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名師應當是思想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名師應當有也必須有自己的教學主張

說到名師成長,總是想到李吉林。

這位從小學教師里走出來的兒童教育家,身上藏著名師成長的密碼。

她曾說:「我不敢說自己是一個思想者,但我覺得,即便是小學教師,也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和教育主張,那麼,我就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我是一個思想者。

」的確,沒有自己的教學主張,不能說自己是個思想者,當然,也不能說是名師,更不能說是教育家。

看來,教學主張,是名師成長中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它關乎名師的文化品質和教學品位,也關乎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學主張是名師「教育自覺」的關鍵性標誌。

名師應當是思想者,是「反思性實踐家」。

思想者、反思性實踐家存在的價值之一,就在於思想,而教學 主張正是對教育教學深刻思考後所形成的一種見解、一種思想,不僅表達了對事業、對學生熱愛的情感上的自願,也表達了理智上的自覺。

這種自願與自覺,正是對理想教育的追求,表現為教育自覺和自由。

具有教育自覺的教師才會有追求,也才會有行動;有理念,理念才會逐步成為信念;有實踐,實踐才會逐步成為實驗。

可以說,教學主張是從教育自覺的根上長出來的鮮亮的綠葉。

一個缺乏教育自覺的教師,很難成長為優秀教師。

教學主張是名師成熟、成功的核心因素。

它在很大程度上表達著教師成熟的程度和專業發展的深度。

同時,教學主張的形成是教師長期歷練和專業 發展深化的過程。

在形成的過程中,教師不斷總結、提煉自己的經驗,不斷匯聚、提升自己的實踐智慧,開發了自身生命的活力,積蓄著可貴的能量。

這一個過程,是教師不斷成熟的過程,過程中積蓄的能量將成為教師持續發展的力量,提煉的經驗和智慧,必然形成教師進一步發展的平台,開始新的探索,最終走向成功。

年輕的小學數學教師張齊華,潛心研究數學文化,從「數學 文化」,到「用文化關照數學教學,在數學中開發文化元素」,正是一個不斷學習、思索、實驗和提煉的過程,教學中充滿著青春的活力和智慧的魅力,生動而又深刻,活潑輕鬆而又從容沉穩,表現出教學的成熟,他的教學主張正堅定地引領他走向更大的成功。

教學主張是名師產生和保持影響力的重要原因,是具有影響力的名師與一般名師的顯著區別。

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學湧現了一批名師,如稍注意,我們就會發現一些名師已沒有多少聲音了,他們的影響已基本消失。

而另一些名師則能持續地影響著今天的教學改革和教師的成長。

當下的名師也大體如此。

實際上,名師已分成了兩類。

之所以如此,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有的名師缺少自己的見解,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沒有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嚴格說來,他們是操作型的,甚至是技術性的,只是按規定要求執行得忠誠、實施得認真。

說得嚴重些,他們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教書匠」的桎梏。

這類名師固然可敬,但並不是我們需要的真正的名師。

真正的名師應當有自己的教學主張,不僅以他的教學經驗、教學特色影響著教師,更應以他的教學主張,即個性化的教育思想影響著、改變著教師。

即便是教學經驗,也應是以教學主張為支撐的教學經驗,也才能真正影響教師。

就他本人而言,也因為是教學主張以及教學主張下的實踐,使自己獲得持續的影響力,並使自己不斷有新的進展和新的經驗。

這樣,才能從深度上推進教學改革和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育家辦學」才是有可能的。

教學主張是名師教學風格的內核。

名師應當有自己的教學風格。

但是,教學風格絕不是一張面具,也絕不是教學的炫技和表演,它有自己的內核。

這內核就是思想。

福樓拜說:「風格是思想的血液。

」別林斯基則說,風格是「思想的浮雕」。

思想,使風格具有深刻的內涵,使風格站到一塊精神高地上。

教學風格的這一思想內核,往具體方面說,應該是教學主張。

教學主張是教育思想的具體化和個性化,教學主張的血液里流淌著思想。

失卻教學主張,教學風格就失去了靈魂,充其量只是一種可供一時觀賞而無實質內容的、平庸、蒼白的教學表演。

歷史上所謂的幽默型、典雅型等教學風格,其背後都有理論支撐,其內在總是活躍著一種思想。

從另一個方面說,教學主張也是形成教學風格的重要因素。

從總體上說,教學主張貫穿名師成長的全過程,它不是一個環節,不是一個步驟,而像是發動機,提供著名師發展的動力。

當下,大家對「名片」情有獨鍾,不過,我還是喜歡「通行證」。

教學主張以及以教學主張為內核的教學風格,應該是名師成長道路上的通行證。

這張通行證,引領名師走向教學改革的深處,走向特級教師,走向教育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可以和國內外的教育專家們站在同一個平台上進行對話。

