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跑馬成績最靠譜的標準,居然是10公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你想嘗試馬拉松,就先學會怎麼跑出一個完美的10公里吧。

——[美]傑夫·蓋洛威

一、神聖的10公里

對入門跑者來說,10公里無疑是一道重要的門檻,稱得上是一個區分跑馬者和跑步愛好者的界限;

對進階跑者來說,可以把10公里當做日常跑步目標,不斷取得進步;

而對於資深跑者而言,10公里是馬拉松訓練的基礎,不管是馬拉松的測速訓練還是變速跑,都可以以10公里為一個長距離單位。

有這麼一個說法:能跑10公里的算是一個真跑者,跑不了則是一個假跑者。

確實,10公里很重要!

因為它是需要跑步基礎和跑量積累的。

二、10公里怎麼跑?

10公里相比於馬拉松來說,是個短距離的路程,對於速度和體力的分配反而更加細緻和嚴苛,因此需要合理分配每公里配速,而且多數10公里的好成績,都是後半程跑得比前半程快。

最開始的3公里應該保守一些,比目標配速慢3-6秒,不要猛衝,嚴格按照自己的配速跑步;4-8公里,慢慢提高配速,到達「平均配速」甚至可以超出幾秒。

5公里過後身體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的現象,保持身體和精神的放鬆,然後堅持在這個配速上。

最後的1-2公里身體會出現疲勞,也是考驗你保持配速的關鍵時刻。

這個時候可以在保持自己的「平均配速」的基礎上,嘗試著「衝刺」(注意:需要在體能和心率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進行,否則容易出現傷病)。


二、10公里怎麼練?

1.有氧訓練

不管是馬拉松還是10公里,所有平時訓練時的心率都應該維持在最大有氧運動區間,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有氧能力,增加肌肉中的毛細血管和線粒體密度。

比如常見的MAF180跑法,即跑步的時候心率不超過180減去年齡這個數值,如果有運動習慣且沒有傷病,那麼心率數值可以增加5。

2.速度訓練

速度訓練能提高最大攝氧能力,鍛鍊肌肉力量,讓跑步姿勢更經濟,也就是用更少的能量跑更多的距離。

常見的方法有20秒到40秒的全力衝刺跑,200米到1600米的間歇跑。

開始階段可以在常規的輕鬆跑之後加入幾組30秒左右的衝刺跑,記住要保持正確的跑姿。

跑坡也是一個好選擇,既能有效鍛鍊肌肉力量和心肺能力,又避免過大的落地衝擊。

3.高強度間歇跑

光有速度還不夠,持續快速奔跑的能力也很重要。

改變你日常跑步的方式和環境,比如將十公里跑步變成跑山訓練,亦或是間歇跑。

10K的配速4×2公里,每組中間3分鐘恢復。

接著用3K的配速跑4×400米每組中間休息1分鐘。

深層次挖掘你跑步的潛能,刺激肌群。

4.力量訓練

如果你是一位資深跑者,一定懂得力量訓練的重要性,10公里也不例外。

跑者適合的力量訓練以輕量多次,組間休息時間短為佳。

可以嘗試伏地挺身,引體向上,卷腹,推胸,蹬腿,深蹲等,練習所有核心肌肉群。

可以每周在訓練間隔安排兩次力量訓練。

5.加強核心訓練

核心肌群是整體發力的主要環節,對上下肢體的協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著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擔負著穩定重心、環節發力、傳導力量等作用。

定期做核心訓練,比如平板支撐、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能幫你跑的更穩,減少跑步損傷。

整體來說,要想跑得更好,那就要進行多種速度、耐力訓練,要想跑得更遠那必須從10公里開始,通過訓練積累跑量,穩定心率和速度,再加上力量訓練,你將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 END |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侵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