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視域下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簡介:陳於:南通大學商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摘 要: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與大學生自身創新能力的缺失有關,這在其求職心態、工作能力、創業精神等方面有具體表現。

究其原因,傳統文化因素、教育教學體制、校內外教育環境、大學生自身原因共同構成了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阻抗因素。

以就業為切入點,高校必須從教育理念、課程設置、教育環境、教師素質、創業教育等多方面進行優化提高,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之源,是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保障。

當今世界正處在知識經濟時代,國際、區域、行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依賴人才的創新能力。

1998年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隨著規模的擴大,高等教育質量成為社會關注的核心問題。

在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極度需求下,大學生創新能力已成為判斷高等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1]。

高校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國家發展戰略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也是適應複雜多變的市場經濟環境,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沒有創新能力就等於沒有就業能力,更沒有發展潛力。

因此,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教育機構,應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整個教育改革和創新的核心。

本文以大學生就業為研究視域,論述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內涵,分析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提出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具體路徑。

一、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內涵

創新能力是指個人提出新理論、新概念或發明新技術、新產品的能力。

就表現形式來說,創新能力就是發明和發現,就是人類創造性的操作化[2]。

學術界和實踐界普遍認為創新能力不是單純的智力品質,而是一種重要的性格特徵、一種精神狀態、一種綜合素質。

林秀華等人認為:「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由敏銳的思維能力、全面的智力發展、良好的人格品質、豐富廣博的基礎知識和強烈的研究動機構成。

」[3]劉助柏和梁辰認為:「大學生創新能力是一種探索精神、強烈願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徵,筆者認為,大學生創新能力具體包括:

1.創新意識,即大學生能根據社會發展和自身學習生活的需要,有關注新鮮事物、推崇創新觀念的願望和熱情。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用人單位的技術要求也會不斷提高,大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才能在畢業之後脫離學校的環境下,還能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條件,根據所從事的職業持續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更好地適應社會工作。

2.創新思維,即大學生能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甚至以反常規的視角去思考問題,從而產生新穎獨創的解決方案。

對於大學生來說,知識的接受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知識的選擇、整合和應用,只有具備一定的創新思維,才能運用積極的求異性、敏銳的觀察力、創造性的想像以及獨特的知識結構主動「構建」和「再創造」新的知識。

3.創新技能,即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信息加工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運用創新技術的能力等。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轉化為大眾化教育,大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創新技能,才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學有所創,將大學時期學習的知識技能真正地吸收、轉化,並創造性地運用到實際工作工作中去。

4.創新人格,即有利於大學生創新活動順利開展的相對穩定的個性品質,如堅定的自信、堅忍的毅力、自製的意志等。

面對信息的瞬息萬變,競爭的日趨激烈,要形成一時的競爭優勢容易,而要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則十分困難。

大學生只有具備創新人格,才能在未來的就業和工作中表現出習慣性的創新傾向,勇於克服新環境中的困難,持續地開展創新活動,凸顯競爭優勢。

二、從就業看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缺失

1.求職心態茫然失措。

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不少大學畢業生往往無所適從,焦慮、緊張、自卑、怯懦等心理問題接踵而至。

在價值取向上,部分畢業生缺乏對自身條件和發展前途的正確認知與理性思考,自我定位不清,職業規劃迷茫,不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表現出急功近利、盲目從眾的現象。

2.求職面試成功率低。

在求職競聘過程中,對於基本都沒有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用人單位往往會注重大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如何運用創新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然而面對用人單位的考核,不少畢業生由於缺乏創新能力與應聘面試技巧,往往表現出技不如人和應變能力不足,導致整個求職面試過程的尷尬和失敗。

3.職業工作持續性弱。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面對急劇增長的知識和信息,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創新能力愈發重視,且要求愈來愈高,他們普遍青睬的是員工能較好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工作問題,因為這是人才創新能力的綜合反映。

而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由於創新能力不足,協作精神欠缺,不能學以致用,往往難以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從而導致他們在擇業期內頻繁更換新的工作,職業工作低弱的可持續性加劇了就業困難。

