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新發布:這門新增的必修課,事關中小學升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精彩導讀:

繼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又一門課程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

近日,教育部發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提出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成中小學必修課程。

「建立專業指導教師隊伍」、「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這門事關全國中小學生升學的必修課,學校該如何設置?教師該怎麼教?教育部這樣支招!

近日,教育部發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提出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成中小學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並列設置,從小學到高中,各年級全面實施,所有學生都要學習,都要參加。

重點摘要

1、設為中小學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並列

它是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並列設置,從小學到高中,各年級全面實施,所有學生都要學習,都要參加。

小學1-2年級,平均每周不少於1課時;小學3-6年級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於2課時;高中執行課程方案相關要求,完成規定學分。

2、學校建立專業指導教師隊伍,至少配備1名專任教師

學校要成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導小組,結合實際情況設置專門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心或教研組。

要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相對穩定的指導教師隊伍。

學校教職工要全員參與,分工合作。

原則上每所學校至少配備1名專任教師。

3、活動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

綜合實踐活動情況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分類整理、遴選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動記錄、典型事實材料以及其他有關資料,編排、匯總、歸檔,形成每一個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檔案袋,並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

檔案袋是學生自我評價、同伴互評、教師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也是招生錄取中綜合評價的重要參考。

課程目標(分學段)

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並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並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分別提出學段目標。

1.小學階段具體目標

(1)價值體認:通過親歷、參與少先隊活動、場館活動和主題教育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獲得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

理解並遵守公共空間的基本行為規範,初步形成集體思想、組織觀念,培養對中國共產黨的樸素感情,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

(2)責任擔當:圍繞日常生活開展服務活動,能處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務,初步養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熱愛生活的態度,具有積極參與學校和社區生活的意願。

(3)問題解決: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學校、家庭生活中的現象,發現並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能將問題轉化為研究小課題,體驗課題研究的過程與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對問題的初步解釋。

(4)創意物化:通過動手操作實踐,初步掌握手工設計與製作的基本技能;學會運用信息技術,設計並製作有一定創意的數字作品。

運用常見、簡單的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服務於學習和生活。

2.初中階段具體目標

(1)價值體認:積極參加班團隊活動、場館體驗、紅色之旅等,親歷社會實踐,加深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

能主動分享體驗和感受,與老師、同伴交流思想認識,形成國家認同,熱愛中國共產黨。

通過職業體驗活動,發展興趣專長,形成積極的勞動觀念和態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

(2)責任擔當:觀察周圍的生活環境,圍繞家庭、學校、社區的需要開展服務活動,增強服務意識,養成獨立的生活習慣;願意參與學校服務活動,增強服務學校的行動能力;初步形成探究社區問題的意識,願意參與社區服務,初步形成對自我、學校、社區負責任的態度和社會公德意識,初步具備法治觀念。

(3)問題解決:能關注自然、社會、生活中的現象,深入思考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將問題轉化為有價值的研究課題,學會運用科學方法開展研究。

能主動運用所學知識理解與解決問題,並做出基於證據的解釋,形成基本符合規範的研究報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創意物化:運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將一定的想法或創意付諸實踐,通過設計、製作或裝配等,製作和不斷改進較為複雜的製品或用品,發展實踐創新意識和審美意識,提高創意實現能力。

通過信息技術的學習實踐,提高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數字化產品的設計與製作能力。

3.高中階段具體目標

(1)價值體認:通過自覺參加班團活動、走訪模範人物、研學旅行、職業體驗活動,組織社團活動,深化社會規則體驗、國家認同、文化自信,初步體悟個人成長與職業世界、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係,增強根據自身興趣專長進行生涯規劃和職業選擇的能力,強化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和感情,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國際視野。

(2)責任擔當:關心他人、社區和社會發展,能持續地參與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關注社區及社會存在的主要問題,熱心參與志願者活動和公益活動,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和法治觀念,形成主動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懷,理解並踐行社會公德,提高社會服務能力。

(3)問題解決:能對個人感興趣的領域開展廣泛的實踐探索,提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問題,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用科學方法開展研究,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能及時對研究過程及研究結果進行審視、反思並優化調整,建構基於證據的、具有說服力的解釋,形成比較規範的研究報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創意物化:積極參與動手操作實踐,熟練掌握多種操作技能,綜合運用技能解決生活中的複雜問題。

增強創意設計、動手操作、技術應用和物化能力。

形成在實踐操作中學習的意識,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校該做哪些準備?

1、師資配備、場地設施等配置到位

各地和學校要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實施所需要的教師、場地設施、網絡資源、經費投入等,進行合理規劃和統籌安排,為所有中小學開齊開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供必要條件。

要建立健全指導教師考核激勵、課程實施過程督查、師生安全保障等機制,確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順利實施。

2、組織教師進行教學研討

要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指導綱要》,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可利用資源,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核心,深入研究具體活動內容和方式等,防止用上課方式「教」學生活動,不斷提升課程實施水平。

教師培訓部門和教研機構要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專兼職教師開展全員培訓,有針對性地組織相關研討活動,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專業支持。

3、推動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明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管理和指導的機構及專業人員,推動建立校際間及學校與社會相關部門間的協作機制和資源共享平台,推動實施以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情況為重要內容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並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

各學校要明確實施機構和人員,強化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精心組織、整體設計和綜合實施。

教育部支招:教師該如何教?

