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體陷數位轉型困境紐約時報付費牆的成功能否 ... - 鏡週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雖然以財金專業突出的「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是最早成功案例,但最扣人心弦的成功故事,非美國報業旗艦「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
國際要聞2021.10.0721:57臺北時間台灣媒體陷數位轉型困境 紐約時報付費牆的成功能否成為借鏡?文|卓新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全球媒體面臨數位轉型,紐約時報是少數成功的媒體。
(翻攝NewYorkTimes官網)2020年7月台灣「蘋果日報」宣布放棄付費訂閱,對台灣重視內容生產、正探索可存續之商業模式的網路新聞媒體是不小的打擊。
目前台灣境內繼續推動線上付費訂閱的新聞媒體包括「天下全閱讀」、「聯合新聞網」、「今周刊」等,境外中文媒體為台灣讀者熟悉的則有香港的「端傳媒」。
面對網路免費內容的無邊汪洋,上述開始推動付費訂閱的新聞媒體無不戰兢兢,尚未聽聞有哪家在付費制上宣告凱旋。
在線上閱讀越來越取代紙本閱讀的時代,讀者付費制到底行不行得通?全球新聞媒體的紙本發行量江河日下,紙本內容加速轉為線上,但網路廣告收入成長幅度,遠不如紙本廣告衰退幅度。
其中重要原因,是因為生產內容的各個新聞媒體流量,遭谷歌、臉書等平台大量攔截,廣告收入被大平台嚴重侵蝕。
之前澳洲政府因堅持臉書應付費給澳洲新聞媒體,導致澳洲媒體所產製內容一度遭臉書全部封鎖,引發全球關注。
平台必須開始與各國政府或個別媒體就內容使用進行付費協商,宣告其免費使用產製者勞動成果大量獲利的階段已成為過去。
新聞內容的產製不是免費,高品質的內容更是所費不貲,閱聽人需要質量兼具的新聞內容,但誰來買單?過去「讀者(訂閱或零買)+廣告主(刊登廣告)」是新聞媒體收入的兩大支柱,如今舊支柱幾近崩毀,除了擁有公共資源挹注的公共媒體(如英國的BBC)之外,如何重建可靠的財務棟梁,是「資本主義自由報業」(商業新聞媒體的老式稱呼)的存亡之戰。
從目前情勢看來,要求讀者付費訂閱,或是從平台業者手上拿回合理的廣告收入分潤,是回歸「使用者(讀者、廣告主)付費」原初精神的大勢所趨。
必須以國家力量介入的與跨國平台的廣告分潤之戰方興未艾,付費訂閱制的推行在各國則已經進行了超過20年。
雖然以財金專業突出的「華爾街日報」(TheWallStreetJournal)是最早成功案例,但最扣人心弦的成功故事,非美國報業旗艦「紐約時報」(NewYorkTimes)莫屬。
在華爾街日報建立付費牆的同一年(1996年),紐時也建置了內容的數位版(NYTimes.com),但一直到2011年之前的15年內,紐時數位版都未向全球讀者收取分毫,形同慷慨的「數位大放送」。
但隨著紙本銷售與廣告的雪崩式下跌,紐時股價大跌,財務壞到必須把位於時代廣場附近的總部大樓出售後再回租。
由於紐時當時的虧損已超過10億美金,且持續擴大,以至於大西洋月刊在2009年曾一度預言,這個美國新聞旗艦正面臨80年來最差的財務狀況,很可能(至少是紙本)即將走入歷史。
不過成功推出付費牆,卻讓紐時起死回生。
紐時在2011年開始嘗試推付費牆時,很多人並不看好,沒想到在短短4個月之內,數位版的付費訂戶數竟然衝過40萬,比報社自定的年度30萬目標還多出30%。
數位訂戶數持續成長,1年半之後(2013年8月),數位訂戶數字來到699,000。
估計當年度紐時從訂閱獲得的直接年收入為1億5千萬美金,再加上2億1千萬美金的數位廣告收入,紐時數位版為報社貢獻了3億6千萬美金的年收入。
對於當時整體財務狀況,正因為旗下包括波士頓環球報(TheBostonGlobe)在內的「新英格蘭媒體集團」(NewEnglandMediaGroup)的經營虧損而雪上加霜的紐時而言,說是數位付費牆的成功挽救了紐時,一點不誇張。
