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奪漢語的「解釋權」——加強漢語國際教育產品開發的三個思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至少是現在,如果你在全球極具影響力的圖書銷售網站——美國亞馬遜(Amazon.com)上,輸入並搜索「Chinese grammar」(漢語語法),那麼將出現一個令人尷尬的結果:排名前三最受歡迎的漢語語法書,竟都是出自外國作者之手。

這個結果所體現出的,絕非僅僅是簡單的銷售排名,而是我們在海外漢語教育領域「話語權」的某種程度的缺失。

語法是一個母語群體,或者更直接的說,一個民族,對於自身語言規律的最基本認知和解釋。

雖然中國人並不需要學習語法就能掌握漢語,但隨著「中國熱」、「漢語熱」席捲全球,那些需要深入學習漢語的學習者必然需要探尋漢語的「根基」。

而現在,某種程度上,國外學者在替代我們向學習者講述「漢語是什麼」。

好在這個局面正在靜靜地、但同時快速地改變,而推動這種改變的力量也是多元的。

如何推動「漢語走出去」乃至「中國文化走出去」,或許可以從三個方面多加思考:

  • 自省

市場不會撒謊:消費者會用口袋裡的錢為他們所認可的產品投票,對於漢語學習產品而言,同樣也是如此。

作為一個作者,或者說,一個產品開發者,需要時時反省一個問題:「如何滿足漢語學習者的需要?」。

回答這個簡單的問題無疑需要一個龐大的答案。

就漢語圖書開發而言,一個前提就是我們自身要對自己的語言有深入的理解。

只有自己想明白了,才可能向別人說的明白。

讓漢語和文化「走出去」並且「走的好」,更需要我們的「自省」:埋下頭去,去發掘和發現我們自身閃光的東西;抬起頭來,用全新的方式呈現給世人。

我們並不需要那些藉助性感美女或是「同性戀」題材來讓漢語教材受追捧的做法——那無異於對於「學習漢語」本身的侮辱。

這個自省的過程是漫長的,並時時伴隨著煎熬,但一切的付出只要能夠幫助學習者節省學習漢語的時間和精力,這是有價值的

  • 自信

作為世界上唯一存續了五千年的語言,漢語從來不缺乏理性與智慧;作為世界上唯一存續的文明古國,我們從不缺乏語言的藝術與資源。

與處於印歐語系的英語相比,屬於漢藏語系的漢語有著完全不同的特性,這在根本上決定了漢語語法與英語語法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體系,更形象的說,就如同中醫與西醫之間的差異。

二十世紀著名歷史學家,普利茲獎和自由勳章獲得者,美國人威爾·杜蘭,在其《文明的故事》第一卷《東方的遺產》中提出「漢語沒有語法和詞類」。

而事實是,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其自身的哲學基礎以及運用規則。

所謂「沒有」,只是沒有發現而已,或者說,拘泥於一個特定體系的視角而難以理解另一個體系的內涵。

在百餘年前「西學東漸」的潮流中,誕生了漢語語法奠基之作——《馬氏文通》,將漢語置入了西方語法學的基本框架。

近年來,漢語語法研究迅速發展,百家爭鳴,學者們都在努力探尋漢語的「經脈」所在。

就語法研究而言,一個全新的語法體系究竟能否贏得海外學習者的認可,能否幫助學習者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只要學習者發現一本書能夠真正解決問題,那麼一定會張開雙臂迎接。

事實上,很多在海外取得成功的中國文化產品,並沒有因為要刻意迎合讀者而動搖自身根本性的東西。

——這是一種更深程度上的自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 自新

網際網路如同一個隱形引擎,它與任何產業相結合都會產生巨大的革命性的推動力。

一個顯著趨勢是,網際網路正在深入影響到漢語國際教育的各個領域:在線教學、慕課 (MOOC)、APP、教材出版等等。

相比之下,歐美已開發國家將網際網路融入教育體系的做法更為普遍。

網際網路的最大特性就是「開放」,而這也恰是中國本土漢語教學產品在海外市場實現快速融入和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事實上,要讓漢語教育產品取得成功,除了「觸網」之外,我們需要主動借鑑以及融入更多類型的外部推動因素:比如現代營銷技術、公共傳播技術、工業設計乃至現代藝術等等。

這種「跨界」的實質就是將所有有益的推動力量進行整合從而實現自我的能力更新,但這首先需要自己打破自己的邊界。

無論如何,要在海外漢語產品市場取得整體優勢,絕非一時一日之功,但目標卻始終明確:我們自己的語言,應該由我們來向世人闡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