4.自主創業艱難成行。

在現實中,由於大學畢業生的數量遠遠超出市場需求,自主創業往往成為部分大學生的重要選擇,創業能力也因此被視為大學生學習的「第三本教育護照」。

在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創業觀念雖然為大部分大學畢業生所接受,然而只有極少數畢業生真正走上了創業之路。

這除了物質、資金的缺乏等客觀因素,創業膽識與創新精神的欠缺也不失為重要原因。

而少數走上創業之路的學生,由於創業創新能力不足,往往敗多成少,以創業實現就業最終亦難以為繼。

三、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阻抗因素

當前造成大學生創新能力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入分析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的阻抗因素,將有助於從客觀環境和個體主觀方面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1.傳統文化因素。

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有利的方面,但是也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

傳統文化強調個體對集體的服從,而忽略個人的需求,這使得高校過於強調規範化教育而忽視學生個性發展、特色發展的問題。

具體表現在學生的行為評價上,過於強調共性,忽略個性特質,過多既定、僵硬的條條框框對學生形成了趨同約束,導致大學生特色不強,適應不了社會與用人單位的具體需求。

另外,諸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的傳統思想還在影響著國人。

這些思想割裂了書本和現實的關係,忽視了理論和實際的聯繫,嚴重阻礙了大學生實踐的意識和參與度,從而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造成了影響。

2.教育教學體制因素。

目前,高校存在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諸多體制因素,如統一教學計劃、統一學制、統一管理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的內容標準與評價標準一致,這種操作模式忽視了個體差異,極易形成趨同思維模式。

教師仍以知識傳授為主要教學目標,忽視對學生思維能力、人格個性和實踐技能的訓練。

教學形式單一,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方式仍處主導地位,鮮有學生的主體性參與。

在教育評價模式上,傳統的書面閉卷式考試是主要形式,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是考分,呈現出過於注重知識考核而忽視實踐創新能力的單向度性。

這種以應試教育為特徵的教育體制,嚴重阻礙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3.校內外教育環境因素。

近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致使學校辦學資金緊張,提供給學生自主創新的場所與設施相對缺乏,致使創新人才的培養缺乏良好的物質支撐,實踐教學環節也形同虛設。

有些高校科技創新活動組織過少,集體協作攻關意識淡薄,校內外科技合作不夠,缺乏激發創新的獎勵機制,學術研究與交流的氛圍不濃。

創新人才的培養取決於教師的創造素質,有些高校缺乏一支高素質、富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師隊伍等,這些都制約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發展。

另外,社會環境也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一些制約。

儘管黨和國家出台了許多鼓勵大學生創新實踐的政策措施,但少有較強的社會力量支持大學生的創新活動,充滿創新生機與活力的社會氛圍,激勵創新的社會環境,寬容失誤的學府氛圍等亟待形成。

4.大學生自身因素。

一是大學生的個性心理因素。

大學生承載著社會與家庭的厚望,自我定位較高,然而心理發展尚未成熟。

當今許多大學生在心理問題上都存在興趣狹窄、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因循守舊、害怕失敗等誤區,這種個性心理上的不足,制約了其創造潛力的發展。

二是大學生的思維方式。

長期應試教育下的順從性學習,使得不少大學生養成了依賴習慣和惰性心理,學生缺乏學以致用的願望和實踐,缺乏批判質疑和詰難的勇氣,難以衝破「書本定式」、「學術權威」等的束縛,其最終後果是凝固了學生的思維,形成思維無活力化,學生不會主動發現和思考問題,這是培養創新思維的最大障礙。

四、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路徑選擇

1.樹立創新教育理念。

創新教育是以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培養為價值取向的教育,創新教育觀念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和核心。

高校要有效推進創新教育,首先要轉變傳統不利於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堅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著力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要轉變傳統以知識傳授和智力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目標觀,堅持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的協調發展;要轉變統一模式、統一要求的教學管理觀,正確處理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的關係,採取靈活多樣的培養方式,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轉變教師中心、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創新的內驅力;要改革教學評價的內容和方式,建立發展性的創新教育評價模式。

