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童年 新行為課程在疊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園所簡介

浙江省寧波市第一幼兒園創立於1918年,是寧波市創辦最早的一所幼兒園,由我國著名教育家張雪門先生任首任園長。

百年來,一幼本著「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發展」的宗旨,在幼兒教育這片土地上樹立了無數個令人欽佩的「第一」形象:第一批省示範性幼兒園、第一批省科研百強學校、第一批市輔導幼兒園……目前,園內開發研究的新行為課程,更是引起國內幼教專家和同行的廣泛關注。

園長謀略

志於用快樂打開童年

——專訪浙江省寧波市第一幼兒園園長沈清

本報記者 趙彩俠

從17歲成為幼兒園老師開始,沈清已經在幼教領域耕耘近40個年頭了,她戲稱自己已經是幼教界的「老兵」了。

念及過往幾十年的工作歷程,已過天命之年的沈清說自己除了快樂還是快樂。

利謀孩子,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

沈清成長於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家庭,父親曾是天一閣副館長,離休前又進入學校當教師。

受父親影響,沈清對教育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再加上喜歡孩子,1980年,高中畢業的沈清順理成章地進入寧波市第一幼兒園工作。

沈清坦言:「當時對如何當好幼師並沒有概念。

」好在不久後,沈清就迎來了專業成長的機會。

1981年,一幼分進了一名正規幼師生。

她多才多藝,手風琴拉得尤其好,沈清一下子成了她的鐵桿粉絲。

在「偶像」的引領下,沈清開始業餘學習鋼琴、美術。

1984年,沈清順利考入浙江幼師,進行為期兩年的專業學習,這讓她在專業發展上有了質的飛躍。

沈清開始工作的20世紀80年代,幼教領域還缺少科學理念的引領,教學方法生硬、刻板。

比如「六一」,大部分幼兒園都會舉行整齊劃一的表演匯報,但沈清並沒有被慣性帶著走了創新意識。

當時,「一休」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形象,於是沈清就讓他們在「六一」時大膽表演一休。

她的要求很簡單,只要孩子們按音樂節奏表演就可以,動作可以自由發揮。

看到孩子們在舞台上既有規範,又不失活潑,老教師們都被震撼了。

在沈清看來,為了慶「六一」,老師與孩子們費盡心思去排練他們並不喜歡的節目,是沒有意義的。

「六一」就應該怎麼開心怎麼來。

沈清反思,現在想起來,那其實就是兒童本位,只不過當時腦子中並沒有明確的概念。

她只知道,童年太短暫了,因此,一定要讓孩子們過得快樂而有意義。

建構課程,讓發展更有質量

上世紀90年代末,一幼已經有了很好的社會聲譽。

但1998年擔任園長後,沈清總覺得一幼缺少一些根基性的東西。

機緣巧合,她恰好讀到了張雪門的教育文集,很是欣喜,因為張雪門的思想與沈清當時所想的高度一致,比如「孩子的一日生活就是課程」「從生活中來,從生活中開展,從生活中結束」……於是,在沈清的帶領下,一幼從1998年開始研究張雪門教育思想,尤其是他的行為課程。

近20年來,一幼人不但傳承了張雪門的教育思想,而且不斷對行為課程進行革新,並將之發展為新行為課程。

新行為課程的「新」主要體現在新的目標、新的內容、新的實施路徑與新的評價方法,這一系列調整都旨在使課程更適應現代兒童的發展,更貼近當下兒童的生活,更能還原兒童的生活場景,同時也更能凸顯兒童的動態發展。

