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規律不明晰,學習效果怎保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課堂究竟有哪些規律?小編曾較真地問過一些同仁、領導,甚至一些教育專家,回答多半支支吾吾,模模糊糊。

查教育學專著,也多有教學原則的表述,而乏教學規律的概括。

規律既然是客觀存在,不妨借著「無知者無畏」的勇氣探索一二,小編近年來杜撰的文字,求教於方家。

一、「三主」協同率

關於「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的關係,我們一直在受著「傳統」和「現代」思維模式的左右。

我們似乎總是在為「以誰為主」傷腦筋,於是乎,要麼,頑固的堅持「以教為主」,要麼,時髦的推崇「以學為主」,似乎如果找不出一個「主」來,這日子就沒法過。

當下,我們最需要的是,把這樣的教學關係定位予以「解構」,然後,按照後現代哲學的觀點予以「重建」。

「要使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關係,就要把師生的教學活動當作有機整體,而不是將「教」與「學」各作一方來處理;就要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

換言之,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內在關係是教學過程創造主體之間的交往(對話、合作、溝通)關係,這種關係是在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中得以展開和實現的。

」(葉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

教師、學生、教材(類主體)三要素之間屬於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協同關係。

它既反對「以教為主」「教」霸權,又反對企圖以降低教師的地位、淡化教師的作用,來凸現所謂「以學為主」的單極主體地位的做法。

它主張教師和學生要成為學習的「夥伴」,協同投入對教材文本的「活化」,促成教師、學生、教材三個主體之間的對話、交往、互動。

二、「雙因」統一律

「雙因」這裡專指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

就心理過程而言,課堂教學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融合相統一的過程。

眾所周知,智力因素包括六個方面:注意力,觀察力,想像力,記憶力,思維力,創造力。

非智力因素,指與認識沒有直接關係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需要、動機、目標、抱負、信念、世界觀等方面。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從來就是一對孿生姐妹,沒有離開非智力因素的智力開發,也沒有脫離智力因素的非智力因素存在。

「雙因」統一律的價值在於,課堂教學中,在完成智力培養目標的同時,自覺地(而不是自發地)激發非智力因素的參與,不僅使「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效達成,同時讓「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得以落實和升華。

三、夥伴效應律

《論語.述而》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

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皮亞傑認為最有益的社會互動發生在具有社會性對稱(知識、權利等)的同伴之間,這樣的同伴更有可能進入真正的理性協商。

社會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僅是個體與物理環境的相互作用內化的結果。

兒童在與成人或比他成熟的社會成員的交往活動(特別是教學活動)中,在他們的幫助下,解決自己還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理解體現在成人身上的「自上而下的知識」,並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為基礎,使之獲得意義,從而把「最近發展區」變成現實的發展,這是兒童知識經驗發展的基本途徑。

在班級授課制的環境中,學習不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而是夥伴互助的過程,且,往往會因為夥伴之間知識與能力的對稱更容易形成「心有靈犀一點通」意會效果。

合作,不僅是知識學習的重要途徑,而且,也是人格修煉的一個重要內涵。

四、學思結合律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重學習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於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學習,就有可能因誤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險。

「學」與「思」二者不可偏廢。

「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鞏固和深化。

如果只重視「學」,就會成為「書呆子」;如果只重視「思」,就會成為「空想家」。

審視現在的課堂,問題出在重教「學」,而輕學「思」。

知識網絡的建構,一旦缺了思維的黏著,非常容易支離破碎。

缺乏思維的「學」,其效率必有折扣。

五、「兩化」創生律

課堂教學的本質,就是「內化」與「外化」相互創生的結果。

當下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內化」的折扣和「外化」的敷衍。

所謂內化,就是師生對教材文本理解個性化意義建構的過程。

內化的廣度和深度與理解教材的能力成正比例關係。

內化不是學生接受教師對教材文本,或者教參文本的複製和粘貼,而是對教材文本知識與師生已有的知識經歷和生活經驗,加之與學生認知基礎和生活經歷的整合。

現在的情況是,不少教師喜好在課堂上將教材文本,或者教參文本的複製和粘貼轉嫁成學生課堂的記憶。

這樣的課堂學習,不是「外——內——外」的整合與生成,而是「外——外」的「盜版製作」。

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可怕而又悲哀的事情。

「內化」與「外化」都需要主體能動性、創造性地參與,需要在一次次智慧挑戰中生成「個性化」的知識建構。

六、溫故知新律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查閱多種《論語》的注釋:一般都把「溫」解釋為「溫習」。

然而對「故」的解釋就各不相同了。

有解釋為「舊知識」的,有解釋為「舊的人和事」的。

然而,這些解釋始終覺得都不夠貼切。

以在下拙見,還是將「故」解釋為「已有的背景知識和生活經驗」好一些。

也許讀者會指責筆者「以今解故」,但是,按照解釋學的觀點,我們完全有這樣解釋的權利。

這樣,全句的大意可以為:「(善於)溫習已有的背景知識和生活經驗,就可以學會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就可以做別人的老師了。

由此我們便可以得到: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和生活經驗,學習新知識的過程。

既然對此升華為規律認識,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激活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和生活經驗,並且不斷溝通與新知識的聯繫與整合,就成為教師的重要任務了。

七、憤悱啟發律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朱嘉釋為:「憤者,心求其通而未解之意。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啟者,謂開其意。

