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跑者經驗分享 / 618值得買的跑鞋推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筆者聲明:本文為自己跑步經歷分享,相關跑鞋都是實際穿著體驗,希望能和更多跑友交流。
從路跑小白到嚴肅跑者,從這個夏天跑起來吧!
前言:
5月初應景立夏的「減脂大作戰」文章,分享了自己的減肥歷程和經驗,也獲得了廣大值友、一直在減肥道路上的朋友的支持和好評,在這裡先感謝大家啦! 什麼?立志減肥的你,竟然還沒有看到筆者嘔心之作?那實在是一個遺憾,趕快補打卡都是乾貨,多少都會對你有所幫助的:
真的3個月掉20斤——個人減脂經驗分享
而在上一篇結尾鍛鍊打卡的截圖之後,還立了Flag承諾後面會分享自己的跑步心得,同時也少不了對跑鞋等裝備的關注。
馬上就到618大促,作為一個陸陸續續堅持2-3年的入門跑者(開始是健身房跑步,後續轉戰路跑),也算是有立場給大家良心推薦一波。
不過,一定要警惕新手上線就秒變裝備黨,因為跑步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運動,因為感覺枯燥初期勸退的人不在少數,而堅持下來的就能體會到無盡的快樂。
對於大部分的上班族,特別工作壓力大的朋友,筆者就強烈推薦「夜跑」,相信一定能打開各位新世界的大門。
另外文章會先從夜跑,和跑步的一些初階知識來講解,有經驗的跑者也可以直接跳到後面,直接看看我個人穿過的多品牌不同類型的跑鞋分享。
做個簡單的參考,為618乃至今後嘗鮮新跑鞋,有個方向和思路。
夜跑—讓人慾罷不能的都市調節劑
之所以推薦「夜跑」吸引新手跑者,其實最直接根本的原因,還是如今都市生活節奏太快,無論是工作族白領還是課業壓力大的學生朋友,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並不多,伴隨的拖延症以及熬夜(或者怎麼著都捨不得早睡,相信螢幕前面的你多半是這樣的 )。
所以對於各位懶床的小主,夜跑的接受度會更高。
- 優勢1:緩解一天疲勞的絕佳方式
面對大部分人的伏案工作,「心累」比身體疲勞更讓人崩潰,再加上每天外賣的慢性毒害,回家一歪就成了惡性循環。
其實我們的身體反而是極其缺乏鍛鍊的,夜跑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重置我們的身體,特別是跑步是一個人專注的運動,並暫時擺脫世界的紛擾,放空一下緊繃的神經,加上跑步產生的「多巴胺、內啡肽」堪稱是一次頭腦的SPA。
其實這和下班去健身房舉鐵是一個道理,只不過形成規律後的跑步帶來愉悅感甚至更強,跑步真的會上癮!
另外對於我來說,跑步這樣的有氧運動之後,其實並不會有飢餓感,因為晚上吃宵夜很多時候都是閒來無事,沖個澡反而能帶來更好的睡眠質量,特別對減肥更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 優勢2:夜晚涼爽,跑起來更舒適
相比健身房等有空調的室內鍛鍊,跑步(室外路跑)對於外界溫度、濕度都會格外敏感,特別是對於即將迎來的盛夏,夜跑相對涼爽一些,身體的疲勞感也不會來的太快,這對於堅持打卡是至關重要的。
根據不少跑友的習慣,都是在晚飯後1小時之後出門跑步,加上現在下班回家較晚,一般都是9點左右之後。
而筆者這裡經常是晚上10點、11點之後,這個因人而異也要看各位上班通勤時間,以及睡眠質量如何。
——除了溫度外,夜晚伴隨的微風,也是提升跑步舒適感的重要一環,同樣是25度有風沒風完全是兩個世界!相信跑友都能明白~
- 優勢3:夜跑,讓一個人的運動更純粹!
室外夜跑,還有一個很明顯的優勢,就是數量銳減的車輛和行人,非常有利於我們跑步保持節奏(如果所在地夜晚交通複雜,可以穿反光的跑步服,帶來更好的安全性)。
更重要的是,跑步本來就是一個人的運動,平靜的夜晚讓這個特點更加純粹!不算熱身和拉伸,跑步全程一般在30-60分鐘左右,除了聽音樂,這裡也特別推薦聽聽一些網絡播客節目(好的節目可以時間過的很快,放鬆的閒聊天,還是有營養的分享類節目,都任君選擇)。
身體狀態好的時候,可以選擇高配速去鍛鍊能力;狀態一般或者比較疲勞,也可以放鬆恢復跑,跑步其實是一個自己跟自己娛樂,自己和自己較勁的運動,上癮後可以稱之為一種遊戲!無論你是娛樂跑者,還是嚴肅跑者。
決定去跑,應該注意什麼?
熱身拉伸,至關重要!
可能沒有比跑步,最自然的一種運動了,但正是這種入門門檻看似簡單的運動,反而非常容易受傷。
不少初階跑者滿懷赤誠和熱乎勁,特別是一些本身就自律、或者忍耐力強和對自己比較狠的人,更容易強迫自己的身體,忽略掉酸痛和疲勞給我們的警示,造成跑步的傷病,所以一開始我就要強調:拉伸! 拉伸!! 拉伸!!!
如果是一般的打籃球(特別是大部分情況,都是半場接波),其實對體力的要求並不大,而且籃球經常會有休息和相對低強度的時間。
但跑步無論你是配速超過6分鐘的慢跑,還是配速在3、4分鐘的大神,不變的都是持續長時間的有氧運動,更不要提跑步對腿部、膝蓋、腳部的壓力還是相當大的。
所以放在養生籃球上的上來就跑,十天半個月你可能看不出問題,長期的傷病隱患還是相當大的。
筆者身邊的一些朋友,基本上都有受傷過,還有女性朋友也有跑傷了,去醫院拍片子的,所以這裡醜話要說到前面,一定要做好跑前,跑後的熱身,肌肉拉伸,放鬆。
記得之前看到過,越專業的跑者,對於拉伸和熱身的重視程度就越高,Nike黑馬成員,甚至一個拉伸加上慢跑熱身就要用去45分鐘甚至更長,而這對於一般入門跑者甚至比正式跑步還要長。
這裡,無論你用什麼軟體,這裡用Keep的跑步拉伸課程來看,基本上5-8分鐘的拉伸就ok了。
針對筆者來說,一般的5km跑步之後用常規拉伸就好了,如果有時間跑個10K,或者更長的LSD我強烈建議拉伸更加充分一些,因為這不僅僅可以緩解肌肉過度緊張和疲勞,而且長久以往還能讓肌肉線條更順暢,不會成為死疙瘩,可能更多女生會更在意這一點。
放心跑步並不會造成腿粗的!另外我也特別建議,如果是長期跑步的朋友,基礎的話買個泡沫軸、有條件的可以來個筋膜槍,回到家中再好好放鬆一下(或者洗澡完,睡前晾乾頭髮的時候,筋膜槍捶打一番,一開始肯定是酸疼,習慣之後就是一番享受了)。
對了,跑步放鬆的地方可不僅僅是大腿哦!特別是久坐的白領,臀部肌肉由於長期不鍛鍊,其實是非常緊張的,每次跑步之後可以對屁股好生照料一番,絕對的酸爽!
「高步頻」——初階跑者,建議一開始就養成好習慣
「高步頻」是健康的跑法。
首先我們先不從追求速度的角度出發,高步頻首先是對人體負擔相對小的跑法,因為對於入門初階跑者,我們完全可以「小腿緊倒」的方式,來小步幅、高步頻來進行慢跑、或者叫快走(配速比較低)。
相同的配速下,因為高步頻、步幅小就會帶來兩腿騰空的高度也會降低,也就意味著下落對身體衝擊力會更小。
特別是體重相對較大的跑者,儘量先減小步幅,等待下肢肌肉力量提升,這對避免膝蓋傷病也是非常關鍵的!
