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透視體位法之母「山式「,原來應該這樣練習瑜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人練習瑜伽的目的是在征服體位法,但往往被體位法給征服,落入一種由自我所建構的宿命之中,瑜伽老師也樂得以此招徠學生,但這樣的瑜伽練習形式最終將帶來苦果,長期缺乏覺知的苦練下會造成肌肉拉傷,或是關節磨損韌帶受傷等下場,這些後果會在一次不當強力的練習下,爆發!

練習瑜伽會受傷多半是自我練習不當所造成,當然老師也要負一部分的責任,是否在課堂上不斷鼓勵學生挑戰極限,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而這個自己不是肉身上的自己,是充滿著野心與貪婪的自我,深埋在潛意識中的自我,充滿著各種原始的本能,這個我,才是瑜伽人所要征服的目標。

將所有的能量向內集中,就從山式做起,山式是最簡單的體位法,但一旦倒過來,就成了瑜伽之王的頭倒立式。

山式

山式一旦倒下來!就變成攤屍式,有人嫌難聽,改成大休息式.同樣的姿勢,不同的倒法,身體的中軸和重力的關係也大不相同,想想看,哪一個體位法簡單,十之八九說是攤屍式,沒錯,因接觸面積大,肌肉骨骼系統不須用力,但以瑜伽的角度來說,尚不止於此,要做到攤屍式,必須是身松但心不昏沈,心要澄明,璦璦含光,這可不是昏睡可比擬.

天與地,雲與泥,就在一線之隔。

對本人而言,談論倒立,真是太難了,就如同要教會一個體位法給來參加研習的學員,沒有從基本功先灌輸正確的瑜伽知識,就冒然從解剖學切入,那和體適能和普拉提是沒有兩樣的,瑜伽最異於他人之處,不在於精準的口令,或是華麗的體位,而在於將所有的感官往內收攝,這種向內沈澱的功夫,才是真正的瑜伽。

以此來看看現在的瑜伽教室,華麗有餘但內涵不足者,比比皆是。

明師難尋,但名師多如過江之鯽。

這篇本來想寫寫倒立,但倒立的前提是先學會山式,山式的重要性在IYENGAR艾因卡體系中得到極大的重視,它是所有體位法之母。

山式,和解剖學姿勢類似,就只差在手的方位,一個是掌心朝前,一個是掌心朝內。

就如同所有解剖方位都是以此為出發點,山式也是所有體位法之始。

山式,要站得好,首先,骨架要正,有以下重點:

一:正面觀:

脊椎要正,兩側要對稱,從五官、肩關節、腰線,髖關節、腳板等,都要水平對側,一旦有偏差,則表示有側彎的可能性。

二:側面觀:

五大基本點要注意,如下:

腳踝外踝前緣,膝關節中線前方,股骨大轉子,肩關節之肩峰,耳洞。

說白一點,就是由下而上,從外踝、膝、大轉子、肩、耳洞等五大點必須垂直於地板,一旦有偏差,則表示有胸椎駝背或是腰椎前凸的可能性。

二者都正確了,只表示骨架正了,但還構不上是山式,此梵文名字在取山式之穩定不動的力量,不僅取其形更直指其內在強大的深根力量。

山式,該如何屹立不搖,重點骨架正確之後的肌肉收縮能力。

人體有六百多條肌肉,常用的有八十多對肌肉,沒錯!肌肉也會成雙成對,就像大腿有前側肌群(股四頭肌)和後側肌群(膕旁肌)一樣,當直立前彎時,股四頭要「緩緩」收縮,提起膝蓋骨,穩定向下的力量後,再透過吐氣,將大腿後側的肌群「緩緩」伸展開來,看到緩緩二字嗎?緩,才不會強暴地拉傷肌纖維,緩,才不會驚動到肌腹中的肌梭,一旦長度超過肌梭的容忍性,肌肉就會馬上起收縮反應,此為有名的牽張反應。

學習過解刨課的人,應該都看過表演,用瑜伽磚輕叩臏骨韌帶,故意刺激已在伸展過度的股四頭肌後,小腿不由自主的前後擺動的模樣,呵~~這就是股四頭裡的肌梭在生氣後,直衝到脊髓神經告狀的模樣。

山式要站的正,「肌力」的平衡相當重要。

前側肌群和後側肌群的力量必須相平衡,內側和外側亦然,因此,瑜伽講求平衡,但是指肌力,肌肉的收縮能力而非關節的鬆弛度。

關節的穩定度是指關節面之間的作用面的狀態,活動愈大,只要作用面接觸愈大,穩定度就會愈高,因此,想要避免「練瑜伽關節壞了了」的宿命,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關節面的形狀

二、關節面的吸力

三、支持結構如骨髂肌,韌帶和關節囊

關節面的形狀

關節的形狀能互相咬合最好,若不行,神也會給些如關節墊articulardisc或是半月板menisci來增加作用面。

就像鍋子放在爐子上,會倒,但加個鍋爐架就穩定多了。

因此,直立前彎時,若腳踝和膝和大轉子沒有在同一條線上並垂直地板,那完了,重心多半會落在前側的半月板,經年累月,會磨損其軟骨,造成膝關節退化、長骨刺等問題,不可不慎。

關節面的吸力

想像兩個互相套在一起的杯子,只要有一點水進入,就可以互相轉動但卻不容易拔出,之間有著吸力。

如同關節之間有著滑液可讓關節滑動,記住,四肢的關節都是滑液關節,因此四肢會如此靈活不是沒有原因的。

支持結構

韌帶的工作在協助關節作出正常的動作,如直立後彎手抓腳跟,呵~很多人是因為脊椎的前縱韌帶過松,很輕易在沒有開胸及開肩的狀態下,直接以推腰的形式抓腳跟,這無異是慢性自殺,但下手的人是無知但卻自豪的自己。

呵~因為很多人做不到,因為韌帶松的人,占比例不高,大部分的人是中間,少部分的人是韌帶過緊。

當一名瑜伽老師不容易,眼睛要像鷹眼一樣看穿學員的身心骨架,像這類型的學員必須減少高難度的動作,反而必須學會向下紮根,也就是強調肌耐力的動作,只要簡單的動作,不要動到太多關節面,但要固定不動,如蹲馬步,或是極慢板的拜日式。

最好,有負重式的訓練,如平板式等等。

但最重要的是,不是動作,而是真實地認清自己的身體,透過瑜伽來揚長補短。

至於關節囊,最主要的功能在維持關節的穩定度,避免關節動作超出正常的活動範圍,以及避免關節過度鬆弛,和韌帶是一樣的。

看到此,你還能對前彎等閒視之嗎?不了解自身肉體可貴之處的人才會用體位法來磨損自己,請相信,目前的醫學無法完美造就出你原本身上的組織。

所以,請善待各位的身體,瑜伽是在幫助各位蛻變身體的重量,由鬆散到緊實,接著透過質變,改變心靈的質量,這才是瑜伽。

慢,才是王道,慢慢練習瑜伽,才能體會瑜伽體位深入骨子裡的滋味,即便是簡單的動作都能沁入心脾,所以,在課當上,若你感覺自己在追動作,那麼,心就像攪拌過的茶汁,再也無法透出如琥珀色的光芒。

外放的心,狂野流動的心,和在夜店狂舞后身心俱爽的狀態無異,那是心的最底層次的愉悅狀態,因為快樂來自外在,而非內在湧現。

拙文獻給有心練好瑜伽的伽人們,回到最初的練習瑜伽那種身心快樂的原點,那就是瑜伽最樸實的面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