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陸、齊家治國釋義 - 智音道學講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 ...
2010年3月30日星期二
拾陸、齊家治國釋義
拾陸、齊家治國釋義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其機如此。
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一、要旨:本章是曾子解釋齊家治國的義理,第一段指出必先齊家,才能治國的道理,並以「孝、弟、慈」為齊家治國的重要德目。
第二段說明以身作則,推己及人的結果,以及上不正則下歪的後果,並舉列堯舜以及夏桀、商紂的典故,來解釋齊家的實例。
最後一段引例詩經的三篇文章,指出一家的大小成員,充滿和睦、和諧、和順,可以影響至全國,使世人效法,均在說明齊家,才能治國的原由。
二、分解:【原文】: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註解】:教:教誨。
孝:養親、順親、愉親心也。
事:順理奉承,真心敬愛也。
弟:兄友弟恭也。
慈:愛護、關心之義。
使:差使之義。
【解釋】:大學經文所說的,要治理國家,必須先使家庭圓滿,如果本身不能教誨自家的人,而家人無法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相處,卻想教化天下的人,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不一定要離開自己的家庭,就能成全教誨全國上下的人民,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平常即正心修身,以身作則,在家裏面,能夠孝順父母,並且將孝道推行於社會、國家,他就能夠為上司盡忠。
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互相親愛恭敬,推廣到社會或團體中,就能夠事奉天下的長上。
平常注重慈愛心的培養,為父母的對待子女慈愛,將此心推廣到社會上,同樣的以慈愛心對待別人,可以得到眾人的心,眾人也願意為我們效勞。
*心得記要:1、國之本在家,家齊自然國治。
身者國之器也,能修身,存天理去人慾,使身心大治,再推之於家,家齊而後國治,故治理身內國與身外國是一貫的。
2、君子不出家,而能感化百姓者,即在家能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獨善己身,使本性流露出真善美的光輝。
教於國者,謂君子正心修身,再齊家,使德勳遠佈而風行草偃,以身家作模範,則上行下效,達於國治天下平。
3、齊家治國之要項有三綱目,即孝、弟、慈也。
在家能盡孝於父母,未有不忠其君王者;在家能盡悌道以事兄長,未有不恭敬其長上者;若以慈幼之道待人,未有不得民心也。
4、在道場中,若能盡孝心侍奉前輩,以悌道禮讓同修,以慈悲心教導後學,建立道場倫理,必能使道務更加宏展,救渡更多眾生,共登覺路。
【原文】:《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註解】:康誥:指書經康誥篇,是周武王告誡其幼弟康叔的文章。
保:保護。
赤子:剛出生不久的嬰孩,此處亦可指靈明的本性。
求:指愛護或治理之義。
中:即命中或正合心意。
養:指教化的方法。
嫁:指成全。
【解釋】:書經康誥篇上有句話曾說:「國君之愛護照顧百姓,就好像父母照顧自己的嬰孩一樣。
」因為父母能衷心至誠的照顧自己的嬰孩,雖然無法以語言對談,但是以心靈溝通,都能恰到好處,符合孩子的須要,不會差得太遠。
這種父母照顧嬰孩的心是出於天性,所以沒有一位女孩先學會養育孩子的方法,再行出嫁。
都是孩子出生以後,做母親的,自然會養育孩子的。
*心得記要:1、本性皆是上天老所賦予,赤子幼小雖然不能言語,但大人照顧小孩的心是出於至誠,故對嬰孩的飢飽寒熱,皆能照顧的恰到好處,實出於母子連心的天性。
修道者積極修辦,遇到困難皆能感應上天的加被,而逢凶化吉,此乃人心與天心契合的明證。
2、齊家之道,須要發揮自己至善的天性,就像愛護自己的子女一般地,去愛護手足同胞,照顧得無微不至,不造作,不粉飾,推己及人,自然達於家齊國治的境界。
3、修辦道者,如能以保赤子之心,去照顧後學,成全後學,也就是能以愛護自己兒女的心去愛護照顧後學,後學一定能以誠心回饋道場,將來必定能成道。
【原文】: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其機如此。
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註解】:一人:指國君或主事者。
一家:指領導階層的家庭。
興仁:以慈愛為前提。
興讓:即在社會上造成互相禮讓的風潮。
