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福建日報》深度報導福建師範大學人才培養成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4月20日,《福建日報》頭版與第8版,刊發了長篇通訊《立德樹人 強基固本 寫好一流人才培養「奮進之筆」——福建師範大學優秀教育教學成果巡禮》,深度報導福建師範大學近年來人才培養的累累碩果。
全文如下:
導讀:
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並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
大學最根本的使命是人才培養,建設「雙一流」首先要培養一流的人才。
為此,我省高校運用新思維、拓寬新視野、採取新舉措、構建新格局,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探索與實踐中佳作頻現。
作為福建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有著110年悠久辦學歷史和雄厚辦學底蘊的福建師範大學,始終堅持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和教學工作基礎地位,始終堅持以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先後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5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特等、一等、二等獎82項,獲獎數穩居福建省屬高校首位。
漂亮的成績單,源自不忘教育初心、牢記育人使命。
福建師範大學校長王長平表示:「培養一流人才既是高校辦學的初心,也是建設一流大學的首要任務。
一直以來,福建師大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耕以學生為中心辦學理念,通過加強教學建設、深化教學改革、推進教育創新、完善教學管理,切實把工作重點和資源配置放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來,助力學生不斷走向卓越。
」
守住主陣地 實施思政育人新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關係到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近年來,福建師大統籌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各方面的育人資源與力量,探索建立全員、全程、全位立體育人網絡,尤其是牢牢抓住課程這一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讓每位教師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推動「思政課程」建設,加強「課程思政」工作,促進各門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讓所有課堂都肩負起育人功能。
特別是依託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探索了「大格局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育人」新模式,建設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
高水準學科平台促進教研協同。
學校建立教研協同機制,以科研創新團隊的方式解決教學中的困惑、疑問,深化對具體問題的理解,將學科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
僅2015年,就獲得5項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重點難點問題解答》立項。
通過專家引領、校際合作開展集體備課,邀請中國社科院侯惠勤等15位專家為思政課教師進行專題理論輔導,與廈門大學等高校開展聯合集體備課,通過教學與科研的深度融合,將最新理論成果有機融入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學生全過程深度參與促進教學協同。
學校探索「以問題為導向的對話式教學」「同齡人講思政課」「青馬易戰理論通關」等教改模式,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打造貼近學生思想特點和接受習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
對話式教學促進學生思辨性學習。
思政課教師將教學核心要點轉化為學生探究的問題,通過問卷調查「把脈」學生興趣和困惑點,凝練教學難點,設計專題,嵌入模糊觀點進行辨析和引導;學生組成團隊就問題進行研究性探究和成果展示。
課堂實現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激發了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主動性。
「青馬易戰」引導學生自主性學習。
2017年4月,福建師大在全國高校中率先研發並上線集思想性、學習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的易班輕應用——「青馬易戰」移動端軟體,把思政課4+1課程的知識點轉化為12590道試題,學生可隨時隨處答題,答題不僅可兌換易班文化產品或學習生活用品,還能記入學生綜合考評「思想政治表現分」和相應課程的平時成績。
「同齡人講思政課」激發學生挑戰性學習。
