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澆築施工、震動棒使用方法、全攻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澆築的一般要求

澆筑前應對模板澆水濕潤,牆、柱模板的清掃口應在清除雜物及積水後再封閉。

混凝土自吊鬥口下落的自由傾落高度不得超過2米,如超過2m時必須採取加串筒措施。

澆築豎向結構混凝土時,如澆築高度超過3m時,應採用串筒、導管、溜槽或在模板側面開門子洞。

澆築混凝土時應分段分層進行,每層澆築高度應根據結構特點、鋼筋疏密決定。

一般分層高度為插入式振動器作用部分長度的1.25倍,大不超過500mm,平板振動器的分層厚度為200mm。

使用插入式震動器應快插慢拔,插點要均勻排列,逐點移動,按順序進行,不得遺漏,做到均勻震實,移動間距不大于震動棒作用半徑的1.5倍(一般為300~400mm)振搗上一層時應插入下層混凝土面50mm,以消除兩層間接縫,平板震動器的移動間距應能保證震動器的平板覆蓋以震實部分邊緣。

澆築混凝土應連續進行。

如必須間歇,其間歇時問應儘量縮短。

並應在前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將次層混凝土澆築完畢。

問歇的最長時間應按所有水泥品種及混凝土初凝條件確定,一般超過2小時應按施工縫處理。

澆築混凝土時應派專人經常觀察模板鋼筋、預留孔洞、預埋件、插筋等有無位移變形或堵塞情況,發現問題應立即停止澆灌,並應在已澆築的混凝土上初凝前修整完畢。

底板混凝土澆築方法

混凝土澆築以兩台混凝土輸送泵向地下室輸送為主,塔吊配合吊運,採用商品混凝土供料。

採用分段分層連續澆築的方法,地下室二層第Ⅰ、Ⅱ、Ⅲ段澆築方向自7/oA向1/oA軸推進;第Ⅳ、Ⅴ、Ⅵ段澆築方向自1/oA軸向D軸推進。

地下室一層第Ⅰ、Ⅱ、Ⅲ段澆築方向自7/oA向1/oA軸推進;第Ⅳ、Ⅴ、Ⅵ段澆築方向自1/oA軸軸向U軸推進。

三台輸送泵各自的澆築方向。

混凝土澆筑前準確掌握天氣情況,避開雨天,儘量安排底板筒體部位混凝土在夜間澆築,以降低較厚處混凝土內部水化熱。

澆築混凝土前需設置馬凳及人行通道和操作平台,嚴禁直接踩踏鋼筋,通道誰打誰拆,澆注混凝土時,模板、支撐、鋼筋、預埋、預留應設專人值班,如有位移、變形應及時處理,確保混凝土質量。

澆築大於500厚混凝土底板時,應採用「分段分層、斜面澆築、一個坡度、薄層澆搗、循序推進、一次到頂」的方式,見附圖所示。

這種混凝土自然流淌形成斜坡的澆築方法,避免了輸送管經常拆卸、沖洗、接長,從而提高了泵送混凝土效率,對上下層混凝土間隙時間不超過1.5小時起到保證作用。

根據混凝土自然形成一個坡度的實際情況,在每個澆築帶的前、後布置兩道振動器,前一道布置在卸料點,主要解決上部混凝土的搗實;後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腳處確保下部混凝土的密實。

隨著混凝土澆築的推進,振動器也相應的跟進,以確保整個高度混凝土的質量。

在後澆帶處澆築混凝土時,應先於施工縫表面抹水泥砂漿一層。

混凝土要避免直接靠近施工縫下料,機械振搗時,向施工縫處逐漸推進,加強對施工縫接縫處的搗實,使其緊密結合。

大體積混凝土混凝土澆築時表面泌水採用真空吸水,若發現表面泌水過多,應及時調整水灰比,混凝土澆至頂端時的泌水排除。

大體積混凝土澆築其表面水泥漿較厚,在混凝土澆築結束後,要認真處理,經2~4小時左右,初步按標高用長刮尺刮平,初凝前用鐵滾筒碾壓數遍,再用木抹子收平壓實,以閉合收水裂縫,約12小時後,再覆蓋塑料布、麻袋,充分澆水濕潤養護。

