中學教師資格證認定標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附件1

中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

(第一級)

《中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第一級)》是國家對中學教育專業辦學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據國家教育法規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制定。

本標準適用於普通高等學校培養中學教師的本科師範類專業。

維度

監測指標

參考標準


課程與教學

1

教師教育課程學分[1]

必修課≥10學分

總學分≥14學分

2

人文社會與科學素養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

≥10%


3

學科專業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

≥50%


合作與實踐

4

教育實踐時間 [2]

≥18周

5

實習生數與教育實踐基地數比例[3][4]

≤20:1


師資

隊伍

6

生師比[5]

≤18:1

7

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教師


8

具有高級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8]

≥學校平均水平


9

具有碩博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9]

≥60%


10

中學兼職教師占教師教育課程教師比例[10]

≥20%


支持

條件

11

教學日常運行支出占生均撥款總額與學費收入之和的比例[11][12][13]

≥13%

12

生均教學日常運行支出

≥學校平均水平


13

生均教育實踐經費[14]

≥學校平均水平


14

生均教育類紙質圖書[15]

≥30冊


每6個實習生配備中學學科教材≥1套




15

微格教學、語言技能、書寫技能、學科實驗教學實訓室等教學設施


中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

(第二級)

《中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第二級)》是國家對中學教育專業教學質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據國家教育法規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制定。

本標準適用於普通高等學校培養中學教師的本科師範類專業。

一、培養目標

1.1 [目標定位] 培養目標應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面向國家、地區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和教師隊伍建設重大戰略需求,落實國家教師教育相關政策要求,符合學校辦學定位。

1.2 [目標內涵] 培養目標內容明確清晰,反映師範生畢業後5年左右在社會和專業領域的發展預期,體現專業特色,並能夠為師範生、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及其他利益相關方所理解和認同。

1.3 [目標評價] 定期對培養目標的合理性進行評價,並能夠根據評價結果對培養目標進行必要修訂。

評價和修訂過程應有利益相關方參與。

二、畢業要求

專業應根據中學教師專業標準,制定明確、公開的畢業要求。

畢業要求能夠支撐培養目標,並在師範生培養全過程中分解落實。

專業應通過評價證明畢業要求的達成。

專業制定的畢業要求應涵蓋以下內容:

n 踐行師德

2.1 [師德規範]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己任。

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具有依法執教意識,立志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2.2 [教育情懷] 具有從教意願,認同教師工作的意義和專業性,具有積極的情感、端正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

具有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尊重學生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工作細心、耐心,做學生錘鍊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n 學會教學

2.3 [學科素養] 掌握所教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學科知識體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了解所教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繫,了解所教學科與社會實踐的聯繫,對學習科學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2.4 [教學能力] 在教育實踐中,能夠依據所教學科課程標準,針對中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科認知特點,運用學科教學知識和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獲得教學體驗,具備教學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學能力和一定的教學研究能力。

n 學會育人

2.5 [班級指導] 樹立德育為先理念,了解中學德育原理與方法。

掌握班級組織與建設的工作規律和基本方法。

能夠在班主任工作實踐中,參與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動的組織與指導,獲得積極體驗。

2.6 [綜合育人] 了解中學生身心發展和養成教育規律。

理解學科育人價值,能夠有機結合學科教學進行育人活動。

了解學校文化和教育活動的育人內涵和方法,參與組織主題教育和社團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

n 學會發展

2.7 [學會反思] 具有終身學習與專業發展意識。

了解國內外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動態,能夠適應時代和教育發展需求,進行學習和職業生涯規劃。

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創新意識,運用批判性思維方法,學會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問題。

2.8 [溝通合作] 理解學習共同體的作用,具有團隊協作精神,掌握溝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組互助和合作學習體驗。

三、課程與教學

3.1 [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應符合中學教師專業標準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要求,能夠支撐畢業要求達成。

3.2 [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體現通識教育、學科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有機結合;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設置合理。

各類課程學分比例恰當,通識教育課程中的人文社會與科學素養課程學分不低於總學分的10%,學科專業課程學分不低於總學分的50%,教師教育課程達到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規定的學分要求。

3.3 [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注重基礎性、科學性、實踐性,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師德教育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

