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讀懂任務型教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
這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展。
Skehan在「Task-based
instruction」中對任務做了如下描述:「意義優先,任務完成為主,評估基於任務完成與否。
」也就是說,任務重視學生如何溝通信息,而不是強調學生使用何種語言形式;任務具有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際」;學生應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如何完成任務上,對任務進行評估的標準是任務是否成功完成。
我們可以把任務型語言教學定義為:任務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娛樂活動中所從事的各種各樣有目的的活動。
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核心思想是要模擬人們在社會學校生活中運用語言所從事的各類活動,把語言與學習者在今後日常生活中的語應用結合起來。
輸入與互動假設
其中一個理論基礎是「輸入與互動假設」(Input & Interaction Hypothesis)。
掌握語言大多是在交際活動中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
學生掌握語言必須通過「可理解性的輸入」,這有利於學生掌握所學語言。
英語課堂教學應具有「變化性互動」的各項活動,即任務。
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對話性互動,進而掌握所學語言。
社會建構主義理論
社會建構主義理論也是任務型教學法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和發展是社會的合作活動。
這種活動是無法被教會的。
知識是由學習者自己建構的,而不是有他人傳遞的。
這種建構發生在與他人交往的環境中,是社會互動的結果。
它強調學習者個人從自身經驗背景出發,建構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理解和意義,重視學習過程而反對現成知識的簡單傳授。
它強調人的學習與發展發生在與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動中。
社會互動理論強調人的學習和發展發生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互動中。
人們掌握語言主要是通過互動,或者說交流。
【目標】
任務型課堂模式把學生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樣利用英語作為交流的工具來完成任務,而不只是關心自己所說的句子是否正確,任務完成的結果為學習者提供自我評價的標準,並使其產生成就感這些目標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學生是直接的受益者。
它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中心和以活動為方式」的思想。
【準備】
1、任務的目標
通過讓學生完成某一項任務而希望達到的目的。
任務的目標可以是培養學生說英語的自信心,解決某項交際問題,也可以是訓練某一項基本技能等。
2、構成任務內容的輸入材料
輸入材料必須具有知識性,應以現實生活中的交際為目的,是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景中體會語言,從而學習語言而不是局限與教材。
3、基於材料而設計的各項活動
任務的設計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前後想連,層層深入,並由數個微任務(mint-task)構成一串「任務鏈」。
在語言技能方面,遵循先輸入後輸出原則。
【原則】
1、活動要真實
活動應引導學生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學習語言,讓學生為了特定的學習目的實施特定的語言行動,通過特定的交際任務獲得和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
2、活動要有針對性
所設計的活動應吸收全體學生參加,而不是只讓部分水平好的學生參加。
因此,我們必須把活動設計為若干形式,以保證有效的分層次教學。
3、活動應具有激勵性我們所設計的活動的結果應該使學生產生成就感。
實施1前任務(Pre-Task)——教師引入任務2任務循環流程(Task-cycle)a. 任務(task)——學生執行任務; b. 計劃(planning)——各組學生準備如何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 c. 報告(reporting)——學生報告任務完成情況。
3語言聚焦(Language focus)a.
分析(analysis)——學生通過錄音分析其他各組執行任務的情況; b. 操練(practice)——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練習語言難點。
任務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做的首要環節就是呈現任務,如果教師不是在課堂教學一開始呈現任務,而是在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結束後再呈現並讓學生完成,那麼這就不是任務驅動型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動力就不如任務驅動過程中那麼強烈。
所以,真實運用任務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課堂教學的過程。
此時,學生就進入了參與任務的環節。
任務環(Task-cycle) 是實施任務型課堂教學的核心部分。
任務的完成是任務型教學程序的最後環節。
在時機成熟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圍繞新知識點、突出主題進行遷移操練,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學到的知識和形成的技能轉化成在真實生活中運用英語的能力。
【評價】
任務型教學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種教學法的優點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學法並不排斥。
1、完成多種多樣的任務活動,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綜合的語言運用能力。
3、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語言交流活動,啟發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4、在任務型教學中有大量的小組或雙人活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
5、活動內容涉及面廣,信息量大,有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6、在活動中學習知識,培養人際交往、思考、決策和應變能力,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7、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在教師的啟發下,每個學生都有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的機會,易於保持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任務型教學實例
任務:採訪一位名人
目標:通過採訪一位自己感興趣的名人,掌握如何用所學語言獲取信息的技能。
材料:介紹某名人的文章或個人資料
話題:Weather, Friends
語言技能:Speaking, listening and writing
活動形式:四人小組活動
操作過程:
A、教師布置任務並提出具體要求。
B、學生分小組討論,確定採訪對象。
C、教師提供收集材料的樣本。
D、學生分小組確定個人職責(採訪對象、記者、記錄員、聽眾、匯報員)並自製採訪表。
E、學生小組採用問答形式進行採訪,記錄員填寫採訪表。
F、小組匯報員向全班報告採訪結果,教師和學生對採訪作出評價。
G、根據採訪獲取的信息,各小組合作完成一篇200詞左右的介紹某名人的短文。
H、文章貼在班級黑板或牆上供交流。
總結任務:對所完成的任務進一步分析、歸納、總結,形成正確的概念,進行有提升的語言運用操練。
這一步主要分為兩個環節。
1、分析:通過相互交流,學生進一步分析各自完成任務的情況,教師和學生參與點評,使學生吸取別人好的經驗和做法,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思維和實踐過程。
2、操練:在分析的基礎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語言難點。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圍繞重點和難點設計一些口頭或筆頭的語言運用的情景和練習,讓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進行語言操練。
招教英語面試中的情景教學法探析
作為英語教學中主要的教學方法之一,情景教學法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越來越普及。對參加教師招聘考試以說課或試講形式為考試內容的考生來說,在說課或試講過程展現「語言美、教態美、板書美」是實施情景教學的...
學習與反思,參與式教學!
如果您喜歡我的分享,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教師資訊網,誠邀您一起交流討論,暢談教育。或百度搜索:全國教師資訊網,查看更多優質教師資訊內容。定義參與式教學即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願望,以主體性為內核,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