但並不是所有的付費牆都會成功,台灣如此,美國也一樣。
前面提到的「波士頓環球報」的付費牆,當時就不如母集團的紐時奏效。
環球報是美國東岸的老字號質報,得過很多普立茲新聞獎,它當時的做法是同時建立兩個網站:收費的BostonGlobe.com以及免費的Boston.com。
前者包括高品質的新聞採寫、分析及所有內容,後者則只有前者的4、5則內容以及體育新聞。
這意味讀者必須完整付費,才看得到波士頓環球報的記者、編輯們展現新聞專業的真正精彩內容。
高品質內容被牢牢圍進牆內的結果,隔開了許多原本的忠實讀者。
這場「紙本轉數位實驗」所付出的代價,迫使紐時集團把1993年以11億美金高價買進的環球報,在2013年以7,000萬美金血本無歸的賣出。
事實似乎證明,即使擁有高品質內容,華爾街日報(TheWallStreetJournal)「硬牆」(hardwall)的成功經驗,並不適用於大多數新聞媒體。
既不是「硬牆」,那麼紐時所推出的付費牆,之所以獲得戲劇性成功的關鍵究竟何在?相較於WSJ的「硬牆」,NYT建的是一堵「軟牆」。
用財經專欄作家FelixSalmon的話來說:「紐時數位版是一個『具有吸引讀者訂閱誘因機制』的免費網站;而倫敦金融時報(FinancialTimes)與華爾街日報則是『釋出若干免費內容』的付費網站」。
這種「原則上可以給你免費看,但在看的過程中不斷提醒你:『看這些有價值的好東西,應該要付費。
』」的機制,被評論家們稱為「多孔會漏的牆」(porous,leakywall)。
由於有成千上萬的紐時讀者是「彬彬有禮」,而且「具有一定財力」的人,白看久了多少會覺得不好意思。
就好像草皮上插著一塊「請勿踐踏」的牌子,雖然踩上去的還是大有人在,但不去踩踏的人通常更多。
「相信讀者對於獲得有價值的內容應該付費,具有一定的“財力+情操”」,說穿了並不高深,但這或許就是紐時付費牆成功的重要關鍵因素之一(當然還有之二)。
雖然高品質內容不保證付費牆一定可以成功(還必須用「孔洞牆」一步一步說服讀者付費訂閱),但如果內容品質不佳,則付費牆必定失敗。
「付費牆讓內容品質前所未有的重要」(關鍵因素之二)。
目前擔任國際調查記者組織(InternationalConsortiumofInvestigativeJournalists,簡稱ICIJ)調查記者的RyanChittum曾指出,報業推出數位付費的正確策略應該是:「創造一種新的、穩定成長的收入,同時維持數位廣告,並儘可能地減緩紙本收入的下降,直到--希望可以--一種數位商業模式能支撐強而有力的新聞採集,而無需紙本收入支持。
」Chittum直接了當的說:「要讀者為新聞專業(Journalism)付費,你必須先投資新聞專業」。
正面案例當然是紐時,他所舉出的負面案例,就是在紐時付費牆獲得顯著成功的同時,旗下擁有「今日美國」(USToday)的美國最大報業集團甘內特(Gannett)集團的數位訂閱卻表現不佳,而該集團素以極大化新聞內容投資與獲利的邊際效益(用最少的內容投資,獲取最大的商業收益)著稱。
英國銷量最大的小報「太陽報」數位版(thesun.co.uk),一度繼同集團(英國紐斯集團,NewsUK)泰晤士報(TheTimes)與週日泰晤士(TheSundayTimes)之後,於2013年7月開始推付費牆,但最後為了與屬性類似的「每日郵報」數位版(MailOnline)競爭流量(廣告市場),而在2015年11月宣布放棄付費牆。
從甘內特報業集團與太陽報的例子可以看出,以吸睛、聳動內容來衝流量的小報式內容,付費牆不會成功。
再度印證閱聽人的基本行為準則:「讀者了解新聞的價值,會點閱並不表示會付費。
」美聯社在2017年做的一項研究顯示,即使網路上充斥免費資訊,但為了獲得高品質的資訊,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美國人願意為新聞付費。
