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美)柯海珍:雙語教育的四種模式及全效多語教學在民族地區的初步實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您尚未關注我們,歡迎點擊上方藍字「中國民族教育」關注

在中國,母語為少數民族語言的學生,開始進入學校用漢語學習時會面對很大挑戰。

本文介紹了雙語教學的四種模式及相應成果,認為區別四種模式的最關鍵因素是母語學習投入的多少,母語教學的時間長度和質量決定著民族學生的學習潛能能否得到最大發揮。

此外,也介紹了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開展的以母語為主的雙語教學項目。

柯海珍(右一)指導少數民族兒童閱讀。

柯海珍 供圖

在中國的少數民族地區,生活著很多以民族語言為母語的孩子。

為了最大程度地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學習潛能,「雙語教育」勢在必行。

「雙語教育」在不同的人心中往往有著不同的含義。

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家長都說「我要帶孩子去游泳」,但在他們心中「去游泳」的定義是不同的。

一個家長可能會帶孩子去游泳池,讓他自己在淺水區玩水。

孩子玩得開心,家長也很高興,他們說是「去游泳」了。

另一個家長也「帶孩子去游泳」,但他教孩子漂浮、換氣,以及各種不同的泳姿,直到孩子真正學會游泳。

兩個家長都說「我帶孩子去游泳了」,說法完全一樣,但結果卻大不相同。

因為家長的目標和對「游泳」的定義不一樣,導致他們的做法也大相逕庭。

雙語教學也是如此。

因此在討論怎樣實施雙語教學項目之前,一定要先解釋清楚雙語教學的含義和預期成果。

教育的重心是孩子,明確目標才能使期待更合理,實施的過程更明智。

雙語教育的四種模式

正如家長帶孩子去游泳的時候有不同的目標和做法,開展雙語教育工作時也有不同的目標和模式。

雙語教育的模式很多,本文介紹的四種模式是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簡稱SIL)結合與中國政府的雙語教學項目合作經驗以及最新的國際研究成果總結而成的。

每種模式成果的大小都直接取決於母語教學的長度和力度,母語發展得越充分,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潛能就會得到越大程度的開發。

模式1:母語學前班模式。

模式一是只在學前教育階段使用學生的母語。

該模式整個學前階段的教學語言是母語,後期讓學生開始接觸漢語口語。

模式一對母語的投入最少,它的預期成果是:學生掌握基本的母語讀寫能力,用母語掌握基本的數學能力,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模式2:母語學前班+小學母語課模式。

模式二是學前教育加小學教育模式。

該模式包含模式一的全部元素,增加的新元素是:小學階段仍然繼續學習母語和漢語口語。

在這種模式中,小學階段用漢語授課,並且開始學習漢語的讀寫。

模式二比模式一增加的成果是:學生紮實地掌握母語讀寫能力。

模式3:母語學前班+小學母語授課過渡到漢語授課模式

模式三是另一種學前教育加小學教育模式,它有模式二的所有元素。

模式三與模式二的主要區別有兩個:第一,模式三在小學階段還要繼續發展和鞏固母語讀寫能力;第二是教學語言,模式三在學前階段用母語授課,到了小學階段逐步過渡成漢語授課。

隨著學生年級升高,用漢語授課的科目逐漸增多,用母語授課的科目將逐漸減少。

這種過渡是一個科目、一個科目逐步進行的。

這樣的投入有哪些預期成果呢?研究表明,比起沒有接受母語教育的同齡少數民族學生,接受第三種教學模式的學生各科成績都更好,他們在成績上的優勢從五年級開始一直能保持到初中。

模式4(全效模式):從學前班直到中學。

全效模式是學前教育加小學教育再加初中教育的模式,是四種模式中最完整最全面的,因為它能達到所有預期效果,故稱全效模式。

該模式中母語是學前階段和小學前幾年的唯一教學語言,漢語口語課貫穿小學階段,小學開始再學習漢語讀寫;教學語言逐步從母語向漢語轉化;從學前班開始,經過小學直到初中一直持續發展母語;此外,中學階段開始學習第三種語言英語,而且直接用母語學習。

這種投入的預期成果有:全效模式能保證學生獲得持久的母語讀寫能力;該模式中由於學生用母語和漢語學習,所以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最終學生的漢語水平顯著提高,英語水平比以前有所提高;他們不僅對本民族的語言文化抱有積極態度,對漢族文化和漢語也持積極的態度;順利完成全效模式項目的學生,都具備在高等教育中取得成功的能力。

中國最明顯的全效雙語教學項目是吉林延邊的朝鮮族雙語教育。

不同的投入會帶來不同的成果。

更多的投入,特別是對發展母語的更多投入,意味著學生在各個科目中取得好成績的可能性也越大。

西雙版納傣漢雙語教學項目的開展

項目歷史

西雙版納傣漢雙語教學項目開始於2004年,是SIL和雲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合作項目。

雲南省景洪市教育局和SIL的專家用了兩年半時間編寫教學大綱、課本,並培訓教師,2007年秋季正式在景洪市的五所小學中開始試行。

該項目主要包含兩年的學前教育:第一年百分之百用傣語教學並使用傣語課本,所有資料都是為此項目專門編寫的,包括傣語教科書和數學、體育、美術、音樂和漢語口語教材;第二年加入漢語口語和漢語拼音,為學生構建通向第二種語言漢語的橋樑。

項目組也專門為一、二年級學生的傣語課編寫了課本。

項目中運用的多策略教學法。

教學語言和教科書語言是區分四種雙語教學模式的最關鍵因素。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使用哪種教學方法。

