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談空揮桿與「討論球技」的看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有時也在家練球,為了練球我特地買了一塊很厚很厚的腳踏墊;因為在家即使是空揮,我也需要做出跟在練習場一樣的動作;墊子太薄的話首先是手腕容易震傷,當然如果你沒有擊球意識也就不存在這種問題了,打出來也就是所謂的「撈球」。

不管是在家練球還是在練習場練球,最主要的就是要有擊球意識,那就是下杆觸球後繼續隨杆,而不只是單一的空揮;沒有擊球意識的空揮桿,說是說練習揮桿「流暢性」,都沒有從右至左的重心轉移,也沒有想像中的「觸球區」和「觸球感」,那樣做對於我來說只是活動活動筋骨而已。

十年前我們為了能在家練球買了海綿球往窗簾上打,大多數是7鐵練感覺和拿切杆往沙發上切真球;而現在在家練球,我只會在腳踏墊上用中長鐵和球道木練;因為中長鐵要求揮桿流暢(尤其刀背),擊球球位也相對偏左;球道木則只需要做平掃的揮桿流暢就好,這些是我在家的練球方法。

對於在家練習空揮的概念,如果只是為了活動活動筋骨,隨便你怎麼空揮好了,反正是鍛鍊身體;如果是為了擊球,重點應該放在練習發力方式和發力次序,培養節奏感;注重重心轉移、下杆觸球後繼續隨杆和收杆後繼續保持站姿,讓肌肉形成記憶;檢驗這些揮桿做得到不到位,也就是看自己是否有體會到桿頭被牽引加速通過擊球區的感覺;至於手臂有沒有完全伸直,有沒有形成多少度多少度夾角,上杆頂點在哪裡,杆面在哪個點該指向何方,這些於我來說都不是很重要,或者說簡單點就是吹毛求疵了。

高爾夫有正確統一的揮桿麼?我一直認為沒有,除非打球的都是機器人;沒有標準性揮桿,只有合理性揮桿。

各人有各人的揮桿習慣、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揮桿、把它穩定下來就好;要知道哪怕錯誤的揮桿,時間打久了也會有一定的球感,再加上一直這麼打,穩定性戰勝一切,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業餘球員動作巨難看成績卻相當不錯的原因。

有些人年紀偏大,身體缺乏柔韌性,會用手打球,會先打開左腳以使自己能夠提前轉身,會用半揮桿來增加自己的穩定性和反扭力;球打得好的人無疑都知道,如果自己的揮桿動作達不到所謂的「教科書般完美」,就會通過一些代償動作來把自己的球努力打直、打遠,做不到這兩點就努力把自己的球打甜(擊球紮實),反正大不了就是動作難看點,方向誤差大一點,還可以短杆救球、推桿表現神勇一些。

所以討厭那些個整天研究手臂夾角、轉體角度、上杆頂點、揮桿軌跡的,說起來一套一套,沒幾個會整天泡在球場打球的;練習場裡練的都是基本動作,一些所謂的「體會」也都是紙上談兵,如何把練習場裡學習和體會到的東西運用到場下才是真本事;或者你在練所謂的「球感」,那麼祝福你到了場下也這麼有「球感」,到時你就會覺得自己很有「喜感」了~

要知道場下踩在草皮上,腳和身體便由不得你;自己站在球道還是長草還是沙坑裡,什麼坡度往哪個方向打多少碼,要不要過前面什麼障礙,從心理到球技無一不在考驗你;有經驗當然會少吃點虧,問題是經驗也都是實戰里得來的,所以不下場打球只琢磨動作還要大談所謂的「體會」、「分享」,那不是瞎琢磨嘛。

球不是念叨出來的,是練出來、打出來的;在練習場征對性練些什麼,比如方向感、球感、節奏和動作的固化;要知道練習場的球和自己的球有差別,想看精準距離除非用自己的真球去練,職業們比賽前練球都是用自己的球去練,否則所謂的距離就是鬼扯了,人家打的就是距離精準度,尤其鐵桿。

下場要注意些什麼細節,比如從Tee台開始,Tee台是否有坡度、Tee插在哪裡、插多高,又有多少人研究過這些?然後就是方向性和攻略,再就是注意調整自己的站位、選用合理的杆,還要具備救球能力,這些都整合了才能打出一場好球;再吹毛求疵一點,有些人對球軟硬都有要求,因為硬度不同的球觸球感也是不一樣的,打出來的球效果也不會一樣~

說到動作,有那種「野戰部隊」的,幾乎不去練習場,天生球感好,動作極其怪異,效果極其好,那是人家打得多,自然比較有實戰經驗;但畢竟這樣的人是少數,大多數球友還是希望自己的動作規範些;也有覺得動作「好看了」就一定能打出好球的,說起理論來一套又一套,不知道還有一種叫做「花把式」,悲催~

有朋友說他常年去練習場練球,一天要打1000顆球左右,號稱他們家球很有距離,一號木能打250碼;我去練習場看了看,這位同學一號木狂掄,左右亂飛,上百顆球掄出去,終於蒙到幾杆上了250的;叫他以練習場裡兩個100碼樁牌子中間打,結果人家20個球出去只有兩桿是在我要求的兩個牌子範圍內;這種毫無方向感的球,到了場下不是長草就是OB,不是OB就是下水,不是下水就是沒距離,還站在那裡揮汗如雨的,掄什麼掄?這算體能訓練麼?想出汗去健身房不就完了?

