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葉癲癇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 健康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額葉癲癇症狀 ... 額葉癲癇的特點為單純部分性發作,複雜部分性發作以及繼發性全身性發作或這些發作的混合發作,發作通常一天數次,且常在睡眠時發作,額葉部分發作有時可與 ... 健康猴 健康問答健康經驗疾病百科飲食百科疾病查詢 額葉癲癇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額葉癲癇症狀 額葉癲癇的特點為單純部分性發作,複雜部分性發作以及繼發性全身性發作或這些發作的混合發作,發作通常一天數次,且常在睡眠時發作,額葉部分發作有時可與精神因素引起的發作相混淆,癲癇持續狀態是常見的合併症。

1.強力提示額葉癲癇者包括: (1)通常發作時間短。

(2)起於額葉的複雜部分性發作,通常伴有輕微的發作後意識混亂或不發生。

(3)很快引起繼發性全身性發作(額葉癲癇比顳葉癲癇更常見)。

(4)強直性或運動性姿勢症狀突出。

(5)發病時常見複雜的手勢性自動症。

(6)當放電為兩側性時經常跌倒。

2.發作類型:額葉癲癇的發作類型描述如下,但多數額區可能迅速受累,而特殊的發作類型不可能被識別。

(1)輔助運動區發作:在輔助運動區的發作,其形式為姿勢性的局灶性強直伴有發聲,言語暫停以及擊劍姿勢,患者的頭部和眼球轉向癲癇起源的對側,致癇灶對側的上肢外展,肩部外旋,肘部屈曲,其外觀好似患者正在注視自己的手,同側的上下肢強直性外展,上肢遠端的動作比下肢遠端更明顯,這種同側上肢向癲癇起源側伸展的臨床表現被描述為“擊劍姿勢”。

(2)扣帶回發作:發作形式以複雜部分性伴有發病時複雜的運動手勢自動症,常見自主神經征,如心境和情感的改變。

(3)前額極區發作:前額極區發作形式包括強迫性思維或起始性接觸喪失以及頭和眼的轉向運動,可能伴有演變,包括反向運動和軸性陣攣性抽動和跌倒以及自主神經征。

(4)眶額區發作:眶額區發作的形式是一種複雜部分發作伴有起始的運動和手勢性自動症,嗅幻覺和錯覺以及自主神經征。

(5)背外側部發作:發作形式可能是強直性的或者較少見的陣攣,伴有眼和頭的轉動以及言語停止。

(6)島蓋發作:島蓋發作的特點包括咀嚼,流涎,吞嚥,喉的症狀,言語停止,上腹部先兆,恐懼以及自主神經征現象,單純部分發作特別是部分陣攣性面肌發作是很常見的,而且可能是單側的,如果發生繼發性感覺改變,則麻木可能是一個症狀,特別是在手上,味幻覺在此區特別常見。

(7)運動皮質發作:運動皮質癲癇主要的特點是單純部分性發作,其定位是依據受累在那一側以及受累區的局部解剖,在較低的前Rolando區受累可能有言語停止,發聲或言語障礙,對側面部強直-陣攣運動或吞嚥運動,全身性發作經常發生,在外側裂區,部分運動發作不伴有進行性或Jacksonian發作出現;特別是在對側上肢開始,旁中央小葉受累時發作呈同側足部出現強直性運動,有時對側腿部也出現強直性運動,發作後Todd癱瘓常見,癲癇發作精確地起源於運動皮質區,此區的癲癇發生閾值較低並可向更廣的致癇區域播散增強。

(8)Kojewnikow綜合征:目前認為有兩種類型的Kojewnikow綜合征,其中之一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Rasmussen綜合征,是包括在兒童期症狀性癲癇項下的一種癲癇綜合征,另一種類型是代表成人和兒童外側裂區部分發作的特殊型,而且與運動區的不同損害有關,其主要特點為: 1運動性部分發作,定位明確; 2後期,通常在有軀體運動性發作發生的部位出現肌陣攣; 3腦電圖呈現正常背景活動的基礎上,出現局灶性陣發異常(棘波和慢波); 4本綜合征可發生於兒童期和成年期的任何年齡; 5經常可查出病因(腫瘤,血管病變); 6本綜合征不呈進行性演變(臨床型,腦電圖的或心理的,除了與致病損害的演變有關者外),本綜合征可由線粒體腦病(MELAS)引起。