「高步頻」是重要的跑步技術,更加高效和省力。
從科學的專業力學角度,高步頻可以很好的利用上我們肌肉的彈性,更自然的釋放力量。
另外相同配速下,高步頻就意味著垂直方向的位移減少,減少我們克服自重的做功,這顯然會讓我們更省力。
從我自身的跑步經驗來看,特別是有時候狀態不好,比較疲勞,一定要保證高步頻,步幅就放他去吧,最後一看配速和時間,往往會有驚喜,而且疲勞感要比「拖沓的邁大步」要少很多。
至於所謂的「180完美步頻」,我自然不建議刻板的追求,但確實可以當作一個參考來看。
以我自身來看,大部分正常都是175-180之間的一個步頻,我覺得就OK,因為太過追求高步頻,反而會打亂自己的跑步節奏,180左右就很好。
而對於新手來說,建議上來先下意識的刻意提升步頻,來建立起一種跑步習慣和節奏,可以按照180步頻來跑,且並不覺得會比較彆扭,那麼就可以按照這個基礎來練習了!
而對於亞洲人身材比例,有些跑步達人會說超過190的步頻才更高效,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有道理。
另外對於長跑而言,勻速跑才是最省力的,所以在平均步頻穩定後,我們可以追求步頻的更小的波動,當然了這也會考驗我們核心力量的控制力。
穩定之後,跑步節奏就會很順,有時候自己狀態好有勁兒,也能明顯感覺對步頻有更好的控制力。
別太在乎「配速」,「跑量」循序漸進
上面既然提到了步頻,很容易就會想到「配速」(1公里耗時多少),但對於入門跑者完全不用過早的功利追求配速,特別是相對大體重人群,強努往往會更容易意外受傷,不要急後面有的是「里程碑」讓你突破。
所以首先相對輕鬆跑起來,跑舒服是最大訴求。
而且對於沒有跑步經驗的小白,很容易跑一兩次精疲力盡的勸退,我建議大家可以試試Keep燃脂跑中的「法特萊克跑」(裡面有不同公里數選擇),其實法特萊克跑是一個慢跑和變速跑的訓練方式,只不過有氧能力還不夠的同學,走、跑結合可以在初期讓我們從1公里都堅持不下來,到完成5公里的意外喜悅中。
Keep中的3公里法特萊克跑,強度小,很適合沒有跑步經驗的人
而當我們經過數次跑步,身體已經稍微適應,「堅持下來,形成習慣」就成為跑步入坑的最後一步啦~~~ 要知道習慣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初期您只是為了減肥採用跑步這種方法,堅持養成習慣就會不知不覺愛上跑步的!
如果每周都有規律的跑步,自律的你如果想要成為一名嚴肅跑者,可以通過跑步App來看看一個月的大概跑量,或者適當給自己定個小計劃和目標。
因為跑步能力就是靠累計跑量才能逐漸提高,今天這裡就不拓展的說什麼提高配速等更科學有效的方法。
但相應堆跑量之後,確實可以循序漸進的感受到自己的進步,有了進步就有更多動力,跑步這項在外人看起來枯燥的運動,慢慢就像打遊戲一樣,練級蛻變成長~~~
這裡結合之前自己入門路跑的經驗,大概給一個月跑量的建議(當然,這個要根據各位的身體能力、回復狀態、可支配時間來調整)
入門新手:50-100k/月 (每周3次,一次5k,一個月按照4周來計算,差不多60公里左右)
適當晉級:100-150k/月(每天5k,根據工作和身體狀況,穿插調整休息,基本上100-150k差不多)
更有追求:150k-200k/月(幾乎每天都自律的完成5k,周末或偶爾10k,基本上就是月跑量200左右的選手了)
而對於業餘愛好者,月跑量兩三百甚至更高的,其實比比皆是。
但剛才提到了不用過度追求「配速成績」,其實跑量的部分也是循序漸進,讓身體逐漸適應才是長久之計。
根據跑步強度大小也有一定的乳酸堆積,適當的休息也是為了下一次跑步有更好的狀態,同樣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哦對了,在北京的朋友,為了刺激消費,還有北京消費券可以搶(京東、天貓等平台就額可以搶)。
其中線上數碼產品可用2000以上享9折(在原有基礎上,再打折扣的),剛好適合佳明245這款運動手錶,封頂最高優惠400元。
我看了一下全網平台,2000齣頭算是官方好價了,剛需可入。
至於跑步中的心率控制(例如是有氧燃脂,還是乳酸閥值跑等等)就不過多的展開了,還是那句話新手的還是從舒服和可以長期堅持的角度出發,特別是需求燃脂的同學,以一個跑步中還有餘力可以簡單對話的呼吸強度來跑,並儘量有超過30分鐘的運動時長,這樣粗淺的把控就好。
喜歡數據和理工男,當然可以買一塊佳明/頌拓的運動手錶,來更好的輔助配合自己的跑步訓練,如果已經研究到這種地步,肯定就不用再去支招了
說到這裡,入門跑者需要初步了解的一些知識差不太多,重要的是「干就對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哦。
跑鞋的選擇,理論和實際結合
提到跑步的核心裝備,跑鞋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其實也有很多介紹選擇跑鞋的文章內容,但往往都是過於「理論派、學院派」,很多細節可能並不會在一篇內容中完整的闡述到。
向來喜歡輸出乾貨的筆者,就把能想到的都說一說,相信一定能在618大促選鞋,特別是剛剛準備跑步的小白,給予不少參考價值。
腳型,選擇跑鞋的大方向
我相信,應該有不少即便跑步很久,也還是分不清啥事內、外翻;以及內旋不足和過度的朋友。
但我覺得完全不用過於學究,去考量專業術語或者俗稱。
直接看到底是偏向平足,還是高足弓就好了。
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沾濕腳步,然後踩在紙上去看看水印的情況,對照上圖就很清晰判斷。
另外我們還可以結合觀察下鞋子外底,長期的磨損情況:如果高足弓,外側磨損多;扁平足則更多施力在內側,內側磨損較多。
而兩者之間,自然就是正常足了。
在這裡,我也提醒大家一下,正常足還是占據大多數,不要過度解讀圖片就好。
高足弓:緩震系跑鞋(代表系列:Asics Nimbus)
低足弓/扁平足:支撐系跑鞋(代表系列:Asics Kayano)
正常足弓:兩者均可(大體重,優先 緩震系)
尺碼的選擇,其實相當講究
對於選擇跑鞋尺碼(甚至是所有鞋子),都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因為不同品牌的鞋子,尺碼本身就會有差異,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和先入為主(比如以一個運動品牌為基礎標準),Nike的鞋碼普遍是比較正的。
例如我穿鞋碼(歐碼/法碼FR:44、美碼US:10號、mm尺寸:280),我是建議優先以 280mm這個尺寸為標準,然後再參考44、美碼10號來去確認鞋號。
至於一些品牌尺碼不同,例如 Adidas,我就會選擇44半的鞋子(有人說是鞋楦偏窄,從官網尺碼錶上看 mm數確實也更小一點),有時候甚至
mm/cm數這個尺碼也不保准,有條件最好實體店試一試你對應品牌的尺碼記下來(如今網購也可以在家試,不合適再退換貨就行了),保證一個最舒服的狀態,對了建議下午或者晚上試鞋,因為早上剛起來腳尺寸偏小,後面走路/特別長時間跑步後,腳會稍微腫一點點,尺碼會更符合真實穿著情況。
至於同品牌的鞋,也會因為鞋型的不同,可能會存在偏碼的情況(大部分是會偏小,比較窄等)。
所以即便我們熟悉了一個品牌,也可能造成尺碼不算特別合適完美的時候。
