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壓力刺激對生理心理反應相關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心理壓力刺激下生理與心理層面的相互作用機制與因素。

研究設計採用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10公尺高台跳水測驗為心理壓力刺激源,生理層面探討範圍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5.22.106.144)您好!臺灣時間:2022/10/0411:50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林建得研究生(外文):Chien-TeLin論文名稱:心理壓力刺激對生理心理反應相關研究論文名稱(外文):TheStudyofPhysiopsychologicalResponsesinMentalStimuli指導教授:陳坤檸指導教授(外文):KunningChen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系所名稱:體育研究所學門:教育學門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3畢業學年度:90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55中文關鍵詞:生理心理學、心理壓力刺激、壓力荷爾蒙、特質性焦慮、狀態性焦慮外文關鍵詞:physiopsychology、mentalstimuli、stresshormone、traitanxiety、stateanxiety相關次數: 被引用:72點閱:6944評分:下載:1356書目收藏:10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心理壓力刺激下生理與心理層面的相互作用機制與因素。

研究設計採用前後測準實驗設計,以10公尺高台跳水測驗為心理壓力刺激源,生理層面探討範圍以心跳率(heartrate,HR)、皮質醇(cortisol)、睪固酮(testosterone)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等生理指標為主,心理層面探討範圍以特質性焦慮(traitanxiety)與狀態性焦慮(stateanxiety)等心理指標為主。

實驗對象為32名無高台跳水經驗且身體與精神層面健康良好之男性受試者,平均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21.34±2.09歲、175.65±5.51公分、71.19±7.77公斤。

本研究透過科學實驗過程針對生理與心理指標蒐集相關數據資料作為探討依據,經分析與討論後獲得以下結論:一、特質性焦慮與狀態性焦慮之關聯性在一般狀態中,符合Spielberger「特質─狀態焦慮理論」,然而在高強度心理壓力刺激中,特質性焦慮與狀態性焦慮之關聯性呈現不一致趨勢。

二、平靜狀態中,生理與心理指標無法有效相互解釋變異量,心跳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皮質醇與睪固酮在安靜狀態中的主要作用在於各自維持一般性生理機能的運作。

當個體受到強烈心理壓力刺激時,生理與心理指標之關聯性呈現明顯相關趨勢,可有效相互解釋變異量,心理壓力狀態中之生理與心理層面明顯地互為連繫。

三、心跳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皮質醇與睪固酮水準在心理壓力刺激中呈現顯著上升,此反應於心理壓力狀態中各具有生理心理生物學意義,有利於機體於心理壓力刺激中的積極性生理補償需求與心理情緒穩定,幫助個體積極面對壓力源。

於強烈運動競技壓力中,其生理心理生物學意義可能成為影響運動競技表現的決定性因子。

四、心理壓力刺激中之生理指標,以睪固酮與心跳率為立即性指標,然而與個體的焦慮水準未呈現一致規律性與關聯性;相對地,皮質醇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之變化較緩和,並且與個體焦慮水準之變化具有規律穩定的關係,為穩定反映焦慮水準之生理指標,可作為評估焦慮參數的重要依據。

藉由本研究結果可以了解心理壓力刺激中,生理與心理層面之相互作用機制與因素,對運動科學與生理心理學研究領域之發展具有實際意義與價值,可作為未來應用研究之參考依據。

運動領域中,必須具有高度情緒穩定性的運動項目,須有極佳的心理競技能力、適切與穩定的內在生理環境,才能提昇運動技能穩定地表現,應用本研究之生理心理模式,有助於此類運動項目之科學化運動訓練與選材,進而提升運動競技水準。