學校挑選優秀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精心指導,讓學生走上講台給同齡人授課,通過同輩學習的方式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這一方式既貼近學生實際又具有理論挑戰性,正逐步成為思政課的「輕騎兵」。
三種課堂對接促進隊伍協同。
構建以專任教師為主、優秀政工為輔、專家教授和黨政領導為亮點的多元師資體系,建立起多學科交叉、多專業融合的教學團隊,實現優勢互補、知識共享,建立對接機制,發揮「和而不同」的整體效應,有機結合理論主課堂、網絡新課堂和活動大課堂,形成不間斷、無盲區的「三全育人」立體網絡。
福建師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影響廣泛。
學校曾12次在全國性會議上作經驗介紹,吸引70多所高校來校交流;通過結對帶教、1+N結對幫扶、名師工作室等,先後有8所高校推廣這項改革;教改的有關成果已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相關課程獲評4門省級精品課程;「對話式」教學改革入選教育部教學方法改革擇優推廣培育項目。
擦亮金字招牌 構建師範生培養新體系
突出辦學特色,回歸師範性。
近年來,福建師大把師範教育當作「傳家之寶」「看家本領」,擦亮這塊「金字招牌」。
主動適應新時代對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新要求,著力提升師範生培養質量,構建了「課程(Curriculum)、技訓(Training)、競賽(Competition)、實踐(Practice)」一體化師範生素養與訓練的新體系(簡稱CTCP),致力於將師範生培養成為「上手快、素質高、後勁強」的學習型、發展型教師。
學習模式創新。
打造「雙線」學習共同體模式,實現教學相長、共同發展與提高。
一方面,在線下的教學和實踐中,不同學科專業的師生匯聚在一起,形成「跨學科學習共同體」,面對面地相互學習、探討、啟發、補充,豐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在線上建立「移動學習共同體」,師生利用移動通信設備參與信息交流、知識互動和資源共享,提高教學效率。
教育平台創新。
創建「網際網路+教育」信息平台,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虛擬仿真等技術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和服務平台建設及應用,推動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改革。
採用直播、直播互動、校內討論、實踐等形式開設跨校共享課程,擴寬學習渠道;建設和推行師範生「E檔案」管理系統、實習線上管理系統,實現師範生全程科學管理和服務;緊跟學術前沿,將新教育教學研究成果融入課堂教學。
培養機制創新。
協同創新,實現高校、政府、教研機構和中小學的四方聯動,多方共贏。
與漳州、寧德、龍巖等地方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加強教育與人才培養合作,為地方基礎教育事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積極與中小學、幼兒園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在全省中小學、幼兒園建立了113個穩定的師範生實習見習基地;多平台共享教育資源,探索建立以「教育實習與社會實踐、合作研究與成果推廣、生源選拔與就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與教育諮詢服務」為核心的校地協同職前-職後一體化教師教育培養模式。
師範生表現出過硬的專業綜合素質和創新創業能力。
近年來,師範生在全國高校師範生技能類大賽屢獲特等獎、一等獎,名列全國前茅。
2017年,34名參賽選手在福建省第四屆高校師範生教學技能大賽中全部獲獎,名列全省高校第一。
2017年,福建師大入選卓越中學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實施院校,是福建省唯一入選的高校。
近年來,學校已探索出「名師實驗班」等卓越中學教師培養新路徑,成效初現。
而「回歸師範性:在更高起點上的再出發——福建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綜合改革」項目獲省級重大教改課題立項後,福建師大將進一步打造新時代一流的教師教育。
特色發展 探索工科專業建設新路子
經濟轉型升級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支撐。
為此,福建師大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積極響應創新驅動發展、「中國製造2025」國家戰略需求,致力服務福建省先進位造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堅持高標準舉辦「有特色工科」,切實推進「新工科」建設,19個工科專業陸續接受國際工程教育認證,1個專業進入2018年教育部CEEAA認證受理名單,屬於全國首次向師範院校開放,僅3所師大4個專業進入。
其中,物理與能源學院重點打造了太陽能光電/光熱轉換技術與工程、鋰離子電池儲能技術與工程和能源智能管理技術與工程三個專業群,通過協同創新、產教融合,構建完善了「一體兩創三應用」新能源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培養了一大批理論基礎厚、創新能力與工程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
「一體」是指建立「課堂理論教學→實驗探索創新研究→綜合應用→中試工程化實訓→企業實訓」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兩創」是指搭建學科交叉、產學融合、資源共享的創新創業育人平台,打造以成果、項目訓練、專項經費支持為導向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三應用」是指科研成果應用於本科教學實踐、實踐平台應用於創新創業教育、平台技術應用於社會公共服務。