發者,謂達其辭。

」大意是,只有當學生心求通而未得時,才可以幫助學生開其意;只有當學生口欲言而不能時,才可以引導學生達其辭。

「憤悱」是認識的認識的狀態,而「啟發」則是開意達辭的策略。

或有問:「何非『憤悱』而不『啟發』也?」這裡涉及一個學習效率問題:只有在「憤悱」的情況下「啟發」,才能取得學習效率最大化。

正如程頤所言:「不待憤悱而發,則知之不能堅固,待其憤悱而後發,則沛然矣。

」「憤悱」是富有價值的一種學習困境。

正所謂,「學然後知困。

」唯真成才能生「憤悱」,唯投入才能生「憤悱」。

「憤悱」是「求知慾」的寫生,「憤悱」是學習「動機」和「需要」的吶喊。

「憤悱」是對「啟發」的央求,「啟發」是對「憤悱」的回應和看顧。

缺乏學生「憤悱」體驗的「講授」,往往會淪為孤芳自賞,而對「憤悱」的漠視,只能是教學上最大的無知。

創設「憤悱」之情景,感受「憤悱」之困頓,體驗「啟發」之通達,享受徹悟之快樂,教所以然也,學所以然也。

八、視野關注極限律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教師在視力正常的情況下,其視野關注極限為25人,再多就會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

這就是所謂的視野關注極限定律。

這條定律對我們有三點啟發:

一是有條件的學校要積極推進小班化教學。

班額的縮小,教學資源的相對富裕,使教育機會均等成為可能,其教學效益是顯而易見的。

從我國的情況看,小班化已經成了多數民校的辦學王牌。

遺憾的是,不少農村學校雖然已經具備小班化的班額,但是,依然採用大班的教學模式,人為的造成了小班資源的浪費。

二是建立視野資源意識,養成視野轉換的習慣。

視野是一種教育資源,而且,是一種具有神聖意義的教育資源。

教師的每一個眼神都是愛。

視野關注均等是教師職業良心的應然體現。

視野歧視是對學生心靈的深度傷害。

在課堂上,由於教師站位習慣等因素的影響,不少都存在「視野盲區」或者「視野盲點」。

據筆者多年的觀察發現,一般在教師的右後方多有一個「視野黑三角」。

課堂上,及時地進行視野轉換是教師應該嫻熟掌握的教育藝術。

三是對後進生堅持關注優先。

後進生之所以淪為「弱勢群體」,從根源上講,往往是從視野歧視開始的。

君可聞:「你能耐,我不理你行了吧。

」「某某某,我真懶得看他。

」「老師啊,給俺一個眼神咋就那麼難呢?」難怪學生無奈的編制出下面的童謠:「台上老師你看過來,看過來,看過來,寂寞的心靈很無奈,你為什麼對我不理不睬?」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心裡有人,眼裡才會有人。

關注後進是從視野包容開始的。

九、學習快樂律

怎樣讓學習變得快了,這是自古就讓人探索的問題。

儘管我們銘記孔子的古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亦不忘「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的教誨,但是,對於學習如何快樂的心理機制一直並不明晰。

以筆者愚見,冒昧杜撰:快樂源自成功,成功源自展示,展示源自自信,自信源自預習。

換言之,即是,預習催生自信,自信激勵展示,展示孕育成功,成功繁衍快樂。

從腦科學的角度分析:自信是快樂的基礎。

自信能使人進入積極思維狀態。

快樂和積極思維能使大腦分泌腦內嗎啡,又稱「愉快素」,同時,催生大腦的α波,α波的出現還能促進大腦嗎啡的產生,形成快樂的良性循環。

所謂「展示」,是指課堂上學生廣義的表達,其形式可口頭,可書面,可肢體,亦可造型。

「表達權」是學生課堂上應該受到尊重的權利。

表達是生命舒展的需要。

生命舒展的過程,就是快樂體驗的過程。

給快樂一個機會,就得給展示一個機會,給展示一個機會,就得給自信一個機會,給自信一個機會,就得給預習一個機會。

快樂的缺失,往往起於課堂上學生「預習權」的剝奪。

在課堂上,想要生產快樂,就得充分滿足學生預習和表達的欲求。

十、「二八」教學律

不少老師時常在為課堂上究竟教多少,讓學生學多少才恰當而苦惱。

教學的「二八定律」可供參考:一般情況下,課堂上20%的屬於重點、難點的內容需要教師教,而80%的內容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學掌握的。

暫時不能,那是因為學生的自學能力還沒有培養起來。

該定律未必作刻板的比值理解,主要是意在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教」建立在「學」的需要的基礎上,從而實現「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學教互動」,「動態生成」。

這裡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學」絕不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凡是沒有教師指導參與的「學」,往往是低效的。

「教」也未必就是教師的專利,所謂「兵教兵」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的方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翻轉課堂對教學本質的突破與變革

作者簡介:龍寶新,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副院長,主要從事教師教育及教學理論研究內容提要:翻轉課堂具有獨特的組織框架,在目的、流程、手段、核心與實質等方面與傳統課堂迥異。翻轉課堂突破了流水線...

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的探索和理解

教 育 教 學 新 理 念 的 闡 釋一、教育教學新理念產生的理論支柱「理念」的涵義:理,指理性、理論、思想;念,指觀念、信念、目標。合起來意思是指富於創新的觀念、應追求實現的目標。教育教學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