在新行為課程發展過程中,沈清充當著「課程支持者」的角色。

曾經在一幼負責課程建設的李江美告訴記者,在一幼的課程建設過程中,沈清特別捨得給教師權限,同時無條件提供課程資源支持。

這讓教師們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因此也成就了一大批教師。

近些年來,先後已經有十多名骨幹教師走出一幼,到寧波市其他幼兒園擔任園長。

也因此,沈清被許多人稱為寧波幼教界「黃埔軍校」校長。

新行為課程既是一幼人對張雪門思想的傳承與創新,更是沈清和她的「兵」帶給一幼孩子們的禮物。

近些年來,一幼迎接了大量來訪者,但大家最多的反饋就是一幼孩子的發展水平高。

這種發展不僅體現在智力層面,更體現在孩子們社會性的發展,尤其是交往、合作、動手能力及行為習慣的發展。

從這個層面講,一幼孩子的童年是沒有被辜負的。

「我年輕,因為心理年齡只有3—6歲」

在管理上,沈清主張「開心工作,燦爛生活」。

有人問沈清:「你手下怎麼總有那麼多人全心全意為你工作呢?」沈清開玩笑說自己「有貴人相助」。

實際上,沈清很清楚,人與人的關係是雙向的,你對別人真誠,別人能感受到。

她說自己是一個比較喜歡開玩笑的管理者,不喜歡過於嚴肅。

她把管理比作「拉皮筋」,固然需要一些剛性,但許多東西卻是在潛移默化當中發生的,柔性管理比剛性更人性化,更易被接受。

也因此,沈清很能站在老師們的角度想問題,她知道老師們很不容易,做的又是良心工作,所以在能力範圍內,她很願意為老師們做主。

一幼有一名工作十多年的後勤老師,有兩個孩子,小兒子還不到入園年齡,但沈清早早就跟他說,讓他準備好入園材料。

還有一次,一名老師要參加一場教學比賽,但她的孩子還小,很辛苦。

沈清見到她,就隨口叮囑了一句:「你孩子這麼小,拼搏後要學會自我調節。

」後來沈清從其他老師口中聽到了這名老師的感激。

她非常感慨,愈發相信人與人相處就是要真誠。

無論是對孩子,對工作,還是對生活,沈清都主張「開心」。

開心讓沈清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

有人夸沈清:「沈老師,看不出你的年齡呀。

」沈清就笑著告訴他們:「我的心理年齡只有3—6歲呀。

」沈清特別感恩她的工作環境,她說:「每天有這麼多的童言無忌,有時候稍微想一下,就能笑掉大牙,能不年輕嗎?」她也是這樣激勵老師們的:「30多個童男童女每天跟你們生活在一起,他們給你們帶來了多少生氣啊!」

光陰流轉,寧波一幼已經100歲了,而沈清在一幼服務的時間也超過了30年。

可是,這名幼教「老兵」的內心依舊是年輕的,她完全不恐慌歲月留下的痕跡,更不曾有過職業倦怠,她只是焦慮:退休後做什麼呢?

文化焦點

變動的課程 不變的「行為」

本報記者 趙彩俠

有的孩子在兒童工作室一邊觀察小蝌蚪,一邊做記錄;有的孩子在「小農人試驗田」里除草、測量農作物的高度;還有的孩子跟著老師在外面捕蝴蝶……這是記者日前走進浙江省寧波市第一幼兒園看到的場景。

雖然這些孩子分屬不同的年級,在做著不同的事情,但這些活動都屬於該園新行為課程下的同一個主題——春天來了。

從行為課程到新行為課程

新行為課程是寧波一幼的園本課程,它脫胎於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張雪門創設的行為課程。

1917年,27歲的張雪門正式投身幼教領域。

第二年,他在家鄉寧波創辦了星蔭幼稚院(寧波一幼前身)。

此後的半個多世紀,張雪門再未離開過幼教行業。

張雪門在實踐中建構起了深入、完善的幼教理論,尤為突出的是,他在實踐、教學,以及借鑑福祿貝爾、蒙台梭利等人教育思想的基礎上,並結合當時中國的國情,構建起了我國第一套本土化的幼教課程——行為課程。