從而真正把創新作為高校教育的出發點和旨歸,並以此作為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

2.構建合理課程體系。

當前,評價一所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就是市場就業率。

市場的千變萬化以及對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需求,要求高校必須審時度勢,在內涵更新與外延拓展兩方面進行課程體系的合理構建。

課程的設置應以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為原則,加厚加寬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要少而精,增設相關選修課程,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增加專題講座和實踐創新活動在課程教學體系中的比重。

為消除專業隔膜的局限性,要建立完善的課程轉換體系,允許學生根據自身特點,跨專業、跨學科自主選修課程,以適應市場變化,更新知識結構。

要重視實驗實踐教學,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的培養。

實施第二課堂培養計劃,將第二課堂開展的思想教育、文體教育、科技創新、社會實踐活動等納入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3.營造創新教育環境。

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教育環境。

「教育環境……往往通過複雜多變的環境刺激,激勵人們的情感,啟發人們的心靈,潛移默化、滲透積累,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產生量變和質變」[5]。

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加大科技創新經費投入,組建開放式實驗室,建立專業教學創新基地,為開發學生的創造潛力提供發展平台。

要注重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如不定期地舉辦科技節、科技報告會、各種形式的創新競賽等學術科技類活動,在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要建立健全有關創新的各項制度,設立大學生創新教育專項基金,實行學生科研項目立項,選拔理論基礎紮實、動手能力強的學生組織課題小組,配備專業指導教師,通過制度激勵和經費保障,激發學生參與創新的榮譽感與積極性。

同時,要通過校報、廣播、網絡等各種媒介,加大科技創新活動宣傳力度。

4.優化教師創新素質。

教師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中占據主導地位,高校要培養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人才,關鍵是要配備一支具有創新素質的教師隊伍。

高校教師作為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和科學精神的倡導者,要具有創新的思想、反思的精神、探究的能力,要能夠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引導、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由於高校教師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學校必須堅持高學歷、高素質的原則,從源頭上把住教師的選聘、任用關。

學校管理要利用一切條件,多途徑、多方式為教師提供有關創新的理論、方法和成果等。

可不定期邀請專家進行專題指導,讓教師進行觀摩、諮詢和學習;經常組織參觀學習和討論交流,開闊教師的視野和思路;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選派教師接受培訓和進行掛職鍛鍊,提高理論素養,積累實踐經驗。

5.加強學生創業教育。

當前,在高等教育大眾化不斷深化的大形勢下,要解決學生不斷加劇的就業難問題,根本出路在於「高等教育要從就業教育走向創業教育」[6]。

學校要結合實際,構建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創業教育模式,並進一步落實相關具體環節。

要制訂具有創業導向性的培養方案,並結合學校特點、專業特點與學生特點開展特色培養。

要優化創業培訓內容,立足學生的創業實踐,在決策諮詢、經營管理和社會活動等方面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要實施分類指導和因材施教,對一些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強的學生可配備專門教師進行針對性指導。

同時,要建立多形式的校內外創業基地,並整合各類社會創業資源,建立廣泛的外部聯絡網,包括創業培訓機構、創業資質評定機構、風險投資機構、創業校友會、創業協會等,形成學校與社會良性互動發展的創業教育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楊倩.大學生創新能力結構與培養路徑研究[D].武漢:湖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1.

[2]胥群.淺論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4):146.

[3]林秀華,等.創新能力培養——對清華大學兩院院士的調查[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 (5):42.

[4]劉助柏,粱 辰.知識創新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130.

[5]沈國權.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87.

[6]歐陽曉.實現從就業教育到創業教育的轉變[J].中國高教研究,2004(6).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商學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下的高校創業教育

創新創業教育興起於美國。1947 年哈佛大學商學院開設「新企業管理」課程,標誌著高校創業教育的開始,此後創業教育在世界各地逐步興起。1987年,美國創業學教育領袖人物傑弗里蒂蒙斯教授在創新性課程...

論高等教育改革進程中的創新型人才培養

摘要:創新型人才應具備立體的知識結構、思維思辨性、敢想敢幹的拼搏精神等素質特徵。反觀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卻存在著理念滯後、寬口徑特徵不明顯、培養模式陳舊等問題。高校要推進創新型人才培養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