但話又說回來了,其實每個品牌在設計產出不同尺碼的適合,其實還是針對標準尺碼設計的,有些鞋的包裹性比較好,這個可並不代表鞋子就小。
如果日常走路,你覺得壓著比較累,選擇大半碼是ok的。
對於專業跑步而言,其實個人建議多一些包裹性其實是好的,比如Nike Epic React
Flyknit都說偏小,但我實際就按照標準尺碼44買的,最後穿著來看,其實設計初衷是提供包裹一體性很好的鞋,雖然造型也適合日常出街,但正碼更適合跑步而已。
重量,輕量化越來越重視
隨著造型工藝,以及全新的材料使用,如今的跑鞋在輕量化上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幾年前我穿Asics Nimbus 18剛開始跑步,並不覺得沉或者明顯的重量感,Asics頂級緩震鞋多年來也都是300g+(44尺碼)起步。
而隨著接觸跑鞋比較多了,跑步能力也有所提高,跑鞋重量確實會影響一定的跑步表現,這裡說下自己的經驗:
* 以下均按照44尺碼為標準,不同尺碼重量會有增減,就當一個參考吧
對於新手跑者(特別是較大體重),還是本著緩震保護,穩定優先的前提去選擇為宜,重量反而不用太在意,因為配速並不快,鞋重的缺點並不會被放大。
一般來說,單只跑鞋300g以上也沒問題,比如Asics的跑鞋雙雄 Kayano和Nimbus系列,一般都在350g左右(近兩年可能減重一些,但仍然會是300g級別選手);又比如最常見的阿迪UB(Ultra
Boost正代系列,非Adios等競速),照顧到日常穿著舒適性,大量爆米花(ETPU)材料的使用鞋重都不會輕的。
如果您體重標準或者較輕,可能並不需要過度的緩震保護(同樣緩震系,頂級就比次頂級要更重),特別是還沒有到跑馬級別的同學,相對輕量化的跑鞋可以關注下。
我覺得300g確實可以算是一個分水冷,44尺碼也有不少會在250-300g之間,大家不要小看這幾十克左右的鞋重,即便是5k跑下來也有4000來步,累計下來還是挺明顯的。
至於有一定跑齡的朋友,如果我們是日常速度訓練,或者真的要追求比賽中的PB,在有一定肌肉力量和耐力的基礎上,更加輕量化的競速跑鞋確實是最佳之選。
不過對於新手來說直接跳過就好,還是那句話先積累跑量和能力再說,選擇適合自己階段以及日常跑步需求的就好了,就比如Nike Next%看上去真香,但真不是一般跑者能夠駕馭的,所以千萬不要過於裝備控哦~~~
舒適度——千萬不要被腳感蒙蔽
「踩屎感」相信一定是不少之前不少跑鞋緩震最常見到的形容詞,但個人感覺這絕對是一個被「濫用」或者說「誤用」的詞彙。
因為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體重級別,以及需要緩震/支撐的平衡度,絕對不是緩震越軟越舒適的。
比如在實體店試穿,僅僅是穿著走兩步,這種初上腳的腳感其實並不能代表跑步的實際體驗,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按照經驗來看,一般試鞋就很軟的,跑起來可能會有回彈反饋不夠的情況,而且太軟的鞋長期走路其實也會有疲勞感。
軟、彈——需要綜合實戰來看更靠譜。
例如Adidas的當家鞋款:Ultra
Boost,確實是緩震跑鞋的代表(幕後功臣是德國的巴斯夫化工,研發適用於跑鞋的ETPU材料,Puma貌似是第一家用的,只不過Adidas營銷更好並人盡皆知了)。
一般第一次接觸的朋友,也會被舒適腳感所驚艷到,但對於我個人來講(179、85kg),UB系列跑步還是稍軟了點,常規的5k、10k對於現階段並不是我最佳選擇了。
因為我也穿過類似ETPU材質的,例如索康尼Everun/PWRrun(更軟彈的升級材料),Nike的React我覺得會更韌性一些,更適合跑步。
還有就是Asics的經典Kayano、Nimbus系列,作為旗下頂級跑鞋的代表,Gel膠的「踩屎感」可能是最早傳出來的。
但根據我的實際感受,單純的軟度並不及Boost、React等材料,甚至對比Boost你會覺得偏硬的腳感,但這並不代表亞瑟士的緩震不夠。
而是結合整體鞋面、外底橡膠等設計,亞瑟士的鞋很明顯整體支撐穩定性會更強,也算是可以給入門跑者糾正一下跑步落地姿態吧。
總的來說,這種平衡舒適和實戰的感覺,說再多其實都是理性層面,估計跑友肯定都需要買個2-3雙鞋才能更加感性的明白我說的意思了。
總結來說,很軟不代表就舒適,較硬並不代表緩震就不夠。
跑法——舒服最重要,先遵循自身的選擇
提到不同腳掌落地的跑法,其實這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我覺得也是可以完全不糾結,太過刻意去改變自己的落地習慣,即便是精英跑者也並非全部前腳掌落地,全腳掌和後跟落地其實遠比我們想像的多。
下面還是簡單說說這幾種跑步的基本特點:
前腳掌落地:頂級精英跑者相對較多使用,跑步效率高,但對腿部肌肉力量也更高
全腳掌落地:擇中的跑法,對肌肉要求尚可,對膝蓋等部位壓力較小
後跟落地:較多人的選擇,相對省力,落地的衝擊可以更多靠大腿和膝蓋附近肌肉來緩衝
下面放出東京馬拉松中,大迫傑的跑姿截圖:
上面是常規意義上的落地跑法特點,但實際上根據自身身體不同,其實並不能太過刻板的歸類,只是說下普遍的特點。
因為還有很多科學研究證明,其實並非前掌跑法就是標杆最優的。
我覺得更有價值和指導意義的是:落地腳和自己身體的重心儘量的保持垂直,或者接近於垂直狀態,這樣施力和緩衝反饋的效果更好。
最終導致落地方式,會根據跑者背屈、配速、跑姿習慣等自然改變調整而已。
在不糾結自己的落地跑法之後,其實跑者也就能更釋然的選擇跑鞋。
而一般意義上,其實很大部分跑鞋,都是適應各種跑姿的(畢竟一雙鞋出來,要能照顧到大多數跑者的需求,適應性更強)。
當然也存在一些專門針對競速跑者,或者坡差更適合前腳掌落地的跑鞋,相信高手們都有自己的選擇。
跑鞋使用經驗分享(覆蓋10雙左右跑鞋,跑步的不同階段)
各位看官,終於到了我個人的跑鞋使用經驗分享了,估計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哈 雖然現在網上可以搜到各種評測文章,但我會根據我剛入門跑步到逐漸成為業餘愛好者的經歷,來對應結合跑鞋來說。
(基本上是15至今,大家也不用擔心跑鞋過於年代感,基本上能代表一些主流品牌 熱門系列的腳感了)
目前個人基本狀況:身高179cm(差一點180 ),體重(目前85kg左右),正常足弓,44尺碼,全腳掌跑法
2015年-17年(95kg左右,可以代表大體重跑者,目標減肥)
跑鞋裝備:Asics Gel-Nimbus 18、Adidas UltraBoost 1.0(緩震取向)
美津濃Wave Rider 19、Nike Lunarepic Flyknit Low、Nike Flyknit Racer(輕量化取向)
Asics Nimbus 18
早在15年之前,因為工作久坐的原因,自己曾經的體重達到(突破)200斤大關,簡直刷新震撼了我的世界觀。
。
。
所以當時就每周至少去3-5次的游泳(半小時,1000米左右;偶爾會游個2000),但由於飲食方面並不太控制,基本上體重並沒有明顯下降。
後來辦了健身卡,跑步(大多是跑步機)和游泳穿插避免枯燥,亞瑟士的頂級緩震Nimbus就是小白跑者不會出錯的一雙選擇。
當時是亞馬遜海淘,500+拿下。