柱、牆混凝土澆築

柱、牆澆筑前,或新澆混凝土與下層混凝土結合處,應在底面上均勻澆築50mm厚與混凝土配比相同的水泥砂漿。

砂漿應用鐵鏟入模,不應用料斗直接倒入模內。

柱牆混凝土應分層澆築振搗,每層澆築厚度控制在500mm左右。

混凝土下料點應分散布置循環推進,連續進行。

澆築牆體洞口時,要使洞口兩側混凝土高大體一致。

混凝土振搗要均勻密實,特別是牆厚較小,門窗洞口結構加筋與連接交錯鋼筋較密的部位,應採用Φ25振動棒,其它牆梁部位採用Φ50振動棒,考慮到牆窗洞下牆體位混凝土封模後無法直接振搗,可事先將窗洞下口留成活口,待混凝土澆至該位置並振搗密實後再行封模和加固。

振搗時,振動棒應距洞邊300mm以上,並從兩側同時振搗,以防止洞口變形。

大洞口下部模板應開口並補充振搗。

構造柱混凝土應分層澆築,每層厚度不得超過300mm。

澆築粱板混凝土時,牆、柱節點區同按高強度等級混凝土施工,分介面在牆柱邊500處。

梁、板混凝土澆築

肋形樓板的梁板應同時澆築,澆築方法應由一端開始用" 趕漿法"推進,先將梁分層澆築成階梯 ,當達到樓板位置時再與板的混凝土一起澆築。

樓板澆築的虛鋪厚度應略大於板厚,用平板振動器垂直澆築方向來回振搗。

注意不斷用移動標誌或插杆檢查以控制混凝土板厚度。

振搗完畢,用刮尺或拖板抹平表面。

在澆築與柱、牆連成整體的梁和板時,應在柱和牆澆築完畢後停歇1~1.5小時,使其獲得初步沉實,再繼續澆築。

施工縫設置:宜沿著次梁方向澆築樓板,施工縫應留置在次梁跨度1/3範圍內,施工縫表面應與次梁軸線或板面垂直。

單向板的施工縫留置在平行於板的短邊的任何位置。

施工縫用木板、鋼絲網擋牢。

施工縫處須待已澆混凝土的抗壓強度不少於1.2MPa時,才允許繼續澆築。

在施工縫處繼續澆築混凝土前,混凝土施工縫表面應鑿毛,清除水泥薄膜和鬆動石子,並用水沖洗乾淨。

排除積水後,先澆一層水泥漿或與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然後繼續澆築混凝土。

樓梯混凝土澆築

樓梯段混凝土自下而上澆築。

由於樓梯踏步採用封閉式模板,故在踏步面開門子洞。

底板混凝土與踏步混凝土一起澆築,不斷連續向上推進。

樓梯混凝土宜連續澆築完成。

施工縫位置:根據結構情況可留設於樓梯平台板跨中或樓梯段1/3範圍內。

平法規則與構造應用要點解析

基礎主梁,箍筋是貫通的,梁是柱的支座。

存在縱筋的連接。

箍筋是大箍套小箍,這樣重複的筋最小,如四肢箍筋,用兩個一樣大小的相套,在抗震與非抗震都可以,但抗鈕就不行了。

抗鈕只與最外箍筋有關。

大箍內加接筋是最好的。

柱的施工縫在梁底50至100,抗震問題沒考慮,國外是整體或在柱的中部。

這個問題是一定得解決。

基礎梁如果小於柱,就存在加液梁問題,就是把柱包住。

來實現基礎梁做為支座。

柱在基礎梁內錨固,如果小於500且不少於兩道矩形封閉箍筋(非得合箍),主要是防止鋼筋偏移。

柱在基礎內的彎最小要大於150

柱中部搭接區加密是為了增加砼的粘結。

在柱兩端的是為了抗震,主要是為了強柱弱梁。

基礎板的第一根筋為基礎的邊的1/2的板間距

基礎次梁以基礎主梁為支座,次梁的箍筋從主梁邊50mm開始。

凡時承柱的為基礎主梁,與柱不連接的就為次梁,有些次梁與主梁一樣高也是次梁。

樓板內應注意的事項

樓板從梁主筋內扎進來,板下部筋進入梁大於5d,但至少到梁中線。

