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虞卿列傳-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史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平原君趙勝者,趙之諸公子也。

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

平原君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復位,封於東武城。

简体English 本站介紹  簡介  字體試驗頁  +協助  +常見問答集  +使用說明  +工具  系統統計  +數位人文 先秦兩漢 儒家 顯示資料來源 +論語 顯示資料來源 +孟子 顯示資料來源 +禮記  +荀子 顯示資料來源 +孝經  +說苑  +春秋繁露  +韓詩外傳  +大戴禮記  +白虎通德論  +新書  +新序 顯示資料來源 +揚子法言  +中論  +孔子家語  +潛夫論  +論衡  +太玄經  +風俗通義  +孔叢子  +申鑒  +忠經  +素書  +新語  +獨斷  +蔡中郎集 墨家 顯示資料來源 +墨子  魯勝墨辯注敘 道家 顯示資料來源 +莊子 顯示資料來源 道德經 顯示資料來源 +列子  +鶡冠子  +文子  +文始真經  +列仙傳  +鬻子  +老子河上公章句 法家 顯示資料來源 +韓非子 顯示資料來源 +商君書 顯示資料來源 +申不害  +慎子  諫逐客書  +管子 名家 顯示資料來源 +公孫龍子 兵家 顯示資料來源 +孫子兵法 顯示資料來源 +吳子 顯示資料來源 +六韜  +司馬法  +尉繚子  +三略 算書  海島算經  +九章算術  +孫子算經 顯示資料來源 +周髀算經 雜家 顯示資料來源 +淮南子  +呂氏春秋  +鬼谷子 顯示資料來源 +尹文子 顯示資料來源 +鄧析子 史書 顯示資料來源 史記   本紀    五帝本紀    夏本紀    殷本紀    周本紀    秦本紀    秦始皇本紀    項羽本紀    高祖本紀    呂太后本紀    孝文本紀    孝景本紀    孝武本紀   表    三代世表    十二諸侯年表    六國年表    秦楚之際月表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閒侯者年表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書    禮書    樂書    律書    歷書    天官書    封禪書    河渠書    平準書   世家    吳太伯世家    齊太公世家    魯周公世家    燕召公世家    管蔡世家    陳杞世家    衛康叔世家    宋微子世家    晉世家    楚世家    越王句踐世家    鄭世家    趙世家    魏世家    韓世家    田敬仲完世家    孔子世家    陳涉世家    外戚世家    楚元王世家    荊燕世家    齊悼惠王世家    蕭相國世家    曹相國世家    留侯世家    陳丞相世家    絳侯周勃世家    梁孝王世家    五宗世家    三王世家   列傳    伯夷列傳    管晏列傳    老子韓非列傳    司馬穰苴列傳    孫子吳起列傳    伍子胥列傳    仲尼弟子列傳    商君列傳    蘇秦列傳    張儀列傳    樗里子甘茂列傳    穰侯列傳    白起王翦列傳    孟子荀卿列傳    孟嘗君列傳    平原君虞卿列傳    魏公子列傳    春申君列傳    范睢蔡澤列傳    樂毅列傳    廉頗藺相如列傳    田單列傳    魯仲連鄒陽列傳    屈原賈生列傳    呂不韋列傳    刺客列傳    李斯列傳    蒙恬列傳    張耳陳餘列傳    魏豹彭越列傳    黥布列傳    淮陰侯列傳    韓信盧綰列傳    田儋列傳    樊酈滕灌列傳    張丞相列傳    