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孩子內心的「小宇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京市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馬駿

針對當前學生缺乏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問題,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中心小學積極探索,提出了「PDC實踐育人理念」。

PDC即project(項目)、drive(驅動)、create(生成),包括用項目驅動學生慾望和興趣、實踐和體驗、思維和意識,生成經驗與技能、素養與情感、態度與價值,從而激活、改變、發展學生,讓其具備生存和生活能力,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PDC」究竟怎樣通過項目育人、實踐育人,嘗試解答「錢學森之問」?日前,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馬駿接受了記者採訪。

記者:「PDC實踐育人理念」是怎樣提出的?

馬駿:「PDC實踐育人理念」,源於我身為校長的責任、使命和對教育的思考。

我在呼家樓中心小學工作了31年,做校長17年。

做校長初期,我更多思考的是建什麼樣的學校、培養怎樣的孩子。

隨著教育發展和自己成長,我認為僅僅辦好自己的學校、從為孩子辦學一個層面出發是不夠的,近幾年,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站在更高層面,從為國家辦學、為社會辦學的高度,去承擔推動教育發展的使命。

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弱化的問題長期存在,這也是著名「錢學森之問」提出的思考。

我認為,現在是教育改革最好的時機,要政策有政策、要經費有經費、要空間有空間,必須承擔起解決教育痛點問題的責任和使命。

從2010年開始,我校每月開展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已完成走進朝陽博物館、走進朝陽郊野公園、走進中科院、走進傳統文化4個系列,出版了2本學生校本課程文集,開展了基於社會大課堂的跨學科學習,並從2014開始進行數學學科實踐課研究。

此外,我們還對芬蘭的現象教學、主題教學,美國的STEM課程、PBL項目學習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2015年,北京市要求,中小學校各學科平均應有不低於10%的課時用於開展校內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我校從數學學科出發,推廣到全學科;從10%出發,力求撬動並盤活課堂內90%的轉變。

從本質上說,教育是通過喚醒、激活、成就的方式培養一個具有社會適應能力的人、一個有創新精神有實踐能力的人、一個擁有幸福生活能力的人。

「PDC實踐育人理念」的提出正是遵循這一教育本質,並通過項目群的構建及每個小項目的實施去達成這個目標。

記者:怎樣理解「PDC實踐育人理念」?

馬駿:「PDC實踐育人理念」是用項目實踐去激活一個人、改變一個人、發展一個人,強調的是育人觀念轉變,通過項目驅動,讓孩子完成對生活和世界的價值建構,成為一個具有生存和生活能力的幸福的人。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

PDC是思想的革命,更是理念的轉變:從教育的本質出發,教育的本質是讓人幸福的生活,所以教育要面向生活並回歸生活和社會;從當前核心素養落實和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出發,為培養真正適應並有創造力的社會人奠基;從生命的成長建構出發(感知—認知—體驗—實踐—生成),兒童眼中完整世界的建構需要在實踐中完成。

因此,「PDC實踐育人理念」要實現的目標,就是從課堂到生活,重在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從學校到社會,重在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力,回歸真實的生活。

記者:「PDC實踐育人理念」下的項目群,是如何構建的?

馬駿:「PDC實踐育人理念」有一個綱要,那就是從育人目標出發,通過「項目、驅動、生成」的理念讓學生回歸生活與社會,從課堂走上生活,從學校走上社會,從知識技能走上能力素養,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生活能力與社會素養的真實與完整的人。

這裡借鑑了西方國家一些育人方式,給大綱,給標準,自主實施。

具體來說,我校從「發現自我、了解自然、探秘科學、解讀人文、回歸生活、體驗社會」等六大方面構建了項目群,各方面環環相扣,既相對獨立,又彼此關聯,共同形成孩子的生命成長圈。

它突破了課堂學科及學科整合的限制,重點凸顯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注重生命個體的生存與生活體驗和社會理解的培養與喚醒。

我們又把每個方面的目標,分解細化到六個年級。

例如:在「了解自我」領域,二年級的目標要求是「了解自己的身體構造」,包括《人體器官》項目,利用VR設備幫助孩子學習;五年級的目標要求是「了解自己的家族」,比如清楚家族成員及家史,包括《我的家》項目,讓學生繪製家庭根脈圖、職業樹,了解家風家訓等。