因為當時還是巨型體重時期,所以對於跑鞋重量完全是不計較的(可能當時也沒太多這個概念),記得以我當時的體重級別感受來講,也並不會感覺特別明顯的踩屎感,不過亞瑟士招牌的Gel緩震膠還是有感覺的,但整體給我更多的感受,還是穩定,特別是結合後跟鎖定,確實讓人安心。
雖然初期跑步集中在跑步機,其實相較於路跑會更加省力一些,但跑鞋的保護性還是至關重要,至少我當時從3、4公里開始跑,慢慢到一次例行5公里,都沒有受傷,一雙緩震+穩定的跑鞋多少幫助了我。
對於剛剛跑步的新手,對於足弓的支撐保護也很關鍵,可以看到Nimbus在鞋底足弓處有很明顯的銀色穩定片,讓新手跑者也不至於上來就受傷,足底筋膜炎什麼的。
從鞋底看去,不得不說日系的亞瑟士、美津濃的大底橡膠耐用性真的是標杆,即便我大部分跑步機使用,磨損會少一些,但500公里甚至1000公里都應該不在話下的。
作為頂級緩震跑鞋,適合大體重跑者的入門上手之選,不過在鞋重方面我們就不要過多的苛責了,單只350g的重量,基本上也算是我上腳最重的跑鞋了。
5km、10km提速肯定不合適,但長距離和燃脂跑,這個還是完全沒問題的,畢竟不追求速度保護是第一位的。
Adidas UltraBoost 1.0
與此同時,當時Adidas的Boost其實已經全球走紅,進入跑步正軌的我自然也心癢想收一雙,只不過當時的UB系列可不想如今這麼便宜:記得當時UB已經出了2.0,我淘寶買的這雙UB1.0沒記錯的話,還是700-800左右大洋(這個綠配色,完全就是因為便宜一些),可不是如今UB19、20可以在500+輕鬆收到的價位。
可以說在當時UB系列的聲望算是巔峰了,加上侃爺的潮流帶貨,加上UB上Primeknit編織網布,確實在腳感舒適性上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腳面整體貼合像穿了一雙襪子,Boost緩震就是一個字夠軟,雖然上面我提到如今UB放到現在並不太適合我,但平心而論在這樣一雙兼顧時尚出街的跑鞋來說,還是有一定彈性反饋的,軟彈整體拿捏的比較合適。
特別是大體重跑者,這個腳感應該是比較合適的。
在外底耐用性上,UB系列特別是1.0為人吐槽就是外底太不耐磨了,基本上一兩百公里之後,外底就磨損就很嚴重了,雖然沒記錯的話在2.0升級了馬牌橡膠,但對比日系的跑鞋品牌,確實耐磨性上表現的比較一般。
當然,對於一般慢跑不追求高配速抓地力性能的佛性跑友,其實耐磨性並不用太過擔心,即便是雨天跑步也不至於滑到的,這個都大可放心。
另外Boost耐用性還是很優秀的,基本上很多跑友反映1000公里,boost性能並不會損失多少,這也是當時很多跑馬的同學,穿著UB去征戰都說明了問題。
其實單純從鞋的尺寸(體積來看,畢竟有厚底Boost),UB系列看上去是重量級選手,但在當時328g的鞋重其實控制的算不錯了(因為常規42尺碼的鞋,可以做到300g左右)也算是控制鞋重了。
而我當時在積累了一定跑量後,UB系列就更喜歡穿一些,與Nimbus就交替換著穿,還是挺舒適的。
至於顏值來講,UB系列更加符合出街,經典的UB1.0-4.0個人審美上顏值是更高的,整體鞋的流線型更出色,但腳感部分會偏軟。
如今的UB19、20,加強了Boost使用量和密度,相對提升適應跑步一些,不過總體腳感還是偏軟的取向。
大體重的首選,這個基調仍然沒問題。
美津濃 Mizuno Wave Rider 19
剛開始跑步,除了兩雙頂級緩震鞋,我還收了相對輕量化的一些不同跑鞋,也對各種跑鞋科技的腳感充滿好奇,其中值得一說的就有美津濃的Rider系列,其並不過多依賴材料,更多是機械結構緩震的方法,也挺有意思的:
即便是入門跑者,當你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腿部肌肉力量和整體有氧耐力都能有一個比較大提升(相較於0跑經驗的人,確實要強不少),特別是偶爾休息恢復的好,你會明顯感覺今天跑步更有力量,而一雙相對輕量化跑鞋,會明顯感覺跑的更快一些,Wave Rider 19當時就很符合我的預期。
首先要說的,並不是緩震性能,而是美津濃對於亞洲人腳型的把控設計確實非常完美:穿進美津濃跑鞋中,我可以感覺整個鞋楦簡直是量身設計(既不壓腳面,也不會咣當松垮,有一種恰到好處的寬鬆適應性,不知道其他跑者是否有這樣的感受。
就是一種你出街去個超市,特別想一腳登上就走的感覺)
緩震的表現上,wave直譯過來就是波浪,在中底部分有一定的掏空結合適當的弧度,從而提供一定緩震效果。
最直接的感覺,就是這種緩震有一種很明顯的硬朗感,但並不是死硬沒緩震,如果喜歡boost腳感的話,wave則是完全另外一種感覺。
我個人還是適應多款緩震技術的,但從推薦程度上還是建議正常體重,或者輕體重的跑者來選擇。
從支撐穩定性上,同樣也偏向於日系同樣的亞瑟士,兩雙日系跑鞋的支撐穩定感,都是兩個品牌一直尊崇堅持的,這個也是我比較明確可以感知到的。
在細節上,美津濃做的也比較有特色:比如很多人抱怨一些鞋帶容易開,Wave Rider 19鞋帶雖然並不是那種扁平鞋帶,但這種螺紋很有可塑性,在繫鞋帶的時候你就能感覺很紮實。
鞋墊部分,美津濃這雙也還算厚實,材質並不是很薄並且軟塌塌的,當然這也與wave機械緩震硬朗腳感作為彌補相輔相成,整體腳感還是挺舒適的,這個更多還得真正去試穿就能明白了。
鞋重上看,wave rider
19就直接降到300g以下了,我查了一下資料貌似從17代開始輕量化就是Rider系列的一個大方向了加上整體鞋面網布不錯的透氣性,確實是一雙想要提升配速的跑鞋(當然不能和如今更加輕量化的跑鞋比),這個重量也剛好符合這個鞋子的調性。
至於他的老大哥,頂級緩震Ceation系列我沒有嘗試過,緩震腳感應該會更明顯一些。
希望要體驗不同機械緩震腳感的,可以一試。
(另外,聽到很多跑友說,美津濃的頂級緩震,大體重很不錯的選擇,穿過的朋友可以分享下自己的感受哈)
Nike Flyknit Racer(之前還有一雙Nike LunarEpic Flyknit low 1代)
其實在那個時候,我對Nike的跑鞋並沒有啥好感,因為本身也打籃球,發現不少跑鞋上都應用的ZOOM AIR氣墊,但實際腳感個人感覺並不是特別適合做跑鞋(當時想法確實比較局限)。
直到Nike的Flywire(最早飛線技術)以及後來的Flyknit(紗線組成的一體式編織鞋面),雖然看上去營銷層面的屬性更多一些,但實際上確大大減輕了鞋子重量,可以說是中短距離不錯的輕量化選擇。
上面這雙Nike Flyknit Racer是朋友得知我開始潛心跑步送的,一開始還並不看好,但180g的鞋重確實非常驚艷,雖然不是我常規訓練跑鞋,但在炎炎夏日通勤穿著還是很好的,下班直接去健身房也無需回家換鞋,舉鐵之後,其輕盈的腳感進行5km跑步還是勝任的。
如果說朋友送的Racer太過極致,兩側基本上沒啥實質上的支撐;那麼筆者在實體店5折買到的Nike LunarEpic Flyknit Low則是當時Nike主推的緩震跑鞋,應用了當時最新的技術:Flyknit和Lunarlon緩震,具有輕質和不錯的緩震效果,同時出街屬性會更強一些。
從跑步功能性上看,相較日系專業跑鞋,因為兩側鞋面偏軟,如果腳不是很瘦,會感覺腳肉略微向兩側溢出的感覺
,也是從這代開始Nike開始了Epic這個系列,並應用自己的主流緩震材料,也就是後續對抗阿迪UB系列的Epic React系列,我們後面再說。
2018年-19年(80-85kg,減肥成功,實現跑步機上的20km)
