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學習研究能力應該是中國當今教育的重要課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學習研究,是一種學生主動地探索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與形式。
學習研究能力是當今大學生的基本能力。
學習是動物世界的本能,用知識改變世界是人類特有的功能,通過學習研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是一切成功者的標誌。
因此,培養學生學習研究能力應該是當今教育的重要課題。
一、匯成學習研究能力的成功源泉
人生其實可以歸結為兩件事:做人和做事。
做人和做事不可分割,相互滲透,彼此支持,其中做人處於首位。
但不論做人還是做事,都必須處理好知識、思維與實踐的關係。
在這三者中,知識是基礎,實踐是根本,思維是關鍵,三者交融,方能成功,乃是提高學習研究能力的成功源泉。
知識是基礎。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這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對的。
不掌握必要的知識,就沒有力量,無法做人做事,所以知識是基礎。
按照新的分類,知識可分為四大類,即知道是什麼(Know-what),知道為什麼(Know-why),知道怎樣做(Know-how)和知道誰有知識(Know-who),前兩者是事實或科學原理的法則,是可以方案化、可編碼的知識,因而也是信息,後兩者是不能文字化的知識,是決竅類的知識。
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有人總結出七點特性:(1)不可替代性,在經濟理論中,所有物品是可以替代的,而每一種知識具有獨特性,所以知識是難以替代的;(2)不可相加性,不遵從物品的加法定律;(3)不可逆性,人們一旦掌握了某種知識,便不可逆轉,不可被剝奪,某種知識一旦被傳播開來,就不可收回;(4)非磨損性,知識在使用中本身不會被消耗,可被重複使用;(5)不可分性,一條信息不可能被分成幾個部分,在這裡不存在半條信息的說法;(6)可共享性,所有物質商品都有排他性,但一人擁有的知識不排除他人也同樣完整地擁有;(7)無限增價性,知識在生產、傳播和使用過程中,有不斷被豐富、被充實的可能性。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成為第一生產力、第一戰鬥力。
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上去;沒有有知識、懂科學的大批人才,實現現代化是一句空話。
實踐
是根本。
「躬行為啟化之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實踐檢驗學與思的結果,所以實踐是根本。
陸遊在一首詩中寫道:「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讀書示子津》)實踐是領導走向成熟的舞台。
毛澤東在1942年2月1日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說,假如一個人讀了一萬本馬恩列斯的書,每本又讀了一千遍,以至句句背得,卻對中國問題熟視無睹,還是不能算作理論家。
類似的話,兩千年前的孔子也說過:「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所以,毛澤東同志強調:「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從戰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
沒有進學校機會的人,仍然可以學習戰爭,就是從戰爭中學習。
革命戰爭是民眾的事,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干,而是幹起來再學習,干就是學習。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實踐論》有一個副標題,這就是《知和行的關係》。
我們說實踐是根本,就在於《實踐論》揭示的下列三個真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從知識的來源看,有「生知」、「學知」、「困知」等種種形式。
孔子曾經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孔子謙虛地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從實踐角度看,生知有限,學知鋪墊,困知永遠。
在學習的基礎上,帶著問題學習,為解決問題學習,把解決問題作為實踐領導水平的大舞台,符合知與行、學與用的客觀規律。
思維是關鍵。
只有去思考,才能超越所學知識與實踐經驗,形成新的理論或知識,所以思維是關鍵。
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學、思、行三者關係有很好的闡述,例如,嶽麓書院有四句話:「博於問學,明於睿思,篤於務實,志於成人」;《論語》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是人類的智慧,是獨立思考著的精神。
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就在於人能夠思維,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和實踐。
學須思。
人們的感性所得都是具體的、特殊的,只有經過思考,經過大腦的一番加工、改造,才能升華為抽象的、一般的認識。
我們常講,書越讀越厚,再讀就越來越薄。
厚,是講特殊的知識越來越多;薄,是講一經抽象,就從一般的、總體的意義上把握了。
行也須思。
人們所講、所行都是特殊的,如果深入思考,予以超越,就可升華為某種一般。
這樣,就有可能反過來以為指導,把所講、所行做得更好。
思是重要的,但如何思?必須在學中思、行中思。
沒有相關知識,沒有實踐經驗,思必罔,思必殆,古人云:「行成於思,毀於隨。
