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該需要什麼樣的反思?最該反思的就是——教學反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目前,「教學反思」這個時髦的詞彙在基礎教育界遍地開花。

的確,很多名師和教育學者的成長經歷都離不開教學反思。

但是如今的教學反思形式已經「變味」了。

往往是為了完成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布置的任務而進行反思。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教學反思?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

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

不少學校在備課筆記上設置了專門的教學反思欄目,還有的學校給教師發了專門的反思筆記本。

在他們的眼中,教學反思只有寫到紙上才算落到了實處。

那麼教學反思一定得寫下來嗎?

老師們是如何看待這一切的呢?調查表明,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上不完的課、改不完的作業、寫不完的教案、沒完沒了的繼續教育已經讓大家疲於應付,教學之後必須要完成的這些反思更是讓大家苦不堪言,有時實在沒有東西好寫,就只好到教學雜誌上找一段話抄上了事。

學期結束時,突擊完成「反思」任務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學校需要的可能也只是這些反思的「成果」——寫滿反思的備課筆記、反思筆記本,因為這是應付上級檢查必不可少的資料。

其實,教學反思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從反思的類型上就有縱向反思、橫向反思、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動研究法、比較法、總結法、對話法、錄相法、檔案袋法等等。

而反思筆記只應是其中的一種。

在下課回辦公室的路上,教師就可以完成一次教學反思:教學任務完成了嗎?學生學得輕鬆嗎?對教材的處理還有哪些不夠成功的地方?教學理念先進嗎?辦公室內幾個教師關於某個教育現象的閒聊也算得上是一種反思。

教師相互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描述他們所看到的情景,對此進行討論分析也是一種反思。

課後深入到學生當中去,通過特定的問題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找出一些實際存在的問題,把握學生的學習程度,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制定出相應的教學預案,這難道不是教學反思嗎?如果反思成了一種應付檢查的形式,這樣的反思對教學、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又有何用?

身為教師,一定知道魏書生為何人?魏書生強調,不寫教研文章的老師只不過是經驗型的,而常寫者則是極有可能成為創造型的。

蘇霍姆林斯基就是從寫教學日記開始成為著名教育家的。

他堅持反思總結和勤奮寫作,教學日記積累了無數本,一生寫了四十多本書,一百多篇論文,一千多篇童話和短篇小說。

即教師把每天的所見、所讀、所思,用記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

很多老師注重了課前和課後的反思,外出聽課或聽名師報告也有自己的很多想法,但卻沒有及時進行總結。

只有將一顆顆散落的珍珠串起來,才能收穫美麗的項鍊。

教師要及時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把感動、困惑變成文字,寫成文章。

如果能堅持每天寫一篇千字的日記,寫十年,就是3650篇,就擁有三百多萬字的反思記錄。

這樣還愁不能成為科研型教師或教育專家嗎?因此,有感而發的教學反思才是真正的教學反思,否則,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而進行的教學反思只能成為教學任務。

魏書生(網絡圖)

還有些老師,為撰寫教育隨筆,憑空杜撰和想像一些美麗的場景,但這些「羅曼蒂克」式的反思又對老師的實踐性智慧提高多少?課堂是老師的主陣地,老師的日常反思應著眼於課堂這一場景,總結所得,提出所惑,反思問題,做到邊實踐邊反思,邊改進邊提高。

教師反思的成果應當是學生的發展,是自己的成長,發表僅僅是反思的附加收穫。

如果把精力用在了這些反思上,而荒蕪了自己的「田地」,這樣的反思又有何意義!

要想在反思之後實現教學上的超越,就必須以反思中的「理想的教學境界」為奮鬥目標,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在教育教學能力上實現對過去自我的超越,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只有這樣,反思的價值才能夠實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教師如何在反思中成長

反思觀念滲透到教育教學領域後,反思性教學便應運而生。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反思性教學對於教師的認知能力有著廣泛而科學的功能性作用。反思性教學有助於教師獲得專業自主知識,有助於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

一線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培養

摘要:教學反思是教學主體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