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治療 - 基隆市e化健康博物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營養成分, 建議攝取量, 說明. 總脂肪, 占總熱量的25~35%. 飽和脂肪酸, 低於總熱量的7%.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最多占總熱量的10%.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最多占總熱量的20%. 飲食治療 首頁>疾病專區>健康照護館>高血脂>治療>治療方式>飲食治療 撰寫人員:許書華|審查醫師:洪惠芳醫師2014/09/02   飲食療法是治療高血脂患者的第一步驟,而對於體重過重者,應減輕體重至理想體重。

對於大部份的人而言,第一期的飲食限制為降低總熱量(卡路里)、膽固醇(每天300亳克以內)、及飽和脂肪酸含量(10%以下),不過飲食的限制程度則應觀察高血脂症的嚴重程度。

如果三個月後血脂仍高,則應進入第二期的飲食限制療法:膽固醇每天應少於200甚至150毫克、並且飲食控制飽和脂肪酸含量7%以下。

如果三個月後血脂仍高,則應考慮降血脂藥物治療。

如果是糖尿病、動脈硬化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或家族史者,則應在專家建議下考慮提前配合使用藥物治療。

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ATPIII)中建議多方面改善生活方式,以降低冠心症的風險。

治療性的生活型態改變,針對飽和脂肪、膽固醇、醣類、脂肪、蛋白質方面,其提出的飲食建議如下表(ATPIII,2004): 營養成分 建議攝取量 說明 總脂肪 占總熱量的25~35%   飽和脂肪酸 低於總熱量的7%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最多占總熱量的10%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最多占總熱量的20%   碳水化合物 占總熱量的50~60% 以穀類、蔬果為主 膳食纖維 每日攝取20~30克 增加可溶性纖維10-25g/天 蛋白質 約占總熱量的15%   膽固醇 每日低於200毫克 另增加植物固醇2g/天 總熱量   維持理想體重,且每天增加200大卡中等強度的運動以預防體重增加 上表中各營養成份分別介紹如下:      一.總脂肪 分析總脂肪的組成,只有脂肪酸中的飽和脂肪酸與反式脂肪酸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濃度,因此為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早在ATPII就已提出,建議飲食的重點必須著重於減少飽和脂肪酸,並將總脂肪維持在總熱量的25-35%,藉此降低肥胖的機率;如果是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則總脂肪需維持在總熱量的30-35%,以減少脂肪代謝危機。

(ATPIII,2004)(丁予安等,2003)   二.飽和脂肪酸 在很多的研究中,飽和脂肪酸對於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影響已被廣泛的揭露,飽和脂肪酸會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受體的代謝,而導致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增加,故只要減少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即可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濃度。

其中部分的整合性研究與回顧性研究指出,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佔熱量的百分比每升高1%,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就約增加2%;反之,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佔熱量的百分比每降低1%,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就約減少2%。

在國外的研究結果指出,在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所佔熱量的百分比從15%降至6.1%,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可以降低11%。

對體重過重者如果減重,也會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效果;如果減輕體重加上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的攝取減少,更可促進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下降。

(ATPIII,2004) 流行病學的研究指出飽和脂肪酸攝取多的地區,其冠心病發生率也高,而在一項關於飽和脂肪酸的整合性研究中,透過長期的追蹤後發現,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可顯著的降低24%冠心病的發生率,並且降低所有死因死亡率6%與冠心病死亡率21%。

(Gordonet.al,1995)1980年代Keys等人在七個國家進行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指出飲食中的膽固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機;飽和脂肪酸的攝取也與血中膽固醇含量有正相關,亦是造成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升高的主要因素。

(ATPIII,2004) 雖然降低飲食中的飽和脂肪會減少好的膽固醇(HDL-C),但會減少更多壞的膽固醇(LDL-C),而降低冠心病的風險,因此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還是要加以限制,美國膽固醇教育計劃(NationalCholesterolEducationProgram,NCEP)建議將飽和脂肪攝取量控制在每日熱量的7%以下。

一般台灣人在飲食中脂肪佔熱量來源的33.5%。

飽和脂肪的主要食物來源有肉類,如:豬肉、雞肉、牛肉、全脂乳類以及烹調西點及加工食品中常用的食用油,如:豬油、奶油、棕櫚油、烤酥油、椰子油等。

(丁予安等,2003)   三.反式脂肪酸 研究指出反式脂肪酸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減少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增加冠心病的危機。

