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施」比受更有福?還是 - 方格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猶如愛別人之前,先要愛自己,這樣才能得到滿滿的能量,當你能量滿溢時,再把多出去的能量散播出去,那才是真正的為自己與他人造福,才叫「施比受更有福」 ... 登入取消幫助中心你是,「施」比受更有福?還是,「失」比受更有福?Wu心(吳景濱心理師)追蹤22021-02-11|閱讀時間‧約5分鐘「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大家應該非常熟悉。

這句話,從哪來?其實,它來自「聖經」(使徒行傳20:35)。

或許,在我們小時候還不懂世事時,父母、老師、長輩會常常告訴我們,要懂得分享、禮讓,才是一個成熟的人,你也會因為給予,而讓心靈更富足、更快樂。

給予、分享,真的會比快樂嗎?我想是真的,要不然,就不會有伍思凱《分享》這首歌,歌詞寫的:「與你分享的快樂,勝過獨自擁有」。

而在很多心理學的研究中,也發現懂得分享、給予的人,真的會比較快樂。

而這幾年來正向心理學的風氣,亦相當盛行。

市面上有好幾種談及正向激勵的書籍,以及心靈雞湯的講座。

裡面所提及的,便是強調給予的重要性。

透過給予,你會感受到心靈真正的充實;散發出的能量,會用不一樣的方式,回饋給自己。

並且,要學會感恩,那便是吸引力法則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既然,這已是大家公認的概念了,那為什麼我還要談?因為,許多人把這個概念誤用了。

很多人都把「失」比受更有福,當作「施」比受更有福談到「施」這個概念時,應有最根本的前提,就是這個人必須心靈本身就很富足,相當的正能量,並以主動的方式,分享給他人,而福報就是會透過這樣正向能量的轉移,回饋到自身。

所以,你看到很多很會做生意的人,常常都笑臉迎人,並會主動的關心你,甚至還會加碼送,而這個加碼「施」,也讓顧客願意再回來光顧。

回頭客,就是你所獲得的福報了。

但是,你叫一個心靈能量很低落,或是本身就沒有資本的人,要他懂得感恩、給予,才會有福報,才會成功,這可能嗎?在一些心靈雞湯講座裡,常常講要轉念。

要擺脫貧窮,就是先要擁有有錢人思維。

鼓吹你要和別人不一樣,要追求成功,不能放過所有機會,就算借錢也要去做,這樣你才能盡早財富自由,享樂幸福。

你前期的付出與冒險,都會用不同的形式回報給你。

通常一些心靈不富足的人,就會被這種強灌的正向思考、成功思考的模式,所吸引住。

彷彿盡早付出、奉獻,就能快速地有福報;不惜借錢來投資、創業,完成夢想。

殊不知,那只是被焦慮所淹沒而驅動的行動;能量就已經不足的人,做這樣的事,叫做「失」而非「施」。

這樣的人,在還沒有得到回報以前,就會被打倒,倒了以後還會責怪自己不夠努力,不夠認真,更讓自己的能量丟光光,陷入空洞的循環。

先讓自己心靈富足,再談給予如果你手頭不寬裕,在今年的過年,你還會包紅包嗎?或是,請客吃飯?這樣做,是得不到真正的快樂的;只是在填滿你對有沒有面子、害怕失去關係的焦慮罷了。

就像你自己心情已經很差了,還要逼自己去安慰一個心情也很不好的朋友,然而,自己的心情會好嗎?把焦點拉回到自己身上吧,你願不願意先讓自己快樂、滿足、能量充盈的時候,再談「給」呢?你可以這麼做:1.練習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去好好想想,你去做一件事情,是因為感到開心而去做?還是,因為內心很不舒服,為解決這種不舒服的感受,而去做?練習去辨別這種差異,傾聽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多選擇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去做吧。

2.學習正念正念是一種內觀的技術,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你願不願意觀察,與接納自身的所有的感受,讓想法與感覺停在自己身上。

即使這感覺很不舒服,也不要馬上把它拋開,而是慢慢地抽絲剝繭:「這個感覺是什麼?發生了什麼事,讓我有這樣的感受?」,再去有意識地選擇,要用什麼方法來處理這樣的情緒。

3.學會讓自己享受別覺得自己不值得於享受,或擔心影響到他人,而不敢亂花錢、麻煩別人一些事。

趕緊設立一個對自己好的清單,例如:一個禮拜要吃大餐一次、多久要出去踏青一次。

這樣才能讓自己充電,而不是都處於電量不足的狀態,還逼迫自己要隨時要用電,照亮他人。

猶如愛別人之前,先要愛自己,這樣才能得到滿滿的能量,當你能量滿溢時,再把多出去的能量散播出去,那才是真正的為自己與他人造福,才叫「施比受更有福」。

👉文:Wu心(吳景濱心理師)👉圖:Pexels👉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uJingBin/文章作者:吳景濱諮商心理師,現為樂【LFPSY】心理工作室計畫主持人;身兼吉他老師與模特兒。

喜歡透過文字、影像及音樂,與人產生連結;希望使更多人能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分享至心理學幸福施比受更有福正能量焦慮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Wu心(吳景濱心理師)追蹤吳景濱心理師,現為樂【LFPSY】心理工作室計畫主持人、身心科診所心理師;身兼吉他老師與模特兒。

喜歡透過文字、影像及音樂,與人產生連結;希望使更多人能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Wu心(吳景濱心理師)追蹤2收藏分享留言分享2留言收藏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