物能學院是福建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半導體光電材料及其高效轉換器件協同創新中心」第一主要協同單位,與牽頭高校廈門大學及10餘家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開展深度合作,提升太陽能電池、鋰離子電池的研究水平,把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理念融入新能源工科建設中;通過專家工作站和校外工程實踐教學基地,實現高校與企業互派教師、員工和學生。
2012年,物能學院與北京海瑞克公司開展戰略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研發了53種實驗教學儀器、編寫了400多個工程教育案例、120個光伏微課、主編4本教材、建成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光伏虛擬仿真項目,為63所高校提供了專業建設的諮詢和指導。
物能學院引導、訓練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010年以來,有500多名學生參與了145項課外科技項目研究,近500人次參加市廳級以上的學科競賽,153人次獲獎。
2010年以來,物能學院共投入3000多萬元,建設集教育、培訓和研發功能為一體的太陽能光伏材料與光伏發電、鋰離子電池和能源智能測控三個工程化實踐教學平台,開設了15個新能源基礎實驗、20個新能源綜合實驗、85個創新性實驗、3類新能源工程綜合實訓項目,每年開設200多個研究課題,應用於創新創業教育,受益學生達3萬多人次。
利用這些平台,學生可以完成從材料設計製備到分析表征、材料工程化應用和器件中試生產,以及服務企業創新創業的系統訓練。
學生團隊的跨專業協同創新思維與動手能力得到顯著鍛鍊。
近5年,物能學院將科研創新和工程實踐平台向社會開放,承擔了高校、中學、企業和科研單位約3500人的進修、培訓,有4項專利轉化到企業,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
通過建立實踐教學體系,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成效顯著,對全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具有引領作用,成為校校企合作、共同推進「新興工科」專業建設的參考範例。
由福建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牽頭組織完成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體育學類)已經教育部頒布實施。
發揮學科優勢 創造創新人才培養新經驗
福建師大擁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3個省高校優勢學科創新平台、9個省特色重點學科、26個省重點學科、1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3個學科進入A類、12個學科進入B類,A類學科數、AB類學科數均位居福建省屬高校第1位,A類學科數並列全國高校第45位。
學校充分發揮學科優勢,不斷提升創新人才培養質量。
其中,體育學科以提升培養質量為目標,十年深耕體育學研究生教育,促進「基礎平台建設+研究生培養」深度融合,通過發揮重點學科平台、教學基礎平台、科研基礎平台、社會服務平台、聯合培養平台等五大平台優勢,優化研究生培養核心要素,提升培養質量,探索出一條富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新路子。
體育學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依託重點學科平台,研究生培養凝練了5個特色學科方向,建立了體育學人才培養與理論建設、運動康復與健康促進、殘疾人體育研究、閩台體育文化研究、區域體育與體育產業研究等創新團隊。
導師隊伍實力雄厚、結構合理、充滿活力,有國家百千萬人才、青年長江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福建省高校領軍人才等15人次,45歲以下導師占62.5%。
教學基礎平台建設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保證。
近年來,體育學先後獲得了「國家體育與藝術師資培訓基地」「國家級體育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實驗區」「國家級體育學類特色專業」等10項省部級教學質量工程項目;本科教育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一等、二等獎;在體育教育國家基地班實行「1+3」「准研究生」培養模式,滾動選拔品學兼優的學生,儲備研究生優質生源。
目前,基地班畢業學生166人,發表學術論文110篇,97人攻讀研究生,占58.4%,並已有學生獲得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南洋理工大學等大學的博士學位。
科研基礎平台建設是提升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關鍵。
十年來學校承擔了國家重大項目「體育學基本理論與學科體系構建研究」、重點項目「國際體育科學研究進展與我國體育科學理論創新」「中國高等院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研究」「閩台民間體育融合發展的參與式治理研究」等國家基金25項;獲批國家體育總局「運動機能評定」重點實驗室;出版各類教材21部,尤其是體育方法類教材,被列入全國體育專業研究生通識用書,獲數十所院校選用。