食物中主要來源是植物油加氫製成的氫化油如:烤酥油、瑪琪琳,也有少部分天然存在於動物脂肪中,如乳類。

反式脂肪酸攝取量的增加,會增加血脂蛋白,例如把黃豆油和黃豆油加氫而成的瑪琪琳相比,後者使得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增加7%。

因此建議使用植物油及天然的奶油,而不要用條狀硬質的瑪琪琳及含反式脂肪酸的氫化油、烤酥油及其製品。

反式脂肪酸的來源主要有西點、餅乾、甜甜圈、麵包以及炸薯條、炸雞等大量油炸的食品、零食等。

(ATPIII,2004)(丁予安等,2003)   四.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飲食中最常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是油酸,如果將飲食中飽和脂肪酸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下降,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或三酸甘油酯(TG)則無影響。

依照ATPIII的飲食建議,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酸,用量可達每日熱量的20%。

主要的食物來源為蔬菜、水果、穀類、堅果與橄欖油等,這些食物有較低的飽和脂肪酸、膽固醇與較多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研究發現地中海地區較少有冠心病,深入分析發現與此區在飲食中常食用橄欖油有關。

目前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來取代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益處尚有待臨床研究。

(ATPIII,2004)(丁予安等,2003)   五.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飲食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有二,一是亞麻油酸,另一個是次亞麻油酸,且以上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都無法由體內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也稱為必需脂肪酸。

飲食中以含有亞麻油酸成分的食物取代的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也會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及三酸甘油酯(TG),但反應程度不太一定,可能會因人而異,食物主要來源有沙拉油、植物油,如:葵花子油、黃豆油、玉米油、紅花子油以及堅果種子類(胡桃、芝麻、杏仁等)。

在ATPIII中建議飲食中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酸用量,每日攝取量最多可達熱量的10%,雖然有研究顯示把飲食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酸,可減少冠心病的危機,但大量攝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影響仍缺少長期大規模研究,故仍有待後續研究證實其利弊。

(ATPIII,2004)(丁予安等,2003)   六.醣類 用醣類取代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下降程度,約等同於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來取代飽和脂肪酸,但是醣類取代飽和脂肪酸之時,也同時會造成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下降與三酸甘油酯(TG)提高,此時如能加強纖維質的攝取,則有利於減少好的膽固醇(HDL-C)下降與三酸甘油酯(TG)上升的程度。

富含醣類的澱粉、糖等,是屬可消化的醣類,食物來源有穀類、蔬菜、水果,也含有可溶性纖維質、低脂或無脂的乳製品。

ATPIII中醣類的每日攝取量建議最多可達熱量的60%,且如果是代謝症候群者,由於本身的三酸甘油酯(TG)較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較低,應該將飲食中的醣類攝取降低,每日攝取量建議最多可達熱量的50%。

(ATPIII,2004)(丁予安等,2003)   七.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是一些在植物細胞壁、細胞間質及植物所分泌的無法被人體消化及吸收利用的物質,所以只能排出體外,且無法產生熱量。

膳食纖維分為非水溶性纖維及水溶性纖維兩類,常見食物中的大麥、豆類、蔬菜水果、燕麥、糙米等食物都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

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降低膽固醇,主要是因為膳食纖維與膽酸及膽鹽結合而將其排除於體外、增加膽固醇的消耗,其他功能如增加糞便體積並使其軟化,促使腸道蠕動,使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較短,故殘留的毒物或致癌物質與腸黏膜接觸時間短,可減少毒素的吸收。

無論水溶性纖維或非水溶性纖維皆具有延長食物在胃部停留時間,因而延遲飢餓感的發生,延長醣類食物被分解成葡萄糖的時間,降低血中胰島素濃度的波動,因此具有降低澱粉類食物的升糖指數,提高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及平衡血糖的作用。

根據美國營養學會、國家癌症協會、心臟病學會和糖尿病學會均建議每天應攝取2535公克的膳食纖維,以達到保健的目的。

衛生福利部的每日飲食指南中建議國人一天應至少攝取三碟蔬菜(一碟100公克)及兩份水果(每份相當於一個柳丁)。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採用「每日五蔬果」,也就是每天攝取至少五份的蔬菜、水果,目的是減少血膽固醇,還可減少高血壓、中風、癌病的危險。