總之,教學主張是名師發展中一個亟待重視的話題,也是當下課程改革、教師專業發展中一個亟待深度開發的領域。

教學主張是一種個性化的教學見解,它堅定地指向教學改革的實踐教學主張是對教學、對教學改革的一種堅定的見解。

這種見解是個性化的、獨特的、穩定的。

它指向行動,堅持在教學實踐中運用,被證明而發展。

著名特級教師李庾南,在長期的初中數學教學中,總結、提煉出「自學·議論『引導」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實際上這就是她的教學主張。

她始終認為,教學的核心是學生的學習,教師教學的使命在於讓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主動學習。

她主張,應該讓學生的學走在教師教的前頭,並且貫穿在整個教學的全過程。

唯此,才能真正確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人的教育成為學生自己的教育。

李庾南對此堅信不疑、堅定不移,「自學·議論·引導」這一主張,堅持數十年,並在堅持中改善,在改善中發展,至今她還活躍在課堂上。

教學主張植根於教育思想,是教育理念的深化與聚焦。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主張是個性化的,但又具有普遍的意義和價值。

從文獻資料來看,思想與理念往往是同義的。

蘇格拉底說:「每個理念只是我們心中的思想。

」黑格爾甚至說:「理念也就是真理。

」柏拉圖認為,「理念是完美的永恆存在」。

在我國也有關於「理」的概念,它指向事物存在的根據,揭示事物的規律。

我們應該把教學主張看作是教師對教學、對教學改革的一種理性認識、一種理想追求。

新一輪課程改革生成了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可以說形成了教育觀念體系。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應當結合自己的實踐與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並加以梳理和概括。

對此,不僅不應該反對,而且要鼓勵。

南京市力學小學一直致力於「力學」校訓的傳承和踐行,讓學生努力學習、自主學習、享受學習,著力構建「研究性課堂」。

他們認為,研究性學習不一定是學生的尤其是小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但應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導思想。

「研究性課堂」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探究能力為目標的課堂,無疑,這種主張是正確的。

也正因此,我相信這樣的團隊里會走出名師。

所以,教學主張既打上了個體經驗、理念的烙印,是個體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與凝聚,又植根於整個教育思想體系之中。

教學主張是對學科和教學特質深度開發後的獨到見解。

蘇州市高級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黃厚江,堅定地認為語文就是語文。

他說:「語文和生活密切關聯,但語文不等於生活,生活也不等於語文,應該是生活中的語文或語文中的生活。

」「語文的人文性,不是文學的人文性,不是歷史的人文性,不是藝術的人文性,也不是人文科學的人文性,只能是語文的人文性。

」他認為,把一切人文性的東西都拉過來堆在語文上,必然會失去語文自我,「語文的人文性只能在語文課程價值實現的過程中體現」。

(黃厚江:《語文就是語文》,《江蘇教育研究》,2008年5月號實踐版)筆者也曾寫過類似的文章,不過黃厚江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這說明,教學主張往往不在「主張」的命名,而在「主張」內涵的獨到和豐富。

學科教學還應體現教學的特質。

香港大學程介明先生曾講過「牆上的洞」的故事,說,印度新德里窮人街上的孩子,沒有錢進學校,實驗者在牆上開了洞,安上電腦,洞的高度與孩子的身高差不多。

孩子看到電腦感到非常新奇,亂觸摸。

三個星期以後,孩子們在互相幫助下,竟然學會了用英文上網。

故事後的題目特別有意思:「他們在學校嗎?」回答是:「不在。

…『他們在受教育嗎?」回答是:「不知道。

」「他們在學習嗎?」回答十分肯定:「他們在學習。

」實驗告訴我們,要重新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理解教學;要從學生內心渴望和經驗建構的角度來理解學習。

教學主張的獨特性,表現了教師的獨到的、創新的見解,但仍然基於學科教學特質和基於教學特質的深度認識與把握。

教學主張堅定地指向實踐,但又是實踐經驗的理性概括和提煉。

可以說,教學主張在理論與實踐中搭起了一座橋樑,閃爍著理性的光芒。

它與學院式的概念不同,更具有實踐智慧,更「平易近人」。

名師需要有理論素養。

筆者以為,名師與一般教師相比較,他的可貴之處、高人之處,就在於他有理性思考的品質和習慣,在於他逐步累積並內化的理論素養,因而,他往往有深度。

長期以來,我們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的是理論向實踐靠攏,這當然沒錯。

但是,實踐也應主動向理論趨近。

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

教學主張最終指向實踐,不過是在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又把實踐提升到理論層面。

孫雙金開始認為,小學生在課堂里學得好,應當是「小眼發亮、小臉通紅、小手常舉、小嘴常開」。

這些描述符合實際,也很形象、生動,還便於觀察,但畢竟是現象的羅列和描述,而非理論的概括。

經過學習、思考及與專家的研討後,他提出了「情智語文」的主張,從情感與智慧兩方面追求他所認為的理想的語文教學。

筆者認為,孫雙金已把自己的認識提升到了形成自己教學主張的層面。

這一教學主張內在地包含著理論與實踐經驗,並始終互動著。

今後,他的實踐將更有方向感,會持續地向著教學改革的核心部位走去。

保持教學主張與教改實驗互動的張力,使教學主張成為一種現實。

教學主張與教改實驗,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它們應該是一個互動的過程。

有了教學主張應當進行實驗,實驗應當伴隨教學主張的發展。

這種互動產生一種張力,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入和成功。

道理不難理解。

其一,教學主張是一種思想、一種見解,這種理性層面的主張必須通過實驗去證明,只有在實驗中才能得到完善,進而形成操作體系,否則,它只是理念而已,只是口頭的「主張」而已,只是一種可能性。

