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 | 3 種錯誤觀念會讓你運動傷害機率加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些人在運動時感到身體不適但意念告訴自己一定要完成要繼續,於是在忽視身體警告的狀況下,不僅運動表現會降低,更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雖然大家都知道身體長久不活動,容易像機器零件生鏽般慢慢喪失功能,但有時過多的鍛練反而更加傷身!

以下3種錯誤的觀念,會讓運動傷害的機率加倍,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無法運動,請務必關註:

運動後身體酸痛就是有效果?

不少人認為,運動就是要達到腰酸背的程度,要做得有酸痛感才是真的讓身體動起來,甚至為此特意選擇自身能力尚無法承受的高強度高頻率運動,然後接下來忍受好幾天的酸痛。

其實,運動過度是一項大忌。

尤其是當你很久沒有運動時,在突然開始運動之初更容易受傷。

一般的運動過度所造成的延遲性肌肉酸痛,在運動後的2-3天發生,最長一周便會自然消除,而如果疼痛超過7天,那就無疑屬於運動傷害了。

但若是同一個部位反覆疼痛,便要注意排除該部位或關節是否有受傷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運動訓練更重在持之以恆,一周3次的頻率更勝於偶然單次的激烈運動,讓身體控制在肌肉略有點兒酸痛甚至不酸即可。

絕對不要因這ㄧ周少做一次運動,就在第二次運動時猛得加大強度來試圖補回而運動過度,這種做法不僅會令運動傷害的幾率大增,還會降低運動表現,影響訓練效果,得不償失。

運動受傷後,不痛就沒事?

如果單純以疼痛作為是否有運動傷害的評估標準,顯然是不準確的,因為每個人受傷的狀態不一樣。

對於慢性退行性的受傷,服用止痛藥雖能緩和疼痛但並非長久之計,只是治標不治本。

正確的方式應該要找到確切的傷痛位置,進行緩解、治療、治癒的過程,而非一味地只是止痛消炎,掩蓋問題。

有些人到醫院找骨科醫師治療,當狀況還沒嚴重到需要開刀的程度,就會選擇定期服用止痛劑緩解疼痛,好像吃了止痛藥就不痛了,然後經常性去吃,覺得身體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問題。

其實非常有害,這種情況需要專業醫師評估,選擇適合的療法,在病情尚未加重前代替手術,達到積極恢復的效果。

治療後就完全康復?

在運動傷害發生後,找醫生打針、服藥、開完刀就真的算是痊癒了嗎?其實不然。

讓該部位不疼痛只是基本,但在受傷的地方還未恢復好就開始劇烈運動,會讓受傷的幾率再次提高。

因此,在治療的中後期加入功能性訓練相當重要,唯有在運動時適當控制強度,在治療後鍛練周邊肌肉以防患未然,才能避免反覆受傷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很多患者在運動後膝蓋不舒服,冰敷及吃止痛藥消腫後,膝蓋總是有卡卡怪怪的感覺,有的還會發出喀喀聲響,在診療後才發現是膝蓋前十字韌帶撕裂或是骨頭受傷,最後通過增生注射治療以及適度的康復,重拾運動能力。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應該已經康復後就立刻劇烈運動,還是要請專業醫生評估後再繼續活動。


智慧跑步100人健康跑步群,誠邀你!

熱愛跑步的小夥伴,有時遇到拉傷、膝蓋疼,因為興趣跑不知道怎麼解決這些問題,長期錯誤跑姿可能影響你健康,邀請8年資深跑步教練坐鎮,免費1V1諮詢,免費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