傣漢雙語教學項目的教學大綱是依據「多策略教學法」編纂而成的。

教師在教傣語的課堂上使用「多策略教學法」,該教法既重視準確性,也注重對內容的理解。

多策略教學法由結構方法和故事方法兩個部分組成。

結構方法的目標是培養準確性,訓練的是思維的初級能力,即記憶力。

學生用識字練習本練習寫傣文,他們要學會準確地區分不同的字母、音節、單詞和簡單的句子。

故事方法則以理解為目標,訓練的是更高層次的思維能力,即理解能力。

通過經歷故事、聽力故事、大書故事和創造故事,學生能夠從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學習,提高寫作技能,培養創造力。

聽力故事是指老師讀故事給學生聽;經歷故事是指老師設計一個活動和學生一起做,然後老師和學生一起根據該經歷寫故事;大書故事是指老師讀大本的故事書,學生跟著老師看故事的內容;創造故事是指學生寫自己創作的故事。

故事方法的重點是對內容的理解,不是單純地強調記住字母、單詞和句子。

對很多老師來說,該教法有一定的挑戰性,但是因為學生在用母語學習,所以可以適應該教法並取得最佳成果。

除了課堂上用的課本,項目組也編寫了很多傣語課外讀物,為學生提供了課外繼續發展母語讀寫能力的機會。

每當新書送到學校時,學生們總是很高興,很多學生已經對閱讀產生了極大的熱情,這說明學生已經具備了用傣語閱讀的準確性和理解能力,「多策略教學法」的兩個目標都實現了。

項目教師培訓

教師培訓和教師發展一直是傣漢雙語教學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項目正式開始於2007年,在此之前的兩年多時間裡,SIL專家與當地人員合作,對項目教師進行了雙語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的系統培訓。

培訓中,項目教師有大量親身演練的機會,幫助他們理解教學大綱各個組成部分背後的意義及其聯繫,訓練他們提高母語的閱讀和寫作水平,為他們走進課堂做了充分的準備。

項目開始以後,項目組專家頻繁地聽課以確保教學質量。

充分的培訓使得從早期開始參加項目的教師,如今已經成為能夠指導新教師的培訓員。

柯海珍培訓教師。

柯海珍 供圖

項目的初步效果。

項目的第一階段結束於2011年,現有的成果是:項目結束時,學生們已經能夠閱讀從沒見過的傣文文章,不需要太多幫助就可以自己編寫故事。

通過非正式地採訪學生和老師得知:這些學生升到小學一年級時更容易教;遇到不明白的問題時,他們能更有創意地尋找解決方法。

初步測試顯示,項目學生在一、二年級的成績高於母語為傣語的非項目傣族學生。

參加項目的玉喃開老師介紹經驗說:「2007年我們的雙語教學項目剛開始時,我們學校小學部的所有老師都覺得雙語班學生用傣語上課而不用漢語,升上小學時肯定不如別的學生,所以一年級老師都不願意接雙語班學生。

但是現在快十年過去了,老師們都搶著要接雙語班,因為他們覺得雙語班的孩子能最快適應,思維能力也發展得最好,這個項目很有價值,先讓孩子用母語學習效果很好!」可惜因為這些孩子升入小學後沒有足夠多的機會繼續用母語發展思維能力,預計他們在一、二年級擁有的優勢,以後也會逐漸消失。

西雙版納傣漢雙語教學項目第二階段在2012年啟動,合作方是雲南省教育學會少數民族教育專業委員會和雲南省少數民族語文指導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項目在當地的具體開展是由SIL和西雙版納州教育局共同負責的。

規模擴大後的項目仍處於初期階段,展示成果還為時尚早。

再回到剛才提到的四種模式,最初的傣漢雙語教學項目屬於模式二,因為它的投入包括:兩年用母語進行的學前教育,第二種語言漢語的口語入門,並且在小學一、二年級繼續開設母語課。

現階段的傣漢雙語教學項目屬於模式一,因為它只在學前教育階段使用學生的母語。

在中國試行的屬於第三種模式的項目,是SIL在貴州省開展的為期9年的侗漢雙語教學項目。

該項目培養出的學生有紮實的母語水平,漢語和數學水平很高,思維能力有極大發展。

不僅如此,該項目培養出的學生是該地區歷年來考上高中人數最多的,有些學生後來還考上了大學。

決定雙語教學成果的關鍵因素是母語教學的投入程度,投入與成果成正比

雙語教育的四種模式,因為在母語上投入的有質量的教學時間不同,相應的,取得的成果也不同。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因素也會影響雙語教學項目的成果,比如教師培訓和社區參與度等,不過,導致雙語教學項目成果迥異的最關鍵因素,還是母語教學的投入程度。

如前文所述,提起「雙語教育」,人們會有很多不同的定義和期待。

正如「帶孩子去游泳」的家長們,一開始就有自己明確的目標,所以雖然得到的結果不同,他們也都很滿意。

不管家長是希望孩子玩得開心,還是希望孩子真正學會游泳,投入決定著最後的成果。

雙語教學也是如此,投入和成果是成正比的。

投入少意味著得到的成果也會很有限;投入越大越豐富,就越有可能收穫豐碩的成果。

就現階段的傣漢雙語教學項目而言,可以預見在兩年的學前班學習結束時,學生們上小學時應該具備基本的母語讀寫能力和基本的數學能力。

但是,從長遠來看,還是模式三或全效模式能夠帶來最豐碩的成果。

這些成果包括:思維能力發展得更完善、形成持久的母語讀寫能力、顯著提高漢語和英語水平等。

所以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傣漢雙語教學項目仍處於千里之行的起步階段。

能否真正發揮少數民族學生的最大學習潛能,仍有賴於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投入。

(作者繫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多語教學顧問,本文原載於《中國民族教育》2016年第1期,原標題為《全效多語教學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的初步實踐》)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請把它分享給您的朋友們!長按二維碼也可以關注我們啦!

投稿請發送稿件至[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