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宜萍/波士頓市長「台灣孩子」吳弭:移民家庭和職業媽媽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1月2日,台灣移民在芝加哥出生的吳弭(Michelle Wu)成為波士頓歷史上第一位正式當選的女性。
吳弭的故事之所以動人勵志,不只是她讓我們看見她的身分 ...
陳宜萍/波士頓市長「台灣孩子」吳弭:移民家庭和職業媽媽身分的影響|獨立評論在天下|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全產品速覽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願景工程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讀書吧
讀創故事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買東西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新冠肺炎
時事觀察
軍事評論
鳴人放送
法律評論
鳴人選書
影評
作者群
陳宜萍/波士頓市長「台灣孩子」吳弭:移民家庭和職業媽媽身分的影響
獨立評論在天下
15Nov,2021
吳弭於11月2日當選波士頓市長。
圖/美聯社
週二晚上,一場改寫美國波士頓市長選舉的歷史誕生。
台灣移民在芝加哥出生的女兒、現年36歲的吳弭(MichelleWu),打破美國最持久的白人男性主政的傳統地方之一,成為該市歷史上第一位正式當選的女性。
在揮舞著紫色標誌的支持者陪伴下,吳弭在勝選演講時說,要領導「適合所有人的波士頓」,「我們準備好成為所有人的波士頓,不會排擠任何人,歡迎所有把這個城市當作家的人」。
她為了向這座城市的多樣性致敬,同時用西班牙語、法語和中文重複了這一個訊息——「一切都有可能」。
這句「一切都有可能」不僅象徵波士頓新時代的到來,從她一路以來的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家庭和生活困境來看,特別充滿力量。
移民家庭的掙扎,讓她和需要幫助的人們連結在一起
吳弭的成長過程中,從未想過有一天會競選公職。
她的父母和大多數的台灣人思維一樣,教導她努力工作,遠離麻煩——然而,她的從政之路卻是從遇到一堆麻煩開始。
吳弭說,她的父母是來自台灣的移民,英文不算好,因此她小時候常需要替父母做翻譯。
她的童年生活主要在西北郊區巴靈頓(Barrington)長大,家庭經濟並不寬裕,常在一些政府的社會安全計劃(例如一項針對婦女、嬰兒和兒童的聯邦食品計劃「WIC」)幫助下度過難關。
高中畢業後,她去了哈佛大學,並在獲得學位後留在波士頓地區擔任商業顧問。
後來因父母離異,母親的精神疾病越發嚴重,成為吳弭改變人生的轉捩點。
吳弭回憶,媽媽病發時,會摸著她的臉,尋找她不是機器人的證據,並告訴她:「你不再是我的女兒,我也不是你的媽媽。
」這讓她徹底一夜長大,意識到「當這種轉變發生時,生命顯得很短暫」。
她知道她需要回到巴靈頓,照顧母親與年幼的妹妹們。
為了就近照顧家人,她選擇在芝加哥北邊開了一家小茶館。
然而,經營過程卻讓她感受到芝加哥小企業主在獲得檢查和許可方面的沮喪和挫敗。
她長期與政府的官僚體系纏鬥,體悟到小企業主的生存不易,於是她離開茶館,為了瞭解社會體系而進入哈佛法學院。
在競選期間,這段家庭困境是她數次提及的過往,也是她踏入公共服務的初衷:「說正確的話、維持『政治正確』的公共項目是不夠的,要盡可能地消除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和需要幫助的人民真正連結在一起。
」吳弭的成長過程讓她從很小時就明白,作為移民家庭,她與她的家人和許多其他人在美國的社會中是如何被忽視、不被聽見。