板上部鋼筋與梁平行的筋按梁角筋為1/2板筋間距。

樓板與非框架梁下部鋼筋在支座處一定是受壓的。

非接觸搭接:兩根鋼筋間距要大於等於30+d,小於0.2Ll及150的最小者,兩個搭接之間的間距得大於0.3Ll。

兩個鋼筋要彎起是1:12。

板的負筋在梁的角筋內

板懸挑板要折回來5d。

並不是直彎。

主要為了裝修改造用。

懸挑板與欄板在一起,在欄板內也是5d。

放射筋的問題:梁的箍筋問題,在放射筋範圍內箍筋可以斜放。

這樣放射筋插空可以完成。

在兩面懸挑板鋼筋打架的問題,在樓板內做了鋼筋相互關係的構造。

無樑樓蓋的構造,有時在下部的筋有時到上部了。

搭接時要把搭接頭彎到上部,並且要大於0.3Ll

國內是重結果,而國外是重過程。

鋼筋應該重過程,中間不控制砼打得特別好是沒有用的。

在哲學的理念上沒有結果,只有過程。

一個過程的開始主要看起動新的過程是不是強。

一件事沒有做就想結果。

辦好每一個過程,結果是自然的。

梁與柱的鋼筋打架,就採用撬一下是不可取的。

要注意的問題

先說梁、再說板,最後說柱,主要是梁好說。

砼結構中存在兩個方程,三個未知數的問題。

柱問題就多了,存在大偏心與小偏心。

平法考慮層次性,主要是基礎、柱、梁、板有各自的子系統。

關聯性。

各自之間有支座,基礎、柱、梁、板前面是後面的支座,樓梯是特殊板。

有一個相對完整體,基礎、柱、梁、板的順序與施工相一致的。

平法中先談柱、後談梁、再談板。

梁的問題

構造結點中的多空的問題,幾個尺寸取最大值的問題。

樑上部鋼筋伸至柱外邊(柱縱筋內側)且大於等於0.4Lae。

看圖除了文字外還得看圖形。

彎錨在中心線過5d,大於0.4Lae可以彎。

是不是上下筋都可以相互同一位置彎,非抗震可以,對於抗震不行。

彎描只要大於Lae。

彎錨仍是大於Lae是不對的,鋼筋一彎就不可能全是拉力。

彎的鋼筋的長度15D就足夠,但直的必須要保證

Ln為最大跨的凈跨長度。

取Ln/3是經驗取的。

下部在支座處錨固,鋼筋很長,是不是可以通出來,後來修定時不能標準化,一是梁的搭接要避開加密處,二是受力較小處,受力較小多大是較小,很難確定。

為了節省鋼筋相到支座外連接,在03G101-1中的54頁補充了一條。

採用一級機械連接可以,可以愛在什麼地方連就在什麼地方連。

柱的機械連接合算,可以省搭接和加密鋼筋。

錐螺紋只能適合柱不能用於梁內。

非抗震可以支座外進行連接。

圖集沒有解決三排筋的問題,應該由設計人員進行告知。

如果第一排全部通長,第二排就為第一排的非通長筋。

樑上部即有通長筋時,架立筋的搭接長度為150。

150主要是讓搭接區域內至少有一根箍筋

結構理念,鋼筋分三個等級,一個是受力鋼筋,也是主筋,受力鋼筋錨固特別嚴格。

主要考慮受拉。

第二是構造鋼筋:架力筋與側麵筋,基本上是一個構造要求。

一般不需要回頭勾,有一個分布筋是牆身的豎向筋應該是受力筋,並非是構造筋。

頂層梁的上部端部筋的問題。

梁的下部鋼筋沒有必要全部伸入支座,無論如何支座的彎距小於跨中。

可以在梁支座外短開,規定大於0.1Ln1,在圖集上只做了兩排鋼筋上部筋不斷的問題。

加液一般沒有兩排筋。

梁變截面時,按100%錨固考慮。

要通長筋時,要進入柱50時才能彎。

下部鋼筋通時不進入50,可在於高處得進入柱50。

吊筋,放了吊筋可以不放加密筋,不能只把次梁包住。

側麵筋:為什麼越配越大,梁裂的問題,一分析就是筋少了。

