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足齋•測評丨利拉德2,4,5代綜測:更合理的緩震,更奇怪的設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雖然這次花的測評時間比較久,但是終究是因為三雙球鞋的橫向對比本來就需要花更多時間,還希望大家諒解。

現在我們能見到的Dame 5測評真的不多,而與此同時,他的顏值也的確被許許多多的消費者「實名拒絕」。

在抱著「adidas的鞋子實戰性能有時候和顏值沒啥關係」的想法下,我還是饒有興致地把它和自己的兩個老大哥——Lillard 2和Dame 4——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測評。

事實證明,這次Dame 5不但輸在了顏值上,實戰性能的優勢卻也不突出。

adidas,這鞋你這次怎麼賣?

緩震:各有所好

雖說都是採用全掌Bounce緩震,但是測評下來還是會感覺到三代球鞋之前不同的緩震感受。

Lillard 2的緩震總體偏於「韌」,密度較大且整體較重,彈性大於軟度,會有一點踩在橡皮上的感覺。

Dame 4雖然在緩震上沒有Dame 3那麼誇張,但是後跟表現依舊強勢。

前掌貼地感足但是不硬,曾一度被我認為是最適合我自己的緩震腳感。

Dame 5總體而言應該是一種Dame 3的延續。

後跟緩震沒有3代澎湃但是能明顯感受到與4的不同(厚度肉眼可見的軟),前掌沒有4那麼有貼地感但是感覺比3稍硬一些。

單比較軟度的話可能是3>5>4。

不過,Dame 5的緩震會明顯更綜合化,既能滿足緩震上有要求的球手,而在意啟動速度的突破手也不會因為前掌過軟而覺得啟動被卸力。

實戰穩定:5>2>4

這裡的實戰穩定主要偏向側向動作,會綜合抗扭、鞋面支撐、防側翻三點來說。

先說鞋面支撐,開箱時,Dame 5的皮質鞋面曾被我認為能夠勝過Lillard 2的全掌內靴+外部包覆配置,實際效果也如我所料,皮質的Dame 5的確在側向穩定時能更容易地將雙腳抓在中底上。

而4代因為鞋面較薄,外側硬質織網的厚度也不夠,支撐性上就稍遜一籌。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Dame 5的Bounce外部延伸面積驚人,但是因為密度較小,使得在側向受力時並沒有辦法起到很好的防側翻作用,相比在大底增加面積的許多Nike後衛鞋/團隊鞋(我印象比較深的有Hyperdunk 2011)以及Lillard 2而言,這樣的設計並不能起到預料中的強防側翻作用。

而在抗扭上,Lillard 2毫無懸念的拿下冠軍,而在經歷了一周實戰以及日常出行後,Dame 5也像Dame 4一樣失去了前期的基礎抗扭,「擰毛巾」也開始變得容易起來。

整體包裹:2>4>5

失去了全掌內靴/一體式鞋身結構後,Dame 5的包裹感(主要在後跟上有很大區別)與前代相比成為了最大缺陷。

不過在前掌上,Dame 5還是有著不錯的包裹體驗。

皮質鞋面+單前掌設計的Dame 5在實際表現上並不輸給Dame 2以及Dame 4,也算是稍稍扳回一局。

大底表現:2=4>5

在啟動測試中,我曾預計我自己的Dame 4會因為紋路較不規律+已經穿了很久(本次測評中唯一一雙舊鞋)而敗下陣來。

事實證明Dame 5會因為紋路太過單一而在抓地力上稍遜於前兩代。

啟動對比上,Dame 5會有一點點拖沓的後扯動作,而Lillard 2以及已經穿了一段時間的Dame 4在同場地卻沒有這樣的表現,此處有gif為證。

實戰總評如下圖。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其實不考慮顏值、緩震這樣「各有所好」的評分選擇,Dame 5的實戰短板並沒有想像的明顯。

雖然並不理想的「假中幫」以及迷之包裹感受實在是無法讓人給出很好的評價,但對於一個主打性價比,面向中低端市場的球星簽名鞋而言,Dame 5的整體支撐的確是有所進步的。

在這裡,我們建議大家有機會可以選擇淘寶一些Lillard 2以感受利拉德系列過去的表現(這樣你們就知道為啥利拉德的球鞋為啥在那一年如此受歡迎了),如果覺得太重也可以選擇Dame 4。

Dame 5更多適合一些緩震有一定要求的投手以及對皮質球鞋較有好感,追求橫向動作中整體穩定的球手,但是實戰性能還是不夠突出,雖然對得起性價比但是會讓系列有「泯然眾人」的感覺,說實話有點可惜。

可長點心吧,adida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