「那些日子,感覺我們是孤獨的,無形的,無能為力的。
透過這些家庭的掙扎,我看到了政府的重要性,以及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往往有多大的脫節。
」她說。
吳弭的成長過程讓她從很小時就明白,作為移民家庭,她與她的家人和許多其他人在美國的社會中是如何被忽視、不被聽見。
圖/路透社
因「母親」身分,成為更好的社會政策改革者
若上吳弭的競選網站看她主推的政策,會發現她著重在社會公平,明顯的與弱勢站在一起。
她從過去經營茶館的經驗出發,為波士頓餐飲業者制定開業指南,並提供低收入人士法律諮詢服務;她主推的「綠色新政」計畫,包含降低居住成本、為波士頓市民提供更低廉及可持續利用的房屋,並站出來支持租金控管和租金穩定;也主張免費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警界改革。
這些改革導致Airbnb與吳弭在Twitter上發生公開爭執,而她堅持致力讓每位波士頓人能負擔得起居住和交通成本,留在這座城市。
此外,吳弭常常談到她作為母親的經歷,如何影響她的政策決定。
有一段時間,在市政廳很常可以看到吳弭帶著她的兩個兒子一起上班。
她在2017年CNN的一篇撰文〈WhyI'mbringingmybabytowork〉寫著:「每天早上,我都會在乘坐地鐵時帶雙人嬰兒車上車。
將Blaise送到市政廳的現場托兒中心,然後帶著Cass參加會議和活動。
有時在討論中,只有我一個人站著,哄Cass入睡。
我經常伸手拿哺乳罩衫來餵奶,無論是與我的工作人員聯繫還是在觀眾面前講話。
我身邊總是有拍嗝巾。
我很累,但很感激:選擇將育兒和公共服務融合在一起,讓我成為了一個更自信的母親和一個更好的立法者。
」
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吳弭的經歷讓她成為「帶薪育兒假」(PaidParentalLeave)法令的主要發起人,該法令使波士頓首次為城市僱員提供有薪水的育兒假。
根據報導,法律規定父母雙方以及同性伴侶在孩子出生或收養孩子後,得以休假六週。
雖然「帶薪育兒假」並不足以完全幫助新手媽媽們從艱難的生產後復原,但至少為她們提供了緩衝的關鍵時間,讓媽媽們得以慢慢調整產後的身心靈健康,尤其是情緒的康復。
然而,帶薪休假的倡議並未包含在拜登的重建美國的法案中,這激怒了許多民主黨人士。
但吳弭並未退縮,依然堅持身披戰袍,繼續改革。
提拔吳弭走向政治之路的恩師美國參議員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AnnWarren)如此在選前為她背書:「吳弭一直是一名戰士——作為我的學生之一,現在作為波士頓市議員。
波士頓人可以信賴她大膽、進步的領導力。
」
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吳弭的經歷讓她成為「帶薪育兒假」法令的主要發起人。
圖/美聯社
為什麼吳弭的勝選值得在台灣的我們關心?
當大部分的美國媒體以「台裔」、「有色人種」、「女性」、「最年輕」等標籤字眼大篇幅報導吳弭的勝利時,身為台灣孩子,吸引我的更多是她的勵志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發:
1.吳弭樂於自稱是「台灣的孩子」
若深入去挖掘她的報導,看她如何描述自己與台灣的關係時,會發現這位女孩普遍受到居住在波士頓的台灣僑胞歡迎——她曾於2014年受邀訪台,2016年擔任台美菁英協會波士頓分會的年會主講人時,也曾主動表示自己是「台灣的小孩」。
吳弭說:「我很感激和榮幸自己是台灣與美國的一種聯繫。
無論是父母從小在台灣的童年,以及我多次拜訪台灣的經驗,我覺得台灣對我來說,就像回家一樣。
我希望有天鼎泰豐在美國開分店,請來波士頓!」(註:目前鼎泰豐的美國分店還沒有據點在波士頓。
