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虞卿列傳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平原君虞卿列傳》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本傳講述了平原君的生平。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平原君虞卿列傳/4091842 複製 複製成功 平原君虞卿列傳 編輯 鎖定 《平原君虞卿列傳》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本傳講述了平原君的生平。

作品名稱 平原君虞卿列傳 作    者 司馬遷 創作年代 西漢 作品出處 《史記》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作品體裁 傳 目錄 1 作品原文 2 作品賞析 3 作者簡介 平原君虞卿列傳作品原文 編輯 平原君趙勝者,趙之諸公子也。

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

平原君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複位,封於東武城。

平原君家樓臨民家。

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

平原君美人居樓上,臨見,大笑之。

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門,請曰:“臣聞君之喜士,士不遠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貴士而賤妾也。

臣不幸有罷癃之病,而君之後宮臨而笑臣,臣願得笑臣者頭。

”平原君笑應曰:“諾。

”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觀此豎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殺吾美人,不亦甚乎!”終不殺。

居歲餘,賓客門下舍人稍稍引去者過半。

平原君怪之,曰:“勝所以待諸君者未嘗敢失禮,而去者何多也?”門下一人前對曰:“以君之不殺笑躄者,以君為愛色而賤士,士即去耳。

”於是平原君乃斬笑躄者美人頭,自造門進躄者,因謝焉。

其後門下乃復稍稍來。

是時齊有孟嘗,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爭相傾以待士。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

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

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

”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

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今少一人,原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

”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

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脱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

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

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

”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

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

”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

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

今楚地方五千裏,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

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

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

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

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

”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

”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

”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

”遂定從於殿上。

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

公等彔彔,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士。

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勝不敢復相士。

”遂以為上客。

平原君既返趙,楚使春申君將兵赴救趙,魏信陵君亦矯奪晉鄙軍往救趙,皆未至。

秦急圍邯鄲,邯鄲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邯鄲傳舍吏子李同説平原君曰:“君不憂趙亡邪?”平原君曰:“趙亡則勝為虜,何為不憂乎?”李同曰:“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謂急矣,而君之後宮以百數,婢妾被綺縠,餘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厭。

民困兵盡,或剡木為矛矢,而君器物鐘磬自若。

使秦破趙,君安得有此?使趙得全,君何患無有?今君誠能令夫人以下編於士卒之間,分功而作,家之所有盡散以饗士,士方其危苦之時,易德耳。

”於是平原君從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李同遂與三千人赴秦軍,秦軍為之卻三十里。

亦會楚、魏救至,秦兵遂罷,邯鄲復存。

李同戰死,封其父為李侯。

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鄲為平原君請封。

公孫龍聞之,夜駕見平原君曰:“龍聞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鄲為君請封,有之乎?”平原君曰:“然。

”龍曰:“此甚不可。

且王舉君而相趙者,非以君之智能為趙國無有也。

割東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為有功也,而以國人無勳,乃以君為親戚故也。

君受相印不辭無能,割地不言無功者,亦自以為親戚故也。

今信陵君存邯鄲而請封,是親戚受城而國人計功也。

此甚不可。

且虞卿操其兩權,事成,操右券以責;事不成,以虛名德君。

君必勿聽也。

”平原君遂不聽虞卿。

平原君以趙孝成王十五年卒。

子孫代,後竟與趙俱亡。

平原君厚待公孫龍。

公孫龍善為堅白之辯,及鄒衍過趙言至道,乃絀公孫龍。

虞卿者,遊説之士也。

躡蹻檐簦説趙孝成王。

一見,賜黃金百鎰,白璧一雙;再見,為趙上卿,故號為虞卿。

秦趙戰於長平,趙不勝,亡一都尉。

趙王召樓昌與虞卿曰:“軍戰不勝,尉復死,寡人使束甲而趨之,何如?”樓昌曰:“無益也,不如發重使為媾。

”虞卿曰:“昌言媾者,以為不媾軍必破也。

而制媾者在秦。

且王之論秦也,欲破趙之軍乎,不邪?”王曰:“秦不遺餘力矣,必且欲破趙軍。

”虞卿曰:“王聽臣,發使出重寶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寶,必內吾使。

趙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從,且必恐。

如此,則媾乃可為也。

”趙王不聽,與平陽君為媾,發鄭朱入秦。

秦內之。

趙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陽君為媾於秦,秦已內鄭朱矣,卿之為傒如?”虞卿對曰:“王不得媾,軍必破矣。