選用優秀教材,吸收學科前沿知識,引入課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優秀中學教育教學案例,並能夠結合師範生學習狀況及時更新、完善課程內容。

3.4 [課程實施] 重視課堂教學在培養過程中的基礎作用。

依據畢業要求制定課程目標和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內容與方式應支持課程目標的實現。

能夠恰當運用案例教學、探究教學、現場教學等方式,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提高師範生學習效果。

課堂教學、課外指導和課外學習的時間分配合理,技能訓練課程實行小班教學,養成師範生自主學習能力和「三字一話」等從教基本功。

3.5 [課程評價] 定期評價課程體系的合理性和課程目標的達成度,並能夠根據評價結果進行修訂。

評價與修訂過程應有利益相關方參與。

四、合作與實踐

4.1 [協同育人] 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學建立權責明晰、穩定協調、合作共贏的「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基本形成教師培養、培訓、研究和服務一體化的合作共同體。

4.2 [基地建設] 教育實踐基地相對穩定,能夠提供合適的教育實踐環境和實習指導,滿足師範生教育實踐需求。

每20個實習生不少於1個教育實踐基地[4]。

4.3 [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體系完整,專業實踐和教育實踐有機結合。

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貫通,涵蓋師德體驗、教學實踐、班級管理實踐和教研實踐等,並與其他教育環節有機銜接。

教育實踐時間累計不少於一學期[2]。

學校集中組織教育實習,保證師範生實習期間的上課時數。

4.4 [導師隊伍] 實行高校教師與優秀中學教師共同指導教育實踐的「雙導師」制度。

有遴選、培訓、評價和支持教育實踐指導教師的制度與措施。

「雙導師」數量充足,相對穩定,責權明確,有效履職。

4.5 [管理評價] 教育實踐管理較為規範,能夠對重點環節實施質量監控。

實行教育實踐評價與改進位度。

依據相關標準,對教育實踐表現進行有效評價。

五、師資隊伍

5.1 [數量結構] 專任教師數量結構能夠適應本專業教學和發展的需要,生師比不高於18:1[5],碩士、博士學位教師占比一般不低於60%[9],高級職稱教師比例不低於學校平均水平[8],且為師範生上課。

配足建強教師教育課程教師,其中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教師原則上不少於2人[7]。

基礎教育一線兼職教師素質良好、隊伍穩定,占教師教育課程教師比例不低於20%[10]。

5.2 [素質能力] 遵守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為人師表,言傳身教;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具有較強的課堂教學、信息技術應用和學習指導等教育教學能力;勤于思考,嚴謹治學,具有一定的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

具有職前養成和職後發展一體化指導能力,能夠有效指導師範生髮展與職業規劃。

師範生對本專業專任教師、兼職教師師德和教學具有較高的滿意度。

5.3 [實踐經歷] 教師教育課程教師熟悉中學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和中學教育教學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學教育服務經歷[18],其中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教師具有指導、分析、解決中學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並有一定的基礎教育研究成果。

5.4 [持續發展] 制定並實施教師隊伍建設規劃。

建立教師培訓和實踐研修制度。

建立專業教研組織,定期開展教研活動。

建立教師分類評價制度,合理制定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等教師教育實踐類課程教師評價標準,評價結果與績效分配、職稱評聘掛鈎。

探索高校和中學「協同教研」「雙向互聘」「崗位互換」等共同發展機制。

六、支持條件

6.1 [經費保障] 專業建設經費滿足師範生培養需求,教學日常運行支出占生均撥款總額與學費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於13%[11][12][13],生均教學日常運行支出不低於學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實踐經費支出不低於學校平均水平[14]。

教學設施設備和圖書資料等更新經費有標準和預決算。

6.2 [設施保障] 教育教學設施滿足師範生培養要求。

建有中學教育專業教師職業技能實訓平台,滿足「三字一話」、微格教學、實驗教學等實踐教學需要。

信息化教育設施能夠適應師範生信息素養培養要求。

建有教育教學設施管理、維護、更新和共享機制,方便師範生使用。

6.3 [資源保障] 專業教學資源滿足師範生培養需要,數字化教學資源較為豐富,使用率較高。

生均教育類紙質圖書不少於30冊[15]。

建有中學教材資源庫和優秀中學教育教學案例庫,其中現行中學課程標準和教材每6名實習生不少於1套。

七、質量保障

7.1 [保障體系] 建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各主要教學環節有明確的質量要求。