膳食纖維最好由天然食物中攝取,因為人工添加的纖維或纖維錠並不具備膳食纖維的所有功能。

(ATPIII,2004)(丁予安等,2003)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方法(ATPIII,2004)(丁予安等,2003):    (一).將白米飯改成糙米飯    (二).同時吃蔬菜的葉菜及菜梗的部位    (三).水果洗淨後連皮一起吃,不要用果汁取代新鮮水果    (四).以毛豆黃豆及一些豆製品取代部份肉類   八.植物固醇 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多屬動物性來源,例如動物內臟、肉皮、卵黃等;而植物性固醇則主要來源是五穀、米飯、麵食、蔬果、水果等,人體無法自行合成,不易經腸吸收,容易由膽汁排出,所以不容易蓄積體內。

食物中的植物固醇會干擾腸道吸收膽固醇。

植物性固醇主要富含於植物性奶油、牛奶、優格(優酪乳)、柳橙汁、五穀雜糧、植物油、堅果類等食物中,而蔬果中雖然富含纖維質但植物固醇含量極少。

美國膽固醇教育計劃第三版(ATPIII)建議,每日應攝取二至三公克的植物固醇,可減少6-15%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吸收,進而達到保護心血管的目的,對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或三酸甘油酯(TG)則無影響。

目前的研究顯示,老年人在飲食中多攝取植物固醇較年輕人顯著,且如果是高膽固醇患者或糖尿病第二型患者,可有效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濃度。

(ATPIII,2004)(註1-2)   九.蛋白質 蛋白質對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或其他脂蛋白影響較少,建議一日的攝取量約佔熱量的15%。

植物性蛋白質的主來源為豆類,如乾豆、堅果、穀類、蔬菜,其飽和脂肪酸含量低,且不含膽固醇;動物性蛋白質食物來源有肉、魚、蛋、牛奶等,這些食物除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外,也含有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宜選用去皮的雞肉、魚肉、瘦肉、蛋白、脫脂或低脂奶,以減少飽和脂肪酸與膽固醇的攝取。

ATPIII中建議將飲食中動物性蛋白質以植物性的黃豆蛋白質取代,可降低血中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三酸甘油酯(TG),而又不影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主要原因是黃豆的飽和脂肪量低且不含膽固醇,自然會減少飲食中的飽和脂肪與膽固醇的攝取。

(ATPIII,2004)(丁予安等,2003)   十.膽固醇 建議一日攝取量在200毫克左右即可。

中式飲食中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主要來自內臟、蛋黃、魚卵、蟹黃等,如豬腦(每100公克含2075毫克)、烏魚子(每100公克含632毫克)等。

而蛋黃的膽固醇含量雖然很高(每100公克含1131毫克),但因蛋的蛋白質是高生物價,而且蛋黃中有葉黃素,可預防視網膜斑的退化,故不建議完全不吃蛋。

(ATPIII,2004)   其他可改善高血脂的飲食方式 一.魚油 在美國的飲食與心肌二度梗塞實驗(DietandReinfarctionTrial)中指出,食用大量脂肪的魚類可以減少2年內所有死因死亡率約29%,即使此實驗中並沒有發現心肌梗塞、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有明顯的降低。

在一個小型的實驗中,安排急性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持續食用魚油或芥子油,在一年後發現研究對象的心臟問題明顯的比沒有食用魚油或芥子油的人要少。

義大利一個名為GISSI-Prevenzione實驗中,發現每天持續食用1公克的魚油,可以減少14%的總死亡率、17%的心臟血管死亡率。

在以上的實驗得到證實後,美國的飲食指南(2002年)中特別指出食用魚類,例如:鮭魚、鮪魚、鯖魚,可以有效的降低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

(ATPIII,2004) 二.葉酸、維他命B6與維他命B12 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會促進凝血及膠原蛋白(Collagen)的製造,改變血液的凝結機制,引發高血脂、高血壓,造成心血管的疾病,而葉酸、維他命B6與維他命B12在同半胱胺酸(一種胺基酸)的代謝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美國國家醫學研究院最近已公佈研究結果,建議一般大眾食用葉酸每日的含量為400公克,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但以每日食用1000公克為限。

雖然在美國的佛明罕心臟研究(FraminghamHeartStudy)中指出,食用含有葉酸的穀類作物可以降低同半胱胺酸的濃度,但尚未確認葉酸是否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有正面的相關,目前相關的研究仍然在進行中。

(ATPIII,2004) 三.抗氧化物 氧化壓力已被證實是造成動脈硬化的原因之ㄧ,在實際研究中發現,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尤其對心血管的影響特別重要,而攝取抗氧化物可以預防動脈的硬化。

食物中的維他命C、維他命E、β-胡蘿蔔素、輔酶Q10、生物類黃酮、硒都是抗氧化物,一般來說水果與蔬菜中都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