酈生陸賈列傳    傅靳蒯成列傳    劉敬叔孫通列傳    季布欒布列傳    袁盎鼂錯列傳    張釋之馮唐列傳    萬石張叔列傳    田叔列傳    扁鵲倉公列傳    吳王濞列傳    魏其武安侯列傳    韓長孺列傳    李將軍列傳    匈奴列傳    衛將軍驃騎列傳    平津侯主父列傳    南越列傳    東越列傳    朝鮮列傳    西南夷列傳    司馬相如列傳    淮南衡山列傳    循吏列傳    汲鄭列傳    儒林列傳    酷吏列傳    大宛列傳    游俠列傳    佞幸列傳    滑稽列傳    日者列傳    龜策列傳    貨殖列傳    太史公自序  +春秋左傳  +逸周書  +國語  +晏子春秋  +吳越春秋 顯示資料來源 +越絕書  +戰國策  +鹽鐵論  +列女傳  +春秋穀梁傳  +春秋公羊傳  +漢書  +前漢紀  +東觀漢記  +後漢書  +竹書紀年  +穆天子傳  +古三墳  +燕丹子  +西京雜記 經典文獻 顯示資料來源 +詩經 顯示資料來源 +尚書 顯示資料來源 +周易  +周禮  +楚辭  +儀禮  +山海經  +焦氏易林  +京氏易傳  +詩說 字書  +說文解字  +爾雅 顯示資料來源 +釋名 顯示資料來源 +方言  急就篇 醫學  +黃帝內經  +難經  +傷寒論  +金匱要略 出土文獻  +郭店  +馬王堆 漢代之後 魏晉南北朝 顯示資料來源 道德真經註  +世說新語  +顏氏家訓  +文心雕龍  +抱朴子  +人物志  +金樓子  +水經注  +神仙傳  +三國志  +高士傳  神異經  +洞冥記 隋唐  +群書治要  +藝文類聚  +通典  +意林  黃帝陰符經 宋明 顯示資料來源 +四書章句集注 顯示資料來源 三字經  +論語注疏  +西遊記  +三國演義  +金瓶梅  +封神演義  +廣韻  +孝經注疏  +太平御覽  +太平廣記  +朱子語類  +宋景文公筆記  +棋經  +郁離子 清代 顯示資料來源 +墨子閒詁  +紅樓夢  +全唐詩  +康熙字典  +儒林外史 民國 顯示資料來源 +墨經校釋 簡介說明相關資料字典討論區圖書館維基數據維基 在先秦兩漢 儒家  論語  孟子  禮記  荀子  孝經  說苑  春秋繁露  韓詩外傳  大戴禮記  白虎通德論  新書  新序  揚子法言  中論  孔子家語  潛夫論  論衡  太玄經  風俗通義  孔叢子  申鑒  忠經  素書  新語  獨斷  蔡中郎集 墨家  墨子  魯勝墨辯注敘 道家  莊子  道德經  列子  鶡冠子  文子  文始真經  列仙傳  鬻子  老子河上公章句 法家  韓非子  商君書  申不害  慎子  諫逐客書  管子 名家  公孫龍子 兵家  孫子兵法  吳子  六韜  司馬法  尉繚子  三略 算書  海島算經  九章算術  孫子算經  周髀算經 雜家  淮南子  呂氏春秋  鬼谷子  尹文子  鄧析子 史書  史記   本紀    五帝本紀    夏本紀    殷本紀    周本紀    秦本紀    秦始皇本紀    項羽本紀    高祖本紀    呂太后本紀    孝文本紀    孝景本紀    孝武本紀   表    三代世表    十二諸侯年表    六國年表    秦楚之際月表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閒侯者年表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書    禮書    樂書    律書    歷書    天官書    封禪書    河渠書    平準書   世家    吳太伯世家    齊太公世家    魯周公世家    燕召公世家    管蔡世家    陳杞世家    衛康叔世家    宋微子世家    晉世家    楚世家    越王句踐世家    鄭世家    趙世家    魏世家    韓世家    田敬仲完世家    孔子世家    陳涉世家    外戚世家    楚元王世家    荊燕世家    齊悼惠王世家    蕭相國世家    曹相國世家    