不要看我15-17年剛跑步就很有興致,還收了不少跑鞋,雖然對各個品牌腳感有了一個初步了解,但真正在跑量上並沒有設定目標,基本上一周跑個2-3次,不過當時吃雞開始興起,有時候和基友打遊戲就懶得去健身房跑步了,晚上餓了還定個外賣這樣的神仙操作 (健身房跑步機的話,就會有各種趕不上,懶得去的藉口)。
所以體重上基本上沒太大變化,這也說明一個道理,即便你跑步了,晚上一頓夜宵全補回來還富裕。
不過在17年底狠心減肥:管住嘴+一天兩練(午休也練練,Tabata、適度力量、跑步),直接從95kg左右減肥到最低80kg出頭吧,也讓我跑步可以追求更遠距離,10k並不困難,20k里程碑也相繼達成。
跑步除了跟自己較勁,更多還是數字遊戲,每一點進步都清晰可見,伴隨多巴胺分泌,讓你著迷上癮。
新增跑鞋裝備:索康尼Triumph ISO 2、索康尼Freedom ISO 2、Asics Metarun
索康尼 Triumph ISO 2(勝利ISO 2)
記得應該是雙11的大促,希望能收一雙新鮮未嘗試的跑鞋,我就把目標鎖定在了國外人盡皆知,但國內相對小眾的「索康尼」(當時國內代理,品牌叫「聖康尼」,我是覺得挺彆扭的)。
畢竟號稱是跑鞋中的勞斯萊斯,然後果然雙11搶到了一雙索康尼Triumph ISO 2(後面簡稱:勝利ISO 2),絕對是一雙驚艷我的鞋子。
天貓雙11狂歡價,579元到手真的挺值的
由於當時阿迪的Boost空前的成功,也導致了眾多品牌開始跟進ETPU發泡材料的使用,而在其中索康尼的「EVERUN」中底科技,直到現在看來都是一次進化。
其實當時我已經完全對Boost科技沒有了新鮮感,但勝利ISO 2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不但軟,而在真的有回彈反饋,解決了Boost會泄力的痛點! 正如「EVERUN」這個科技代號,真的會讓你感覺可以一直跑,減緩疲勞感並提供助力。
雖然我沒有太多研究,但感覺上就是將「爆米花」材料的密度壓縮的更緊密一些,不過真切讓我們感受到比UB1.0要好穿,後面成功跑了兩次20km也都是拜他所賜。
另外從上圖可以看到,鞋舌和後跟的填充海綿相當厚實,整體鞋子穿著起來的包裹舒適感絕對是一流,結合鞋面透氣和熱塑,真心感覺是一雙完成度很高的鞋子。
不過很遺憾,當時家中開暖氣,跑完步我將鞋子放到靠近暖氣的地方,第二天直接外底橡膠受熱發生形變。
。
。
上交之後,明顯感覺前中腳掌的勒緊了不少,捨不得扔掉的我還穿過幾次跑步,但明顯會感覺到磨腳,後來只得作罷,也算是痛失一雙好鞋 。
而後面索康尼的其他嘗試,也並沒有這雙鞋來的適合我。
索康尼Freedom ISO 2
因為索康尼的勝利以及EVERUN腳感的舒適,讓我直接路轉粉,以至於直接蹲點開始看索康尼的促銷鞋子。
再加上我當時減肥成功,體重降低後對跑鞋輕量化的要求也有提升,希望能在兼顧緩震腳感的同時,重量降低就是兩全其美的好事了,所以我就鎖定了Freedom ISO 2。
初上腳的感覺,更加輕量化的腳感,以及如其名Freedom一樣的自由度(腳踝等束縛很小),給了我不錯的第一印象。
甚至我還天真的認為,這雙鞋可能比勝利ISO 2要更適合我,穿著跑個5k或者10k都還好。
但記得有一次相對狀態一般,感覺跑的時候腳不是太跟得上,Freedom支撐性差的弱點就暴露了。
從上圖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雖然是全掌的EVERUN中底科技,但很容易可以掰彎的:這也就意味著鞋子對足弓部分的支撐性會比較弱,如果是足部力量比較好的選手,應該還能夠駕馭,反之10k及更長距離的話,會感覺足弓部分的疲勞感,所謂的輕量化效果反而在這裡並不適合我了。
另外右圖的部分,看上去有個鎖定足跟的設計,但這個部分是相當軟的,支撐穩定性欠缺。
雖然看上去283g(44尺碼)放到現在並不是特別驚艷,特別是Nike和Hoka如今各種厚底跑鞋都做到更輕了,但由於整體偏向於進階跑者的設定,以及我查了下前後跟坡差僅有4cm,所以這雙鞋更傾向於前腳掌的跑法,對跑者整體肌肉力量的要求還是挺高的。
可以說,不要光看到中底厚厚的緩震用料,就輕易判斷是否能駕馭哦。
坡差、支撐穩定的設計取向,都會帶來不同的腳感。
Asics MetaRun
作為當時Asics樹立精神圖騰信仰的一雙跑鞋,可能當時我真的是燒包了,竟然想要買一雙收藏。
作為當時亞瑟士家的頂級跑鞋,直接將售價飆到了1890元,接近2000元的超高售價確實讓人卻步。
其中首發的黑金配色還是挺帥的,只不過作為「Meta」頂級鞋款,基本上從不打折。
然後有一次在商場上看到,好像便宜200塊左右,一狠心就給入了。
由於之前大體重的時候,穿Nimbus過來的,所以單純在緩震上,上腳穿Metarun並不會給你驚艷的感覺,但這雙鞋的做工和配置都確實是當時旗艦,其中足弓下方的碳板加入,確實讓這雙鞋擁有頂級的支撐穩定性,可以說讓原本就是穩定著稱的Kayano/Nimbus系列基礎上,再次提升。
至於當時
Flytefoam緩震橡膠的推出(更輕、更彈),也是在MetaRun上首發登場的,整體緩震回彈的感覺也是偏向於硬朗一些,確實無法與Boost、React、Everun(如今升級為PWRRUN)這種爆米花來的明顯和舒適。
但如果是超過20km之後,半馬和全馬比賽的話,持久性應該是這個緩震的優勢。
當然了,最新科技只會在旗艦Metarun上停留一代,在隨後第二年更新的Kayano和Nimbus上,Flytefoam緩震幾乎就成為標配了。
總之這雙鞋的收藏價值,其實要遠超實用價值(至少對於目前我這個跑步水平的人),因為享受過更加軟彈討好腳感的鞋子,這個單純就不那麼驚艷了。
另外我穿亞瑟士的鞋子都會有一個問題(Nimbus 18/ MetaRun),鞋後跟和腳踝接觸的海綿會破洞磨損,這個確實比較尷尬,不知道以為我是如何蹂躪這雙鞋的(可以在鞋子稱重圖看到)。
所以對於懶得解鞋帶,直接穿脫的朋友,這塊一定要注意。
2019年秋季至今(85kg左右,正式路跑、夜跑,如今月跑量達到150K+)
新增跑鞋:Nike Epic Phantom React FK、Asics Evoride
19年的秋季(北京9、10月份),開始正式從跑步機過渡到室外路跑(現在已經規律系統為夜跑),因為此前一直在健身房跑步機上的休閒跑,勻速和相較室外路面更好的彈性優勢,讓我剛開始接觸路跑有一種「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覺。
雖然路跑擁有不同的風景,但水泥瀝青路面的硬度,需要自己控制配速,都直接給我了下馬威,疲勞感比起跑步機要強烈的多。
不過大概一兩周左右,身體逐漸適應,畢竟好歹前兩年隔三差五的跑步機慢跑,累計也應該有個三五百公里不止,所以適應路跑並逐漸進入狀態,比我預想的快不少。
Nike Epic Phantom React FK(React Flyknit的無鞋帶款)
OK,讓我們繼續說鞋! Nike的React剛推出我就很關注了,畢竟作為運動品牌的一哥,看著對面Boost得吃得喝,肯定是有後手的,「React」如此直白的技術命名,很明顯就是直接對標Adidas Boost。
其中Epic React Flyknit系列,也是直接對標Ultra
Boost這個王牌走量系列。
雖然消費者都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想法,而且Boost無論是理念還是產品更已經是深入人心,但對於跑步實幹,React真的好穿啊!