Thepurposeofthisstudywastodeterminethemechanismsofphysiopsychologicalresponseswhichwereaffectedbymentalstimulus.Throughscientificexperimentation,weanalyze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physiologicalandpsychologicalinteractingfactors.Therewere32malesubjectswhoseaverageage,bodyheightandweightwere21.34±2.09years,175.65±5.51cm,71.19±7.77kg,respectively.Allofthesubjectshadnodivingexperience,andwerehealthystudentsfromthe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Allofthesubjectsweresubjectedtomentalstimulifromhighdiving,froma10-metreplatform.Duringtheexperimentalperiod,thephysiopsychologicaldatawerecollected.Physiologicalindexesincluded:heartrate(HR),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cortisolandtestosterone,whilepsychologicalindexesweredividedintotraitanxietyandstateanxiety.TheresultswereanalyzedincludingHR,hormonesandanxiety,asfollows:1.TherelationshipbetweentraitanxietyandstateanxietyconformedtoSpielberger’s”Trait-StateTheoryofAnxiety”duringtherestingsituation.Nevertheless,inlife-threateningorviolentpsychologicallystressfulsituations,therelationshipbetweentraitanxietyandstateanxietywasinconsistentlymanifested.2.Therewasnosignificantmutualeffecttoexplainthevariancesbetweenthephysiologicalandpsychologicalindexesduringtherestingsituation.ThefunctionalmechanismsofHR,ACTH,cortisolandtestosteronemaintainedtheregularphysiologicalorganicrequirementsduringtherestingsituation.Whenanindividualfacedextremementalstimuli(stressfulexercise),therewasasignificantinterrelationshipbetweenphysiologicalandpsychologicalindexesthatcouldbeappliedtoexplainthosevariances.3.Duringthementalstimulusstate,HR,ACTH,cortisolandtestosteroneincreasedsignificantly.Itcould,thereby,benefitpsychologicalbalanceorachievepositivephysiologicalcompensation,aswellasenhanceindividualmentalenduranceduringintensiveexercises.4.Furthermore,HRandtheproductionoftestosteronestronglyresponded,increasingstress.Nevertheless,aweakrelationshipwasexhibitedinindividualresponsestotheanxietystate.ACTHandcortisoldisplayedthemostimportantindexesforestimatinganxietylevel.Accordingtotheresultsobtained,ACTHandcortisollevelsindicatedacorrespondencetotheanxietystate.Theresultsofthisstudyclarifiedtheinterpretationofthephysiopsychologicalmechanismfactors.Anexpectationofthisstudywastodevelopanidealcoefficientrelationshipinadvancedsportsphysiopsychologicalstudies.Resultsofthisstudyindicatedthatphysiopsychologicalfactorsmayinfluenceexerciseperformanceduringmajorsportscompetitions.Aswell,itcanhelpathletestostabilizeskill-performance.Accordingtotheresultsofthisstudy,thephysiopsychologicalmodelcancontributetoscientificsportstrainingprogramsandathleticselectionsinordertoimprovethelevelofathleticperformance. 中文摘要……………………….……………………….…………..……………..Ⅰ英文摘要……………………….……………………….…………..………….….Ⅲ謝誌……………………….……………………….…………..…………………..Ⅴ目次……………………….……………..……………….…………………….….Ⅵ附錄次……………………….…………………..………………………………....Ⅷ表次……………………….……………………….………………………………Ⅸ圖次……………………….……………………….………………………………Ⅵ附表次……………………….……………………….……………………………Ⅶ附圖次……………………….……………………….……………………………Ⅷ第壹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背景……………………….……………………………………..1第二節研究目的……………………….……………………………………..3第三節研究假設……………………….……………………………………..3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4第五節名詞操作性定義……………………….……………………………..5第貳章文獻探討……………………….……………………….………………….8第一節壓力與焦慮……………………….…………………………………..8第二節特質性焦慮與狀態性焦慮……………………………………………11第三節焦慮的生理與行為反應……………………………………………....12第四節情緒因素與神經內分泌學……………………………………………19第參章研究方法與實施步驟……………………….…………………………...33第一節研究設計與架構……………………….……………………………..33第二節研究流程……………………….……………………………………..35第三節實驗對象…………………….……………………………….…….…37第四節研究工具……………………….……………………………………..37第五節實驗步驟與流程……………………….……………………………..41第六節資料處理……………………….……………………………………..47第肆章結果與討論……………………….………………………………………48第一節受試者基本特徵與生理心理指標描敘性分析………………………48第二節實驗情境檢核……………………….…………………………….….51第三節生理指標與心理指標之積差相關……………………………………53第四節生理指標與心理指標相互解釋預測之效果…………………………64第五節生理指標與心理指標之典型相關…………………………………....67第六節心理壓力刺激前後之生理與心理指標變化…………………………82第七節不同特質性焦慮、不同狀態性焦慮在生理指標之交互作用……….……………………………………………………………..92第八節不同特質性焦慮、不同狀態性焦慮變化率與不同生理指標變項在生理指標變化率之交互作用…………………………………………96第九節不同生理指標變項、不同水準生理指標在心理指標之交互作用.………………………………….………………………………….100第伍章結論與建議……………………….………………………………….....….106第一節結論……………………….…………………………………………..106第二節建議……………………….…………………………………………..107參考文獻……………………….……………………….………………………....108附錄……………………….……………………….………………………………115附表……………………….……………………….………………………………126附圖……………………….……………………….………………………………136 毛家舲(主編)(1991)。

