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粒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油粒體(英語:elaioplast, elioplast),又稱油質體、造油體,是植物細胞中的一種質粒體,屬於白色體,其主要功能為儲存和合成脂質。

油粒體的英文名稱elaioplast來自 ... 油粒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香莢蘭幼葉的細胞,其中E:油粒體、Л:細胞核、Я:白色體、B:液泡 油粒體(英語:elaioplast,elioplast[1]),又稱油質體、造油體,是植物細胞中的一種質粒體,屬於白色體,其主要功能為儲存和合成脂質[2]。

油粒體的英文名稱elaioplast來自古希臘文的ἔλαιον(elaiov),意指橄欖[1]。

目次 1結構 2分布 3分解與利用 4混淆 5參考文獻 6參見 結構[編輯] 各種質粒體的關係圖 油粒體是一種特化的白色體[3],形狀多為圓形,其功能與脂質儲存與代謝有關,通常以「質粒體小球」(plastoglobuli)的形式儲存脂質,質粒體小球過去認為分散在油粒體的基質中,後來發現它們可能與類囊體基粒邊緣膜曲率最大處相連,其外側由原纖維蛋白(英語:fibrillin)包覆以避免其相互融合,內部除了脂類外,還有與類萜代謝有關的酵素。

數個質粒體小球可以細頸狀的區域彼此結合成串狀[4]。

油粒體中的油脂多與與原核生物合成的油脂相似的三酸甘油酯、與固醇酯(英語:sterolester),與內質網中合成的油脂成份有所不同[1]。

和其他質粒體一樣,油粒體有自己的環狀DNA,可自行透過分裂而增生。

除了油粒體之外,特化為儲存功能的白色體還有澱粉體和蛋白質體[3]。

分布[編輯] 油粒體常存在於苔蘚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細胞中[5],它們常存在於植物的花朵、果實與種子等器官,例如柑橘果皮外側的細胞即富含油粒體,其合成的脂類為柑橘果實的香氣來源[3],許多植物花葯絨氈層(英語:Tapetum(botany))細胞中也有油粒體,花粉釋放前,絨氈層的細胞會分解,使油粒體被釋出,讓其中的油脂附著在花粉最外側的壁上[2]。

分解與利用[編輯] 油粒體中儲存的脂質在需要時可分解供植物使用。

以種子細胞中的油粒體為例,儲存的三酸甘油脂先被脂酶分解成甘油與三分子游離的脂肪酸,甘油可轉換成醣類或參與呼吸作用,脂肪酸則進入乙醛酸循環體,經過一連串乙醛酸循環的代謝步驟,最後轉換成葡萄糖。

有時三酸甘油脂只釋出兩個脂肪酸,形成甘油一脂,也會直接從油粒體移至乙醛酸循環體加以分解[6]。

不同植物分解油粒體的機制有所差異。

玉米、油菜和蓖麻等的種子脂酶存在油粒體中,不過前兩者在乾燥的情況下不存在脂酶,蓖麻乾燥下的脂酶也可能和脂質大量分解無關,發芽時仍是以新合成的脂酶分解脂質。

棉花種子的脂酶則是在細胞質合成後再送入油粒體中[6]。

混淆[編輯] 許多植物也以油脂體(oleosome)貯存脂質,油脂體是由粗糙內質網衍生的構造,並非質粒體。

與油粒體相比,油脂體可能多用於較長時間的貯存[1]。

參考文獻[編輯] ^1.01.11.21.3RobertR.Wise,J.KennethHoober(編).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Plastids.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2007:9-10.ISBN 1402065701.  ^2.02.1RichardCrang,SheilaLyons-Sobaski,RobertWise.PlantAnatomy:AConcept-BasedApproachtotheStructureofSeedPlants.Springer.2018:87.ISBN 3319773151.  ^3.03.13.2ZhuM.;等.Acomprehensiveproteomicanalysisofelaioplastsfromcitrusfruitsrevealsinsightsintoelaioplastbiogenesisandfunction5.HorticultureResearch:6.2018.doi:10.1038/s41438-017-0014-x. 引文格式1維護:顯式使用等標籤(link) ^KevinPyke.PlastidBiolog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9:26-27.ISBN 0521885019.  ^林明煊.中華百科全書白色體.中華百科全書.[2011-01-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6.06.1郭華仁.第四章種子的發芽.種子學.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112-113.ISBN 9863501131.  參見[編輯] 原質粒體 白色體 澱粉體 蛋白質體 植物主題分子與細胞生物學主題 閱論編細胞結構和細胞器THH1.00.01(英語:TerminologiaHistologica) 內膜系統細胞膜膜蛋白:離子通道細胞核核仁(核糖體RNA、核糖體DNA、核糖體蛋白質)·核基質(卡哈爾體)·染色體/染色質(核小體:DNA(端粒)、組蛋白)·核纖層(核纖肽)·核孔(核孔複合體)·內核膜·核周隙·外核膜(核糖體)內質網粗面內質網(核糖體)·光面內質網囊泡外吐小體·溶酶體·核內體·吞噬體·液胞胞漿顆粒(英語:Granule(cellbiology))黑色素體·微粒體·過氧化物酶體·乙醛酸循環體·韋伯潘力氏小體(英語:Weibel–Paladebody)其它高爾基體·桶孔覆墊·自噬體 細胞骨架微絲·中間纖維·微管·原核細胞骨架·微管組織中心(中心體:中心粒·基體·紡錘體極體(英語:Spindlepolebody))·紡錘體(紡錘絲)·肌原纖維(英語:Myofibril) 內共生體粒線體粒線體基質·粒線體內膜·粒線體膜間隙·粒線體外膜質粒體葉綠體·黃化葉綠體·白色體(澱粉體·蛋白質體·油粒體·單寧體)·有色體·原質粒體 其他內部結構胞質溶膠核糖核蛋白複合體核糖體·剪接體·穹窿體·端粒酶·核小RNP其它蛋白酶體 外部結構波動足(英語:Undulipodium)(纖毛/鞭毛·軸絲(英語:Axoneme)·放射輻條(英語:Radialspoke))·細胞外基質(細胞壁)·莢膜·頂體生化結構:過氧化物酶體,骨架(中心體),上皮,纖毛,粒線體,細胞核(染色體)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油粒體&oldid=62005018」 分類:質粒體隱藏分類:引文格式1維護:顯式使用等標籤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希臘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БеларускаяBosanskiDeutschEnglishEspañolFrançaisGalegoItaliano日本語Nederlands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lovenščinaไทย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