)
她當選後,我看到網路上一些言論在挑戰她的政治立場,嘲諷台灣媒體去刻意凸顯、沾光她的台裔身分,這讓我覺得有些可惜。
我認為我們需要多一個思維是: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已經不完全適用台灣過去的藍綠框架去看待美國現在的台二代(他們都是美國人,效忠的當然是美國);但無論如何,只要是支持台美關係友好與台美人社團親近的台二代,我們都應該樂見其成和支持。
這表示又有更多台灣孩子在國際上展現光彩。
2.不斷跳脫社會和家庭的限制,成為亞裔孩子的模範
在美國生長的亞裔,成長過程周圍的「英雄人物」多以白人為主,舉凡電視廣告、電影的男女主角都是如此。
除非影響票房,否則好萊塢製片人並不會關注「少數族群曝光度夠不夠」的問題。
例如直到今年,漫威才開始有《尚氣》以劉思慕作為第一位英雄片的亞裔男主角、《永恆族》力捧華裔演員陳靜為女主角。
然而,單一、刻板的角色形象會影響一個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去建立自我信心和擴張自我的想像空間。
如果能看到更多亞裔擔任重要的角色,孩子們能對未來有更正面、更多元的理想。
如同賀錦麗當選美國副總統,鼓舞了無數黑人小女孩一樣。
而吳弭一路走來的移民背景、求學歷程、家庭困境,她的故事絕對會影響很多在美國的台裔、華裔、亞裔小朋友。
3.亞裔的發聲管道,多了一位有力人士
這兩年的疫情肆虐,激起許多反亞裔的浪潮,在歐美的亞裔常常需要擔心受怕無故被攻擊、被歧視,是很不好過的一段日子。
在此時,一位在美國出生,父母來自台灣的新市長脫穎而出,進入立法體系內,創造新歷史,能讓亞裔的發聲管道多一位有力人士,相信能減緩一些亞裔在美國的處境。
吳弭的故事之所以動人勵志,不只是她讓我們看見她的身分和大家並無不同,一樣是移民的女兒、職業媽媽、有老公與兩個孩子、是個搭捷運上班的市民,也象徵美國政治歷史的新的改造、成長和進化——這也是期待「更美好城市」的波士頓選民,希望吳弭能帶來的波士頓的改變,即使,亞裔女性曾經和這座保守的城市不相容。
(※作者:陳宜萍,關心人與社會的關係,現居美國舊金山。
為創業者、作者、社會工作者,喜歡新媒體、社會創新、內容和文化產業。
社企流創始成員、方格子vocus共同創辦人,曾獲得經濟部「女性創業菁英獎」。
養有兩隻寶貝貓。
本文授權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
)
吳弭的故事之所以動人勵志,不只是她讓我們看見她的身分和大家並無不同,也象徵美國政治歷史的新的改造、成長和進化。
圖/路透社
|延伸閱讀|
性別平權物語:如果全球總統都換成女性……科學史上的台美關係:那些美國國家科學院裡的台灣人家庭主婦的誕生與去向:瑞典50年足跡,為媽媽們打造一個更寬廣的世界突破「不夠黑、不夠白、不夠男」——美國首位女副總統賀錦麗帶給台灣的啟發穿裙子為什麼不能當總統?吳音寧為什麼太年輕?從台灣政壇看厭女政治的4種變形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獨立評論》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時事觀察
美國
性別平權
獨立評論在天下
延伸閱讀
女力當道?女性參政背後的虛與實
《夢想之地》:大火燃燒殆盡後,響起的移民者之歌
妳很好,但還不夠好:為何女性政治人物注定「失敗」?
你又「辱華」了嗎?《尚氣與十環傳奇》沒說的政治隱喻
企業號舵手的童年:《他們稱我們為敵人》日裔集中營恐懼記憶
在越南我是中國新二代,在台灣我是越南新住民,我到底是誰?
作者其他文章
劉仲書/「五一不加班」兩面受挫,台鐵員工為什麼不想要公司化?
笹沼俊暁/從日本二戰後的社會發展,看台灣新冠病毒「總體戰」
陳玉敏/別再發生不當對待動物事件:為何要提出「動物保護入憲」?