心理學與心理衛生。

台北:華杏。

王文憲(1994)。

人體生理學。

台北:合記。

王淑俐(1995)。

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

台北:合記。

王喜霆(2000)。

皮質醇與運動。

南京曉庄學院學報,16(4),29-31。

朱敬先(1992)。

健康心理學。

台北:五南。

宋素真(1998)。

臨床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明濱(2003)。

醫學的人性面:情緒與疾病。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

李越、竺嶸、張輝(2001)。

優秀游泳運動員高強度訓練中VAT和T/C值變化的分析研究。

中國體育科技,37(2),11-16。

李選(1996)。

新編精神科護理學。

台北:永大。

忻志鵬(主編)(1996)。

實用臨床心理醫學。

台北:五南。

周志宏、劉建紅、金以玲、趙佩玲(1999)。

級限負荷下血及尿中內源性雄激素變化規律探討。

中國運動醫學雜誌,18(1),69-71。

林宏達(1999)。

臨床內分泌學。

台北:藝軒。

林威善(1995)。

腦與神經系統。

台北:光復。

林建得、陳德宗、丁春枝(2002)。

師院生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緒穩定性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國立屏東師院學生為例。

屏東師院學報,16,435-474。

林彥妤、郭百利加(1991)。

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

台北:桂冠。

林梅鳳(1991)。

認知行為治療團體對憂鬱症患者的衝擊與治療效果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實、徐斌、錢忠明(1997)。

考試應激對唾液皮質醇及SigA的影響。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11(6),336-338。

武桂新、馮連世、馮煒權(2000)。

複合磷脂對運動員血清睪固酮和皮質醇的影響。

體育科學,20(4),53-66。

武桂新、謝敏豪、馮煒權(2001)。

運動應激與睪酮生物合成研究進展。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4(3),342-346。

邵郊(2000)。

生理心理學。

台北:五南。

洪白瑾(1992)。

開刀房護生實習前後壓力、焦慮、調適方法及其生理指標相關性之研究。

中臺醫專學報,7,117-144。

洪雷、嚴景華、李春如、吳茜茜、樊美珍(2000)。

地頂孢霉菌絲粉對運動員激素的影響。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7(2),182-184。

胡海國、林信男(主編)(1995)。

生物精神醫學。

台北:健康文化。

徐俊冕(主編)(2001)。

醫學心理學。

台北:五南。

徐斌、王效道(主編)(2000)。

心身醫學:心理生理醫學的基礎與臨床。

台北:合記。

馬存根(主編)(2001)。

醫學心理學。

北京:人民衛生。

張宏亮(1995)。

運動與情緒。

國民體育季刊,107,43-50。

張春興(1989)。

張氏心理學辭典。

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8)。

現代心理學。

台北:東華。

張浣芸(1996)。

我國大專表演科系學生演出焦慮之研究(一)。

藝術學報,58,375-395。

曹中瑋(1997)。

情緒的認知與掌控。

學生輔導通訊,51,26-39。

許世昌(1996)。

新編解剖學。

台北:永大。

許樹淵(2000)。

運動生理心理學。

台北:師大書苑。

陳岱全、許永堅(1988)。

藥理學。

台北:合記。

陳啟勳(1997)。

情緒管理課程對高中職學生情緒穩定、人際關係、認知學習行為及學業表現的影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陶大浪(1997)。

運動介導的血漿雄激素變化及其與運動能力的關係。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3(36),35-38。

程治平(1984)。

內分泌生理學。

北京:人民衛生。

黃怡卿(1996)。

大專運動員情境壓力覺知與生理負荷反應之關連研究。

私立中華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國彥、林美珍(1978)。

個人事實調查表修訂初步研究報告。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

黃進南(2000)。

情緒管理課程教學與成長團體對學生情緒穩定性之輔導效果研究。

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119-162。

楊瑞珠(1996)。

教師情緒管理。

台北:教育部。

董淮南、陳剛、郭子淵(2001)。

實戰對摔跤運動員血睪酮、游離睪酮、皮質醇及其比值的影響。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7(1),76-78。

