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回應孩子愈教愈穩定- 康健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至1、2歲時,孩子需要開始練習等待和練習自我調解不適的情緒和感受,而 適時 ... 等疑問和引導,和孩子一同認識情緒,可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了解自己和 ...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大人社團 康健知識庫 癌症問康健 康健線上學習 康健嚴選 康健出版 康健影音 書香花園 天下網路書店 康健好書 雜誌 訂閱康健雜誌 訂閱電子報 首頁 看文章 專欄 醫生這樣說 正向回應 孩子愈教愈穩定 收藏 圖片來源/Pexels 瀏覽數6,728 2021/08/24· 作者/吳子凡 ·出處/Webonly 放大字體 孩子從出生的2~7個月,就已經開始和主要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也是最初人我關係的建立。

每個孩子的氣質和個性皆不同,互動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從與主要照顧者互動,到家庭中的每個成員、至社區再到學校,隨著發展階段與父母、祖父母、兄弟姊妹、老師和同儕之間的互動情境,每個一來一往的瞬間,形成孩子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互動方式。

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培養出以下的能力,通常會有比較好的社交互動表現,包含:肯定內在的自我價值、足夠的情緒控制和情緒調節能力、能試著同理他人的情緒和想法,以及足夠的自我表達能力。

而在促進孩子的社交互動時,也有幾個大原則可以把握:一、適時回應、處理孩子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在嬰兒時期,孩子在肚子餓、身體不舒服及需要安撫的時候,若能獲得適時的處理和安慰、滿足基本生理上的需求,能夠建立最初對人的安全感。

至1、2歲時,孩子需要開始練習等待和練習自我調解不適的情緒和感受,而適時並不是指馬上就要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在孩子因為無法即時被滿足而生氣或哭泣時,可以向孩子說明原因,同理孩子的感受並給予安慰,例如:「你肚子餓很生氣是嗎?媽媽肚子也很餓,也很想生氣,但需要等媽媽煮好飯,可以等媽媽一下嗎?」有耐心地等待孩子冷靜下來。

推薦閱讀:今天的功課是「被家人抱抱」3歲後孩子進入幼兒園,接觸老師和同儕,在學校會發生很多孩子以前沒有接觸過的互動情境,建議可在每天晚上設定一個和孩子聊天的時間,例如幫孩子洗澡時,或是睡前的時候,和孩子互相分享今天發生的事情,以聊天的方式而不是批評指責的態度,孩子會更願意和你分享他的想法,也能及時處理孩子的各種感受和情緒。

二、一致且正向的教養方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難免會犯錯,教養的過程中需要讓孩子知道怎麼樣的行為表現才是能被接受的。

每位家長有自己教養的方式,但記得要有一致的原則以及用「對事不對人」的態度來處理,讓孩子了解是「做這件事情不對」,而不是「我不喜歡你這個人」,和孩子共同討論並建議之後該怎麼做會更好,以正向的態度來處理孩子的行為。

(圖片來源/Pexels)三、和孩子一起認識情緒可以透過和孩子聊天或是共讀繪本時,引導孩子了解各種情緒,及情緒發生的背後原因,例如:「你今天在學校被同學搶走玩具覺得很生氣嗎?覺得生氣的時候要怎麼辦?之後遇到這種事要怎麼處理會更好呢?」或是「書上的哥哥為什麼哭了,因為玩具被搶走了嗎?那你覺得他該怎麼做會比較好?」等疑問和引導,和孩子一同認識情緒,可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了解自己和孩子,也能更增進親子關係喔!推薦閱讀:他讀寫下秘密日記!青少年的求救訊號,你接收到了嗎?四、引導孩子適切的自我表達方式孩子一開始都會以最「原始」的方式來表達情緒,例如:大哭大叫、丟東西、甚至有些孩子會出現攻擊行為,這些都是不適切的表達方式。

而適切的表達方式是需要學習的,這也和大腦的發展有關。

起初掌控情緒的原始腦十分強勢,透過經驗和學習,掌管衝動控制和理性思考的前額葉才會逐漸強大,孩子便能慢慢控制自己的行為。

因此在每個不適切的行為發生時,先同理孩子的情緒,待孩子冷靜後,引導適切的表達方式,例如:「下次你覺得很生氣的時候,可以不要丟東西嗎?這樣東西會壞掉,爸爸也會嚇到,你可以用說的,說你很生氣,這樣爸爸就會知道你生氣了,那你可以告訴爸爸你為什麼生氣嗎?」當然行為的改變無法一次到位,需要每一次耐心地不斷嘗試和堅持原則。

重要的不只是單純改變行為,而是要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情緒),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圖片來源/Pexels)不過,每個孩子社交互動的問題不一樣,若家長有這方面需求,建議可洽小兒職能治療師或其他兒童心理專業人員,尋求諮詢和協助。

(本文作者為羅東博愛醫院職能治療師吳子凡)<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責任編輯:劉妤葶 看更多 文章關鍵字 家庭 親子關係 孩子 親子 羅東博愛醫院 羅東博愛醫院為宜蘭縣規模最大的區域教學醫院,致力追求優質醫療,提供全人、高品質、有特色的專業服務。

本院秉持核心價值:尊重生命、追求卓越、誠信當責、人文博愛與精進醫術,期望為大眾帶來盡善盡美的健康服務。

釐清迷思》穿有鋼圈的內衣、常吃微波食物,會讓我得乳癌嗎? 居家醫療 走進病人家裡,也走進心裡 單孔腹腔鏡疝氣手術:傷口小、降低疼痛、避免復發 更多文章 分享 收藏 訂閱 重點分享 加入康健Line好友 看下一篇文章 健康人生,肌不可失!醫師帶你破解肌少症危機,找回健康人生! 熱門文章 1. 次世代疫苗開打》副作用、接種對象、間隔時間一次看 4. 任新冠病毒再怎麼變種 都逃不出它手掌心「如來佛」級疫苗可能出現 2.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生什麼病?最後公開照片藏端倪 5. 防失智有個神奇數字?研究發現1分鐘走112步最有效 3. 心臟病症狀男、女大不同 研究揭露6種心臟病的症狀差異 6. 全台養雞量創新高,蛋價為何降不下來?農民:市場都是老母雞在撐 推薦文章 活動看板 推薦閱讀 新冠肺炎 確診居隔7天夠嗎?隔離期滿快篩陽可出門?專家4點建議 最新專題 2022《康健》健康城市大調查 你的城市能放心安老嗎? 吃對營養 打擊日常小病痛 【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Podcast 最佳免疫力平衡術 打造不生病體質 康健借問站-你的健康管理幫手 心安家|避免再次中風,這樣做很重要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