其實裂縫主要是水灰比的問題。

二是安定性的問題。

規範管綱,其它圖紙管目。

規範當梁大於等於450時,得設側面鋼筋,但間距不應大於200。

懸挑梁的問題:

非框架梁下部筋不進入50,原因是受壓。

第一排筋,一部分在外彎下大於12D,第一排另一部分往下斜彎。

斜筋是幫助箍筋抗剪的。

第二排直錨。

有些人說往柱內錨La不放心,你可以加長,但規範不能這樣做,這樣做就說明La不可靠,本身考慮的機率是99.97%,失效機率是0.03%,你加長1 .5不一定能提高多大的概念。

加長是可以,本身是大於號。

如果你對規範內的那個節點不放心,可以改。

如果你改了責任你負責,如果你不改責任誰負責,是灰色區域。

但個人的責任可以減少。

樑柱的結點

中柱:非剪力不能搭接,幾個指標取大值。

最好的搭接位置在柱中,

如果是一級連接可以在加密區內,但不能在支座內。

焊接不可靠的問題,電渣壓力焊只能用於柱,不能用於梁。

上下柱不同鋼筋數量時加插筋。

必須是1.2Lae。

中柱頂層的節點:

往外或往內都是12D。

柱要給梁支座,要形成完整的鋼筋籠的問題。

如果梁特別高,只要夠了Lae是不是可以,其實是不對的,必須是完整的,柱得到梁頂。

有兩種錯誤的做法是:一是直錨夠,二是加彎12d夠錨。

樑上起的柱,梁是柱的支座。

梁頂部直的部分必須大於0.5Lae,有時不應限制。

端柱處理要嚴,中柱要松。

柱頭就特別複雜。

規範在執行中會出現的問題:

有兩種節點,一個是柱往梁內錨,A、B、C,二是梁往柱內錨。

如果梁太高,柱內的筋,沒有彎或梁頂就夠了1.5Lae,不少於柱外側的鋼筋的65%。

35%的伸至柱內邊等下彎。

不好算根數。

第二種,如果梁特別高,梁內的筋到不了梁底,我的觀點,1.5或1.7沒有關係,可以看著辦,兩個原則,一是任何情況下柱的筋必須伸到梁頂彎折12D,但必須大於1.5Lae。

抗震有三個水準,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應該是兩個水準,不應有中震可修,其實無法修。

大震不倒是節點不散。

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節點根本實現不了,柱的鋼筋如何插空,不然成了鋼板,樑柱的鋼筋打架。

其實工地上施工沒有施工不上人的,反正砼打完看不見。

現在一個辦法是柱高起一點,高30加鋼筋直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梁板柱混凝土澆築,分層VS整體

混凝土結構施工時,澆築混凝土是十分重要的工序,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結構安全,澆築梁、板、柱時可採用分層澆築或整體澆築的形式。實際施工中,應綜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適當的澆築方法進行混凝土澆築。...

隧道混凝土澆築質量控制要點

  混凝土澆筑前,應針對控制特點、環境條件和施工條件事先設計澆築方案,包括澆築起點、澆築進展方向和澆築厚度等。澆築混凝土前,對支架、模板、鋼筋和預埋件進行檢查,並做好記錄,符合設計要求後方可澆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