詹光迪(1998)。

腎上腺皮質激素與運動表現的關係。

國立體育學院論叢,9(1),125-133。

廖克玲(1985)。

焦慮與精神官能症。

台北:桂冠。

甄國棟、葉立生(1997)。

類固醇激素與過度訓練。

體育科技,18(1),59-61。

劉紅星、劉姝、劉俊蓉(2001)。

大負荷訓練對男子柔道運動員血清睪酮、皮質醇及血紅蛋白的影響。

中國體育科技,37(4),18-20。

潘美湘(1999)。

雌二醇和睪固酮防治雄性大白鼠雄性素缺乏導致骨量減少之研究。

國立國防醫學院生物及解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忻林(1993)。

運動競賽狀態性焦慮的評量。

德育學報,9,123-133。

冀耀先(2001)。

醫學心理學。

北京:人民衛生。

盧俊宏(1999)。

運動心理學。

台北:師大書苑。

盧俊宏(1999)。

運動特質性焦率的概念與應用。

國立體育學院論叢,2(2),85-107。

蕭淑貞(主編)(1996)。

精神科護理概念:基本概念及臨床應用。

台北:華杏。

戴曉普(主編)(2001)。

護理心理學。

北京:人民衛生。

鍾思嘉、龍長風(1984)。

修訂情境與特質焦慮量表之研究。

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1,27-37。

羅欣怡、許美智(2002)。

運動訓練對體內睪固酮及皮質醇的影響。

大專體育,60,143-149。

顧乃平(主編)(1999)。

護理專業導論。

台北:匯華。

顧之萍(1992)。

生殖藥理學。

安徽:安徽教育。

Ahern,G.L.,&Schwazts,F.E.(1979).Differentialateralizationforpositiveandnegativeemotion.Neuropsychol,17,693-698.Astrand,P.O.(1992).Whyexercise.MedicineandScienceinSportsandExercise,24,153-162.Beyer,C.,Morali,G.,Naftolin,F.,Larsson,K.,&Perez,P.G.(1976).Effectofsomeantiestyogensandaromataseengibitorsonandrogenenducedsexualbehaviorincastratedmalerats.HormonesofBehavior,7,353-364.Brennan,C.,&Henderson,L.P.(1995).Androgenregulationofneuromuscularjunctionstructureandfunctioninasexuallydimorphicmuscleofthefrogxenopuslaevis.JournalofNeurobiology,27(2),172-188.Cacioppo,J.T.,&Tassinary,L.G.(1990).Principlesofpsychophysiology:Physical,social,andinferentialelement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nnon,W.B.(1915).BodilyChangesinPanic,Hunger,FearandRage.NewYork:Appleton-CenturyPress.Cannon,W.B.(1927).TheJames-Langetheoryofemotion:Acriticalexaminationandanalternativetheory.AmericaJournalofPsychology,39,106-24.Cannon,W.B.(1935).Stressesandstrainsofhomeostasis.AmericanJournalofMedicalSciences,189(1),1-25.Canong,W.F.(1995/1997).Reviewofmedicalphysiology(17thed.).楊明杰(譯)。

Ganong醫學生理學。

台北:合記。

Carlson,N.R.(1998).Physiologicalpsychology.AllynandBacon:ASimon&SchusterPress.Cohen,J.(1988).Statisticalpoweranalysisforthebehaviorscience.NewYork:AcademicPress.Davies,C.T.M.,&Few,F.D.(1973).Effectofexerciseonadrenocorticalfunction.JournalofAppliedPhysiology,35,887-891.deCatanzaro,D.A.(1999).Motivationandemotion.Canada:McMasterUniversityOntarioPress.Freud,S.(1966).Theegoandmechanismsofdefense.NewYork:InternationalUniversitiesPress.Freud,S.(1969).Theproblemofanxiety.NewYork:NortonPress.Friedman,M.,&Rosenman,R.H.(1974).TypeAbehaviorandyourheart.NewYork:KnopfPress.Galbo,H.(1983).Hormoneandmetabolicadaptationtoexercise.NewYork:G.T.VerlagPress.Greenberg,J.S.(1993/1997).Comprehensivestressmanagement.潘正德(譯)。

