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這件事不是把現成結論交給學生那樣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課堂上經常有這種情況:哪怕老師使盡渾身招數想把知識講明白,一旦提問,孩子們還是不願積極回答,甚至是啟而不發,導致教學過程並不那麼愉快。
原因何在?當然與教師的教育素養有很大關係,如教師的人格、提問的技巧等。
同時,也與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有一定聯繫,但這還不是關鍵因素。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講完新教材後提出問題,學生並未意識到對教材究竟是懂了還是不懂,因為教師在講課開始時,沒有使學生明確認識到:究竟什麼是必須理解的,在學習該教材的過程中,究竟要達到什麼目的。
要使思維、思考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那就必須使思維有明確的目的性,也就是說,要使它具有解決任務的性質。
」也就是說,課堂上,教師應該讓學生對學習的對象採取研究態度,為學生量身定做合適的問題,不把現成的結論正確地交給學生,甚至可以提出幾種假設。
在這種情境下,學生在課堂上才會從事真正的腦力勞動。
在不採取其他非常規激勵手段的情況下,學生不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要麼是因為問題太枯燥簡單,不屑於回答;要麼是根本不理解,沒學會,不敢回答。
教師預設問題應該整合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而不只是教材。
問題是基本的教育單元,而問題可能來源於校園、社區、家庭。
從以知識傳授為起點的教學走向以解決問題為起點的教學,是學生「啟而不發」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
我在教學實踐中,往往非常重視問題的選擇與設計,把問題作為課堂中第三種形式的主體,努力做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學生和問題」三維互動。
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和學生應該同時專注問題這一主體,從而內生一種新的課堂秩序。
教師不再依賴教參、考綱和教材來維繫教學,師生都在追求智力拓展和延伸。
教師不會通過控制學生思維來管理課堂,而要用專業魅力牢牢地抓住孩子們的好學之心。
基於上述分析,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我確定了「以問題為主導」的教學觀念,努力踐行「以學定教」的原則。
同時,我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流程,重新建構為「目標定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點撥拓展和反饋評價」五大環節,根據課堂問題設計,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理念等合理分布於課堂的恰當時空。
在備課時,將學習點拆成思考的問題,按課堂環節螺旋式遞進呈現,實行學習賦權,通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診斷,不斷暴露問題。
這樣,問題就切實解決了,老師可以當學生,學生可以當老師,彼此都以問題的名義向對方發表見解。
學生不再只關注老師,老師也不再只關注學生,師生形成統一的學習共同體,一切以問題為紐帶進行活動和管理。
以問題為主導的課堂文化,尊重差異,沒有歧視,它是充滿信任和公正的課堂。
在設計問題時,努力避免大量地機械訓練,理順知識的來龍去脈與相互聯繫,為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新問題創造機會。
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僅會自己發現問題,生成精彩的觀點,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繫,還必須用語言獨立地、清晰地表述自己探尋問題的過程與思路。
以問題為主導的課堂,是真正實現生命與生命對話的課堂。
學生不會被忽略,問題會把他們引進一個比他們的經驗和自我世界更寬廣的領域。
教師也不會被忽略,教師的任務是激活課堂主體,把自己的知識、生活經驗與學生已有的經驗自然對接。
這種教學模式下,師生能夠直接進入彼此的話語、思維體系、生活和人格背景中。
這樣的課堂,學生怎會不喜歡?怎會無動於衷?
(作者李志欣,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文章第28次入選「銳評」欄目)
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的探索和理解
教 育 教 學 新 理 念 的 闡 釋一、教育教學新理念產生的理論支柱「理念」的涵義:理,指理性、理論、思想;念,指觀念、信念、目標。合起來意思是指富於創新的觀念、應追求實現的目標。教育教學新理...
教師不改變,課改是空談
現代課堂通過目標引領、德育為先、任務分層、小組合作、自主學習、評價推動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素質,日益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推崇,其核心是變老師的教為學生的學,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