江婉琦/酒店公關的心聲——酒店,是一場有酒喝的心理諮商
黃美秀/黑熊下山來偷雞?大雪山黑熊的滋擾事件之分析與啟示
盧倩儀/CPTPP裡不能說的秘密:投資爭端解決機制
笹沼俊暁/日本防疫政策的失敗與大日本帝國的亡靈
顏敏如/中國的審查之手:從瑞士一名遭除學籍的博士生談起
王芷華/即使不強制,仍想在家工作?德國《居家辦公法》的勞動討論
陳姝蓉/失控行為背後的失衡系統——從成大醫院體外循環師案件談起
王芷華/解封卻不想出門?德國心理學家剖析疫情後的「窩居心理」
吳媛媛/北歐國家真的比較清廉?從瑞典政治人物身上看見不同政治文化
顏敏如/流動的勞動者:移工人力的文化、經濟與管理難題
陳宜萍/美國累積的奧運體操金牌背後:將女孩陷於危險的虐待文化
呂文慧/林昀儒「呆萌」好可愛?我從「沉默殺手」身上發現的事
看更多內容
留言區
獨立評論在天下
當前傳播環境急速崩壞,公共論壇空間日益萎縮。
《天下雜誌》有感於媒體公器社會責任,於2013年推出「獨立評論@天下」,努力打造一個能夠理性思考與公共論辯的空間,讓民主社會與自由媒體最重要的公共論壇機制得以維繫。
目前已有超過百位專欄作者駐站,每日提供最新時事評論。
最新文章
黃哲融/美國的印太經濟架構是台灣通向羅馬的道路嗎?
圖輯/家貧無奈遁歌壇,唸歌傳唱世間知——歌仔國寶楊秀卿逝世
廖庭輝、彭揚凱/拒絕打開租屋行情黑箱的蔡政府:談租屋登錄如何可能
人類遲早會相信AI有意識,因為人類想要AI有意識
2022金穗獎賽後點評:獎勵新進之外,能否予以多元類型作品肯定?
最多瀏覽
雨燕無巢可歸:政府的自作聰明是導致生態破壞的元兇?
陳琮勛/「林義傑用BT種子釣魚」?回溯BT與著作權的愛恨情仇
「不准買、不許賣」?如何正確解讀與應對美國阻台灣軍購案
《我的出走日記》:如何解放受社會束縛的自我?一段關係與情感的自白
俄國從裏海區艦隊調動炮艇馳援黑海:一個暗藏玄機的軍事部署?
鳴人堂臉書專頁
鳴人堂
TOP
延伸文章資訊
- 1吳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吳弭(英語:Michelle Wu;1985年1月14日-),是臺灣裔美國人,民主黨籍政治人物,現任波士頓市長。 吳弭. Michelle Wu. Michelle Wu, Boston Cit...
- 2波士頓首位台裔市長吳弭:母親被撕碎的尊嚴,我決定投入政治
今年她成為波士頓史上首位女性和少數族裔市長,她說,「讓城市裡的所有家庭被看見、被支持。」 11025瀏覽數. 吳弭-Michelle ...
- 3台裔吳弭當選波士頓市長用中文強調一切都有可能[影] - 中央社
波士頓市長決選2日正式投票,民意調查領先的吳弭(Michelle Wu)一如預期,以近27個百分點的得票率差距擊敗同為民主黨籍市議員的喬治(Annissa Essaibi ...
- 4人物側寫/波士頓市長吳弭打破族群藩籬就任現實仍待弭
波士頓市長吳弭(Michelle Wu)的中文名字「弭」很特別。她說,名字是爺爺取的,家裡四個姐妹兄弟的名字都是弓字旁,...
- 5台裔吳弭擊敗非裔當波士頓市長美媒「失望」被罵爆 - 中時新聞網
出生自台灣移民第2代的吳弭(Michelle Wu)昨(16)日宣誓就職波士頓市長,成為波士頓史上首位女性及有色人種市長。美國全國公共電台(NPR)同日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