壓力管理。

台北:心理。

Groves,P.M.,&Rebec,G.V.(1992).Biologicalpsychology.NewYork:Wm.C.BrownPress.Invancevich,J.M.,MattesonM.T.,&Preston,C.(1982).Occupationalstress,typeAbehavior,andphysicalwellbeing.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5,373-391.James,W.(1890).Principlesofpsychology.NewYork:HoltPress.Kacsoh,B.(2000).Endocrinephysiology.NewYork:McGraw-HillPress.Kalat,J.W.(1998).Biologicalpsychology.NewYork:Brooks/ColePress.Kleinginna,P.R.,&Kleinginna,A.M.(1981).Acategorisedllistofemotionaldefinitions,withsuggestionsforaconsensualdefinition.Motivation&Emotion,5(4),345-379.Landers,D.M.(1980).Thearousal/performancerelationshiprevisited.ResearchQuarterlyforExerciseandSport,51,77-90.Larzarus,R.S.(1966).Psychologicalstressandthecopingprocess.NewYork:McGraw-HillPress.Lazanus,R.S.,Kanner,A.D.,&Folkman,S.(1980).Emotion:Acognitivepenomenlogicalanalysis.InPlutchik,R.,&Kenermen,H.(Eds.),Emotion:Theory,ResearchandExperience,189-218.NewYork:AcademicPress.Lazarus,R.S.(1991).EmotionandAdapta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Luttge,W.G.,Hall,N.R.,&Wallis,C.J.(1975).Physiologicandpharmacologicactionsofhormonalsteroidsinsexualbehavior.InSandler,M.,Gessa,G.L.(Eds.),SexualBehavior:PharmacologyandBiochemistry,209.NewYork:RavenPress.MandlerG.(1984).Mindandbody:Psychologyofemotionandstress.NewYork:NortonPress.Mandler,G.(1984).Mindandbody:Psychologyofemotionandstress.NewYorkandLondon:W.W.NortonPress.Martens,R.(1977).Sportcompetitionanxietytest.Champaign,IL:HumanKineticsPress.McGrath,J.E.(1970).Aconceptualformulationforresearchonstress.InMcGrath,J.E.(Ed.).Socialandpsychologyfactorsinstress.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Press.Meijer,J.H.,&Rietveld,W.J.(1989).Neurouphysiologofthesuprachiasmaticcircadianpacemakerinrodents.PhysiologyReviews,69,671.Olweus,D.,Mattsson,A.,Schalling,D.,&Low,H.(1980).Testosterone,aggression,physical,andpersonalitydimensionsinnormaladolescentmales.PsychosomaticMedicine,42(2),253-269.Papez,J.W.(1937).Aproposedmechanismofemotion.Arch:NeurologyPsychiatry,38,725-743.Pender,N.J.(1987).Healthpromotioninnursingpractice.Norwalk,CT:Appleton&LangePress.Plutchik,R.(1980).Emotion:Apsychoevalutionarysynthesis.NewYork:Harper&RowPress.Rambo,B.J.(1984).Adaptationnursing,assessmentandintervention.W.B.CoPress.Rubinow,D.R.,&Schmidt,P.J.(1996).Androgen,brainandbehavior.AmericaJournalofPsychology,153(8),974-984.Schachter,S.,&Singer,J.(1962).Cognitive,socialandphysiologicaldeterminantsofemotionalstate.PsychologicalReviews,69,378-399.Schmidt,R.A.(1988).Motorcontrolandlearning:Abehavialemphasis(2thed.).Champon,IL:HumanKineticsPress.Schulkin,J.(1993).Hormonallyimducedchangesinmindandbrain.NewYork:AcademicPress.Selye,H.(1936).Asyndromeproducedbydiversenocuousagents.Nature,138,32.Selye,H.(1956).Thestressoflife.NewYork:McGraw-HillPress.Spielberger,C.D.(1966).Theoryandresearchonanxiety.InSpielberger,C.D.(Ed.).Anxietyandbehavior,3-20.NewYork:AcademicPress.Spielberger,C.D.(1972).Conceptualandmethodologicalissuesinanxietyresearch.InSpielberger,C.D.(Ed.).Anxiety:CurrentTerndsinTheoryandResearch,1(2),481-493.NewYork:AcademicPress.Spielberger,C.D.,Gorsuch,R.L.,&Lushene,R.E.(1970).Manualforthestate-traitanxietyinventory.PaloAlto,CA:ConsultingPsychologistsPress.Stirling,J.D.,&Hellewell,J.S.(1999/2002).Psychopathology.楊大和、繞怡君(譯)。

心理病理學。

台北:五南。

Strongman,K.T.(1999/2002).Thepsychologyofemotion:theoriesofemotioninperspective(4thed.).游恆山(譯)。

情緒心理學:情緒理論的透視。

台北:五南。

Tayoly,C.M.(1990/1994).Mereness’essentialsofpsychiatricnursing.毛家舲(譯)。

實用精神科護理。

台北:華杏。

Vander,A.J.,Sherman,J.H.,&Luciano,D.S.(1998/2000).Humanphysiology:themechanismsofbodyfunction(7thed.).潘震澤(譯)。