貪戾:貪心妄求,處事背理暴戾。
作亂:悖逆的行為。
機:關鍵。
僨:敗壞。
定:安和樂利。
【解釋】:做國君或為人領導的主事者,他的家庭裏面如果能夠實行倫常孝悌之道,來修身齊家,由於他的德風流佈,必然上行下效,則國家的仁義之風,就會普遍的興盛起來,使仁道普行天下。
做國君或為人領導的主事者,他的家庭裏面如果能夠實行禮讓的美德,則百姓受到薰陶,自然也能夠將此敬老尊賢的禮讓風氣推行起來。
相反的,做國君或為人領導的主事者,如果處事貪慾暴戾,國人受其不良行為的影響,必然上不正則下歪,國人就跟著悖逆作亂,可見關鍵就在這裏,其影響是這樣的重大。
也就是說,人如果說錯了一句話,足以敗壞一件事情,因為一言足以興邦,一言也能喪邦,所以做國君或主事或領導者,如果能夠實行仁道,言行端正,使德風廣佈,一人就能夠安定這個國家。
*心得記要:1、天子一家仁讓,由於德風流佈,則一國仁義謙讓;天子一人貪欲暴戾,百姓必然群起效尤,而貪橫作亂。
故國君有道,則一國興仁;國君失道,則一國敗亂。
故一國的興仁或敗亂,關鍵在國君之有道無道耳。
2、一言足以興邦,一言足以喪邦,一言不當而僨事,一人仁讓而定國,如古時堯舜實行仁政,則國家大治,孔子誅少正卯,而眾奸臣平息,一人定國也。
3、代天宣化者,身擔重責大任,緊繫眾生升降關頭,故宜戰兢自持,謹言慎行,立正標杆,引導後學,登上慈舟,共歸覺路,慎勿假公濟私,敗壞道倫,則獲罪於天,無所禱矣。
【原文】: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國在齊其家。
【註解】:堯舜:唐堯虞舜也,實施禪讓政策以及仁政,為後世所稱頌的聖君。
帥:率領。
從:服從或效法。
桀紂:指夏桀或商紂,因其苛虐殘暴統治天下,故世稱暴君。
令:命令。
求:要求。
非:責備指正。
藏:存在。
喻:使明曉或了解。
【解釋】:以前唐堯與虞舜兩位有道的聖君,因為以仁道來領導天下的百姓,全國的人民遵行效法,所以仁風廣被,流傳到現在。
相反的,夏桀與商紂兩位暴君,以殘暴苛虐的手段來統治天下,百姓跟著上行下效,致使全國到處暴亂不安,惡名流傳到現在。
因此一國的領導者,推行政令,要求天下的百姓行仁行義,而本身又無法實踐,以行動來帶動大家,則百姓定然反抗,而不予服從的。
所以說,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必須自己本身先做得到,然後再去要求別人,別人才會服從。
自己本身沒有毛病缺點,才可以去責備別人的毛病缺點,如果自己本身的舉止言行都無法符合恕道,竟然想去開導別人,使別人明理恕道,這是自古到現在,從來沒有的事。
因此,要把國家治理得好,必定要從齊家做起。
*心得記要:1、歷史是一面鏡子,堯舜與桀紂的前例最佳的明証,堯舜能明明德,以身作則,推己及人,深得民心,而安邦定國;反觀桀紂,蒙蔽天良,縱慾肆虐,帥天下以暴,促使天怒人怨,最後導致身敗名裂而亡國。
2、自己先做好,然後再要求別人做好,自己沒有做好,怎能要求別人呢?恕者如心也,自己的中心立不住,而要叫人如其心願者,未之有也。
3、因此齊家治國的主要原則有二項,其一就是以身作則,其二乃是推己及人,有此二項大原則,便可以安邦定國。
4、修辦道者,也要以身作則,以及推己及人的兩大原則為項目,如不能這樣,自己都修不好,如何能領導後學邁向光明的道路呢?【原文】:《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
《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註解】:詩:第一段指詩經周南桃夭篇,第二段指詩經小雅蓼蕭篇,第三段指詩經曹風鳴鳩篇。
夭夭:指嬌艷美好。
蓁蓁:茂美盛大。
于歸:喻女子出嫁。
宜兄宜弟:兄弟和睦相處。
其儀不忒:做人的言行舉止中規中矩無有差錯。
【解釋】:詩經周南桃夭篇說:「桃樹生長得嬌艷、美麗,它的葉子也長得非常茂盛,(貞靜的美德)以盡婦道,必能使家裏充滿和順溫馨,其樂融融,一家的人如果能夠和順溫馨,和睦相處,然後才可以藉此善美典型的流佈,再去教化全國的人民」。
詩經小雅蓼蕭篇則說:「身為國君領導者,能做到宜兄宜弟,使兄弟之間和睦相處」,因為做國君或領導者能以身作則,做到兄弟之間和諧和睦,必然上行下效,以此榜樣教導全國的人民,都能兄弟之間和諧和睦。
詩經曹風鳴鳩篇說:「身為國君或領導者,他的內心光明正大,儀態嚴肅端莊,待人處事沒有差錯,以為天下百姓的標杆,使四方的人效法學習,則可以端正四方的國家。
﹂因為本身品德崇高,能以身作則,不管身為父、兄還是子、弟,都中規中矩,有值得他人學習的地方,然後百姓才會去效法服從,這便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整齊自己的家庭的理由。
*心得記要:1、任何一個團體的領導者,其言行影響到世人甚鉅,而家庭是蘊育賢相良臣的溫床,一家能和順,賢內助不可缺少,因此女子出嫁後,能克盡婦道,使家庭內大小和順,此為齊家的主要良方。