留侯世家    陳丞相世家    絳侯周勃世家    梁孝王世家    五宗世家    三王世家   列傳    伯夷列傳    管晏列傳    老子韓非列傳    司馬穰苴列傳    孫子吳起列傳    伍子胥列傳    仲尼弟子列傳    商君列傳    蘇秦列傳    張儀列傳    樗里子甘茂列傳    穰侯列傳    白起王翦列傳    孟子荀卿列傳    孟嘗君列傳    平原君虞卿列傳    魏公子列傳    春申君列傳    范睢蔡澤列傳    樂毅列傳    廉頗藺相如列傳    田單列傳    魯仲連鄒陽列傳    屈原賈生列傳    呂不韋列傳    刺客列傳    李斯列傳    蒙恬列傳    張耳陳餘列傳    魏豹彭越列傳    黥布列傳    淮陰侯列傳    韓信盧綰列傳    田儋列傳    樊酈滕灌列傳    張丞相列傳    酈生陸賈列傳    傅靳蒯成列傳    劉敬叔孫通列傳    季布欒布列傳    袁盎鼂錯列傳    張釋之馮唐列傳    萬石張叔列傳    田叔列傳    扁鵲倉公列傳    吳王濞列傳    魏其武安侯列傳    韓長孺列傳    李將軍列傳    匈奴列傳    衛將軍驃騎列傳    平津侯主父列傳    南越列傳    東越列傳    朝鮮列傳    西南夷列傳    司馬相如列傳    淮南衡山列傳    循吏列傳    汲鄭列傳    儒林列傳    酷吏列傳    大宛列傳    游俠列傳    佞幸列傳    滑稽列傳    日者列傳    龜策列傳    貨殖列傳    太史公自序  春秋左傳  逸周書  國語  晏子春秋  吳越春秋  越絕書  戰國策  鹽鐵論  列女傳  春秋穀梁傳  春秋公羊傳  漢書  前漢紀  東觀漢記  後漢書  竹書紀年  穆天子傳  古三墳  燕丹子  西京雜記 經典文獻  詩經  尚書  周易  周禮  楚辭  儀禮  山海經  焦氏易林  京氏易傳  詩說 字書  說文解字  爾雅  釋名  方言  急就篇 醫學  黃帝內經  難經  傷寒論  金匱要略 出土文獻  郭店  馬王堆 漢代之後 魏晉南北朝  道德真經註  世說新語  顏氏家訓  文心雕龍  抱朴子  人物志  金樓子  水經注  神仙傳  三國志  高士傳  神異經  洞冥記 隋唐  群書治要  藝文類聚  通典  意林  黃帝陰符經 宋明  四書章句集注  三字經  論語注疏  西遊記  三國演義  金瓶梅  封神演義  廣韻  孝經注疏  太平御覽  太平廣記  朱子語類  宋景文公筆記  棋經  郁離子 清代  墨子閒詁  紅樓夢  全唐詩  康熙字典  儒林外史 民國  墨經校釋 中檢索: 高級檢索 書名檢索: 登入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先秦兩漢->史書->史記->列傳->平原君虞卿列傳 《平原君虞卿列傳》電子圖書館底本:《武英殿二十四史》本《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欽定四庫全書》本《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欽定四庫全書》本《史記索隱》《光緒廣雅叢書》本《史記索隱》《史記三家注》:平原君虞卿列傳《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乾隆御覽四庫全書薈要》本《史記》《欽定四庫全書》本《史記正義》《古香齋袖珍十種》本《史記》《欽定四庫全書》本《史記集解》《史記志疑》《史記疏證》《史記探源》《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史記》《傳經堂叢書》本《史記短長說·青玉館集》《光緒廣雅叢書》本《史記志疑》《光緒廣雅叢書》本《史記三書正偽+史記月表正偽》[顯示全部] 1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平原君虞...: 平原君趙勝者,趙之諸公子也。