」實踐證明,要想取得創造性的成果,必須把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
邏輯思維保證思維內容的前後一致,形象思維則使思維具有原創性,二者相互補充、分工合作、不可分割。
愛因斯坦就講過,如果他在早年沒有接受音樂教育的話,那麼,他無論在什麼事業上都將一事無成。
孔子力主以六藝施教:禮、樂、射、御、書、數,其實,這就是德、美、體、智的全面素質教育。
歷史已表明:卓越的文藝工作者,一般均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傑出的科技工作者,一般均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偉大的歷史人物,一般均有良好的全面素養。
他們都是大智者,兼有相當完備的科學與人文的知識基礎,又能努力思考,體悟到這些知識所承載的精神內涵,從而形成優秀的思維品質與卓越的工作能力。
當今學生更應該以此為激勵,奮發學習,勇於實踐,勤于思考,創新發展。
二、轉變學習研究能力的教育觀念
由於受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過去很多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知識傳授忽略能力培養;只重教學方法不重學生學法;只重教學內容不重教學過程;只重講不重練;只重尖子生的培養而不注重面向全體學生,致使出現學生髮展的不均衡。
他們養成惟老師獨是的依賴心理,缺乏獨立思考、實踐創新能力。
閉門造車阻礙了教育的發展,高分低能只能使我們的教育走向弊端。
扭轉應試教育下只重視與考試有關課程的教學而不注重能力培養的問題已成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培養二十一世紀新型人才,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迫在眉睫。
老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刻苦鑽研業務,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授業、解惑的同時要為學生創造出積極思維、自我鍛鍊的機會,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適應今後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及途徑,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促使學生產生願意學習的強烈願望,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根本,能啟發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通過學習新知識,有效的與學過的知識相結合,綜合起來去解決問題,以便形成學習研究的自覺性。
同時要注重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建構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啟發他們積極主動思維,努力使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所以,為學生創造寬鬆愉悅的課堂氛圍,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既不感到乏味而且願意參加學習,並且能將所學到的文化知識技能學有所用、終身受益,因此,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是培養學生學習研究能力的關鍵所在。
學習研究實際上可以分為維持性學習與創造性學習兩種。
維持性學習是學習應對現存問題的方法和規則,而創造性學習是另一種可以應對變革以及解決未來問題的學習方法。
當今的大學生大多數善於進行維持性學習,但更應該善於進行創造性學習。
首先要有創造性學習的理念。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
這個時代有三大顯著特徵:一是「贏家通吃」。
誰對資源和財富的占有越多,誰就越有可能吸引更多的資源和財富,實質上是擁有更大的競爭力;二是「快魚吃慢魚」。
這個時代惟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誰對變化的反應更快,誰就掌握先機;三是「以小搏大」。
規模和數量已經失去光彩,質量和創新決定發展的命運。
從理性的思考中我們驚異地發現,這個新的時代完全打破了原有的遊戲規則,傳統的思想、習慣,陳舊的知識、技能快速折舊,信息爆炸和知識倍增,已經把更多的人推向無知的邊緣。
沒有創造性學習的理念,就難以取勝。
比爾·蓋茨的人生哲學表現為:「我要贏。
贏就是我的哲學。
贏本身就是目的」;他的目標:「向前、向前、充滿活力」;他的風格:「永遠先人一步」;他的膽識:「向萬有引力挑戰」,這些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其次要堅持研究性學習。
帶著問題學,是學習的寶貴習慣。
我國明代三大儒家之一的黃宗羲曾告誡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疑者覺悟之譏,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戰略時期大思想家、大詩人屈原就是一位勤察多問的學者。
他在《天問》一篇中,一口氣提出了178個為什麼,可見其觀察之細,思考之深。
他的淵博學問與此不無關係。
當今大學生的學習尤其應該如此。
再次要在堅持特色中學習。
學習上的開拓創新往往體現在特色發展上。
京劇界有句諺語:「一招鮮,吃遍天。
」意思是說,有了特色才能走遍天下。
創造性地解決所遇到難題的過程,就是發展特色的過程。
創造特色既要考慮到本人的優勢,又要考慮到外部環境的需要。
只有把兩者統一起來,獨闢蹊徑,才能出奇制勝。
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研究能力是教育必須越過的難關。