我入手的Nike Epic React Flyknit的兄弟鞋款,無鞋帶版本的 Phantom React,其實我一開始是鎖定Epic React 2代的,但由於喜歡的配色價格都偏高,便宜的配色入手又感覺遺憾,所以一直在等好價格。
後來發現Phantom React這個紫紅多彩配色,感覺還不錯,更重要價格只要300齣頭(簡直是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啊),果斷入手。
這雙鞋幾乎所有線上二級渠道,在尺碼上都特意標明「鞋型較緊,建議大半碼」,所以為了避免來回退換貨,我還是去實體店裡面試穿了一下。
常規和無鞋帶版本的都試了試,結論就是日常穿著確實會有點緊(Flyknit彈性可塑鞋面,腳背高的會感覺有點壓迫),但絕對不是內長偏號,如果不跑步可以考慮大半碼,但主要訴求是跑步功能鞋的話,強烈建議買正常尺碼就好了。
Nike在設計上的造詣確實高,而且NIke的跑鞋一直做的都比較流線型,這雙React上腳之後確實非常顯腳型,並且包裹性很強。
特別是這雙Phantom React不用單獨顧忌鞋舌的Flyknit鞋面,極致的一體感。
中底React用料很足,梯形外擴出來,結合後跟穩定片的鎖定效果,跑動中每一次落地都足夠穩定。
說說React中底的跑動感受,相比Boost材料討好腳感的軟,React要「勁道」不少。
之所以用這個詞,是因為其緩震和回彈兼顧的恰到好處,從落地瞬間開始緩震,到回彈釋放,真的有種一氣呵成的感覺,絲毫不會拖泥帶水,確實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提到鞋子給我一氣呵成的感覺,鞋面的一體性包裹感也是功臣,起初我還擔心Phantom沒有鞋帶的鬆緊調節會出現過緊的感覺,但真正跑起來證明我多慮了,至少我認為半馬是完全可以應付的。
另外鞋舌和後跟上的鞋提,讓穿鞋就像穿襪子一樣輕鬆。
大底不耐磨,這可能是最多吐槽的點了,除了鞋底最上和最下有耐磨橡膠適當保護(我這個是同色,所以不太好看出來),中底React大面積直接外露觸地,路跑一兩次就有可見的磨損,上面鞋底外側還挺明顯的(估算了一下,大概跑了200km+)。
不過,也不必太在意耐磨性,特別是針對於新手來說,較低的配速對抓地力需求也沒那麼高,實在不行買兩雙換著穿,也不過才六七百塊。
差點忘了說,由於Flyknit鞋面的使用,這雙鞋絕對屬於輕量化緩震鞋的成功範例,240g(44碼)的單只鞋重表現出色,怪不得10k訓練的後程仍然有不少餘力,鞋重真的會占便宜。
雖然說跑步硬實力,還是要看自己的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水平,但我可以真切的感受到適合自己的鞋子,真的可以助推一定的成績。
目前10k已經可以跑進50分鐘大關,雖然沒法和業餘跑步大神相比,但對自己來說就是一個個裡程碑。
(周末有時候會真夜跑,享受四下無人,屬於自己世界)
Asics EvoRide
作為一向保守的日系跑鞋品牌,在近幾年確實收到了極大衝擊,雖然以Kayano和Nimbus每年例行換代刷存在感,但無論是專業跑者還是大眾消費者都有些審美疲勞。
不是說Asics專業度不夠,而確實如今跑鞋領域中的新科技太多,特別是Adidas提出Boost大紅大紫後,Nike更是將專業厚底跑鞋提升到一個新高度,馬拉松之王基普喬格穿著工程版Alphafly Next%
史無前例的實現破2神跡,日本箱根驛傳幾乎被Nike壟斷,確實讓Asics有點掛不住。
而在今年初,相比所有品牌都在緩震科技的軍備競賽,Asics則提出了GuideSole(動能弧)概念,於是就有了我近期入手的這款 EvoRide。
其實Ride系列首先是老大哥MetaRide,後面逐漸輕量化的兩個小弟:GliderRide、以及最輕的EvoRide。
其中只有EvoRide沒有配備傳統的Gel緩震橡膠,而是採用比較偏向於回彈的FlyteFoam Propel彈性中底,所以前兩者緩震更好,適合長距離;EvoRide則更適合一般的5-10K的日常慢跑訓練,或者進行提高乳酸閥值的速度訓練等。
GuideSole(動能弧),其實簡單來看就是一個「弧形鞋底」,Asics官方說可以提升跑步效率,節省體能。
打個比方吧:傳統跑鞋鞋底更趨向與水平,落地垂直衝擊感會比較強;而帶有弧度的跑鞋則讓每次落地有「滾動」的趨勢,從局部來看就可以充分利用這種勢能,整體來看讓我們跑動更加的「Smooth」順滑。
可能說到這裡,沒有嘗試這種滾動特色跑鞋的朋友,會覺得有點誇張。
誠然並不會給你天翻地覆的感受,但當我第一次穿上EvoRide上腳走路,會感覺離地時腳趾下方部分有一點點踩空,因為有很明顯的前腳掌上揚設計,從而引導你適度前傾的去進入跑步節奏。
後跟的部分,港寶穩定片被隱藏在同樣白色鞋面中,雖然不像MetaRide、GlideRide那樣外露,但實際支撐效果還是很強的。
鞋底部分可以看到,外底耐磨橡膠主要集中在前中腳掌,以及後跟外側,可見滾動跑鞋的設計理念還是希望跑者重心更靠前。
有別於Asics跑鞋傳統的內斂配色,這個白金配色確實顯得清新脫俗不少,而喜歡Asics跑鞋的朋友其實也注意到了,如今配色的使用和搭配進步了不少,至少不會是多年前鄉土氣息濃厚的感覺了哈 額,針對於配色部分,索康尼、美津濃這樣沒開竅的選手,得加把勁了啊~
作為Ride系列中最輕量化的入門鞋款,重量做到了44尺碼不到270g的表現,另外不要忘記整個鞋身造型設計,其實還並沒有脫離Asics的經典版型,並沒有進行一些設計上的偷重,而是從更加輕質的橡膠,減掉不必要的Gel緩震來實現的。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建議這雙鞋穿著者體重要小於80kg,而作為85kg選手,個人試穿感覺簡單5-10km還是沒問題的。
不過確確實實可以感受到,比Nimbus這種主打緩震的明顯要硬朗一些,輕量化的有舍有得。
而對於常規體重,甚至是輕量級健瘦的選手,這雙鞋我覺得比武裝到牙齒的MetaRide要更加合適。
差點忘記說,雖然並不是一雙定價千元大幾的跑鞋,790元零售價,優惠打折400齣頭我覺得性價比還不錯。
618跑鞋選購方向推薦,拒絕鄙視鏈,適合自己才最好
最後,終於來到喜聞樂見的跑鞋購買推薦環節:前面鋪墊了這麼多,首先感謝您能完整的看下來,從而了解跑步進步和選擇跑鞋,其實也是一個循序漸進和自我嘗試優化的過程。
所以在真正選跑鞋,還是那句話找適合自己水平的,特別是剛開始跑的一定要保證健康。
可以看一些評測,但不要盲目建立起鄙視鏈,618也切記衝動消費哦。
先從我最喜歡並適合自己的鞋入手,Nike的React相關係列,基於是618種草相關選題,性價比必須要足,那麼毫無疑問,我建議追求CP值實戰派的話,請抄底 Epic React上一代鞋款。
新手入門:Nike Epic React Flyknit 1/2,Nike Epic Phantom React FK 性價比指數:★★★★★
基本上處於清庫存的尾巴,300-500元左右根據配色不同輕鬆拿下。
身先士卒,我已經送了老媽一雙Epic React Flyknit 2,300齣頭搞定:
對於女性消費者,促銷之後更便宜的到手價,確實讓入手跑鞋更加隨意,很多時候女鞋比同型號男鞋便宜幾百款經常出現,所以這裡我也建議母親節啊、618、雙11什麼的可以送給長輩一雙你覺得穿著舒服的運動鞋(跑鞋就很合適)。
我就給母上大人買了一雙Epic React Flyknit
