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科的本質認知和科學素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目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正式發布《中國STEM教育白皮書》(精華版)。

該報告指出,STEM教育在中國進入蓬勃發展階段,在教育實踐、理論研究和教育政策方面取得明顯進展,但是也存在嚴峻的挑戰。

進展主要表現在:

一是各地積極探索STEM教育推進方式,江蘇省、深圳市、成都市都發布專門的文件,大力推進STEM課程,開展了試點學校申報和STEM教師培訓工作。

許多學校建立了STEM專業教室或創客空間,在課堂教學中推動項目式學習。

二是STEM教育研究呈逐漸繁榮的態勢,研究數量迅速攀升,在2016年呈現出爆髮式增長,這一年發表的論文數量接近300篇。

這些研究以基礎研究為主,所占比例超過一半,並在政策、行業指導、科普等領域呈現多樣化的態勢。

三是STEM教育被納入國家戰略發展政策,2016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有條件的地區要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眾創空間」、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應用。

2017年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倡導跨學科學習方式,建議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嘗試STEM教育。

該報告同時指出,目前,我國普遍存在人才培養的層次結構不能與市場需求相匹配、高素質綜合能力較強的複合人才匱乏、STEM人才缺口較大等問題。

所以,培養一大批有創新思維、動手能力強的人才,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STEM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缺少STEM教育戰略高度的頂層設計。

STEM教育對於實現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推進位造業強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能僅僅把STEM教育作為教育內部的一種理念和方法,必須要站在為國家建設培養創新人才的高度來看問題,從產業發展、人才需求、人才培養的角度統籌考慮,整合全社會的資源推動STEM教育的發展。

——社會聯動機制不健全。

目前我國在推進STEM教育時基本都是各自為戰,儘管也形成了一些專業機構和學校聯盟,但都是民間的鬆散機構,沒有形成全社會的合力,導致力量分散,缺乏力度,質量也參差不齊。

——缺少打通學段的整體設計。

目前我國STEM教育沒有形成完整的系統性方案,各學段內容和目標不銜接。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有STEM的內容,但是到了中學沒有相應的延續課程,完全由學校自行開課。

由於對STEM的理解不同,STEM教育的實施內容也是五花八門,不成系統。

這種割裂的狀態不利於人才的系統性培養和疊加效果的產生。

——標準與評估機制尚未建立。

我國STEM教育還處於發展初期,相應的標準還處於空白狀態。

到底什麼樣的課程才能進入學校、這些課程期望取得怎樣的效果、STEM教育項目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最終培養的STEM人才是否與國家需求相匹配等等,這些問題都亟須解決,只有建立相應的標準和評估機制,才能保證STEM教育健康持續發展。

——STEM師資隊伍整體水平不高。

中國STEM教育最缺少的是技術與工程教育,而原有的師範院校中沒有相應專業,所以技術工程類教師在學校非常緊缺,即便有些學校已經開設了STEM方面的選修課或必修課,但都面臨著合格教師短缺的問題。

——缺乏國家級項目的示範引領。

目前政府倡導的科技類活動和項目,由不同部門組織,沒有形成整體,尤其是缺乏一些國家級項目的示範引領。

這些項目不應僅局限於競賽活動上,還應該包括課程開發、教師培訓、評估標準等方面,從而引領STEM教育實踐逐漸系統化。

中國STEM教育2029創新行動計劃啟動:

為進一步發揮STEM教育在促進科技創新和提高國家競爭力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啟動「中國STEM教育2029創新行動計劃」,以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宗旨,整合全社會資源,建立由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高新企業、社區和學校相融合的中國STEM教育生態系統,打造覆蓋全國的STEM教育示範基地,培養一大批國家發展急需的創新人才和高水平技能人才。

該計劃包括:

促進STEM教育政策頂層設計。

目前創新驅動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個重大戰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將與社會各界一道,推動STEM教育政策的頂層設計,助力這一戰略的全面實施。

實施STEM人才培養暢通計劃。

要完善STEM課程教學體系,促進各學段STEM教育的有效銜接,進一步優化STEM教育活動,提高相關活動的吸引力、科學性和教育質量,為每一位學生參與STEM活動提供保障。

建設資源整合和師資培養平台。

組建學校發展共同體,推選優秀學校擔任牽頭學校,定期組織開展研討活動,加強校際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資源共建共享。

加強具有跨學科背景的師資力量的培養,提高關於科學、數學和技術的本質認識和科學素養,並提倡教師們將STEM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

成立專業師訓平台,共同打造STEM師資培訓高地。

建設STEM課程標準與評價體系。

評價過程要改變以往單一的方式,強調多元評價主體、形成性評價、面向學習過程的評價,由學生本人、同伴、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態度、興趣、參與程度、任務完成情況以及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作品等進行評估。

努力打造一體化STEM創新生態系統。

聯合政府、學校、高新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力量,建立健全長效合作機制,動員全社會資源在共識基礎上積極參與、交流協作和多元投入,共同搭建STEM教育的支持體系,建立實踐社區,鼓勵博物館、青少年宮、科技館、數字媒介等社會機構積極開放空間,為學習者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平台。

打造服務經濟的教育與人才戰略高地。

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參與,放寬門檻,鼓勵製造型企業、社會團體等多元主體參與到STEM教育中來,進一步將創新人才培養和工程技術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到國家科技管理平台的工作框架內,統籌人才、科技和教育等方面工作,組織開展面向未來的STEM教育發展規劃和路線圖設計。

推廣STEM教育成功模式。

分享優秀實踐案例,提供相關資源,成立STEM教育專家委員會,引入一流的專家指導力量,組織專題培訓、項目研討、實地指導等活動,保證實踐探索的良性持續發展。

進一步擴大試點範圍,增加社會參與路徑,加強宣傳力度和資金投入,將STEM教育和學校改革、創客教育、社區實踐等結合起來,促進STEM教育在更大範圍內獲得成功。

(課題組負責人:田慧生;執行負責人:王素;執筆人:王素、曹培傑、李正福、康建朝、秦琳、夏雋、王曉寧、張永軍等)

《中國教育報》2017年08月26日第3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