在中國陵縣的研究中發現,飽和脂肪會使血膽固醇升高,「升膽固醇指數」就是將食物中飽和脂肪及膽固醇量經過計算,而得到這個食物影響身體血膽固醇的程度。

例如海鮮類食物的膽固醇含量雖然比其他肉類高,但這類食物脂肪含量很低,尤其飽和脂肪酸及升膽固醇指數卻比豬肉、牛肉低,所以吃蝦、蟹時,只要把頭部、卵黃去除,膽固醇就不會太高。

(丁予安等,2003) 每天從食物中攝取β-胡蘿蔔素15mg、維他命E30mg、硒15mg,可以降低大約10%的心血管死亡率(BlotWJ,1993)。

美國國家醫學研究院最近已公佈抗氧化物的參考攝取量,建議女性從食物中攝取維他命C每日75mg、男性每日90mg;維他命E每日攝取15mg;β-胡蘿蔔素則沒有納入建議中,主要是由於β-胡蘿蔔素不是每日必須攝取的營養,而且目前臨床試驗中尚未證實β-胡蘿蔔素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發生率。

(ATPIII,2004) 飲食方面名詞解釋 升膽固醇指數 飽和脂肪會使血膽固醇升高,「升膽固醇指數」就是將食物中飽和脂肪及膽固醇量經過計算,而得到這個食物影響身體血膽固醇的程度。

例如海鮮類食物的膽固醇含量雖然比其他肉類高,但這類食物脂肪含量很低,尤其飽和脂肪酸及升膽固醇指數卻比豬肉、牛肉低,所以吃蝦、蟹時,只要把頭部、卵黃去除,膽固醇就不會太高。

(丁予安等,2003) 升糖指數 「升糖指數」是指食物攝取之後血糖上升的反應,此名詞是在1981年由Jenkins等提出,假設白麵包的升糖指數為100為基準,相對來講等量的蔬菜或豆類,則比白麵包的升糖指數更低。

過去二十多年中,有研究指出高升糖指數的飲食造成血糖的起伏,會大幅刺激胰島素的分泌,而低升糖指數的飲食則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提升胰島素的敏感性、增進飽足感,並且可以控制體重,進而減少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故在飲食中將升糖指數作為指標可以避免造成血脂異常。

(丁予安等,2003)                            參考文獻 1 BlotWJ,LiJ-Y,TaylorPR,etal.NutritioninterventiontrialsinLinxian,China:supplementationwithspecificvitamin/mineralcombinations,cancerincidence,anddisease-specificmortalityinthegeneralpopulation.JNatlCancerInst1993;85:1483-92. 2 BurrML,FehilyAM,GilbertJF,etal.Effectsofchangesinfat,fishandfibreintakesondeathandmyocardialreinfarction:DietandReinfarctionTrial(DART).Lancet1989;2:757-61. 3 GrundySM,CleemanJI,MerzCN,etal:ImplicationsofrecentclinicaltrialsfortheNationalCholesterolEducationProgramAdultTreatmentPanelIIIguidelines.Circulation2004;110:227-239 4 GordonDJ.Cholesterolandmortality:whatcanmeta-analysistellus?In:GalloLL.Cardiovasculardisease2:cellularandmolecularmechanisms,prevention,andtreatment.NewYork:PlenumPress,1995:333-40. 5 GordonDJ.Cholesterolloweringandtotalmortality:RifkindBM:Loweringcholesterolinhigh-riskindividualsandpopulations.NewYork:MarcelDekker,1995:333-48. 6 GISSI-PrevenzioneInvestigators.Dietarysupplementationwithn-3polyunsaturatedfattyacidsandvitaminEaftermyocardialinfarction:resultsoftheGISSIPrevenzioneTrial.Lancet,1999;354:447-55. 7 KeysA,MenottiA,AravanisC,etal.TheSevenCountriesStudy:2,289deathsin15years.PrevMed1984;13:141-54. 8 丁予安、何橈通等,高血脂防治手冊-國人血脂異常診療及預防指引,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2003。

9 劉容秀,治療飲食系列~高血脂症治療飲食-高纖低脂健康飲食DIY~做自己健康的營養師,高脂血症飲食中榮醫訊稿,2006。

       延伸資訊認識高血脂 高血脂的風險評估 高血脂的危險因子 高血脂的篩檢方法 相關連結 基隆市衛生局地址:201基隆市信義區信二路266號總機:02-24230181~5 Copyright©2012基隆市衛生局KeelungCityHealthBureau版權所有建議使用解析度1024*768IE8.0以上版本觀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