應注意的是,某些癲癇病人的解剖學來源很難確定是在特定的腦葉,這種癲癇包括伴有前中央區和後中央區的症狀(外側裂周圍區發作),這種重疊到鄰近的解剖部位也見於島蓋癲癇。

額葉癲癇的發作間期頭皮腦電圖描記可呈現: 1無異常; 2有時背景不對稱,前額區出現棘波或尖波; 3尖波或慢波(既可見於單側或更常見於雙側或見於單側多數腦葉),顱內描記有時能區別單側性和雙側性損害。

額葉發作不同的腦電圖表現可伴發於初期的臨床症狀,在少數情況下,腦電圖異常在臨床發作發生之前出現,這就可以提供重要的定位信息,例如: 1額葉或多葉,通常是雙側性,低波幅,快活動,混合的棘波,節律性棘波,節律性棘慢波或節律性慢波; 2雙側高幅單個尖波,隨後是瀰漫性低平波。

根據症狀學,顱內電極描記可提供關於發放的時間和空間演變的信息;定位有時是很困難的。

額葉癲癇病因 發病原因 額葉包括初級運動皮質區,運動皮質前區,額前皮質區和邊緣及旁邊緣皮質區,這些部位如果由於遺傳以及一些不明原因而發生異常放電,可能引起額葉癲癇。

額葉癲癇診斷 診斷標準 出現下列6種特徵中的一種即可診為額葉癲癇: 1.全身性強直-陣攣性驚厥發作後即刻意識喪失。

2.癲癇發作初期,頭和眼轉向對側,繼而全身性驚厥,發作後意識喪失,常提示致癇灶位於額葉前1/3部位。

3.初期頭和眼轉向病變對側,意識清楚和逐漸意識不清,繼而意識完全喪失及全身性驚厥發作,提示致癇灶起源於額葉凸面的中間部位。

4.表現為身體某部的姿勢運動,如對側手臂強直高舉,同側手臂向下伸展及頭轉向病變對側,提示致癇灶位於額葉中間部位的內側面。

5.常表現無表情感,或有短暫的動作停頓,思維紊亂,並凝視,繼而全身性驚厥發作。

6.癲癇發作可有發作期或發作後的自動症,類似於顳葉癲癇,發作間期的SPECT和PET可證實腦局部的低灌注或低代謝,而發作期的SPECT常顯示額葉皮質的高灌注,有助於癲癇灶的定位。

目前已達成共識,經MRI確診存在病變的癲癇病人,80%~90%在癲癇手術切除病變後獲得良好的療效,而對於MRI檢查無陽性發現的非病灶性癲癇,術後療效並不理想。

無特別需要鑒別的疾病。

額葉癲癇治療 額葉癲癇西醫治療 額葉癲癇灶的手術定位是一個難題,很多部位腦電圖不能精確定位,但經術前評估,額葉致癇灶定位明確,且又能被切除而不會造成過多的神經功能缺失,就應當考慮行腦皮質切除術,而若確實發現了病灶(如腫瘤、血管畸形和腦皮質發育異常),則應當同時切除,癲癇的治療效果會更好。

但臨床醫師常會遇到額葉的非病灶性癲癇,影像學上未發現明顯的結構性異常改變,但通過手術切除後檢查,無病灶性癲癇在組織學仍然發現了異常改變。

在術前評估中,有下列情況者往往提示能夠取得更好的手術效果: 1MRI影像顯示病變邊界清楚; 2發作間期腦電圖癲癇樣放電能定位; 3癲癇發作的臨床特徵提示為額葉起源; 4上述特徵相互一致; 5病灶於手術中可達,並不涉及言語功能皮質;6無其他潛在的致癇性異常。

額葉癲癇手術治療常用的仍是腦皮質致癇灶及病灶切除術,對致癇灶及病灶廣泛限於一側額葉的應行部分額葉切除術;在非優勢半球,大塊額葉切除的範圍應限於中央前溝以前部分,切除可分兩個步驟:於腦外側凸面整塊切除額上、中、下回,接著在胼胝體附近切除前扣帶回。