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

平原君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復位,封於東武城。

2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平原君虞...: 平原君家樓臨民家。

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

平原君美人居樓上,臨見,大笑之。

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門,請曰:「臣聞君之喜士,士不遠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貴士而賤妾也。

臣不幸有罷癃之病,而君之後宮臨而笑臣,臣願得笑臣者頭。

」平原君笑應曰:「諾。

」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觀此豎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殺吾美人,不亦甚乎!」終不殺。

居歲餘,賓客門下舍人稍稍引去者過半。

平原君怪之,曰:「勝所以待諸君者未嘗敢失禮,而去者何多也?」門下一人前對曰:「以君之不殺笑躄者,以君為愛色而賤士,士即去耳。

」於是平原君乃斬笑躄者美人頭,自造門進躄者,因謝焉。

其後門下乃復稍稍來。

是時齊有孟嘗,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爭相傾以待士。

3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平原君虞...: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

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

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

」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

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

」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

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4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平原君虞...: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

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

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

」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

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

」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

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

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

以楚之彊,天下弗能當。

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

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

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

」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

」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

」毛遂奉銅槃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

」遂定從於殿上。

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

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 5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平原君虞...: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士。

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於百萬之師。

勝不敢復相士。

」遂以為上客。

6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平原君虞...: 平原君既返趙,楚使春申君將兵赴救趙,魏信陵君亦矯奪晉鄙軍往救趙,皆未至。

秦急圍邯鄲,邯鄲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邯鄲傳舍吏子李同說平原君曰:「君不憂趙亡邪?」平原君曰:「趙亡則勝為虜,何為不憂乎?」李同曰:「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謂急矣,而君之後宮以百數,婢妾被綺縠,餘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厭。

民困兵盡,或剡木為矛矢,而君器物鐘磬自若。

使秦破趙,君安得有此?使趙得全,君何患無有?今君誠能令夫人以下編於士卒之閒,分功而作,家之所有盡散以饗士,士方其危苦之時,易德耳。

」於是平原君從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李同遂與三千人赴秦軍,秦軍為之卻三十里。

亦會楚、魏救至,秦兵遂罷,邯鄲復存。

李同戰死,封其父為李侯。

7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平原君虞...: 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鄲為平原君請封。

公孫龍聞之,夜駕見平原君曰:「龍聞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鄲為君請封,有之乎?」平原君曰:「然。

」龍曰:「此甚不可。

且王舉君而相趙者,非以君之智能為趙國無有也。

割東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為有功也,而以國人無勳,乃以君為親戚故也。

君受相印不辭無能,割地不言無功者,亦自以為親戚故也。

今信陵君存邯鄲而請封,是親戚受城而國人計功也。

此甚不可。

且虞卿操其兩權,事成,操右券以責;事不成,以虛名德君。

君必勿聽也。

」平原君遂不聽虞卿。

8打開字典平原君虞...: 平原君以趙孝成王十五年卒。

子孫代,後竟與趙俱亡。

9打開字典平原君虞...: 平原君厚待公孫龍。

公孫龍善為堅白之辯,及鄒衍過趙言至道,乃絀公孫龍。

10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平原君虞...: 虞卿者,游說之士也。

躡蹻檐簦說趙孝成王。

一見,賜黃金百鎰,白璧一雙;再見,為趙上卿,故號為虞卿。

11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平原君虞...: 秦趙戰於長平,趙不勝,亡一都尉。

趙王召樓昌與虞卿曰:「軍戰不勝,尉復死,寡人使束甲而趨之,何如?」樓昌曰:「無益也,不如發重使為媾。

」虞卿曰:「昌言媾者,以為不媾軍必破也。

而制媾者在秦。

且王之論秦也,欲破趙之軍乎,不邪?」王曰:「秦不遺餘力矣,必且欲破趙軍。

」虞卿曰:「王聽臣,發使出重寶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寶,必內吾使。

趙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從,且必恐。

如此,則媾乃可為也。

」趙王不聽,與平陽君為媾,發鄭朱入秦。

秦內之。

趙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陽君為媾於秦,秦已內鄭朱矣,卿之為奚如?」虞卿對曰:「王不得媾,軍必破矣。

天下賀戰者皆在秦矣。

鄭朱,貴人也,入秦,秦王與應侯必顯重以示天下。

楚、魏以趙為媾,必不救王。

秦知天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也。

」應侯果顯鄭朱以示天下賀戰勝者,終不肯媾。

長平大敗,遂圍邯鄲,為天下笑。

12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平原君虞...: 秦既解邯鄲圍,而趙王入朝,使趙郝約事於秦,割六縣而媾。

虞卿謂趙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歸乎?王以其力尚能進,愛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

」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歸,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

來年秦復攻王,王無救矣。

」王以虞卿之言趙郝。

趙郝曰:「虞卿誠能盡秦力之所至乎?誠知秦力之所不能進,此彈丸之地弗予,令秦來年復攻王,王得無割其內而媾乎?」王曰:「請聽子割,子能必使來年秦之不復攻我乎?」趙郝對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他日三晉之交於秦,相善也。

今秦善韓、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韓、魏也。

今臣為足下解負親之攻,開關通幣,齊交韓、魏,至來年而王獨取饱於秦,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韓、魏之後也。

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 13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平原君虞...: 王以告虞卿。