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從培養學生學習研究能力的目標出發,教育必須儘可能適應未來社會對各類人才的基本要求,重在培養學生成材的基本素質,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習慣,具有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興趣與能力,為他們日後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打下寬厚紮實的基礎。
教育者必須努力轉變觀念,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育教學改革之中,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法,為培養新型人才而做出努力。
三、增長學習研究能力的知識才幹
提高學習研究能力就是在學習中增長知識。
上大學前的12年基礎教育,學生們接受的知識大部分是書本上的知識,可以說,這12年的學習是為了高考,為了踏入大學的門檻兒。
你們學習定理公式,學習閱讀寫作,學習語法技巧,有的東西可能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會有用武之地,但是,在學習理解深化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你們的學能得到了提高,你們的邏輯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鍛鍊,看問題的角度也在不斷的變化變化。
漸漸地,你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便形成了。
可以說,已經過去的那12年,是你們人生中至關重要的12年。
進入了大學。
但是,進入大學之後,好多人開始迷茫:大學,學習還重要嗎?有這樣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應該得到及時的糾正。
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學習仍是你們的主要任務,是大學生的中心內容,你們時刻應以學業為重。
進入大學,學習的內容、形式和要求都發生了變化。
你們不僅要努力學習,而且要學會學習;不僅要掌握知識,而且要掌握獲得知識的能力;不僅要在學業上不斷進步,而且要在綜合素質上不斷提高。
大學的學習資源較於初中、高中要更加豐富,你們可以與資深教授探討學術上的問題,你們可以通過網絡接觸科技最前沿,你們可以徜徉在圖書館閱讀古今中外。
大學的學習,不僅要求深度,同樣還要求廣度。
你們不能僅僅局限於書本上的東西,還要積極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涉獵各個方面,與專業有關的,亦或是自己感興趣的,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層面。
應該充分利用大學期間的寶貴時光,學到紮實的知識,掌握真正的本領,培養創造的精神,圓滿完成祖國和人民交給的任務。
提高學習研究能力就是在實踐中增長才幹。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這是魯迅先生的一句名言。
這世界上的很多東西原本是不存在的,就像句中的「路」。
但是充滿智慧的人類在不斷摸索中前行,創造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任何理論都需要通過實驗來檢驗、來修正。
進入大學,大家都努力的參加學生會,參加社團活動,這本身就是一種實踐。
在一次次活動中,你們積累經驗,增長才幹;在一次次挫折中,你們吸取教訓,繼續努力。
聽一位學者說過,大一就是用來折騰的。
是的,就是在這種折騰中,你們才能不斷進步,不斷成長吧。
專業課上,老師也鼓勵你們假期有機會可以出去實習,目的不在於賺多少錢,貴在積累經驗,這對於今後的就業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你們的確缺乏一種創新實踐精神,這一點應該引起你們的高度重視,在今後的生活中不斷改進。
在學習中增長知識,在實踐中增長才幹。
這應該成為我們每個學子的座右銘,時刻鞭策自己。
唐代思想家韓愈有句名言:「業精於勤,荒於嬉;形成於思,毀於隨。
」優良的學業是辛勤汗水的結晶,突出的成就只有通過刻苦學習和拼搏才能獲得。
馬克思說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任何一條定理定論、一項發明創造,都是在實踐中被反覆驗證才得以公認的。
我們的理想也如此,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轉變為現實。
再好的理想,如果不付諸行動,就沒有實際意義。
只有自覺地學,就是親自學,不能讓別人代替你學,代替你寫。
很多事情可以找幫手、找替手,但知識是自身的,必須親自學;只有選擇地學。
現在是信息爆炸,出的書太多了,而人的精力十分有限,必須有所選擇,要多吃「細糧」,少吃「粗糧」。
誰能在有限的時間讀到更精華的東西,誰就進步得快。
每天上網、看雜誌、看閒書是不行的,要多讀一些經典;只有兼顧學。
既要學專業,也要學思想理論。
理論並不枯燥,是實踐經驗的結晶,真正學進去,學習方法和精神面貌就會煥然一新;只有在實踐中學。
這是毛主席倡導的,「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大量的學問來源於實踐,而不是書本;只有要不斷地學。
「苟日新,日日新,日又新」要「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周總理提倡的。
作為人生,真正學士、碩士、博士的課程是在大學以後漫長的社會實踐中展開的。
我們只要行動起來,用有限的時間,就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作者:華中師範大學曹雕 2012年10月1日《教育報》百家論壇刊
要想事半功倍,需有好工具——學習「思維導圖」方法的意義和價值
眾所周知,人之所以為人最重要的屬性在於其具有思考的能力。但對於多數人而言,思考的能力的提升是需要在後天加以努力訓練的。現代人對知識的學習頗為重視,對於思考力的提升卻不那麼關注,這應該是一種值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