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要處理好學生自主實踐與教師有效指導的關係。

教師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而應當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

教師的指導應貫穿於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全過程。

在活動準備階段

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經驗,為學生提供活動主題選擇以及提出問題的機會,引導學生構思選題,鼓勵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並及時捕捉活動中學生動態生成的問題,組織學生就問題展開討論,確立活動目標內容。

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方案的制定過程,通過合理的時間安排、責任分工、實施方法和路徑選擇,對活動可利用的資源及活動的可行性進行評估等,增強活動的計劃性,提高學生的活動規劃能力。

同時,引導學生對活動方案進行組內及組間討論,吸納合理化建議,不斷優化完善方案。

在活動實施階段

教師要創設真實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親身經歷與現場體驗的機會,讓學生經歷多樣化的活動方式,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過程,在現場考察、設計製作、實驗探究、社會服務等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聯繫。

要加強對學生活動方式與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實踐方式。

教師指導重在激勵、啟迪、點撥、引導,不能對學生的活動過程包辦代替。

還要指導學生做好活動過程的記錄和活動資料的整理。

在活動總結階段

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結果呈現方式,鼓勵多種形式的結果呈現與交流,如繪畫、攝影、戲劇與表演等,對活動過程和活動結果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與表達、同伴交流與對話。

要指導學生學會通過撰寫活動報告、反思日誌、心得筆記等方式,反思成敗得失,提升個體經驗,促進知識建構,並根據同伴及教師提出的反饋意見和建議查漏補缺,明確進一步的探究方向,深化主題探究和體驗。

如何對學生活動作出評價?並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

綜合實踐活動情況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

各學校和教師要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持續發展為目的設計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評價。

要堅持評價的方向性、指導性、客觀性、公正性等原則。

突出發展導向

堅持學生成長導向,通過對學生成長過程的觀察、記錄、分析,促進學校及教師把握學生的成長規律,了解學生的個性與特長,不斷激發學生的潛能,為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提供依據。

評價的首要功能是讓學生及時獲得關於學習過程的反饋,改進後續活動。

要避免評價過程中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現象。

要對學生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後蘊藏的學生的思想、創意和體驗,杜絕對學生的作品隨意打分和簡單排名等功利主義做法。

做好寫實記錄

教師要指導學生客觀記錄參與活動的具體情況,包括活動主題、持續時間、所承擔的角色、任務分工及完成情況等,及時填寫活動記錄單,並收集相關事實材料,如活動現場照片、作品、研究報告、實踐單位證明等。

活動記錄、事實材料要真實、有據可查,為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提供必要基礎。

建立檔案袋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分類整理、遴選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動記錄、典型事實材料以及其他有關資料,編排、匯總、歸檔,形成每一個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檔案袋,並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

檔案袋是學生自我評價、同伴互評、教師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也是招生錄取中綜合評價的重要參考。

開展科學評價

原則上每學期末,教師要依據課程目標和檔案袋,結合平時對學生活動情況的觀察,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水平進行科學分析,寫出有關綜合實踐活動情況的評語,引導學生揚長避短,明確努力方向。

高中學校要結合實際情況,研究制定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標準和學分認定辦法,對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分進行認定。

延伸閱讀:如何開展活動?

1、考察探究

考察探究是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分析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如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研學旅行等,它注重運用實地觀察、訪談、實驗等方法,獲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於探究的精神。

考察探究的關鍵要素包括:發現並提出問題;提出假設,選擇方法,研製工具;獲取證據;提出解釋或觀念;交流、評價探究成果;反思和改進。

2、社會服務

社會服務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參與社會活動,以自己的勞動滿足社會組織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動、志願服務、勤工儉學等,它強調學生在滿足被服務者需要的過程中,獲得自身發展,促進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提升實踐能力,成為履職盡責、敢於擔當的人。

社會服務的關鍵要素包括:明確服務對象與需要;制訂服務活動計劃;開展服務行動;反思服務經歷,分享活動經驗。

3、設計製作

設計製作指學生運用各種工具、工藝(包括信息技術)進行設計,並動手操作,將自己的創意、方案付諸現實,轉化為物品或作品的過程,如動漫製作、編程、陶藝創作等,它注重提高學生的技術意識、工程思維、動手操作能力等。

在活動過程中,鼓勵學生手腦並用,靈活掌握、融會貫通各類知識和技巧,提高學生的技術操作水平、知識遷移水平,體驗工匠精神等。

設計製作的關鍵要素包括:創意設計;選擇活動材料或工具;動手製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與改進。

4、職業體驗

職業體驗指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或模擬情境中見習、實習,體認職業角色的過程,如軍訓、學工、學農等,它注重讓學生獲得對職業生活的真切理解,發現自己的專長,培養職業興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規劃能力。

職業體驗的關鍵要素包括:選擇或設計職業情境;實際崗位演練;總結、反思和交流經歷過程;概括提煉經驗,行動應用。

綜合實踐活動除了以上活動方式外,還有黨團隊教育活動、博物館參觀等。

綜合實踐活動方式的劃分是相對的。

在活動設計時可以有所側重,以某種方式為主,兼顧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實施,使不同活動要素彼此滲透、融合貫通。

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於各類活動的支持作用,有效促進問題解決、交流協作、成果展示與分享等。

重磅推薦

第一彈:

三分鐘了解南北「兩會」,重點都在這了!

第二彈:

主論壇嘉賓都有誰?本年度最值得一見的教育大咖們

第三彈:

教育部部長再提「課堂革命」,學校該如何為未來而教?

第四彈:

北京站分論壇大揭秘(第二屆基礎教育創新發展研討會)

第五彈:

俠之大者,師之大者(2017英雄帖)

| 來源:微言教育

| 編輯:校長派

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

| 更多內容請關註:校長派微信公眾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結構變革的問題反思與改進

作者簡介:和學新,天津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鹿星南,天津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天津 300387 內容提要:我國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了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不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