建設社會服務平台,提升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
目前,福建師大體育學依靠專業優勢,已形成三大服務社會品牌。
服務基礎教育的高考標準化平台——體育高考考點,研究生參與考點發展建設,每年為全省數千考生服務;服務殘疾人特殊體育需要的教學科研實踐平台,打造集「科研-實踐-服務」於一體的高校體育助殘服務,適應體育方向研究生團隊巡迴指導全國各類學校開展融合活動,形成獨特的志願服務品牌,相關團隊榮獲首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銀獎;服務大眾健康的運動康復科技平台,建立「步態檢測與評定」實驗室,運動康複方向的研究生探索運動人體科學步態理論與技術,推動鞋類產品研發,並助力學生傅鷺娜獲得2017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女子三級跳遠銀牌。
構建聯合培養平台,推進多樣協同培養創新。
博士院校聯合培養模式,2004年起福建師大與首都體育學院聯合培養體育學博士研究生,探索博士培養經驗;閩台區域聯合培養模式,選派研究生導師30多人次赴台學術交流,主辦了三屆海峽兩岸體育學研究生論壇,邀請了60多位研究生導師和學生參加。
「五位一體」研究生培養模式下,體育學研製的3份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文件得以頒布實施、發布的全國體育學課程建設報告得到廣泛應用,學生論文入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30多所院校吸收了這一教育創新經驗。
紀念福建省高等師範教育肇軔110年暨現代教師教育改革發展座談會在福建師範大學舉行。
會上,福建省教師教育聯盟正式成立。
堅持己任 提升服務基礎教育新水平
作為「福建教師的搖籃」,福建師大一直走在服務八閩基礎教育的最前方。
2000年成立教育部福建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它是教育部首批在全國高師院校設立的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之一。
近年來,學校成立服務基礎教育工作委員會、組建福建「河仁」基礎教育研究院、承擔「國培計劃」「省培計劃」等,不斷增強服務基礎教育的能力水平。
2011年福建省教育廳委託福建師範大學開展首屆百名省級名師培養工程,由此產生的教改成果「提煉教學主張 提升教學品質——促進中小學名師專業成長的福建經驗」,為全國師範院校服務地方基礎教育提供了有益參考。
這一成果引導具有名師潛質和基礎的優秀教師提煉自己的教學主張,從學科、教育、兒童三種視角定義自己的教育,並圍繞教學主張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
啟發教師實現專業發展自我超越,從教學經驗走向教學理論,從教學思考走向教學思想,推動教學個性化、思想化、風格化,成為有專業影響力和感召力的真正的名師。
教師通過教材化研究、教學化研究、人格化研究,把教學主張及其蘊含的思想、智慧有機地融入教材、教學和教師人格之中,使教學主張實踐化、可視化、人格化,使名師的課堂和人格打上教學主張的烙印。
教師通過三種途徑錘鍊教學主張:圍繞教學主張撰寫論文、專著,形成若干篇有代表性的作品,寫作過程是思維精細化的過程,是教學主張清晰化、結構化、完善化的過程;圍繞教學主張上公開課、示範課,把教學主張通過課堂教學展示出來,形成若干節典型的課例;圍繞教學主張開設專題報告和學術演講,系統闡述自己的教學主張和教學思想,發揮引領和示範作用。
基於教學主張的名師培養模式,已培養了一批教學主張明確、教學風格鮮明、教學質量優異的中小學名師及團隊,成為培養名師的一把「金鑰匙」,為全國師範院校服務地方基礎教育創造了可參考的新經驗。
省內各地市的名師培養工作紛紛要求教改成果組成員指導、參與,泉州、莆田教育局直接將市級名師培養工作委託教改成果組實施。
這一模式和經驗也在省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教改成果組應邀到全國10多個省(市)介紹名師培養的經驗,廣東、山東、河南、浙江、青海、甘肅等省直接把名師送到福建師大學習、研修。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擔當再創新輝煌。
走過百又十年光輝歲月的福建師範大學歷久彌新,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把一流本科教育與一流人才培養作為一流大學建設的築魂工程、強基工程和永續發展的攻堅工程,著力譜寫一流本科教育的「奮進之筆」,力爭交出一流人才培養的「得意之作」,為建設新福建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福建日報》 2018-04-20 01版、08版
特別關注丨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王定華:切實加強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讓教師安心、熱心、舒心、靜心從教,始終牽掛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心。面向未來,必須提高師範教育質量,增進教師培訓實效,改善教師管理服務,加強...
錢學森之問,答案在何方?--解析教育規劃綱要中期評估高等教育
新華網北京12月4日電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一直以來,「錢學森之問」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提升質量的緊迫課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