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聶跑法】東京馬拉松有感之小腿提拉摺疊技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小聶教練

小聶語:最近在看英國跑者作家亞得哈羅南德.芬恩的書,關於日本跑步文化的《跑者之道》。

其中描述日本曾經運用過的技術,也非常推崇小步快頻的動作,以小碎步跑動,特別是女子運動員。

在我過去閱讀過的書籍和文章裡面,了解到小步快頻的技術動作,也是日本在90年代初,為了協調所謂的亞洲人種身體特性所發明的一種技術動作。

目的當然是提高跑步效率了。

而當今我們國內跑圈占有相當多比例的跑友,對小步快頻小碎步這個動作也是推崇備至。

從主觀意識上,想克服傷痛,提高跑步效率,當然是好事。

但事實上,起碼從當今世界主流的科學研究結果來顯示,所謂的人種特性,在技術運用的原理上其實沒有任何差異。

前天,觀看了東京馬拉松後半程的比賽,在前面領跑的精英集團,男子就更不用說了,清一色的小腿提拉摺疊技術。

而讓我驚訝的是女子第一名,一名日本女子選手,竟然也是標準的小腿提拉摺疊動作。

當看到畫面的時候,我有點驚訝,並用有點激動的語氣和身邊的番番同學說:日本女子竟然也改動作了,提拉小腿非常流暢,步幅拉起來了。

有個理論說:人在跑動中,腳掌離地面越近,越能減少對人體的衝擊力,小腿往後拉得越高,越容易受傷。

每次有跑友用這樣的理論和我交流的時候,我通常會給他兩個建議:一個是讓他回去找初中物理老師好好補課;第二個是讓他每天躺在地上睡覺,不要睡在床上,因為在床上睡比在地上睡要高很多,同樣會受傷。

人在跑動時,在重心的牽引下,下肢雙腿以髖部為軸心快速轉動與地面的支撐轉換。

那麼,轉動半徑的長短在力學原理中就很充分地說明,當然是越短越省力了。

而小腿摺疊的意義在於把跑動中下肢的轉動半徑儘量地縮短,從而達到省力高效的作用。

如果腳掌和地面貼近,那麼,人體轉動半徑就是最大值了,這是最費力的轉動方式。

而小腿摺疊越高,轉動半徑就越短,這是非常明顯的物理原理。

至於受傷原理,和轉動半徑的長短無關,而是和重心控制能力和落地點有關,這是另外一個話題。

因此,小腿提拉摺疊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最有效的跑動方式,也是人體自身的本能動作。

過去,日本女子馬拉松運動員大部分都是採取小步快頻的技術動作,這是科學發展經歷的階段。

而隨著科學發展的認知轉變,起碼從這次東京馬拉松的女子第一名來看,日本女子技術動作已經發生了轉變。

而我目前一直在做的事情,其實也是從人體特徵和科學原理的跑動效率出發,建議我們在跑動中運用小腿提拉摺疊技術來跑動。

跑動效率,是我們提高成績和避免運動傷害最明顯的體現。

效率越高,成績提高越快,受傷風險越低。

這是不爭的事實。

我經常說,社會不斷地發展,我們的認知也要與時俱進才有意義。

如果一味地停留在過去,守舊,封閉式的思維是很難進步的。

很多平台都在東京馬拉松後又感嘆日本馬拉松水平比我們高很多。

原因當然有很多,但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我們的技術研究認知非常落後,甚至抗拒。

這一點讓人感到很悲哀。

好了,不做太多無謂的吐槽,我還會繼續以我的努力證明科學的意義。

這也是小聶跑法的內涵之一。

【關注「穀子李0411」,關注小聶跑法,關注馬拉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