在這樣的事實基礎上,2019年2月,紐時的數位營收首度超越紙本營收,全球有330萬讀者付費訂閱紐時數位內容(其中很多訂戶是為了「填字遊戲」及烹飪相關內容),超過其紙本訂戶100萬的3倍以上。
由於定價策略不同,紐時的數位訂閱收入雖仍少於華爾街日報,但訂戶數卻超過WTJ一倍以上。
紐約時報數位版不但成功獲利,更帶動集團股價攀上歷史新高。
(翻攝NewYorkTimes官網)
在過去的15年間,美國報業面臨空前考驗,超過五分之一的報紙關門大吉,裁員潮讓全美報紙記者人數減半,但紐時成功推動數位付費卻在報業嚴冬中另闢蹊徑,逆勢成長。
2020年2月底,紐時股價從9年前(2011年)剛推出付費牆時的每股6美金,上升到每股40美金的歷史高點。
乘勝追擊,紐時目前正積極透過其在2016年購併的商品評價網站Wirecutter,以及開發分眾市場的兒童專屬網站NTYKids的加值效應,為推廣數位訂閱訂定了下一個目標:在2025年達到1千萬訂戶。
從紐時數位付費的成功案例,可以觀察出幾個重要線索。
首先,高品質的新聞內容是推動數位付費的必要條件;付費牆的人性化設計(參見前述「請勿踐踏草坪」比喻)是另一個成功關鍵,尤其是如紐時這樣綜合屬性(相較於WTJ的財經專業屬性)的新聞媒體;而分眾、客製化的內容加值,往往成為讀者決定開始付費的臨門一腳(例如紐時除了新聞主網站之外的填字遊戲、烹飪、兒童、消費指南等子網站)。
相較於紐時的數位訂閱市場涵蓋全球英文讀者,台灣的數位新聞,目前最多能以中國大陸以外的華文讀者為對象,可開發的市場規模大小不可同日而語。
但付費牆做為正被建立中的數位媒體商業模式不可或缺的一環,如同台灣實施付費牆的先驅「天下」媒體集團所宣示:「內容付費,是證明媒體價值的路」。
參考紐時經驗,如何透過不斷摸索與測試,找出恰當的付費鬆緊度,持續投資於高品質新聞內容,改「硬牆」為「多孔牆」,在訂價與訂閱人數間取得動態最佳平衡,都可以提高數位付費成功的機會。
放眼數位內容必將成為主流的未來,可以預見各種免費的新聞內容會繼續爆量產出。
內容農場、標題黨,各種夾雜商業或政治行銷動機的,甚至錯、假資訊,造就網路訊息汪洋;除了公共媒體(如BBC的新聞網站),以及群眾募資新聞網站(如「報導者」、「ProPublica」)的撐持,如紐時那樣成功建立起來的新聞付費牆,將成為航行於免費資訊汪洋上的堅固船艦,透過讀者訂閱集腋成裘,讓報導真實、揭露真相的努力不致滅頂。
更新時間|2021.10.1203:15鏡週刊加入追蹤訂閱下載
加入會員
鏡週刊五歲了!我們正式宣告新的轉變,鏡週刊訂閱制10/5正式上線,讓有價的閱聽成就更多優質文章,並獻上無廣告的閱讀環境,讓您盡情享受15類會員專屬內容,誠摯邀請您立即加入。
更多內容,歡迎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線上閱讀
延伸文章資訊
- 1沒那麼完美《紐約時報》的第一世界憂鬱 - 天下雜誌
媒體數位化的先驅. 短短幾年間,《紐約時報》完成劇烈轉型,一方面,狹義報紙讀者快速流失,紙本發行量僅剩 ...
- 2「紐約時報」回暖:數位轉型初見成效
「付費牆」(Pay Wall)在美國主流報紙推廣以來,一直廣受爭議。很多人質疑傳統報業的這一套數位化轉型策略能否扭轉人們免費網路內容的消費習慣,重塑網路時代新聞的新 ...
- 3時勢造英雄紐約時報創下史上最快數位訂閱成長 - 天下雜誌
疫情時代,廣告主抽手,紐約時報一至三月依然讓獲利成長8.9%,其中數位訂閱創下有史以來最大增幅,是主要成長驅力。
- 4紐約時報數位轉型啟示錄
不同於一般媒體數位經營方式,偏執在廣告收入,紐時數位轉型計畫一. 開始即大膽鎖定訂戶會員收費。此策略在疫情肆虐下發揮絕佳作用。新. 冠大流行為全球 ...
- 5台灣媒體陷數位轉型困境紐約時報付費牆的成功能否成為借鏡?
雖然以財金專業突出的「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是最早成功案例,但最扣人心弦的成功故事,非美國報業旗艦「紐約時報」(New Yo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