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理念之學生觀、教師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綜合素質中的職業理念這部分的知識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即教育觀、學生觀以及教師觀。
職業理念這部分內容歷年來在綜合素質中都有所考察,分值大約占試卷總分的15%,不僅考查選擇題,還有一道專門針對職業理念進行考查的材料分析題,因此要求在備考時不僅能夠對理念達到準確的理解,還要能夠準確無誤地在試卷上呈現出來。
在傳統的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權威性使其自然而然地處於中心地位,課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為教師課程,致使學生的學習是一種機械被動地學習,不利於他們的發展。
然而,課程目標是要為社會提供合格的人才,也就是說教育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發展,所以必須還原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這就要求把屬於學生的還給學生,將教師課程轉向學生課程。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去努力:一方面轉變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
另一方面教師應該轉變對待學生的態度。
本文主要介紹的是新課改背景下的學生觀與教師觀。
接下來我們來看下具體的內容。
1.學生觀
(1)學生是發展的人
第一,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第二,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第三,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
(2)學生是獨特的人
第一,學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
第三,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第一,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第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第三,學生是責權的主體。
2.教師觀——教師角色的轉變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看,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要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體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
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係看,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在傳統的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生涯中,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認為研究是專家的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
(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係看,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教師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要有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
同時,教師要提高參與課程建設的能力,還要鍛鍊並形成開發新課程的能力和課程評價的能力。
(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係來看,教師應該是社區型開放的教師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學校已不能再關起門來搞教育,而應該同社區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繫。
一方面,學校要引導和參與社區的一些社會活動,尤其是教育活動。
另一方面,社區也應向學校開放自己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
3.教師觀——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係上,強調尊重、讚賞
相對以往教師權威的不可侵犯,要求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特別是要尊重那些被世俗觀點所認為的「問題學生」,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
(2)在對待教學關係上,強調幫助、引導
教師對於學生的幫助體現在多個方面: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幫助學生髮現自己的潛能等。
(3)在對待自我上,強調反思
教師只有對自己的教學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教學反思會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係上,強調合作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教師群體的作用,而不是某個教師的作用。
這就要求教師之間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團結互助,只有這樣才能搞好教學。
所以職業理念學生觀、教師觀這部分,大家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靈活把握,準確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識記,在備考的過程中要逐步提高自己分析材料的能力,因為這部分不僅考客觀題,還有主觀題的形式考查。
職業生涯|好老師都有哪些特徵——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什麼樣的?
對一所學校而言,教師是學校辦學理念最直接的實踐者,校園精神與文化內涵最持續的體現者,教育創新改革舉措最關鍵的執行者,學生成長曆程中最親密的陪伴者。
從「大」教學論到「微」教學論
作者簡介:胡定榮(1968- ),男,湖北潛江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北京 100875 內容提要:教學論學科難以發揮對教學實踐的影響力,是因為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