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施比受更為有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相信「施比受更為有福」這句話大家都曾聽過。

· 「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真義,是說如果一個人有能力「施予」給別人,那麼他就該為他的「能力」而感到幸運了;相反地,需要「 ... 讀《歸去來辭並序》後有感 論「施比受更為有福」 賭 議豐子愷《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 女兒家 現代足球的影響    論「施比受更為有福」   相信「施比受更為有福」這句話大家都曾聽過。

它的意思是頗具哲理的。

在正常的情況下,一個人「施予」了,就等於有了「損失」;以「自私」是一般人的共通點這個角度來看,「施」是不可能帶給人幸福及快樂的。

那麼,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什麼呢?   「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真義,是說如果一個人有能力「施予」給別人,那麼他就該為他的「能力」而感到幸運了;相反地,需要「接受」別人的施贈的人,並沒有能力自力更生,因此比較起來是「不幸」的。

在我看來,如果在只有「施」和「受」兩種情況的選擇下,這句話是絕對正確的。

看看那些經常在慈善活動中捐錢的富商,再看看那些瑟縮在街頭等待路人施捨的乞丐,誰較幸福?但我卻認為一個人必需能「施」、能「受」,生活才會快樂,生命才有意義。

  中國歷朝皇帝便是最好的例子。

他們獨霸山河,天下唯我獨尊,哪個不是愛「賜」這「賜」那的?但當他們遇到困難時又如何?天子可以找人分憂,求人幫忙嗎?他們要顧全顏面,凡事都只能自己困惱,難道這不可悲?   西夏君主拓拔元昊無時無刻都想稱帝。

他不甘於「接受」朝廷的賜姓,妄想打敗宋室。

結果卻是連年征戰,弄至國力耗損,生靈塗炭,最終還不是要向大宋稱臣,「接受」朝廷給予的銀、絹才得以休養生息?相反地,宋朝為了得到邊疆的和平,不斷向外族賜絹賜茶,不是導致自己國庫空虛,還要向人民徵重稅嗎?由此可見,只有「施」而沒有「受」,未必是一件好事。

  人並不可能有一世的好運。

假若在好景時能施予給有需要的人,那當然是美事;但當遭遇到不幸時,能得到人家的幫助,而不需獨自徬徨,那也可算是不幸中之「大幸」啊! 吳君慈協恩中學中二  二零零零年何萬貫教授策劃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 版權所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