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將如何重構教育新場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Alpha Go在與李世石的「人機圍棋大戰」中勝出,使越來越多的大眾把目光投向人工智慧(AI)領域。

近幾年,深度學習技術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領域的長足進步推動AI技術進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

4月初「IT領袖峰會」上,馬雲、馬化騰、李彥宏,網際網路領域的三大巨頭聚焦於AI技術,探討未來哪些商業應用會被顛覆。

而作為人力與智力同樣密集的教育行業,自然也成為關注的重點,被認為是當前AI技術最有可能也最有必要顛覆的領域。

AI+教育的時代已經到來,正如滬江創始人阿諾(伏彩瑞)表示,在移動化轉型完成後,滬江的下一站在AI教育。

那麼,AI對於教育來說意味著什麼?

相比於網際網路在線教育,AI+教育帶來的不僅是效率的提高,更是性質的根本轉變。

網際網路與教育的融合,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讓優質教育資源得以科學配置與整合。

而以AI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正越來越創造性地突破教育外延,促使線上、線下融合加深,終點必將是教育模式的重塑。

AI如何發揮其重塑教育行業的能力?AI技術如何在在線教育中找到發揮其作用的場景?伴隨著深度學習在語音、視覺、運動等領域識別上的高速發展,大數據、雲計算、AR/VR等技術相繼成熟,AI與教育的互相滲透也將越來越緊密。

因而,能否獲取契合使用場景的數據,從而帶給使用者更真實的使用體驗,將成為技術服務商能否打通AI技術研發與應用,形成可靠商業模式的關鍵。

針對教育中教學練測等各個環節,AI+教育需要發展出虛擬助手、專家系統、自適應學習、商業智能等諸多場景。

虛擬助手是指依靠AI精準的分析能力,迅速反饋學習者的問題,結合學習者模型和知識圖譜的領域模型,查詢和生成相應答案;專家系統能夠通過AI在某個領域更為有效地運用數字化的經驗和知識庫,解決生涯規劃、智能批改等複雜問題。

但在千差萬別的學習者面前,AI如何通過自身的計算能力描述學習者的學習特性,進而提出自適應學習的路徑?又如何利用AI技術為在線教育提供核心功能,以及基礎設施等多個支撐活動實現商業智能?仍有待進一步探索升級。

在這些嶄新的應用場景中,面臨著挑戰的並不僅有背後的技術服務商,台上的教師似乎受到了更大的「衝擊」。

AI能夠針對每個學習者制定出最適宜的個性化教學方案,還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規模化的自動批改。

依靠語音識別、語義識別等技術,AI也可以在第一時間給予學生具有針對性的反饋,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一個300多人的課堂上,吉爾·沃森(Jill Watson)擔任了3個月助教都沒有被學生髮現其真身是一個人工智慧機器人。

這似乎說明了AI在某些教育、學習環節已經完全可以實現教師的教學職能,甚至遠比人類教師做得更好。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教師這一職業今後將逐漸消失?

在很多領域中,人工智慧正在消除對人的依賴。

4月14日《人民日報》有一則令人驚慌的消息——未來,70%的快遞員要下崗。

用機器人分揀快遞包裹,效率之高,可減少70%的人工,那AI衝擊教育領域後,教師是否會面臨同等的境遇?從目前形勢來看,AI在知識儲備量、知識傳播速度以及教學講授手段等方面已經遠遠超越了往日教育方式,讓學習更有效率;在資料分析方面,AI也可以依靠其精準的算法,把學習者長期形成的受教過程數據化,為學習者提供更加匹配自身情況的學習要素。

雖然人工智慧還沒達到變革的地步,但應用在網際網路教育上已經綽綽有餘。

有鑒於此,滬江ET2017智能學習高峰論壇將以「方興未AI,智啟未來」為主題,邀請技術、內容、終端的各方權威集聚一堂,深度探討AI人工智慧驅動下,教育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和個性化教學的未來。

彼時,以上種種疑問會得到怎樣的解答?

滬江此次還邀請了騰訊雲、索尼、科大訊飛、Knewton等公司的大咖,分享他們對在線教育智能化的洞察,深度探討AI技術在在線教育領域的實踐與暢想。

這次大會上究竟是否會有更具突破性的產品誕生,不如讓我們拭目以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