人體生理學。

台北:合記。

Wolf,S.,&Wolff,H.G.(1947).Humangastricfunc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Wooley,C.S.,&McEwen,B.S.(1993).Rolesofestradiolandprogesteroneinregulationofhippocampaldendriticspinedensityduringtheestrouscycleintherat.JournalofComparativeNeurology,339,293-306.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臨床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2. 情緖管理課程對高職學生情緖穩定、人際關係、認知學習行為及學業表現的影響 3. 瑜珈體位法對安養機構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相關因素之影響 4. 認知行為治療團體對憂鬱症患者的衝擊與治療效果之研究 5. 台灣地區華人企業家長式領導風格與員工壓力之關聯性研究 6. 雲林縣國中生運動參與程度、運動自我效能與壓力因應能力之關連性研究 7. 警察人員遭遇槍戰事件壓力反應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8. 雌二醇和睪固酮防治雄性大白鼠雄性素缺乏導致骨量減少之研究 9. 強力適能瑜珈對停經婦女荷爾蒙濃度與抗氧化能力之影響 10. 大專運動員情境壓力覺知與生理負荷反應之關聯研究 11. 氣功運動介入對憂鬱症患者生理心理健康相關因素之研究 12. 青少年生活壓力、休閒態度與活動類型關係之研究 13. 投資者個人行為因素對投資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實踐大學參與投資模擬競賽之學生為例 14. 某醫學中心護理人員體適能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 15. 公司政策、SARS知識與員工行為之關係研究—以台灣觀光旅館之SARS危機管理為例   1. 34、趙其文,「現代人事行政的策略性作為---人力規劃」,人事月刊,第33卷第2期(192期)。

2. 31、張清景,「人力資源規劃與員工事業生涯規劃(ManpowerandCareerPlanning)」,人力資源經理雜誌第十三期,1992年7月。

3. 32、陳光榮,「提升人力素質因應知識經濟時代之策略」,經濟情勢暨評論,第六卷第四期,2001年3月。

4. 30、李瑞華,「蛻變---人力資源管理的重新定位」,人事月刊,第34卷第1期(197期)。

5. 35、諸承明、楊錦洲、張光正,「我國企業實施人力資源規劃之現況分析」,人力資源學報第二期,1992年9月。

6. 36、龔湘蘭,「淺談人力資源新轉變」,人力資源發展月刊,145期,1999年9月。

7. 林建得、陳德宗、丁春枝(2002)。

師院生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緒穩定性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國立屏東師院學生為例。

屏東師院學報,16,435-474。

8. 張宏亮(1995)。

運動與情緒。

國民體育季刊,107,43-50。

9. 張浣芸(1996)。

我國大專表演科系學生演出焦慮之研究(一)。

藝術學報,58,375-395。

10. 曹中瑋(1997)。

情緒的認知與掌控。

學生輔導通訊,51,26-39。

11. 黃進南(2000)。

情緒管理課程教學與成長團體對學生情緒穩定性之輔導效果研究。

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119-162。

12. 蔡忻林(1993)。

運動競賽狀態性焦慮的評量。

德育學報,9,123-133。

13. 鍾思嘉、龍長風(1984)。

修訂情境與特質焦慮量表之研究。

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1,27-37。

14. 羅欣怡、許美智(2002)。

運動訓練對體內睪固酮及皮質醇的影響。

大專體育,60,143-149。

  1. 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以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為背景 2. 運動競賽特質性焦慮、日常生活困擾、心理技巧對壓力反應與運動傷害之影響研究 3. 心理壓力、心理健康、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關係之研究 4. 目標導向、社會比較、自我效能與課業壓力關係之研究 5. 心理壓力之認知評價測量研究--以大學生為例 6. 臨終病人面對死亡之心理調適歷程 7. 學前自閉症兒童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 8. 心理壓力及自律神經活性與血壓高低程度之相關性 9. EEG於心理工作壓力量測之評估研究 10. 國中生依附關係、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11. 角色衝突、工作壓力與離職傾向關係之探討—以財政部台灣省中區國稅局為例 12. 精神醫療機構護理人員工作壓力之探討 13. 心理壓力對自我效能之影響:探討團隊成員內外控性格之干擾效果 14. 榮格心理學與佛教相應觀念之研究 15. 與已婚男性交往之未婚女性心理歷程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