天下賀戰者皆在秦矣。

鄭朱,貴人也,入秦,秦王與應侯必顯重以示天下。

楚、魏以趙為媾,必不救王。

秦知天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也。

”應侯果顯鄭朱以示天下賀戰勝者,終不肯媾。

長平大敗,遂圍邯鄲,為天下笑。

秦既解邯鄲圍,而趙王入朝,使趙郝約事於秦,割六縣而媾。

虞卿謂趙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歸乎?王以其力尚能進,愛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

”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歸,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

來年秦復攻王,王無救矣。

”王以虞卿之言趙郝。

趙郝曰:“虞卿誠能盡秦力之所至乎?誠知秦力之所不能進,此彈丸之地弗予,令秦來年復攻王,王得無割其內而媾乎?”王曰:“請聽子割矣,子能必使來年秦之不復攻我乎?”趙郝對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他日三晉之交於秦,相善也。

今秦善韓、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韓、魏也。

今臣為足下解負親之攻,開關通幣,齊交韓、魏,至來年而王獨取攻於秦,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韓、魏之後也。

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王以告虞卿。

虞卿對曰:“郝言‘不媾,來年秦復攻王,王得無割其內而媾乎’。

今媾,郝又以不能必秦之不復攻也。

今雖割六城,何益!來年復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此自盡之術也,不如無媾。

秦雖善攻,不能取六縣;趙雖不能守,終不失六城。

秦倦而歸,兵必罷。

我以六城收天下以攻罷秦,是我失之於天下而取償於秦也。

吾國尚利,孰與坐而割地,自弱以強秦哉?今郝曰‘秦善韓、魏而攻趙者,必王之事秦不如韓、魏也’,是使王歲以六城事秦也,即坐而城盡。

來年秦復求割地,王將與之乎?弗與,是棄前功而挑秦禍也;與之,則無地而給之。

語曰‘強者善攻,弱者不能守’。

今坐而聽秦,秦兵不弊而多得地,是強秦而弱趙也。

以益強之秦而割愈弱之趙,其計故不止矣。

且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給無已之求,其勢必無趙矣。

”趙王計未定,樓緩從秦來,趙王與樓緩計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緩辭讓曰:“此非臣之所能知也。

”王曰:“雖然,試言公之私。

”樓緩對曰:“王亦聞夫公甫文伯母乎?公甫文伯仕於魯,病死,女子為自殺於房中者二人。

其母聞之,弗哭也。

其相室曰:‘焉有子死而弗哭者乎?’其母曰:‘孔子,賢人也,逐於魯,而是人不隨也。

今死而婦人為之自殺者二人,若是者必其於長者薄而於婦人厚也。

’故從母言之,是為賢母;從妻言之,是必不免為妒妻。

故其言一也,言者異則人心變矣。

今臣新從秦來而言勿予,則非計也;言予之,恐王以臣為為秦也:故不敢對。

使臣得為大王計,不如予之。

”王曰:“諾。

”虞卿聞之,入見王曰:“此飾説也,王昚勿予!”樓緩聞之,往見王。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樓緩。

樓緩對曰:“不然。

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

夫秦趙構難而天下皆説,何也?曰‘吾且因強而乘弱矣’。

今趙兵困於秦,天下之賀戰勝者則必盡在於秦矣。

故不如亟割地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不然,天下將因秦之怒,乘趙之弊,瓜分之。

趙且亡,何秦之圖乎?故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

願王以此決之,勿復計也。

”虞卿聞之,往見王曰:“危哉樓子之所以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獨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

秦索六城於王,而王以六城賂齊。

齊,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併力西擊秦,齊之聽王,不待辭之畢也。

則是王失之於齊而取償於秦也。

而齊、趙之深仇可以報矣,而示天下有能為也。

王以此發聲,兵未窺於境,臣見秦之重賂至趙而反媾於王也。

從秦為媾,韓、魏聞之,必盡重王;重王,必出重寶以先於王。

則是王一舉而結三國之親,而與秦易道也。

”趙王曰:“善。

”則使虞卿東見齊王,與之謀秦。

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趙矣。

樓緩聞之,亡去。

趙於是封虞卿以一城。

居頃之,而魏請為從。

趙孝成王召虞卿謀。

過平原君,平原君曰:“願卿之論從也。

”虞卿入見王。

王曰:“魏請為從。

”對曰:“魏過。

”王曰:“寡人固未之許。

”對曰:“王過。

”王曰:“魏請從,卿曰魏過,寡人未之許,又曰寡人過,然則從終不可乎?”對曰:“臣聞小國之與大國從事也,有利則大國受其福,有敗則小國受其禍。

今魏以小國請其禍,而王以大國辭其福,臣故曰王過,魏亦過。

竊以為從便。

”王曰:“善。

”乃合魏為從。

虞卿既以魏齊之故,不重萬户侯卿相之印,與魏齊間行,卒去趙,困於梁。

魏齊已死,不得意,乃著書,上採《春秋》,下觀近世,曰《節義》《稱號》《揣摩》《政謀》,凡八篇。

以刺譏國家得失,世傳之曰《虞氏春秋》。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

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説,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虞卿料事揣情,為趙畫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齊,卒困於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況賢人乎?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後世雲。

