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之親子關係(六)親子溝通的關鍵是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詳細的列舉了12種常見的親子溝通障礙,當然將這種溝通方式稱為「障礙」只是一種相對的說法,我們很難在溝通中完全不用其中的任一種方式,只是得知每種方式所帶來的負面的、不曾注意到的影響後,期望能在日常的親子溝通(包括其他關係)中得到應有的警惕。

在這之後,我們還需要澄清一個問題,在溝通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是批判、勸誡亦或是情緒的宣洩?還是打開那扇溝通的大門,即「邀請孩子開口說話」;同時保持這扇門的敞開。

打開大門的「敲門磚」

  • 嗯、真有意思!

  • 哦,不錯呀!

  • 不是在開玩笑吧。

  • 真的。

  • 是麼?

  • 給我講講/我想聽聽。

  • 我想知道你的看法。

  • 你想談談這件事兒麼?

  • 我們來討論一下吧。

  • 繼續、我聽著呢。

  • 這似乎對你挺重要的。

諸如此類的敲門磚或談話能夠很好地幫助溝通,它們鼓勵對方開口說話或繼續交談。

不會問問題、提建議、安慰或者說教等等,孩子也會因為受到鼓勵而與父母敞開心扉,傾訴自己的情緒與想法。

當孩子感到自己充滿價值、受到尊重、備受重視、得到接受、引人注意時,又怎麼不會做出親切的反應呢?你甚至會在這些受到尊重的談話中,了解到孩子關於他們或你自己的一些特別的東西。

保持這扇門的敞開

「積極傾聽」這種神奇的技巧,能夠當大門打開後在信息的「傳送者」與「接收者」之間建立持續的關聯。

但在了解積極傾聽這個話題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些關於語言使用的背景知識,毋庸置疑的是,我們絕大多數的溝通信息是通過語言來傳遞的。

但是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並沒有認真地區分句子的意義說話者的意義兩者之間的區別。

前者可能只是一些詞彙的組合,後者的意義卻是無限多的。

比如你剛要為出門穿什麼衣服做準備,你的朋友對你說:「能穿多少穿多少!」

那麼他要表達什麼意義呢?如果是在一個非常冷的冬天,我們會很自然地理解為:朋友建議我多穿一些,外面一定很冷;但在一個炎熱的夏天,還要這麼理解的話,一定會鬧出一個大笑話。

在不同的語境下,它還可能有更多的解釋。

因此句子的意義與說話者的意義是有區別的。

要想理解這兩個意義,有必要考察以下兩個問題:

  • 為了傳達想要傳達的意義,說話者如何組織正確的語言?

  • 聽者如何獲取說話者希望傳達的信息?

信息傳遞的單向過程

假設爸爸帶著孩子逛街,孩子衣服穿少了覺得很冷,現在孩子的需求處於一種不平衡的狀態,他遇到了一個問題,於是他嘗試著去表達並尋求解決。

他對爸爸說:「我們什麼時候能回家呀?」,這句話就是兒子對他所要表達信息的編碼:外面太冷,他穿的太少,想要回到暖和的家裡。

而父親聽到這句話時,需要對這句話進行解碼,他以為兒子覺得逛街無聊,想要早點回去;父親覺得很生氣,因為是兒子非要拉上他出來玩的,現在卻又要回去。

於是矛盾產生了——孩子卻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父親也不知道,因為他們都無法看到彼此內心的想法。

(我們還要看到在信息的傳遞過程中「噪聲」的影響,這裡的噪聲指的是能夠干擾信息傳遞的所有可能,不僅僅是噪音。

比如在嘈雜的商場中被噪音湮沒的隻言片語;用即時通訊軟體時的亂碼或程序錯誤等;即我們的信息傳播途徑也並不是100%可靠的。

這就是兩個人之間溝通中經常出錯的地方:接收者誤解了傳遞者的信息,而雙方都沒有意識到這種誤解的存在。

假設現在父親能夠檢查一下自己的解碼有沒有正確的話,情況有可能就不同了。

孩子:我們什麼時候能回家呀?

父親:你想回家是因為覺得逛街無聊了麼?

孩子:不是的,爸爸。

我覺得太冷了。

父親:那我們去商場裡面玩怎麼樣?那裡很暖和。

孩子:好主意!\(^o^)/

在這個例子中,對話里持續的「反饋」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而父親就是在「積極傾聽」。

在積極傾聽中,信息的接收者試圖了解信息傳送者的情緒或信息的含義,然後進行反饋求證。

接收者並沒有進行評價、意見、推論、分析和質疑;他只是將自己的理解反饋回去,不多不少。


下篇將會詳細的介紹積極傾聽的優勢、所需態度和風險,以及如何學會積極傾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項目溝通管理——有效溝通八步走

我們每天都在和很多人溝通,卻經常感到溝通沒有意義:覺得僅僅是一件小事,卻要花費幾個小時的時間和精力去和對方說清楚;覺得自己明明說得很清楚,對方的理解卻南轅北轍;覺得自己明明不是那個意思,卻總是被...

管理者工作做得好不好?問這12個問題就明了!

管理者的人物性格對於關注事,行動快,目標明確,反應迅速的人用D來表示,也就是指揮者,代表人物:英國的前首相:薩其爾夫人;對於關注人,行動快,熱愛交際,風趣幽默的人用I來表示,也就是影響者,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