眶後皮質要保留。

在優勢半球應保留額下回後部的2.5cm的腦組織,以避免語言障礙。

在施行額葉切除之前,重要的是認清中央溝,中央溝一般位於冠狀縫之後大約4~5cm,有時也可用腦電圖來輔助鑒別。

在行額葉皮質切除術時應先切開該皮質區邊界的軟腦膜,再進行軟腦膜下的皮質切除。

其要領應注意: 1盡可能避免血管操作,以免鄰近的皮質造成缺血損害; 2要保護皮質靜脈,特別是主要靜脈竇附近的靜脈要保護,如損傷可導致附近功能區皮質大範圍的靜脈梗死; 3大多數情況下,僅僅只需切除皮質,並不需切除其下的白質。

兩側額葉致癇灶或一側額葉癇灶,又不能行皮質切除時,應選用胼胝體前2/3切開術,阻斷癲癇放電的傳播,減輕癲癇發作的頻率及緩解嚴重度。

額葉癇灶位於運動、語言區時應選用多處軟膜下橫纖維切斷術。

目前多採用聯合手術的方式來治療額葉癲癇。

有時癲癇灶波及顳葉或頂葉,還需加作顳葉切除術或行大腦半球切除術。

預後 額葉切除手術的效果不如顳葉切除的效果好,但病殘率低,僅佔6%,無死亡率。

Worrell(2002)等報告52例額葉癲癇手術治療的結果。

術後有28例(占52%)病人癲癇發作完全消失(平均隨訪46.5個月)。

而Talairach(1992)等報道100例手術的效果,癲癇發作消失率23例(占23%),無改善的32例(占32%)。

有人(1995)統計330例額葉癲癇手術結果,癲癇發作消失率41.2%。

極少發作占12.8%,>90%發作減少的占20%。

無改善占19.1%,更差者僅佔5.5%,失去隨訪占5.5%。

Schramm等報道(2000年)75例額葉癲癇手術結果,64%術後癲癇消失,12%僅極少發作,16%有值得改善,僅12%無值得改善。

國內劉宗惠(1998)曾報道40例,獲得了良好的效果,癲癇發作消失19例(占47.5%),術後極少發作11例(27.5%),隨訪6~36個月(平均2.5年)。

北京宣武醫院遇濤等報道40例,術後隨訪1~2年,在繼續服用抗癲癇藥物的情況下,按照Engel術後效果分級,Ⅰ級18例,Ⅱ級7例,Ⅲ級11例,Ⅳ級4例。

作者的結論指出,總體而言,治療效果不如顳葉癲癇滿意,主因是定位困難和切除不徹底。

Smith等(2004)報道2例眶額區癲癇,經眶額皮質切除,術後癲癇完全消失(隨訪5年)。

額葉癲癇中醫治療 (一)定癇熄風、豁痰開竅法此法針對本病發病的緣由主要是“風”、“痰”為患,風主動搖故抽搐,痰蒙清竅而神昏,故本法乃治療癇證之常法。

(二)瀉火通實法癲癇屬神志疾患,火熱熾盛常是其主要誘發因素。

火邪一方面煉熬津液,釀成痰熱;另二方面觸動內伏痰濁,使痰隨火升,擾亂神明,造成本病發作。

臨床表現除癇症外,常見性急易怒,躁擾不寧,面紅目赤,口渴便秘,舌紅,脈弦緊等症,亟宜瀉火通實,使腑通火平,志定神寧,發作得以控制。

(三)活血化瘀法由於癲癇的病因有一部分是由於腦外傷造成,或腦部因炎症的粘連,大腦皮層運動區產生刺激性病灶,也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腦缺血缺氧,而致發本病。

現代醫學研究已知活血化瘀中制劑具有改善全身微循環、使腦局部供血得到改善、並可改變血液流變性質、減輕粘連、使皮層運動區凝滯性病理性興奮灶逐漸消除等作用,因而有利於癲癇的控制。

(四)育陰潛陽法癲癇為肝所致,肝為剛髒,最忌剛制劑,主張“因勢利導,以柔制剛”,尤其對頑固性癲癇,宜以育陰潛陽法治療,使窒滯之機得暢,橫恣之勢得柔,以取定癲平癇之功。

(五)扶正祛邪法本法亦無非從健脾、養心、滋肝、益腎、補氣血等方法著手,補氣健脾,則杜絕生痰之源,補益肝腎,滋水則所以涵木,以防肝氣橫逆,歷代醫家一般主張發作期著重治標為先,間隙期以治本為主,重在扶正。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

) 下壹篇:噁心和嘔吐(別名:噁心與嘔吐) 上壹篇:額外腎(別名:多腎異常,附加腎) 推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