2有鞋帶的話也更適合長輩調整鞋子的寬鬆度,只需300齣頭的價格簡直就是不要錢。
而且這種禮物的實用價值滿滿,推薦給大家。
因為都是同期發售的Epic React系列鞋款,所以設計語言和細節基本一樣。
只不過我的Phantom React鞋底是單白色,加上已經上腳實戰,耐磨橡膠也看不出來了。
剛好用新鞋,來展示下外底橡膠的位置,就粉色的腳趾和後跟部分,確實耐磨性上會是小遺憾了。
具體購買的連結,618周期促銷價格和各種平台渠道變化比較大,有購鞋經驗的值友可以自行在張大媽搜索,甚至是自己收藏關注的二級渠道購買,理論上都可以搞到好價格。
畢竟React緩震系列的新款,Infinity Run、Phantom Run 2代都開始打折,我正好去西單實體店看了看,並將試穿感受分享一下:
新手入門:Nike Phantom React Run FK 2 性價比指數:★★★★
系列的新款,最大的變化在於將「Epic」名頭代號去掉,而在後綴上冠以更直接、親民的「Run」,可以看出這是Nike將這個系列的跑鞋定位更加潮流出街化。
畢竟Nike現在在專業跑鞋領域可謂是風生水起,Next%、zoom fly(未來停產,接替估計是Tempo)、Pegasus/Turbo系列直接劃分成更為專業的序列。
只不過更改後的外觀設計,我個人感覺會稍顯複雜,沒有原來簡潔一體性的效果了,審美這個就見仁見智了。
不過大底增加了耐磨橡膠,基本上覆蓋全腳掌,不用擔心耐磨的問題了,並增強了鞋子的剛性(相比之前React外露,鞋子大底如今很難彎折了)
直接放出鞋子的側面對比,是不是感覺初代的Phantom更加簡潔,或者說流線型設計很對我胃口。
不過換為2代,鞋面除了Flyknit編制外,還增加了Flywire飛線,從而對腳面貼合有更好的適應性。
試穿的第一感覺,會感覺對腳面壓力會小了一些,如果對1代感覺壓腳面的算是一個福音了。
另外由於北京西單大悅城的Nike Running Club是體驗店,有個跑步機可以實際跑跑效果。
(這裡也強烈建議,可以去實體店試跑最好,再強調一下跑步和走路腳感還是不同的)試跑400米左右,React緩震的舒適和恰到好處的回彈 ,確實還是非常棒,從我個人角度確實比較推崇這個緩震。
至於售價方面,因為是新款即便在618促銷期間,優惠價格也會在600元左右出頭,如果不對比初代性比也不錯了,我找到的JD三方購買渠道,至於Infinity Run,估計也是差不多的促銷價格,具體可以618前期再觀望一下。
進階之選:Nike Zoom Pegasus Turbo 2 性價比指數:★★★★★
除了適合新手寬容度高的緩震系跑鞋,其實同樣正在清庫存的進階之選,反而是618促銷期間的重點。
就比如說在6月1日已經開門紅促銷的Nike Zoom Pegasus Turbo 2、Nike Zoom Fly 3,都是實戰好鞋,只不過並不適合入門跑者選擇,不過由於我準備選擇一雙入手激勵下自己,正好實體店試穿分享下感受和建議:
其實Nike在春夏主推的大眾跑鞋,是Nike Zoom Pegasus 37(飛馬37),中底緩震配置方面是全掌React + 前掌Air Zoom,但由於是新款降價力度不夠,我並不是很推薦。
因為更關鍵是的是有Pegasus Turbo 2(俗稱:超級飛馬2)的好價格,全掌React之外還有Zoom X(只有Nike頂級鞋款才會上的
Pebax發泡技術,緩震回彈出色外,更加輕質),Next%頂級精英跑鞋用到的緩震,這麼一說是不是就真香定律了。
我試穿的體驗上,Turbo 2確實是相當輕盈,只不過鞋楦相比React系列要窄一些,當然這也是為了維持整體的流線速度感,腳肥的人可以謹慎選擇,上圖可以看到外底並沒有過分溢出,穩定性上還是React更勝一籌。
腳感上,由於是React+Zoom X雙密度的材質緩震,更輕的同時回彈會更好一點(因為鞋輕了,無論快走還是跑起來,配速會不自然的加快),推薦給有基礎的進階跑者。
其中超級飛馬2有一款箱根配色,我覺得還挺不錯的,中底緩震還特意有兩種顏色漸變,讓整體鞋子的流線速度感變得更強。
而且對資深跑步愛好者,想必也知道日本的箱根驛傳長跑比賽,這個配色就是19年比賽合作配色,作為一屆打破N多區間記錄的比賽,不錯的顏值外也有特殊價值。
(雖然比賽上腳是頂級的Next%)而繼6月1日開門紅後,Turbo
2多個配色也將補貨,並有639的好價。
有能力的跑者可以關注一波。
另外還有一雙可以說是Next%簡配版本,造型和顏值確實很給力,但Zoom Fly 3採用的超厚底設計,並搭載碳板(Nike最容易入手的碳板跑鞋),確實需要一定肌肉力量和訓練的朋友再推薦入手。
我上腳試了一下,鞋頭上揚的設計也有前面踩空的趨勢,僅適合跑步訓練使用,並且前中腳掌的進階選手可以用。
值得一提,Zoom Fly系列未來Nike應該會停掉,覺得不錯的朋友也可以存貨留用。
新手入門:Adidas UltraBoost 19/20/PB、Adidas PureBoost(輕便休閒之選) 性價比指數:★★★★
說完了Nike,肯定就是Adidas。
不過,由於我並沒有穿過Adidas相對更專業的AdiZero Boston系列,這裡就主要推薦人人皆知的UB系列了。
而且對於入門跑者而言,UB系列本身多面手,出街,上班代步,跑步都能搞定的特質,也算是覆蓋範圍最廣的,屬於買了實用性很高。
首先針對追求性價比的朋友,我直接建議抄底上一代的UltraBoost
19,因為在區隔了經典UB系列(1-4)之後,UB19其實已經是更傾向於跑步功能化了,而且UB19經常有好價,顏值上我覺得比20好看一些。
無需特別複雜的湊單和領券,對於618入手難度來說會小不少,不至於耍猴搞的心情糟糕。
在非Bug價(各種湊單,二三百那種就不算了)的前提下,500-600元左右價位,也是絕對的物超所值了。
在逛實體店的時候,我也對現款的UltraBoost 20和UltraBoost PB進行了一個對比。
標準正代的UB20採用Primeknit鞋面,更加柔軟舒適,特別是後跟十足的海綿填充,整體腳感延續了UB特色的舒適;至於UB
PB,正如名字一樣,希望是跑者創造自己更好的成績,鞋面採用更輕薄的Celermech塑料鞋面,不喜歡太多束縛的可以選擇。
而且我拍照的這張藍配色三道槓磨損效果,也很容易聯想到經典的足球鞋,其實UB系列也是配色眾多,相信也有你的菜。
另外Boost家族其實還有一雙特別適合通勤,並且輕鬆跑的鞋子:PureBoost系列。
特別是天氣一天天熱,UB正代相對悶腳的弊端,PureBoost相對而言要好一些,關鍵價格部分更有吸引力。
本身體重較輕的女性朋友,也非常適合這個系列,搭配清新配色還是很百搭的。
綜合來講,Adidas UB系列的跑鞋,我還是非常建議相對大體重的朋友嘗試,這種腳感會更加討好你,哪怕你並不準備系統的跑步,至少給力的緩震部分確實能給你更多的照顧。
新手入門:Asics Gel-Kayano 26(支撐系)、Asics Gel-Nimbus 22(緩震系) 性價比指數:★★★
接下來推薦就是日系的Asics亞瑟士了,不過相比Nike、Adidas大幅度的促銷,Asics國內價格絕對是堅挺式的存在,基本上最熟知的頂級Kayano、Nimbus官價1300左右,打折最狠也就跌破1000(官方旗艦店等)。
可能想要找好價格,海淘可能是更省錢的選擇。
當然日系跑鞋的鞋楦比較有友好,並在標準鞋楦D的基礎上,2E的寬楦也挺常見的,在選購上可以注意下。