質量保障目標清晰,任務明確,機構健全,責任到人,能夠有效支持畢業要求達成。

7.2 [內部監控] 建立教學過程質量常態化監控機制,定期對各主要教學環節質量實施監控與評價,保障畢業要求達成。

7.3 [外部評價] 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以及基礎教育機構、教育行政部門等利益相關方參與的社會評價機制,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進行定期評價。

7.4 [持續改進] 定期對校內外的評價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能夠有效使用分析結果,推動師範生培養質量持續改進和提高。

八、學生髮展

8.1 [生源質量]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夠吸引志願從教、素質良好的生源。

8.2 [學生需求] 了解師範生髮展訴求,加強學情分析,設計兼顧共性要求與個性需求的培養方案與教學管理制度,為師範生髮展提供空間。

8.3 [成長指導] 建立師範生指導與服務體系,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適時為師範生提供生活指導、學習指導、職業生涯指導、就業創業指導、心理健康指導等,滿足師範生成長需求。

8.4 [學業監測] 建立形成性評價機制,監測師範生的學習進展情況,保證師範生在畢業時達到畢業要求。

8.5 [就業質量] 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不低於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平均水平,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的比例不低於75%[16],且主要從事教育工作[17]。

8.6 [社會聲譽] 畢業生社會聲譽較好,用人單位滿意度較高。

中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

(第三級)

《中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第三級)》是國家對中學教育專業教學質量的卓越要求,主要依據國家教育法規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及教育部關於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制定。

本標準適用於普通高等學校培養中學教師的本科師範類專業。

一、培養目標

1.1 [目標定位] 培養目標應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面向國家、地區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和教師隊伍建設重大戰略需求,落實國家教師教育相關政策要求,符合學校辦學定位。

1.2 [目標內涵] 培養目標內容明確清晰,反映師範生畢業後5年左右在社會和專業領域的發展預期,體現專業特色和優勢,並能夠為師範生、教師、教學管理人員及其他利益相關方所理解和認同。

1.3 [目標評價] 定期對培養目標的合理性進行評價,並能根據評價結果對培養目標進行必要修訂。

評價和修訂過程應有利益相關方參與。

二、畢業要求

專業應根據中學教師專業標準,制定明確、公開的畢業要求。

畢業要求能夠支撐培養目標,並在師範生培養全過程中分解落實。

專業應通過評價證明畢業要求的達成。

專業制定的畢業要求應涵蓋以下內容:

n 踐行師德

2.1 [師德規範]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己任。

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具有依法執教意識,立志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2.2 [教育情懷] 具有從教意願,認同教師工作的意義和專業性,具有積極的情感、端正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

具有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尊重學生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事業心,工作細心、耐心,做學生錘鍊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n 學會教學

2.3 [知識整合] 紮實掌握學科知識體系、思想與方法,重點理解和掌握學科核心素養內涵;了解跨學科知識;對學習科學相關知識能理解並初步運用,能整合形成學科教學知識。

初步習得基於核心素養的學習指導方法和策略。

2.4 [教學能力] 理解教師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

依據學科課程標準,在教育實踐中,能夠以學習者為中心,創設適合的學習環境,指導學習過程,進行學習評價。

2.5 [技術融合] 初步掌握應用信息技術優化學科課堂教學的方法技能,具有運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習設計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初步經驗。

n 學會育人

2.6 [班級指導] 樹立德育為先理念。

了解中學德育原理與方法,掌握班級組織與建設的工作規律與基本方法。

掌握班集體建設、班級教育活動組織、學生髮展指導、綜合素質評價、與家長及社區溝通合作等班級常規工作要點。

能夠在班主任工作實踐中,參與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動的組織與指導,獲得積極體驗。

2.7 [綜合育人] 具有全程育人、立體育人意識,理解學科育人價值,了解學校文化和教育活動的育人內涵和方法。

能夠在教育實踐中將知識學習、能力發展與品德養成相結合,自覺在學科教學中有機進行育人活動,積極參與組織主題教育和社團活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導。

■學會發展

2.8 [自主學習] 具有終身學習與專業發展意識。

了解專業發展核心內容和發展階段路徑,能夠結合就業願景制訂自身學習和專業發展規劃。

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具有自我管理能力。

2.9 [國際視野] 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心態,了解國外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和前沿動態。

