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逼近,「無用階級」產生?智能教育說「NO」!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剛剛過去的2017年,網際網路+熱潮還未完全退去,AI+已經呼嘯而來。

無人超市的出現、機器人參加高考10分鐘交卷、AlphaGo與柯潔進行「烏鎮論劍」、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要求建設人工智慧學科……這一系列由AI引起的大事件令人們目不暇接。

一夜之間AI離我們如此之近。

AI對人類牛刀小試的挑戰,不斷沖刷著人們已有的認知。

而對於AI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到底是什麼,樂觀派和悲觀派在激烈交鋒,危機論者和機會主義者並存。

尤其最近以《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為代表的精英觀點很流行——未來人類社會高度智能化,大多數人都變成了「無用階級」。

如果按照此觀點,在教育行業中,教師也會在未來成為「無用階級」嗎?

AI+教育已初現效果

在教育這個特殊的慢行業,AI也展開了它無所不在的攻勢:老師通過圖像識別技術,正從繁重的批改作業和閱卷工作中解放出來;學生也直接得益於語音識別和語義分析技術,通過智能跟讀糾正、改進自己的語言發音,獲得音素感知;通過收集學生作業、課堂行為、考試等數據,人工智慧為學生量身定製合適的學習路徑驅動教育個性化;人機互動技術可以協助老師為學生在線答疑解惑等等。

AI給教育帶來的不僅是教學方式和手段的改變,而且能快速地產生效果。

國外早期的ITS(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智能教學系統)系統已經造成影響。

研究發現,ITS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在收集學生數據的過程中調整教學方法,與大型團體指導相比,學生的測試成績更好。

上海市今日學校倪佳青老師利用一起作業進行分班教學,其真實案例曾一度也給教育界帶來強烈反響:同一個學校、同一個年級、同一個老師帶的兩個班,在沒有強制要求的前提下,引入智能教學的班完成預習作業的比例是70%,沒有引入智能教學的班只有25%;同樣的課後練習,引入智能教學的班正確率是96.7%,沒有引入智能教學的班則是78.6%。

倪老師通過一起作業平台,為學生們定製個性化的學習內容,最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當然,目前AI在各領域普遍都是「弱人工智慧」,大多僅僅是作為老師的助手存在,那麼隨著AI在教育領域的比重加大,會不會取代老師呢?

AI不具備產生教學化學反應的條件

首先,「教」與「學」其實就是一場化學反應,這種化學反應產生所需要的條件,恰恰是人類區別於機器的根本要素:思想、情感、意識、主觀能動性、自發性推理能力等等。

縱觀整個教育體系,師生相處之道並非簡單的知識傳輸,而是師生在日常教學場景中互動進行的心靈與智慧的交匯和傳遞,這些人工智慧顯然無法實現。

更罔論與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從了解他們到理解他們,產生共情,被學生從心底上接納、信服、愛戴。

AI 的優勢在於代替老師做決策性低,可重複性的工作。

比如一起作業為國內各所K12學校提供智能題庫,幫助老師進行智能、高效、精準的命題組卷,節省了老師到處尋找資源的時間;此外,一起作業向老師提供的智能閱卷機也廣受歡迎,通過智能閱卷機進行作業和試卷的自動批改,既將老師從大量重複性勞動中解脫出來,又能更方便地記錄和分析學生作業數據,幫助老師們實現減負增效,從而打造更能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優質教育。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機器學習的成果都是建立在大量已知數據的基礎上,機器不可能像人類一樣用主觀能動性去對待之前數據里沒有涵蓋的新情況(novel situation),且機器也不具備聯繫不相關的A和B並創造出C的能力。

因此,在教育領域裡,AI尚不能完全替代老師。

未來教師將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轉型

目前,AI正在倒逼部分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摒棄不良、落後的教學觀念,優化教師隊伍。

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曾經是千千萬萬老師們長久以來傳播知識的主要方式。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傳統的以粉筆、黑板為依託的教學模式正在逐漸失去其原有的地位,尤其是在基礎教育中,這一情況表現得尤為明顯。

實際上,在當前信息大爆炸的環境下,現有教育體系中的教師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學生知識面越來越寬廣、好奇心越來越旺盛、求知慾越來越強烈。

如何引導學生在海量信息中吸收恰當的營養,讓他們對課堂內的知識產生興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求教師必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利用好先進的智能教學工具,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以適應不斷變革的、全新的教育關係。

一起作業作為國內最大的K12智能教育平台,擁有一支十分有經驗且敬業的教研團隊活躍於國內教育一線,為千萬老師解決教學遇見的各種問題,並反饋到總部資料庫,進行平台優化;開發出各種具有深度學習功能的智能教育工具,並對學生的全程學習做較多維度的跟蹤分析,實時推送適合他的個性化學習內容,幫助老師從教學的主宰者、知識的灌輸者向學生的學習夥伴、引導者等方向轉變,適應新的教育環境。

AI無法取代老師,未來卻「必不可少」

剛剛就任北京前沿國際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的李開復坦言:「當前,很多人把人工智慧當做科幻中的強人工智慧(簡稱AI),即達到人腦的能力。

然而,未來十幾年,最大的機會一定是所謂的弱人工智慧,也就是說完全不需要達到人腦的所有功能。

」即使是弱人工智慧,在教育行業中也將發揮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儘管AI一時不會取代老師,但它已經成為老師們的「左膀右臂」。

AI可以輔助老師完成繁重且重複性的工作。

同時,針對學生們的薄弱知識點,AI也可以幫助老師更輕鬆地進行重點訓練,從而提升學生們的成績。

處在襁褓期的AI,已經成為各大教育企業強攻的新陣地,「千人千題」隨之成為衡量個性化教學的新旗幟。

業內已經形成共識:越早投入AI,今後所占據的優勢越大。

當AI持續賦能教育行業,重新定義智能教輔領域也未可知。

未來的智能教輔領域的邊界,將由AI引領和突破。

現階段,AI作為熱門型技術,並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加入。

無論是研究開發領域,還是應用落地領域,AI行業已經迎來一波人才需求熱潮。

作為一家在教育行業中將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運用至教學環節且已取得一定成果的科技公司,一起作業對於頂尖的AI人才求賢若渴,期待他們推動AI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生根發芽,讓學習成為美好體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人工智慧與教育四問

去年AlphaGo戰勝李世石,成為人工智慧發展的標誌性事件,發展人工智慧的熱潮席捲全球。而今年兩會上,人工智慧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科技部部長萬鋼在答記者問時也表示,人工智慧或將被考慮增加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