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球鞋挑選小竅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些新人球手在開始打球的時候,往往是不太會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球鞋的。
而這個時候,一些市面上好評較多的新品實戰鞋款就會成為他們的第一選擇。
不過,許多的實戰鞋款建議,尤其是所謂的「實戰測評」都是由有一定實戰經驗和喜好,會給出較為專業的實戰鞋款選擇建議的人事給出的答案,多多少少會讓新人們產生「這雙鞋真的適合我嗎」的懷疑。
首先,不要因為自己的球技不精湛,處於初級水準而隨意選擇球鞋!這樣的選擇只會讓技術不成形的你雙腳更容易受到傷害。
其次,如果在球鞋的選擇上有一定的疑惑,你不如看看以下的這些建議,說不定能很好地在你初識籃球的這段時間,選擇到一雙「不會錯」的實戰鞋款。
沒有「新鮮科技」
所謂的「沒有新鮮科技」,指的是在鞋面,緩震以及系帶系統上使用嘗試性的新科技。
即便是科技本身之後在其他球鞋上的表現會越來越好,首次出現在球鞋上的它大機率還是處於一個不成熟的狀態,而這樣的「不確定性」還是比較不適合新人球手去嘗鮮的。
之前的Super.fly 2017和Hyperdunk 2017上的React就是這樣的例子。
雖然是受到萬眾期待的緩震科技,React在這兩雙鞋上的表現並不適合所有球手。
「難踩開」,「軟彈感缺失」成為了一部分球手不滿的原因所在(這也導致了Hyperdunk 2017的實戰測評毀譽參半),而這樣的兩極分化也很容易干擾新人球手的選擇。
之後的Kobe 360 NXT也是個不錯的例子。
React緩震發展喜人的情況下,Flyknit 360這樣充滿想像力的科技配置在這雙鞋上被證明了「並不適合大部分球手」,難以言喻的支撐性能和後跟易形變的迷之穩定性使得這雙「跨時代球鞋」早早地進入了折扣店,也成為了新人球手必須避免的實戰鞋選擇選項。
前後掌緩震配置均勻
在沒有經歷一定的籃球時光,了解自己對球鞋的喜好之前,我們更建議大家選擇一些前後緩震配置較為均勻的鞋款。
一方面是為了讓你在著地時更好地受力(沒有長期打球的新人球手經常會因為落地姿勢不穩而崴腳),另一方面也能通過平衡的受力了解到自己的一些發力和著地習慣,為將來更精準地選擇球鞋打下基礎。
中小體重球手(80公斤以下)前期也不宜選擇太軟的球鞋,基本上全掌Bounce或是全掌Lunarlon,或者前後掌分區zoom的配置就能滿足你的所有緩震需求。
如果買鞋的心理價位較低,也可以嘗試像Flytrap這樣只有鵝蛋Zoom+全掌Phylon的,僅在重點發力點區別緩震的球鞋。
除了一些國外品牌,國產實戰鞋因為會更大頻率地使用整塊中底材料,在緩震也就更適合新人球手。
例如馭帥10,霍華德3這樣鞋身表現不錯,緩震表現也比較均衡的鞋款,會更加適合新人球手選擇,同時也能更節約挑選球鞋的資金。
後跟穩定保障模塊
作為挑選新人球鞋最容易忽略的一個部分,我強烈建議大家優先選擇後跟有TPU模塊環抱的實戰鞋款!
在不確定自己要選擇高幫還是低幫的情況下,後跟有外置TPU環抱是最能穩定後跟的方法。
大面積的後跟環抱能夠很好地壓迫跟骨位置,再聯合後跟內部填充和內部固定材料來穩定後跟,保證轉身動作時的穩定性。
當然了,光是後跟「有TPU」是不夠的。
為了穩定著想,可以選擇TPU蔓延到中底且向前延伸面積較大的鞋款。
經典的Lillard 2以及FlyTrap 2,Air Force Max等球鞋都有這樣的部位配置,相對沒有後跟TPU的球鞋穩定性差距還是能很好感受到的。
非編織鞋面
最後,新人球手在球鞋鞋面材質的時候,要儘量避免編織鞋面。
編織鞋面的支撐性普遍低於其他材料的球鞋,處於一個開發中的狀態,很容易導致發力不注意的朋友因為側向用力過度導致崴腳。
我們在這裡推薦新人球手主動「消費降級」,購買一些基礎的厚實網布鞋款球鞋。
如果對雙腳包裹要求較高,可以選擇Why Not Zre0.1這樣高壓包裹的鞋款或者Hyperposite 2這樣全鞋麵包覆全掌內靴的球鞋。
不過,如果編織鞋面內部有附著延展性差支撐能力強的內側網布時,球鞋的實戰性能也會更適合新手。
包括Air Jordan 32等球鞋都是不錯的實戰例子,而Curry 6雖然在其他方面表現一般甚至可以說不符合性價比,但是在鞋面支撐上的確有著不錯的優勢。
雖然在剛剛接觸籃球的期間,因為運動習慣和選鞋經驗還不夠成熟,往往會導致選擇球鞋的失誤,但是希望在這篇文章的指導下,即便是剛剛接觸球鞋的你也能選擇到比較適合新手的籃球鞋,能夠在早期沒有傷病顧慮地開始自己的「籃球生涯」。
關注我,第一時間獲取最新球鞋資訊!
言足齋•測評丨「我抄我自己」的「最佳鋒線鞋」
在文章開始之前,我們來複習下在阿足的定義中,合格「內線鞋」的配置要點:1.緩震強勁,從150斤及到200斤級都能馬上感受到的軟彈緩震2.腳踝穩定壓迫,提供腳踝的強支撐以及後跟的較強環抱3.鞋面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