張雪門認為,「幼兒在幼稚園的生活實踐就是行為課程」。

這種課程的目的,「在於聯絡孩子們的舊觀念,以引起新觀念,更謀其舊經驗的打破,新經驗的建設」。

行為課程以二十四節氣下的「生活」為課程內容,以「行為」為中心,通過「做學教合一」的手段,使兒童獲得基本經驗。

雖然張雪門的課程體系已非常完整,但由於各種原因,長久以來,他的課程體系並未在中國內地的幼兒園當中被很好地付諸實踐。

直到1998年,寧波一幼發現了張雪門的課程資源「寶庫」,並將他的行為課程經過傳承與創新,發展為新行為課程,張雪門的教育思想終於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再度煥發生機。

新行為課程探索的三階段

一幼傳承、創新張雪門行為課程的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998年到2009年,是一幼對張雪門行為課程的首次探索。

這一時期,主要是系統學習張雪門教育思想,建立新的課程框架,並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調整,一幼人稱之為「摸石過河」。

2009年,一幼正式提出「新行為課程」這一概念,並建構了完整的課程體系。

這一課程體系突破了集體教學方式,開始關注個人、小組活動,而且將張雪門提出的工作、旅行、動機等課程要素,通過兒童工作室、蝸牛考察隊、蛤蟆劇團等特色活動呈現了出來。

2009年至2013年是新行為課程發展的第二階段。

經過這一階段的探索,課程結構更加完善,幼兒的八大行為(工作行為、社會行為、語言行為、運動行為、心理行為、科學行為、考察行為、藝術行為)成為課程主要內容,同時,提出了場景模擬、調查訪問、經驗共建等課程組織的策略,以確保課程目標的達成。

2013年以後,一幼的新行為課程繼續向前推進,但也遭遇了瓶頸。

園長沈清記得,當時雖然知道課程是新的,但究竟新在哪裡,還說不清楚;路子是否正確,也不夠自信。

就在此時,南京師範大學虞永平教授帶領他的團隊提供了幫助。

經過兩年的指導,2016年,新行為課程又有了新的發展。

最新的課程體系在課程目標、內容、實施與評價等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發展。

課程內容被整合為主題、領域與區域三部分。

在沈清看來,這種調整更符合幼兒認識事物的特點,而且也與張雪門「幼兒看宇宙間的一切東西都是整體的」這一思想相契合。

同時,在課程組織策略上,採用了張雪門提倡的「設計教學法」,即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幼兒自己去解決問題。

張雪門認為,只有「在勞力上勞心」的行為才是有價值的,而設計教學法正切合這種要求,因此是最適宜的。

經過三個階段的發展,一幼的新行為課程更加科學、完善,理論根基也更紮實了。

在主題活動中貫徹設計教學法

新行為課程在實施層面主要以「主題」的形式推進。

每學期開學前,一幼全體教師都要參與全園層面的課程審議,教師們要根據時間的變化預設出下學期的課程主題。

比如,本學期的三個主題就是「春節餘韻」「春天來了」「夏天的腳步」。

接下來是年級層面的課程審議。

每個年級在每個大的預設主題下要確定出具體主題。

以本學期」春天來了」這一主題為例,小班確定的主題為「植物」,中班為「昆蟲」,大班則為「種植」。

年級層面的課程審議結束後,還需要班級層面的課程審議。

每個班級的教師需結合自己班級幼兒的興趣,進一步聚焦「班本化」主題。

以中班的「昆蟲」主題為例,不同班級的研究主題分別為蝌蚪、蠶寶寶、蝴蝶等。

主題確定後,教師需要依據設計教學法展開活動設計並實施課程。

第一步是動機,即如何引出主題。

第二步是預設主題活動的目的。

教師需要結合整個課程目標及本班幼兒的發展情況,初步確定活動目標。

第三步是安排活動人數及整個主題活動的時間。

第四步是設計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主要通過組織基本活動與特色活動兩條路徑展開。