同時,《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六方面素養要求,在項目群的各年級標準中都有落實,這也是PDC項目群2.0版本的核心。

在實施途徑上,項目群以家庭為基礎、學校為主體、社會為平台,打破了彼此之間的界限,將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有機融合,共同給孩子營造一個積極良好的環境。

在時間安排上,我們課時保證小部分、課外實施一部分、作業完成一部分、家長幫助一部分,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注意培養其合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創新能力等。

記者:PDC項目群的亮點與價值是什麼?

馬駿:PDC項目群是一個完整的項目系統,打破了散點式做課程和活動的形式,是一種創新的育人模式,即項目育人、實踐育人。

通過一個個不同項目,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在「做中學」里嘗試解答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

PDC項目群引導學生自主發展,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自己探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要我學、教我學」變成「我要學、我會學」。

在此基礎上,運用知識對接真實的生活和社會,成為一個真正完整的、知以善行、學以致用的幸福的人。

此外,PDC項目群實現了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對接,不僅做到全校2500多名學生、200多位老師全員參與,還研發了PDC《家庭親子攻略項目》系列叢書,《假期家庭親子項目實踐手冊》等,讓所有家長都參與其中。

同時,我們利用「課後三點半」「社會實踐活動」等政策,開展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汽車博物館等「基地項目研究」,讓教育不僅發生在學校,更讓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從學校走向家庭,從知識技能走向能力素養。

記者:截至目前,「PDC實踐育人理念」的實施效果有哪些?

馬駿:首先,教師被激發、被喚醒。

「PDC實踐育人理念」實施一年多來,我們看到了教師身上可喜的變化,這不僅包括理念被老師們接受、教師內驅發生變化,還包括學生會「倒逼」教師改變。

「PDC實踐育人理念」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教師職業怠倦問題,中老年教師帶著孩子們熱火朝天地做項目、布置環境文化,更可喜的是,課堂發生了變化,老師心目中「好學生」的標準也發生了變化。

其次,學生被點燃,被發現。

孩子們在一個個項目研究中,思維被打開、潛能被發現、品質精神在形成。

比如去年4月的現場會上,特級教師吳正憲問一個學生「你這個實驗做了多少次?」學生答:「14次」,吳老師問:「如果你的數學題做錯了你會改上14遍嗎?」學生肯定的回答:「不會,早煩了。

」我了解到,很多孩子在群里聊怎麼克服困難,都到了11點還興致勃勃,不想睡覺,這不就是「逆商」「挫折教育」嗎?放手讓孩子們在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中得到鍛鍊,不比主動設置什麼挫折好嗎?其實,每一個孩子內心都有一個小宇宙,關鍵是怎麼點燃、激發它,通過項目的學習,孩子得以學以致用,並能在生活中進行創新實踐。

「PDC實踐育人理念」影響到的不僅是老師、學生及家長,還引發了「蝴蝶效應」。

短短一年多里,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以及各界專家、合作機構的理念認同和廣泛參與,這一定是這件事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記者:「PDC實踐育人理念」下一步將如何發展?

馬駿:PDC項目群的「3.0版」,將在「2.0版」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使其更嚴謹,邏輯更清晰。

「3.0版」將進一步推出系列社會研學項目,使項目群的理念及內容貫穿到社會中;創建一個大數據平台,對項目育人的過程和效果給予清晰呈現和科學分析;對項目群理論及內容進行整理撰寫,形成系統性、理論性的學術論著。

「PDC實踐育人理念」和項目群構建是我校帶著對教育的思考、理解與情懷提出的,具有原汁原味的實踐育人理念與模式,學生的感受與成長是檢驗成果的最好尺子。

一年多來,教師、學生、家長一級課堂、校園中的悄然改變,帶給我們不斷的驚喜,我堅信,給孩子們一個支點,他們將可以撬動地球。

從兒童出發,為孩子辦教育,從使命出發,為國家辦教育,我們會始終不忘初心,永遠在路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