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興衰看精神醫學新視域()The Rise and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興衰看精神醫學新視域()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iopsychosocial Model: Reconciling Art and Science in Psychiatry. 851-063C/9789863680222. 加入LINE精選專區醫科考試複習叢書中醫學牙科基礎醫學內科/臨床醫學外科學/整形外科/麻醉/骨科疼痛醫學復健醫學婦產科學小兒科眼科學耳鼻喉科皮膚科/醫學美容泌尿科精神科護理學營養學/食品科學藥學/藥物諮訊獸醫學其他掛圖/解剖模型系列書優惠區日文書時新從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興衰看精神醫學新視域()TheRiseandFalloftheBiopsychosocialModel:ReconcilingArtandScienceinPsychiatry851-063C/9789863680222ISBN9789863680222作者/出版社*陳登義/合記出版年代/版次2014/1定價NT$450NT$405數量1加入購物車重量:0.45kg 頁數:272  裝訂:平裝 開數:23*17cm 印刷:單色【簡介】「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在1970至1980年代,就被視為精神醫學的主流意識形態之一,而隨著時代變遷及醫學知識的精進,遂顯現出此模式並非至臻完善,因此會有新變革的需求。

作者在書中除了詳述「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起源和演變過程,也探討了該模式的如何失敗、哪裡失敗及為何失敗的成因,並將此案例應用作為「醫學人文主義」及「以方法為依據的精神醫學」的一項新典範。

這是作者經深思熟慮且做過深入研究的書籍,對於精神醫學理論之歷史和哲學有興趣的讀者參考閱讀。

【原著序】半個世紀前,高伯瑞(JohnKennethGallbraith)提出了「因襲傳統的智慧(conventionalwisdom)」這個概念,指出在理論裡我們是如何地經常在尋求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而不是尋求真理(Gallbraith1958)。

在精神醫學裡,今日所謂因襲傳統的智慧就是指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它被高度接受,被認為合理,通常也被視為平淡無奇,至於是否為真理則很少有人質疑。

我對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心存疑慮。

即使它並非不真實,至少它遠遠超過當初所訂下的目標。

目前的精神醫學是折衷主義的,逼近無政府主義。

面對神經生物學和精神藥物學的所有進展,以及心理治療的所有專業知能,這個領域並沒有可以跨越各方的概念結構。

或者這麼說比較好,那個充當此領域的一個概念性基模──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是從精神分析的灰燼中興起,而在神經生物學的危險沙洲中淪亡。

當前食之無味的精神醫療現狀和數十年前著名的美國精神科醫師──葛林可(RoyGrinker)(未被公認的精神醫學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創建者)──的看法並沒有太大的不同(Grinker1970,頁730):「現代精神醫學已經擴展到一個有如生命議題般的寬廣領域,它提供越來越多的空間讓人們往各方向瘋狂奔馳。

有些精神醫學團體想藉由規範出一個有限空間來試圖克服這個狂躁階段──對各個學派及意識形態予以獨立與劃分。

其他的人,如折衷主義者們,則在廣大草原上漫無目的地悠遊。

多年來常見的解決辦法是:要不是成為一個化約主義者,就是成為一個對他人說些空口白話的人文主義者。

」葛林可及其他人所開出的處方:生物-心理-社會取向的折衷主義,不只麻木了這個專業,同時也搗亂了這個專業。

一方面,有些人不滿意且覺得定向不明;許多實務者和他們所治療的人們一樣,都對精神醫療到底是什麼很困惑:它是生物學取向為主?還是心理治療取向為主?或者是兩者混合?如果是混合的,它混合的產物是個什麼東西?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自稱要回答這些問題,但回答得並不令人滿意。

另一方面,許多此一領域的人滿自以為是。

生物-心理-社會取向的折衷主義是寬廣且良性,而足以讓每個人都覺得可以接納。

任何理論都行得通,任何觀點也都可契合;因此,對這些人而言,沒有什麼地方可以讓人質疑他們本身的理論或觀點。

但是在人們可以尋求新的答案之前,我們得對過去的答案感到不太舒服。

在我們可以向前邁進並踏出腳步接近那真相之前,我們需要被說服:改變是必要的。

當我向某個已有數十年之久,高度遵奉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精神科部門報告這些材料時,我接收到的批評之一是我的分析純粹是負面的。

我並未提供比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更好的替代模式,而同時我又承認它比之前的教條主義有更好的進展。

我的同事於是向我建議:在你努力要提出一個更好理論的同時,讓我們可以保有現在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即使它有著種種缺點。

確實,如GeorgeWashington的名言所說,一個負面的批評就會造就出一個較好的替代;人們必須在他們能看到之前就先感受到。

精神健康專業人員以及公眾在他們願意歡迎替代者之前,必得先明白現況已有很大的錯誤。

本書的主旨就是要讓讀者深感不安,展現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不足,並表明現在它有被取代的需要。

至於應該以什麼來取代,我想它需要的既非教條主義,也非折衷主義。

我已試著詳細針對那個替代模式加以描述,在本書的第三部分我會予以擴充展現。

雖然,主要的問題不是欠缺替代者;主要的問題是欠缺對瑕疵的一種察覺。

我也相信在精神醫學及其它精神健康專業裡,有許多人是不願聽到任何替代模式的,因為他們對其假設已經太過自在舒適了。

對他們而言,高伯瑞的另外一個格言正好適用:「如果你不能讓受苦者寬慰,至少可以讓安逸者受苦。

」或許現在是讓安逸者有些苦惱的時候了。

【目錄】原著序/v譯者序/vii致謝/xi第1章 開放心態帶來的險境:梅耶的心理生物學    3第2章 理論這麼多,時間這麼少:折衷主義的崛起    13第3章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葛林可的「為折衷主義而戰」     29第4章 一個新的醫學模式:恩格爾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41第5章 之前與之後: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先行者與追隨者    55第6章 停火:終結精神醫學的內戰    73第7章 陷溺在數據資料裡    85第8章 教導折衷主義    95第9章 扭曲的精神藥物學    107第10章 真實世界的難以捉摸    117第11章 實證醫學的限制    127第12章 奧斯勒的幽魂    133第13章 兩種文化    151第14章 科學與人文之間    165第15章 意義的意涵:對意義理解的解說    173第16章 一項解決方案的開始:以方法為依據的精神醫學    191第17章 一門新的人文主義精神醫學    205後記:預先清空稻草人    219附錄:我們如何能教導它?針對精神科醫師教育的一項提案    225各章註釋     229簡要的概念辭彙     241參考文獻    244索引     251清除重填確認送出合記圖書出版社總公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