其中具體推薦的鞋型,Kayano 27剛剛新鞋上市,雖然有進一步的優化,但價格處於高位,價格不敏感的朋友可以入。
至於大眾消費者,我覺得選擇之前的26、25其實都是ok的,不過這幾雙我並沒有試穿過,只能相對雲推薦一下,但由於日系品牌都走沉穩路線,基本上不會有大問題。
緩震系列的話,就選Nimbus
22好了,分別對應兩個取向,至於正常腳型的建議也去試試再做選擇,Nimbus也會更重一些。
而針對「夜跑」,Asics還有專門的後綴:Lite-Show夜跑版本,針對存在的安全性有針對性的反光材質設計,如果有特性需求的朋友,可以重點關注還是很人性化的。
進階之選:Asics EvoRide(大體重,可以往上選GlideRide) 性價比指數:★★★★
相比之下,Asics主推的Ride家族雖然除了頂級的MetaRide高高在上,EvoRide和GlideRide憑藉本身不算高的定價,加之有一些促銷力度,所以對於想要嘗試滾動跑鞋體驗的跑者,我認為性價比還ok。
其中EvoRide應該可以在500左右或者400+入手,GlideRide我記得之前實體店也看到過600+不到700的促銷,作為進階之選可以關注一波。
另外大體重的朋友,EvoRide就不推薦了,確實會明顯感覺硬朗很多。
入門/進階均可:美津濃 Mizuno Wave Rider 20、21、22、23 性價比指數:★★★★
作為另外一個日本跑鞋的代表,美津濃在市場上的熱度就會小很多,除了在市場營銷推廣上和Asics確實有差距,但實際上不少資深跑者,還是挺喜歡美津濃的,正如我之前自己穿的Rider 19很舒服的鞋楦符合腳型,是我對美津濃的深刻印象。
而在推薦跑鞋上,我也就根據自己的穿鞋體驗,推薦Rider系列。
同樣的,系列會多代同堂來賣,對於追求性價比的朋友,我覺得選擇較早的Rider
20、21就ok了,經典的Wave結構緩震 + U4icX中底橡膠,帶來了硬朗緩震的腳感,同樣不會有太大差。
首推:20、21代即可,我印象中400+價位買還是比較合算
追新:22、23代,都在500-600+價位,美津濃性價比優勢就不明顯了
這裡還是要吐槽一下,美津濃的跑鞋配色,很多還維持在90年代的設計感覺。
。
。
怎麼說呢?我估計很多剛開始接觸他家跑鞋的,一定都會覺得丑,或者說完全看不出來高級感,就是如此的淳樸配色。
當然了,如果喜歡這種經典的90年代風格,即便最新一代美津濃大部分配色,也都是足夠的OG,正如一如既往的機械結構緩震,堅持和任性確實也是美津濃沒錯了。
新手入門:索康尼 Triumph勝利 17 性價比指數:★★★★
最後推薦的是「跑鞋中的勞斯萊斯」,小眾但絕對可以推薦的索康尼,雖然最新一代的Triumph勝利 17我也沒穿過,但新的PWRRUN緩震科技,從網上新鞋評測上看,延續了EVERUN的腳感,甚至會更有回彈。
而在國外知名媒體「跑者世界」的年度評選中,勝利17也成為編輯推薦,既然有專業媒體背書,加上我對此的好感度,非常推薦給準備選擇緩震系跑鞋的朋友們。
雖然現在最新的勝利17,不會有原來500多元的大促價格了,但對於一款新上市不久的新鞋,勝利17在6月16日0點-2點,767的售價確實是剛需可入了。
我認為新手入門,勝利17可以提供完善的保護,並帶來出色回彈腳感,也是非常適合大體重人群的。
當然這個品牌也存在外觀設計的年代感十足,雖然出街的舒適度足夠,但顏值表現上可能會勸退很多人,嚴肅跑者們這是你們的菜。
最後想說的一些話:
寫到這裡,確實還有很多品牌的跑鞋沒有涉及到:NB、布魯克斯、HOKA,以及很多國產品牌等等,但沒辦法我自己沒穿過的話,還是不要雲評價去誤導大眾的好。
本次分享的跑鞋,可能並非是618大促力度最高的,但我認為確實是對新手很友好,或者進階可上的好鞋,不少可能之後停產、停系列,官方渠道想買到也難了。
跑鞋這玩意,我不知道大家的心理價位是多少,但如今隨便一雙AJ(有些還是大貨)都被各種抄起來,一雙功能性十足的跑鞋,如果您真的喜歡,並且長期使用率很高,我覺得就足以賺回票價。
何況跑步,以及我在夏天更加推崇的夜跑,也是一種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希望能給各位種到草~~~
PS:大家的鼓勵是本人寫作的動力,如果大家喜歡本人的文章,還請多多「收藏」、「點讚」、「評論」哦!
如果您認為內容還夠實在,也希望可以關注 @午夜種草,後面會帶來更多乾貨內容。
各種問題也非常歡迎評論留言,會儘可能的交流解答。
20年跑鞋資深收藏家,一對一教你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跑鞋
小編提示:如果你很忙,那就看最後一段,和大神直接對話!!!曾幾何時,有一雙國產李寧跑鞋,我們就欣喜的睡不著,那一年,我們為了得到一雙好的鞋子多少次徘徊在Nike,阿迪達斯,reebok,Puma...
2019年全球運動品牌穩定系跑鞋系列推薦
2019年世界品牌穩定系跑鞋系列,看看哪一款適合你?大部分跑友都會知道,跑鞋分為提供減震性、提供穩定性、提供運動控制三大類。穩定STABILITY這類跑鞋主要適用於那些需要一定的足弓支撐和腳跟矯...
測評 | 路遙知「鞋」力 ASICS GEL-NIMBUS 22
去跑個夠!和識人一樣,測鞋也存在從「第一印象」到「刮目相看」的不同階段。開箱上腳ASICS GEL-NIMBUS 22時的感受只能說是普普通通,但只有在跑了之後,切切實實地感受過鞋傳達給腳的反饋...
跑鞋| 指引方向的 MIZUNO WAVE POLARIS
它會是跑者的指路明燈嗎?繼SONIC之後,MIZUNO再次推出新款跑鞋WAVE POLARIS,POLARIS意為北極星,很久以前人們通過尋找北極星來確認方向。新款跑鞋命名POLARIS,看得出...
索康尼guide9跑鞋深度賞析 saucony guide9實物細節欣賞
索康尼guide9跑鞋,也是saucony的一雙頂級實戰跑鞋,現在因為時間的推移,這雙跑鞋的價格也就下降了不少,但是,這雙跑鞋的實力依然強勁,在今天也是不屬於任何主流跑鞋的,如果有小夥伴不信,不...
2020年索康尼&布魯克斯跑鞋推薦
不知不覺,又到春天了呢,由於今年的特殊原因,被迫宅家的人們,在冬天囤積的脂肪怕是比往年都要多不少吧。如今氣溫在回升,全國大部分地區新增病例也快接近0了,樂觀一點,或許3月份大部分地區都能恢
體重大的人適合什麼跑鞋 大體重緩震跑鞋推薦
現在已經到啦月份了,氣溫也是在慢慢的身高,很多小夥伴也開始在減肥的事業上奮鬥,大於大體重的小夥伴在選擇跑鞋的時候還是很苦惱的,那麼適合大體重的跑鞋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天馬名品街的小編一起來看看關於...
什麼樣的跑步鞋好,美津濃跑步鞋試用介紹
發貨很快,一天就收到了,首先拿到鞋子沒有異味,配色不錯,收到以後馬上跑了5公里,下面是試穿鞋的評測,因為已經有亞瑟士的鞋和美津濃的預言,也能有對比,首先ZEST跑鞋是一款入門級緩震跑鞋,中底材...
跑鞋中的「勞斯萊斯」換代理復出,第一炮就是 Triumph 勝利5代
此文來自張大媽眾測。話說Saucony 索康尼在中國也算是「好事多磨」了,中國區代理總是有些不合拍。對於消費者來說,倒是成了一場「搶貨」的盛宴,想必很多值友都在今年年初時候淘到不少的質優價廉的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