平原君虞卿列傳作品賞析 編輯 該篇是“戰國四公子”之一、趙國平原君趙勝和同時期趙國上卿虞卿的合傳。

平原君以善養“士”著稱,有賓客數千人,曾三任趙相。

司馬遷認為平原君是個“翩翩亂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的人。

這的確是深中肯綮的斷語。

平原君於秦國圍困邯鄲的危急時刻,在毛遂的鼎力協助下與楚訂立盟約,求得救兵,又能接受李同的意見散金勵士,從而取得抗秦存趙的勝利,可算是亂世之中的倜儻公子。

但是,他不識大體,在許多問題上表現了一個紈絝子弟的昏聵和無能。

他利令智昏,為了貪圖馮亭獻城的小便宜而招致長平之戰趙軍覆沒的大禍;他有眼無珠,不識賢才,雖招徠賓客數千卻不過是顯豪富、擺樣子而已,對真正賢才竟一無所知,他矯情殺妾以討好賓客更顯出無能和殘忍。

這篇傳記膾炙人口的主要原因,是作者以動情的筆調記寫了兩位愛國志士的事蹟:一位是門客毛遂,他在趙國危難之時挺身而出,自薦隨同平原君出使楚國,在同楚王訂立盟約的過程中表現出大智大勇,超羣不凡的才能,從而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毛遂自薦”的故事流傳至今。

另一位是舍吏子李同(談),當趙國處於危在旦夕的嚴重時刻,他不僅向平原君提出得力的應急措施,而且親身冒死赴敵,最後壯烈犧牲,表現了捨生取義的高尚愛國精神。

虞卿原是遊説之士,因諫説趙王被任為上卿。

他長於戰略謀劃,在長平之戰前主張聯合楚魏迫秦媾和;邯鄲解圍後,力斥趙郝、樓緩的媚秦政策,堅持主張以趙為主聯合齊魏抵抗秦國。

後因拯救魏相魏齊的緣故,拋棄高官厚祿離開趙國,終困於梁,遂發憤著書。

司馬遷肯定虞卿謀略精細周密,讚揚他發憤著書的精神,指出“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後世雲”。

這裏,顯然寄託着司馬遷自己的身世之慨,同時也反映了司馬遷關於作家創作的動因在於怨憤的文學觀點。

由於平原君與虞卿的生平事蹟不同,作者採取的寫法也各異。

《平原君傳》以具體事件的描述為主,特別是毛遂自薦和毛遂折服楚王兩件事寫得富有戲劇性,十分精采。

作者描述毛遂自薦前往楚國時,抓住毛遂與平原君的衝突,巧妙地安排對話場面,將二人不同的神態狀貌,心理氣質展示出來;而寫毛遂折服楚王時,則通過描繪毛遂“按劍而前”的動作、理直氣壯的説辭和楚王連聲稱“諾”的狀貌,把毛遂居高臨下的氣勢,有膽有識的性格和快刀斬亂麻的作風刻畫得形神畢肖,活靈活現。

《虞卿傳》主要是引述虞卿與樓緩、趙郝的論辯説辭,從中也可看出虞卿眼光敏鋭,思想深細,對趙負責的思想性格。

平原君虞卿列傳作者簡介 編輯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陽(在今陝西韓城西南)人。

出身史學世家,父親司馬談官至太史令。

司馬遷十歲時隨父到長安,先後求學於董仲舒和孔安國門下。

二十歲開始遊歷名山大川,所到之處均考察風俗,採集史蹟傳説。

繼承父親太史令的職位後,司馬遷得以飽覽朝廷藏書,又隨漢武帝到各地巡遊,增長了見識;他同時開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親寫一部“名主賢君、忠臣死義之事”的通史的遺願。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時因友軍接應不力身陷重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司馬遷因上疏為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處以宮刑。

受此大辱,司馬遷憤不欲生,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決心“隱忍苟活”。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完成了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名著《史記》。

[1]  參考資料 1.    (清)吳楚材,吳調侯編選;謝燁編,古文觀止彩圖館,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05,第125頁 圖集 平原君虞卿列傳的概述圖(2張)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28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天o若 (2021-08-23) 1 作品原文 2 作品賞析 3 作者簡介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編輯 反饋 登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