2、領導者,如果能做到宜兄宜弟,兄弟之間和睦相處,然後可以教導天下的人,人人和睦相處,達於家齊國治。
身、心、性三者自身兄弟也,兄弟意見倒戈,各自為政,凡夫也,宜兄宜弟,三位一體,是名聖體,若自身的兄弟各盡其道,明德親民,必可立己達人,化天下為一家也。
3、齊家先齊心,則誠於中形於外,外表自然嚴肅、莊嚴,正大光明不會差錯,進一步孝父母、友兄弟、慈其子,然後百姓才能去效法。
4、總之,齊家治國之道,應以身作則,內能明心見性、恢復自性明德的光輝,外能親民渡眾,福慧雙行,克盡倫常,立己達人,利世益民,才能達於齊家治國的目的。
於
晚上7:24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標籤:
經典釋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張貼留言(Atom)
文章分類
一貫大愛
(135)
一貫新聞
(148)
一貫義理
(322)
三寶心法
(278)
中英道學
(221)
中醫臨床
(412)
中藥驗方
(290)
天倫道場
(206)
未分類資料夾
(2313)
兒童讀經
(93)
保健養生
(3314)
修道故事
(737)
善書義賣
(11)
開荒辦道
(83)
節能減碳
(158)
經典釋義
(245)
道義問答
(49)
道學講座
(209)
影音講堂
(928)
講道題綱
(117)
網誌存檔
十二月2014(59)
十一月2014(141)
十月2014(98)
九月2014(148)
八月2014(168)
七月2014(207)
六月2014(199)
五月2014(412)
四月2014(239)
三月2014(246)
二月2014(223)
一月2014(189)
十二月2013(200)
十一月2013(210)
十月2013(206)
九月2013(206)
八月2013(217)
七月2013(270)
六月2013(221)
五月2013(301)
四月2013(296)
三月2013(248)
二月2013(104)
一月2013(92)
十二月2012(254)
十一月2012(225)
十月2012(241)
九月2012(245)
八月2012(200)
七月2012(220)
六月2012(214)
五月2012(240)
四月2012(167)
三月2012(169)
二月2012(123)
一月2012(142)
十二月2011(170)
十一月2011(180)
十月2011(4)
十月2010(89)
九月2010(109)
八月2010(127)
七月2010(166)
六月2010(254)
五月2010(246)
四月2010(174)
三月2010(168)
二月2010(68)
一月2010(78)
十二月2009(216)
十一月2009(179)
十月2009(217)
九月2009(504)
總網頁瀏覽量
站內搜尋
一貫道水田
熱門文章
學會空腹,啟動長壽基因
一貫道的宗旨
英文三寶TheThreeTreasuresinEnglish
中庸釋義----第二十章、哀公問政。
一代明師行誼簡介
鋁箔紙到底該用哪一面呢?
十條大愿
修辦道故事彙編(上)
中庸釋義29第二十七章聖人之道
中庸釋義(上)
最新回應
載入中...
延伸文章資訊
- 1齊家治國 - 華人百科
齊家治國,成語,出自《禮記·大學》:"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指整治家庭和治理國家。 中文名稱. 齊家治國.
- 2傳第九章釋齊家治國- 歸零翻轉365 - udn部落格
傳第九章釋齊家治國 ·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言:君子不出家外,教以孝、悌、慈,亦可成 ...
- 3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 - 大学
所谓治国必先齐家的意思,是说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教化好,而能教化他人,是从来没有的事。因此,真正有德行的君子,不出自己的家门,也能够把好的德风教化推广到全国。
- 4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這是《禮記·大學》中的一句名言。「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說明齊家是治國的先決條件, ...
- 5傳九釋齊家治國之一 - 大學
「治國必先齊其家」的意思是說:自己的家人尚且教不好,而能夠教好他人的,是沒有的事。 管教你比管教人民還要難,自己的家人都管不好了,如何去管別人。 所以君子能夠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