積極參與國際教育交流。

嘗試借鑑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經驗進行教育教學。

2.10 [反思研究] 理解教師是反思型實踐者。

運用批判性思維方法,養成從學生學習、課程教學、學科理解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問題的習慣。

掌握教育實踐研究的方法和指導學生科研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教育教學研究能力。

2.11 [交流合作] 理解學習共同體的作用,具有團隊協作精神,掌握溝通合作技能,積極開展小組互助和合作學習。

三、課程與教學

3.1 [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應符合中學教師專業標準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要求,跟蹤對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前沿,能夠支撐畢業要求達成。

3.2 [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體現通識教育、學科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深度融合,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設置合理。

各類課程學分比例恰當,通識教育課程中的人文社會與科學素養課程學分不低於總學分的10%,學科專業課程學分不低於總學分的50%,教師教育課程達到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規定的學分要求。

3.3 [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注重基礎性、科學性、綜合性、實踐性,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師德教育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

選用優秀教材,吸收學科前沿知識,引入課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優秀中學教育教學案例,並能夠結合師範生學習狀況及時更新、完善課程內容,形成促進師範生主體發展的多樣性、特色化的課程文化。

3.4 [課程實施] 重視課堂教學在培養過程中的基礎作用。

依據畢業要求制定課程目標和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內容與方式應支持課程目標的實現。

注重師範生的主體參與和實踐體驗,注重以課堂教學、課外指導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注重應用信息技術推進教與學的改革。

技能訓練課程實行小班教學,形式多樣,富有成效,師範生「三字一話」等從教基本功紮實。

校園文化活動具有教師教育特色,有利於養成從教信念、專業素養與創新能力。

3.5 [課程評價] 定期評價課程體系的合理性和課程目標的達成度,並能夠根據評價結果進行修訂。

評價與修訂過程應有利益相關方參與。

四、合作與實踐

4.1 [協同育人] 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學建立權責明晰、穩定協調、合作共贏的「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協同制定培養目標、設計課程體系、建設課程資源、組織教學團隊、建設實踐基地、開展教學研究、評價培養質量,形成教師培養、培訓、研究和服務一體化的合作共同體。

4.2 [基地建設] 建有長期穩定的教育實踐基地。

實踐基地具有良好的校風,較強的師資力量、學科優勢、管理優勢、課程資源優勢和教改實踐優勢。

每20個實習生不少於1個教育實踐基地,其中,示範性教育實踐基地不少於三分之一[4]。

4.3 [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體系完整,專業實踐和教育實踐有機結合。

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遞進貫通,涵蓋師德體驗、教學實踐、班級管理實踐和教研實踐等,並與其他教育環節有機銜接。

教育實踐時間累計不少於一學期[2]。

學校集中組織教育實習,保證師範生實習期間的上課時數和上課類型。

4.4 [導師隊伍] 實行高校教師與優秀中學教師共同指導教育實踐的「雙導師」制度。

有遴選、培訓、評價和支持教育實踐指導教師的制度與措施。

「雙導師」數量足,水平高,穩定性強,責權明確,協同育人,有效履職。

4.5 [管理評價] 教育實踐管理規範,能夠對全過程實施質量監控。

嚴格實行教育實踐評價與改進位度。

具有教育實踐標準,採取過程評價與成果考核評價相結合方式,對實踐能力和教育教學反思能力進行科學有效評價。

五、師資隊伍

5.1 [數量結構] 專任教師數量結構能夠適應本專業教學和發展的需要,生師比不高於16:1[5],碩士、博士學位教師占比不低於80%[9],高級職稱教師比例高於學校平均水平[8],且為師範生上課、擔任師範生導師。

配足建強教師教育課程教師,其中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教師原則上不少於3人,具有半年以上境外研修經歷教師占教師教育課程教師比例不低於20%。

基礎教育一線的兼職教師隊伍穩定,占教師教育課程教師比例不低於20%[10],原則上為省市級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高級教師,能深度參與師範生培養工作。

5.2 [素質能力] 遵守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為人師表,言傳身教;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具有突出的課堂教學、課程開發、信息技術應用和學習指導等教育教學能力;治學嚴謹,跟蹤學科前沿,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強。