基本活動包括教學活動、區域活動與生活活動,而特色活動主要包括蛤蟆劇團、兒童工作室、蝸牛考察隊等。

第五步是準備活動所需的工具與材料。

最後一步是執行參考。

主題活動結束後,教師要對比活動前後幼兒的經驗發展水平,進行反思並改進教學設計。

一幼副園長徐曉青告訴記者,活動實施中的所有路徑都是為了幫助幼兒通過「行為」提升經驗,因此,幼兒的「做」就顯得十分重要。

採訪中,徐曉青向記者展現了一個滿是「寶貝」的地下室。

紅幫小巧手、甬城老作坊、三江小畫廊……各式各樣的工作室材料放滿了整個園所960多平方米的地下空間。

「將來,這裡會全部被打造為兒童混齡工作室,孩子們將在這裡充分地開展『工作』。

」徐曉青告訴記者。

目前,一幼的新行為課程體系已相當完善,呈現出了強勁的生命力,看起來,似乎已經無可挑剔了,但一幼人從不認為它是完美的。

採訪中,沈清告訴記者,評價依然是新行為課程薄弱的一環,這是新行為課程未來的生長空間。

與此同時,「新行為課程永遠是進行時,因為課程結構的完善沒有完成時,而且,社會在向前發展,課程內容本身也無法預設。

」沈清說。

只是,無論新行為課程怎樣變化,「行為」始終是中心。

家長評價

在「行動中」成長

崔文文

果果馬上要升入大班了。

在幼兒園的短短兩年,孩子不管是口頭表達能力,還是觀察動手能力,都有了非常大的進步。

從孩子成長的點滴中,我們能感受到一幼的新行為課程對孩子的無聲浸潤。

在老師的引導下,果果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心。

每周的「小農人」實踐環節是他的最愛,在園內的一方種植小天地里,他和小朋友們一起觀察觸摸,了解植物的生長規律。

在「蝸牛考察隊」中,他通過老師們精心設置的主題,觀察四季的變化、體驗地鐵出行的便捷,尋訪寧波的民風民俗……

「鬥鬥蟲蟲飛,柯只麻將剝剝皮。

要吃吃眼氣,否吃嘟地飛氣……」當果果回家跟我唱起這首童謠時,我驚喜於我倆的童年有了相通點!感動於一幼對傳承寧波傳統文化所做的努力。

作為一所百年名園,一幼很好地傳承和發展了張雪門老先生的行為課程理念,踐行著張老先生「生活即教育,行為即課程」,並與時俱進地融入現代教育的理念。

感謝一幼,讓孩子在「行動中」快樂成長!

工作室能量大

張樺

走進一幼校園,你時刻能感受到新行為課程的魅力。

樓梯兩側,富有傳統風味、寧波特色的環境布置讓人眼前一亮。

離幼兒園最近的寧波城市地標鼓樓、孩子們熟悉的寧波傳統小吃、寧波文化標籤「紅幫裁縫」……都被「搬進」了一幼校園。

一幼所有的環境布置都是基於張雪門行為課程理論的。

寧波老遊戲、小小童第周、明州智多星、甬城老作坊……作為新行為課程的重要組織形式,12個各自獨立的混齡兒童工作室都指向幼兒的行為發展。

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室,參與活動,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體驗成功、失敗,發展想像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在幼兒園參加了紅幫小巧手,我能很明顯地感覺到她動手能力的提高,更可喜的是,孩子也很樂意將遊戲內容延續到生活中,比如我在縫扣子時,孩子能主動幫忙穿針引線。

除了全園混齡兒童工作室,各個年級、各個班級也同樣設置了兒童工作室。

每間班級教室又設有語言、社會、建構、表演、數學、美術等區域。

豐富多彩的工作室活動,讓孩子在做中學,在遊戲體驗中發展各項能力,為孩子的未來提供了無限可能。

《中國教育報》2018年06月10日第4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