虞卿對曰:「郝言『不媾,來年秦復攻王,王得無割其內而媾乎』。

今媾,郝又以不能必秦之不復攻也。

今雖割六城,何益!來年復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此自盡之術也,不如無媾。

秦雖善攻,不能取六縣;趙雖不能守,終不失六城。

秦倦而歸,兵必罷。

我以六城收天下以攻罷秦,是我失之於天下而取償於秦也。

吾國尚利,孰與坐而割地,自弱以彊秦哉?今郝曰『秦善韓、魏而攻趙者,必(以為韓魏不救趙也而王之軍必孤有以)王之事秦不如韓、魏也』,是使王歲以六城事秦也,即坐而城盡。

來年秦復求割地,王將與之乎?弗與,是棄前功而挑秦禍也;與之,則無地而給之。

語曰『彊者善攻,弱者不能守』。

今坐而聽秦,秦兵不獘而多得地,是彊秦而弱趙也。

以益彊之秦而割愈弱之趙,其計故不止矣。

且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給無已之求,其勢必無趙矣。

」 14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平原君虞...: 趙王計未定,樓緩從秦來,趙王與樓緩計之,曰:「予秦地(何)如毋予,孰吉?」緩辭讓曰:「此非臣之所能知也。

」王曰:「雖然,試言公之私。

」樓緩對曰:「王亦聞夫公甫文伯母乎?公甫文伯仕於魯,病死,女子為自殺於房中者二人。

其母聞之,弗哭也。

其相室曰:『焉有子死而弗哭者乎?』其母曰:『孔子,賢人也,逐於魯,而是人不隨也。

今死而婦人為之自殺者二人,若是者必其於長者薄而於婦人厚也。

』故從母言之,是為賢母;從妻言之,是必不免為妒妻。

故其言一也,言者異則人心變矣。

今臣新從秦來而言勿予,則非計也;言予之,恐王以臣為為秦也:故不敢對。

使臣得為大王計,不如予之。

」王曰:「諾。

」 15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平原君虞...: 虞卿聞之,入見王曰:「此飾說也,王慎勿予!」樓緩聞之,往見王。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樓緩。

樓緩對曰:「不然。

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

夫秦趙構難而天下皆說,何也?曰『吾且因彊而乘弱矣』。

今趙兵困於秦,天下之賀戰勝者則必盡在於秦矣。

故不如亟割地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不然,天下將因秦之(彊)怒,乘趙之獘,瓜分之。

趙且亡,何秦之圖乎?故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

願王以此決之,勿復計也。

」 16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平原君虞...: 虞卿聞之,往見王曰:「危哉樓子之所以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獨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

秦索六城於王,而王以六城賂齊。

齊,秦之深讎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擊秦,齊之聽王,不待辭之畢也。

則是王失之於齊而取償於秦也。

而齊、趙之深讎可以報矣,而示天下有能為也。

王以此發聲,兵未窺於境,臣見秦之重賂至趙而反媾於王也。

從秦為媾,韓、魏聞之,必盡重王;重王,必出重寶以先於王。

則是王一舉而結三國之親,而與秦易道也。

」趙王曰:「善。

」則使虞卿東見齊王,與之謀秦。

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趙矣。

樓緩聞之,亡去。

趙於是封虞卿以一城。

17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平原君虞...: 居頃之,而魏請為從。

趙孝成王召虞卿謀。

過平原君,平原君曰:「願卿之論從也。

」虞卿入見王。

王曰:「魏請為從。

」對曰:「魏過。

」王曰:「寡人固未之許。

」對曰:「王過。

」王曰:「魏請從,卿曰魏過,寡人未之許,又曰寡人過,然則從終不可乎?」對曰:「臣聞小國之與大國從事也,有利則大國受其福,有敗則小國受其禍。

今魏以小國請其禍,而王以大國辭其福,臣故曰王過,魏亦過。

竊以為從便。

」王曰:「善。

」乃合魏為從。

18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平原君虞...: 虞卿既以魏齊之故,不重萬戶侯卿相之印,與魏齊閒行,卒去趙,困於梁。

魏齊已死,不得意,乃著書,上採春秋,下觀近世,曰節義、稱號、揣摩、政謀,凡八篇。

以刺譏國家得失,世傳之曰虞氏春秋。

19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平原君虞...: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

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虞卿料事揣情,為趙畫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齊,卒困於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況賢人乎?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後世云。

URN:ctp:shiji/ping-yuan-jun-yu-qing-lie-zhuan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2。

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

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

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