具有職前養成和職後發展一體化指導能力,能夠有效指導師範生髮展與職業規劃。

師範生對本專業專任教師、兼職教師師德和教學具有較高的滿意度。

5.3 [實踐經歷] 教師教育課程教師熟悉中學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和中學教育教學工作,每五年至少有一年中學教育服務經歷[18],能夠指導中學教育教學工作,並有豐富的基礎教育研究成果。

5.4 [持續發展] 制定並實施教師隊伍建設規劃。

教師培訓和實踐研修機制完善;建立專業教研組織,定期開展教研活動。

建立教師分類評價制度,合理制定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等教師教育實踐類課程教師評價標準,評價結果與績效分配、職稱評聘掛鈎。

高校和中學「協同教研」「雙向互聘」「崗位互換」等共同發展機制健全、成效顯著。

六、支持條件

6.1 [經費保障] 專業建設經費滿足師範生培養需求,教學日常運行支出占生均撥款總額與學費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於15%[11][12][13],生均教學日常運行支出高於學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實踐經費支出高於學校平均水平[14]。

教學設施設備和圖書資料等更新經費有標準和預決算。

6.2 [設施保障] 教育教學設施完備。

建有中學教育專業教師職業技能實訓平台和在線教學觀摩指導平台,滿足「三字一話」、微格教學、實驗教學、遠程見習等實踐教學需要。

信息化教育設施能夠支撐專業教學改革與師範生學習方式轉變。

教育教學設施管理、維護、更新和共享機制順暢,師範生使用便捷、充分。

6.3 [資源保障] 專業教學資源及數字化教學資源豐富,使用率高。

教育類紙質圖書充分滿足師範生學習需要[15]。

建有中學教材資源庫和優秀中學教育教學案例庫,有國內外多種版本中學教材,其中現行中學課程標準和教材每6名實習生不少於1套。

七、質量保障

7.1 [保障體系] 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各主要教學環節有清晰明確、科學合理的質量要求。

質量保障目標清晰,任務明確,機構健全,責任到人,能夠有效支持畢業要求達成。

7.2 [內部監控] 建立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機制並有效執行,運用信息技術對各主要教學環節質量實施全程監控與常態化評價,保障畢業要求達成。

7.3 [外部評價] 建立畢業生持續跟蹤反饋機制以及基礎教育機構、教育行政部門等利益相關方參與的多元社會評價機制,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進行定期評價。

7.4 [持續改進] 定期對校內外的評價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能夠有效使用分析結果,推動師範生培養質量的持續改進和提高,形成追求卓越的質量文化。

八、學生髮展

8.1 [生源質量] 建立符合教師教育特點的制度措施,能夠吸引樂教、適教的優秀生源。

8.2 [學生需求] 充分了解師範生髮展訴求,加強學情分析。

設計兼顧共性要求與個性需求的培養方案與教學管理制度,鼓勵跨院、跨校選修課程,為師範生的自主選擇和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

8.3 [成長指導] 建立完善的師範生指導與服務體系,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適時為師範生提供生活指導、學習指導、職業生涯指導、就業創業指導、心理健康指導等,滿足師範生成長需求,並取得實效。

8.4 [學業監測] 建立形成性評價機制,對師範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跟蹤與評估,鼓勵師範生自我監測和自我評價,及時形成指導意見和改進策略,保證師範生在畢業時達到畢業要求。

8.5 [就業質量] 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不低於75%,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的比例不低於85%[16],且主要從事教育工作[17]。

8.6 [社會聲譽] 畢業生社會聲譽好,用人單位滿意度高。

8.7 [持續支持] 對畢業生進行跟蹤服務,了解畢業生專業發展需求,為畢業生提供持續學習的機會和平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師範類學前教育專業認證標準

《學前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第一級)》是國家對學前教育專業辦學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據國家教育法規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專業教學相關標準制定。本標準適用於普通高等學校培養幼兒園教師的本...

小學全科型卓越教師培養的主要國際經驗

作者簡介:於書娟,江南大學人文學院 副教授 博士 214122 內容提要:推進我國全科型卓越小學教師培養,需要進一步借鑑已開發國家成熟經驗,順應國際教師教育的共同趨勢。通過全面考察,國外關於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