其二,如前所述,教學主張是指向行動的,是為行動服務的,唯有行動的改進才是它真正價值的體現。

否則,它只是空中樓閣,是天上的五彩雲霞,教師可望而不可及。

其三,名師成長的實踐,不止一次地告訴我們,他們成功的關鍵是將教學主張與實驗融為一體,在互動的過程中共生共長。

邱學華的小學數學嘗試教學就是一個最有說服力的範例。

曾記得,邱學華開始把嘗試教學叫做教學方法,在以後的實踐中,他把嘗試提煉為一種教學的原則,又是在實踐中,嘗試教學成了小學數學教學模式。

說起邱學華,必然想起嘗試教學,必然浮現他在課堂躬耕的身影。

教學主張引領下的教學改革實驗應該關注以下問題。

第一,用課題來凝練、提升。

教學主張及其實驗應有它的表達方式,筆者以為,最適合的表述還是用課題的方式。

課題最具凝練性,是理念精髓的揭示,是研究重點的表達,也是發展方向的引領。

而且之所以是課題,說明是未完成的,是生成性的、發展中的。

因此,把自己的教學主張形成課題來研究,既是對教學主張的進一步確認,又是在研究中對其提煉、提升,使之更準確、更清晰,通過研究去完善它、發展它。

研究最講科學,實事求是是研究的生命,通過研究可以發現自己主張的偏頗與缺陷,因而可以作進一步的修整、調整。

這是一條被名師發展事實證明了的正確的有效的成功之路。

第二,從問題出發來研究。

研究要從問題出發。

教學主張的形成之始,也是從問題開始的。

有問題才會有研究的價值,才會有發展的空間。

教學主張在實驗中,必須把研究學生、認識學生、發現學生放在最核心的地位,只有從學生學習、發展中的問題出發,才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學生髮展。

教學是十分複雜的過程,學生的學習也是千差萬別的,只有深入到教學的內部,深入到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景中,才可能發現問題,把存在的問題與自己的教學主張結合起來,深入解剖,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解決問題。

教學就是在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向前發展的,教學主張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完善和堅定起來的。

當然,關鍵是要找到教學主張與教改實驗的最佳結合點,用教學主張來看待與對待問題。

如果把教學主張永遠看作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它才會持續地在高位運行。

第三,讓案例和故事來說話。

我常常把案例研究和敘事研究結合起來、統一起來。

案例就是一個個事件、一種種現象,實質上就是一則則故事。

說案例、說故事,就是將時間人格化,就是給予我們一個人人可以分享的世界;同時,說案例、說故事就是用象徵符號解決無法用經驗解決的問題,這是一個研究的方式、研究的過程,又是一個文化的方式、文化的過程;此外,說案例、說故事在本質上就是再創作。

讓我們想像一下,如果你的教學主張在教改實踐中變成一個個案例、一則則故事的時候,那將是一個多麼精彩的、令人欣喜的狀態啊!那時,教學主張已不僅僅是一種見解,也不僅僅是一種可能性,而是成為現實,它鮮活起來、真實起來,可感受、可觸摸。

翻看《李吉林文集》和蘇霍姆林斯基的專著,我們就是這種感覺。

第四,在教學主張引領下追求教學風格。

教學風格也是名師成長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

余光中先生說得非常好:「風格多樣,因為我長壽。

」教學生命的長壽甚至永恆,可能就在於你的風格。

他又說風格可以使自己「清楚自己站在哪裡」。

如果你還不知道在教學改革中自己站在哪裡的話,那麼,說明你還沒有自己的風格;而無教學風格是不可能成為名師的。

教學主張只有走向教學風格,才會是真正的成功。

名師以自己的教學主張去追求教學風格,那麼,教學主張就不是曇花一現,在教學改革的大潮中就不會轉瞬即逝,而可能是完美的永恆存在。

在即將結束這篇文章的時候,南京市琅琊路小學校長、特級教師戚韻東約我去討論她的「快樂學語文」。

我心裡一亮:這是個好題目,好主張。

名師們已在實踐中認識到教學主張的重要,教學主張在實踐這塊土壤將會生長出更加絢麗的名師之花。

如果您喜歡我的分享,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教師資訊網,誠邀您一起交流討論,暢談教育。

或百度搜索:全國教師資訊網,查看更多優質教師資訊內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線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培養

摘要:教學反思是教學主體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