又給我表演了切杆,都是低飛著出去了,要麼達不到我要求的落點距離,達到落點距離的又停不住球;我說我切50個球就覺得很累,他說他經常切200個,一場球下來哪裡都不酸不疼;算你狠,真是年輕無極限,難怪你家下場後經常炒果嶺,這種練法不炒果嶺才怪了呢!

所以說搞清楚自己去練習場練什麼,一是固化自己的動作,二是對方向感有嚴格的要求,三是揮桿節奏,最後才是對距離的要求,不要反著來。

再說很多人好奇的「揮桿軌跡」,有人跟我說從哪上到哪、下到哪,還搬出了本-侯根,把人家從動作到理論全部照搬一遍;本-侯根確實是大師,問題當時的揮桿理論、球具和現在差太多,也是受當時的局限;個人覺得現在的揮桿理論和球具設計更科學化一些,要不然那麼多人去研究揮桿、研究開發新球具呢。

盡信書不如無書,我覺得研究本-侯根的人應該把重點放在研究他如何發力、擊球紮實上,學習人家的長處,把這些個吸收轉化成為對自己有利的;而不是一味模仿、生搬硬套別人的動作,那樣的話你始終成為不了本-侯根,也成為不了你自己,你只不過是一個模仿者而已,而且領會不到人家的精髓就該「走火入魔」,變八不象了。

至於說過多次的重心轉移,說白了就是通過胯部牽引帶動身體,把力量傳導到球桿再傳回自己,使自己力量值最大化,也就是所謂的「人杆合一」;至於你把杆練成「神鞭」還是「燒火棍」,那就看你自己的修為了。

上杆過程中通過右胯啟動重心轉移,重心支撐放在右腳掌;下杆過程中靠左胯牽引,重心支撐移至左腳前掌;至於「留頭」這個說法,聰明點兒的知道什麼時候時候留頭,留到什麼程度,差了那麼一點,你的擊球方向和距離肯定有很大偏差,我就是這麼突然找到了自己為什麼打不出距離的原因。

每次去完練習場後就有抬頭看球的毛病,都忘了下場有球僮的;再就是死留頭等於鎖死了自己的隨杆,有距離才怪了呢~

還有一點就是如何避免上杆上過,其實之前我都是高舉高送,所以右臂會打開;改轉肩轉胯後右臂還是習慣性打開,可是杆又舉的不夠高;再加上上杆過程中明顯感覺桿頭往後拉,所以桿頭有時會下垂。

稍微對高舉高送有研究的人就會知道這種揮桿和傳統的轉肩轉胯區別在哪裡,不用少見多怪;所以不要一看就說啊你右手臂打開了換我就不會打球了等等,你當然不會打了,會打才怪了。

這些只是個人習慣問題,都不是什麼大問題;我覺得自己雙手腕足夠放鬆了,讓桿頭完全牽引自己,把這股神秘力量完全釋放出來;再加上穩定的揮桿系統支持,應該會有一些變化的。

真正的「球技」是什麼?是你充滿自信的流暢揮桿、明智的進攻攻略、隨心所欲的做球、打出自己想要的彈道和落點、出問題後能迅速調整、超強的救球能力和面對得失的那份從容淡定;現在又多了一樣,在芸芸眾生中做真實的自己。

成績都是寫給別人看的,唯有自己下場打球的體會與心得才是自己的;高爾夫是個熟能生巧的運動,打多了自然有經驗,再肯下功夫琢磨琢磨的話自然能打好;如果整天不打球,只為了討論而討論的東西也都只是些想當然;再加上一堆神侃,整個把「討論球技」變成了娛樂項目。











更有些「抄書匠」,喜歡跑去別人家博客抄理論;這種「理論磚家」,自己一知半解,球打得個熊樣兒,還到處瞎指點別人樂此不疲;整天說這個動作難看那個動作不對,怎不敢把自己揮桿照片、視頻發上來給大家欣賞欣賞?

高爾夫跟武林比武一樣,行不行還是要上擂台過過招的,說簡單點就是成績說明一切;整天耍那點嘴巴功夫有意思麼,何苦來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在練習場時,我們到底應該練什麼?

很多球友在練習場打得不錯,但一下場就不是那麼回事了。相信,也有一大部分的球友其實都不是很清楚,去練習場我們應該練什麼,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在練習場我們不能只漫無目的的練習,以下六點,也許可以幫助大...

高爾夫初學者最容易走入的四大誤區

很多高爾夫初學者,學球和練習都非常努力,可球技的提升卻很有限,於是就會對自己產生質疑,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適合打高爾夫。其實,並不是他們缺乏運動天賦,只是他們在學球過程中陷入了種種誤區。

為什麼一定要多練空揮?理由有三個!

大多數高爾夫初學者都普遍存在以下幾個疑問。為什麼教練總讓我多練習空揮,儘量少打球;空揮的練習效果難道會比實際擊球效果好?難以理解;空揮我回家練就行了,為什麼在練習場還要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